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品中的100个故事

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品中的100个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章申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文物
  • 博物馆
  • 文化
  • 艺术
  • 故事
  • 国博
  • 历史故事
  • 中国文化
  • 展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33393
版次:1
商品编码:11575940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文物100多万件,《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品中的100个故事》只谈了其中的100件,堪称万里选一。但每篇介绍都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这件文物背后的一扇大门,从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它的精彩,它的荣耀,甚至是它的苦难。而在100扇大门连成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正是祖国历史的无限辉煌。

目录

1 谁是我们的祖先?
山顶洞人头骨化石(复制品)
2 欢乐起舞的先民
舞蹈纹彩陶盆
3 原始玉器中最高的玉琮
十九节玉琮
4 爵是酒器,但不是喝酒的饮器
二里头文化铜爵
5 现存最大最重的中国上古青铜容器
“后母戊”方鼎
6 射鼋的纪念
“作册般”铜鼋
7 我国古代北方产犀的直接见证
“宰丰”骨匕
8 威严的蜀巫
三星堆青铜人首
9 武王灭商纪实
“利”簋
10 名满天下的青铜重器
“盂”鼎
11 小马的“成年礼”也很隆重
“盠”驹尊
12 周师南征胜利的纪念品
“禹”鼎
13 铭文铿锵、经历奇特的青铜巨盘
“虢季子白”盘
14 最先用失蜡法铸造附件的青铜器之一伊
“王子午”鼎(附匕)
15 用活字打印出铭文的簋
“秦公”簋
16 吴国王室女子陪嫁的大冰鉴
“吴王光”鉴(附勺)
17 吴越宝剑见真容
“吴王夫差”剑
18 精美的冷饮用器
“曾侯乙”方鉴缶(附勺)
19 豪华的建筑构件
青铜釭
20 “秦王扫六合”之际的秦戈
四年“相邦吕不韦”戈
21 皇帝发兵的凭证
阳陵虎符
22 修建秦始皇陵的劳工的墓志
瓦文墓志
23 汉军的风采
杨家湾彩绘陶兵马俑
24 呼韩邪单于降汉纪念堂之瓦
“单于天降”瓦
25 滇人是这样走进祖国大家庭的
“滇王之印”金印
26 不是玉做的葬服,而是玉做的葬具
金缕玉柙
27 羽觞酌美酒,可误了大事
曹植的陶耳杯
28 并列于神仙中的佛
楼阁佛像陶魂瓶
29 羊者,祥也
青瓷羊
30 马镫是这样出现的
陶单镫骑马俑
31 新出土的与云冈石窟同时刻成的石雕
永固陵石券门
32 从“上衣下裳”到“上衣下裤”
侍从陶俑
33 中世纪的重装骑兵
陶骑马武士俑
34 仿照佛像的道教造像
王阿善造石天尊像
35 独步一时的长檐车
陶牛车
36 佛像竟埋入大窖
贴金彩绘佛立像川
37 早期的专用茶具
青瓷托盏川
38 外国使臣写真集
《职贡图》(北宋摹本)
39 大匠李春挥斤斧,昂扬头角出桥栏
安济桥石栏板
40 小女童的异域珍宝
金项链、金手镯
41 二龙相对峙,双腹咸连理
白瓷双腹龙柄传瓶
42 开创货币史新纪元的开元钱
开元通宝
43 唐三藏本人留下的文物
玄奘题名石佛座
44 高踞雕甍阅废兴
兴庆宫莲花纹瓦当
45 激烈惊险的体育竞赛项目
含光殿球场石志
46 神秘的秘色瓷
越窑秘色瓷葵口盘
47 湘风映楚些,字字是南金
长沙窑青瓷题诗句注子
48 “转运四周而炉体常平”的熏香器
鎏金银香囊
49 誓书铁券,可免九次死罪
钱锣铁券
50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事学春茶
白瓷陆羽像及茶具
51 消暑的凉枕
白瓷刻花卉纹长方枕
52 天下第一契丹鞍
契丹鞍饰
53 宋代人这样踢足球
蹴鞠纹铜镜
5 4 蹲在房脊上的龙子
绿釉鸱吻
55 一显现如见圣君面
西夏文敕牌
56 南北宋之交的四大名将
《中兴四将图》
57 皇帝出行的大场面
《大驾卤簿图》
58 精确的医用人体模型
针灸铜人
5 9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像》
60 花丛中的童子,沉睡水下600余年
磁州窑婴戏图罐
61 追寻三宝太监下西洋的足迹
郑和铜钟
62 皇帝过元宵节
《宪宗元宵行乐图》
63 斗彩佳器,成窑上品
婴戏图杯
64 明军抗击倭寇的历史画卷
《抗倭图》
65 硕大精美的酒具
青花龙纹长瓶
66 一位有名无实的皇太后
孝靖太后凤冠
67 明代北京市容
《皇都积胜图》
68 明代南京市容
《南都繁会图》
69 螺钿妆成翡翠光
“千里”款黑漆螺钿执壶
70 清代最尊贵的青玉印
“皇帝之宝”玉印
71 清朝盛世,皇帝壮游
《乾隆南巡图》
72 平定叛乱,维护统一
《平定准噶尔图》
73 河清海晏,时和岁丰
霁蓝釉描金彩莲花纹双燕耳尊
74 把《聊斋》故事画活了,初哀只为博慈禧一粲
《聊斋图说》
75 大快人心事
林则徐等合奏《虎门销烟完竣折》
76 太平军北伐直逼京畿
清政府绘制的《京师布防图》
77 雄关百战,保我南疆
《清军扼守镇南关城全图》
78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城的证据
《京城各国暂分界址全图》
79 从容赴死,慷慨悲歌
方声洞致父绝笔书
80 封建统治终于落下帷幕
清宣统皇帝溥仪退位诏书
81 马克思主义的光芒照到中国
《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
82 革命气节,大义凛然
中国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在狱中写的亲笔自述
83 红军不怕远征难
长征的文物见证
84 世纪审判的历史见证
梅汝墩保存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书》底稿
85 胜利是用小车推出来的
支前模范董力生用的独轮小推车
86 毛泽东称之为“天书”
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签名册
87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88 两幅油画,一件作品
《开国大典》
89 任凭山崩地裂,壮志坚不可摧
上甘岭战役遗迹
90 启动工业化的巨轮
新中国第一个汽车制造厂诞生的见证
91 伸过最辽阔的海洋来握手
尼克松赠给毛泽东的嵌月球表面岩石碎片摆件
92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历史见证
高考准考证
93 中国奥运史上“零的突破”
许海峰获得的第23届奥运会金牌
94 洗刷百年国耻,香港更加繁荣
中英两国政府代表签署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时用的签字笔
95 进军神秘大陆
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日志
96 功臣!功臣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97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
开启中国改革开放的新阶段的“入世槌”
98 圆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
“神舟5号”飞船的返回舱
99 嫦娥应无恙,留个影吧
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拍摄的全月球影像图
100 改革在阔步前进
见证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红手印”

精彩书摘

  《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品中的100个故事》:
  
  这件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舞蹈纹彩陶盆1973年秋出土于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陶盆以细泥制作,呈黄褐色,大口微敛,卷唇,鼓腹,小平底。口沿及内外壁均施黑彩。口沿上是由叶形圆点和斜向的平行线交替组合而成的简单纹样。外壁上有三道弦纹环绕在盆腹上部,在它们相互交会处又饰一枚挑钩状纽结。内壁彩绘是陶盆的主要纹饰,紧靠口沿处的一圈环线与下部的四圈平行环线组成一个条带形区域,内绘舞蹈人物共3组,每组5人,联臂携手作舞蹈状。各组描绘的舞蹈内容相同,舞者的动作也都整齐一致。人物轮廓采取单色平涂手法绘制出剪影式的效果:头部扁圆,一侧饰有一道斜向下方的线条;躯体呈枣核形;手臂细长,向斜下方伸展并与旁侧人相携,而位于各组两端的舞者外侧手臂的下端则呈分叉状;两腿略叉开,腿间也有一道线条斜向下方。每组舞者两侧都有数道平行竖线分隔,各组相邻的平行线之间又有柳叶状图案作为装饰。陶盆整体质地细腻,构图生动饱满,线条流畅自然,被誉为“我国原始绘画中首屈一指的佳作”。
  出土这件舞蹈纹彩陶盆的墓葬,是属于马家窑文化中马家窑类型的遗址,距今约有5000-4000年。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因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北达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在1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马家窑文化的特征不断发生着变化,因此人们将其分为前中后三个发展时期,分别用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种文化类型来表示。马家窑类型的制陶业发达,而彩陶的数量尤为众多,约占各类陶器总和的25%-50%,在陪葬陶器中多达80%。其彩绘往往幅面很大.除了在器物口沿和外壁施彩外,将纹饰绘于器物内壁的情况也极为常见。马家窑彩陶的纹饰线条优美圆润,图案生动多变富于韵律,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
  舞蹈纹彩陶盆的资料在1978年《文物》杂志第3期上一经公布,即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虽然此前发现的彩陶上也有人物形象的表现,但像舞蹈纹彩陶盆这样明确直接地展示原始社会人们生活内容的尚属先例,其纹饰中奇特的人物造型、舞蹈的性质与含义、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状况等等都成为人们热议的问题。众多学者从历史、考古、民俗等不同的角度对彩陶盆的舞蹈纹饰进行研究解读,由于其纹饰的装饰化特点,对细节的表现十分简练,导致不同的人对同一形象的认识不同,再加上各人引用对比的资料也有差异和侧重,因此得出的结论五花八门,见仁见智。如对于舞者头部一侧斜向下方的线条,有人认为是羽饰,有人认为是头发,头发说中还存在着是发辫或是披发的不同见解;关于舞者两腿问的斜向线条,则有装饰的兽尾、腹前的佩巾、表现舞者腿部摆动的一种手法等等一系列解释,由此又引出对舞者是裸体还是穿着服饰的争论;对于各组两端舞者的分叉形手臂,有学者认为是反映空着的双臂舞蹈动作较大而频繁,也有认为是表示拇指与其他四指分离两侧之意。还有一种较为独特的观点,认为舞者是把带有四肢的兽皮披在身上,由此将分叉线解释为:一条线代表手臂,另一条线代表披于肩上兽皮的前肢皮或其他余出的部分。而最多的争议则集中在陶盆上所描绘的舞蹈场面究竟属于什么性质这一问题上,如有的观点认为这是原始先民于生产劳动之暇,在田头池边欢乐地手挽手进行的娱乐活动;有认为是庆祝农业丰收或祈求生育的舞蹈;也有认为是以舞蹈式的写实方式直接表现严肃而重要的巫术礼仪。由于产生彩陶盆的时代和地区,当时先民过着耕种与狩猎并举的生活,因此又有舞蹈场面反映农业祭祀和表现狩猎生活的解释。虽然对诸多问题的看法存在着分歧,但人们普遍认同的是,舞蹈纹彩陶盆上的画面生动地再现了原始先民们欢乐起舞的热烈场面,是当时人们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真实表达。
  在大通舞蹈纹彩陶盆出土以后,陆续又有多个绘有舞蹈纹彩陶器物被发现,为人们进一步研究原始舞蹈图像的丰富内涵提供了更多的实物资料。1995年,在青海同德县巴沟乡团结村宗日文化遗址第157号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舞蹈纹盆,造型与大通舞蹈盆近似而略小,高12.5厘米,口径22.8厘米。陶盆外壁上也同样绘有三条弦纹交汇而成的钮结纹,其内壁上部绘两组舞蹈人像,分别为11人和13人,两组舞蹈纹之间以圆点间隔。舞者们相互挽着手,下身似着裙装而呈圆形,正以统一的动作在翩翩起舞。陶盆质地细腻,表面光洁,图案充实饱满,花纹自然流畅,可与大通舞蹈纹彩陶盆相媲美。除青海外,甘肃也出土有舞蹈纹饰的彩陶器。1991年,甘肃武威市南郊新华乡磨咀子遗址中发现了残碎的舞蹈纹彩陶盆,高14厘米,口径29.5厘米。在陶盆内壁上部绘有两组舞蹈图,每组9人,手拉手作舞蹈状。舞者的头与腹部均以圆点表现,身躯、手臂和腿仅为一直线,表现出有节奏踏舞的场面。在甘肃省大通河下游出土的一件舞蹈纹彩陶壶,高64厘米,口径23厘米,腹径52厘米。以黑彩于陶壶肩部绘出两组舞蹈纹,一组3人,一组2人,皆作携手起舞状。舞者身体下方绘有三角形的山状纹,也许是表现人们在山上携手起舞的情景。
  这些舞蹈纹彩陶器物的纹样中虽然舞者形象与数量不尽相同,但表现的舞蹈形式却惊人的相似,向我们展示出原始先民舞蹈的生动场面,是非常珍贵的形象资料,对于了解原始先民的生活,探索原始舞蹈起源、发展、艺术特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华夏回响:文物诉说千年》 历史的尘埃,常常将无数鲜活的故事掩埋。然而,有些故事,被镌刻在青铜器冰冷的锈迹上,被描绘在古老的壁画斑驳的色彩间,被铭记在丝绸的纹理深处,它们沉默着,却有着撼动人心的力量。本书并非以零散的片段拼凑,而是试图勾勒出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从一件件凝结着岁月印记的国之瑰宝中,探寻那些曾经在华夏大地上真实发生过的,关于智慧、关于牺牲、关于传承、关于变革的动人篇章。 我们不以简单的“100个故事”来标榜数量,而是以“精粹”为导向,精选那些最能代表中华文明重要节点、最能折射特定时代精神、最能引发深刻思考的文物。每一件选取的器物,都绝非孤立存在,它们与脚下的土地、与曾经的人民、与时代的潮涌息息相关。本书的叙述,将带领读者跨越漫长的时光隧道,从遥远的史前文明曙光,一路走到近代中国的风起云涌。 我们将目光投向那来自远古的呼唤。在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遗址中,那些精美的彩陶、黑陶,不仅仅是简单的生活用具,它们是先民们对美的初探,是对宇宙秩序的朴素认知,更是氏族部落凝聚力的象征。那些绘刻其上的符号,或许就是我们最早的文字雏形,它们无声地诉说着那段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艰难跋涉,以及在混沌初开之时,先民们对生存的渴望与对自然的敬畏。那些出土的玉器,更非凡品,它们凝聚了早期匠人的鬼斧神工,也寄托了先民们对天地的沟通与对力量的膜拜,其背后可能隐藏着部落首领的权力象征,或是某种神秘的祭祀仪式。 当历史的长河迈入更为辉煌的时期,青铜的时代到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是中华文明留给世界的独特印记。书中我们将解析那些铸造精美的鼎、尊、簋,它们不仅仅是祭祀祖先、象征权力的礼器,更重要的是,它们的铭文,成为了我们窥探那遥远时代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战争史实的第一手资料。字字句句,饱含着王侯的诏令,记录着重要的战役,甚至披露了当时人们的婚姻与土地制度。这些冰冷的金属,在文字的赋予下,瞬间变得鲜活,将那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时代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会思考,为何商周的青铜铸造技艺如此登峰造极?这背后又凝聚了多少人的智慧与汗水?每一次铸造,是否都伴随着一场盛大的仪式? 目光继续西行,长城的雄姿巍峨,兵马俑的阵容浩荡,它们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具象化。我们不只是展示这些宏伟的奇迹,更要挖掘它们背后的故事。长城的修建,是无数民脂民膏的堆积,是无数生命悲歌的凝结,它为何而建?它抵御了怎样的外患?它的存在,又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疆域、民族构成与文化交流?兵马俑,这支沉默的地下军团,为何会以如此规模伫立?它们在向我们诉说着秦始皇怎样的雄心壮志?秦朝短暂而强大的统治,是如何建立起如此庞大的帝国,又是如何以严苛的律法塑造了后世的中国?这些士兵陶俑的面容,是否真的有着不同的原型?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引出一段关于帝国崛起与覆灭的传奇。 丝绸之路的驼铃声,穿越千年,在书中依然回响。它不仅仅是一条贸易路线,更是一条文化交流的动脉。从汉代的金缕玉衣,到唐代的胡服、三彩俑,我们能看到东方与西方的交融。那些来自异域的香料、珠宝、乐舞,如何丰富了中华文明的色彩?而中国的丝绸、瓷器、造纸术,又如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本书将通过丝绸之路上的关键文物,描绘出那个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时代,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碰撞与融合的壮丽图景。我们会探讨,是什么样的政治格局与经济需求,催生了如此恢弘的跨国交流? 佛教的传入,是中华文化史上一次深刻的变革。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龙门石窟的造像,它们是信仰的载体,更是艺术的巅峰。我们将深入解读这些石窟中的精美艺术,探寻佛教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如何与本土文化相互渗透,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艺术体系。那些栩栩如生的佛陀、菩萨,他们的形象为何会发生变化?壁画中的故事,又传递着怎样的教义与人生哲理?它们不仅展现了宗教的力量,也折射出当时社会民众的精神世界。 在中国的腹地,宋代的瓷器,以其温润的釉色、精湛的工艺,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代表。汝窑的雨过天青,官窑的玉色,哥窑的开片,它们的背后,是怎样的宫廷追求?是怎样的文人雅士对极致美的向往?这些精美的瓷器,不仅仅是餐具,它们是艺术品,是文化符号,更承载着中国古代工匠的匠心独运与审美情趣。我们将从这些瓷器中,看到那个商品经济繁荣、文化艺术昌盛的时代。 明清时期,宫廷的辉煌与世俗的繁荣交织。我们不会止步于金碧辉煌的宫殿建筑,而是将目光聚焦于那些承载着历史信息和生活细节的文物。从明朝的青花瓷,到清朝的珐琅彩,我们能看到工艺的演进与审美的变迁。那些精美的玉雕、漆器、鼻烟壶,它们是帝王将相的玩物,也是文人雅士的雅趣,更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将通过这些器物,揭示宫廷的权力运作,士大夫阶层的精神世界,以及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我们并非将文物孤立呈现,而是力求将其置于历史的脉络之中,探寻其产生的背景、使用的情境、传承的意义。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扇窗口,透过它,我们可以窥见历史的深邃,感受时代的脉搏,理解中华文明的伟大与韧性。我们关注的,是文物背后的人,是那些创造了它们,使用过它们,又将它们传承下来的先辈们。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智慧与勤劳,他们的信仰与追求,都深深地烙印在这些文物之上。 我们将努力避免空泛的叙述,而是通过对文物细节的深入解读,结合相关的史料文献,力求呈现出真实、生动、引人入胜的历史场景。例如,当我们解读一件战国时期的错金银铜器时,我们会去探究其精妙的工艺是如何实现的,它可能属于哪一位贵族,它在当时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当我们审视一件汉代的画像石时,我们会去解读其上的图像,了解当时人们的信仰、生活习俗,甚至是他们对生死轮回的理解。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雅俗共赏,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趣味。我们相信,历史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我们的情感产生共鸣。通过这些穿越时空的文物,我们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自豪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思考。 《华夏回响:文物诉说千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是一场与历史的深度交流。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引领读者走进历史深处,感受文明脉搏的旅程。在这里,没有虚构的传奇,只有真实的历史回响,它们穿越千年的时空,依然铿锵有力,等待着你的聆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品中的100个故事》简直是打开了通往中华文明宝库的一把金钥匙!我一直对博物馆里的那些静默的文物心生敬畏,却总觉得隔着一层历史的薄纱,难以真正触及它们背后的温度和灵魂。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彻底打破了这种距离感。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按年代或门类罗列的编年史写法,而是像一个资深而又充满激情的导游,带着你随机走进那光影交错的展厅深处。每一个故事都聚焦于一件具体的展品,从那件玉琮的神秘纹路,到那幅古画中人物的一个眼神,作者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码”。我尤其喜欢它对“人”的刻画,比如讲述一件青铜鼎时,不是简单介绍其铸造工艺,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位铸造者在那个特定历史时刻的心境、他所处的社会背景,甚至他可能面临的家庭琐事。这种“以物见人,以小见大”的手法,让那些冰冷的石头和金属瞬间鲜活了起来,仿佛我正亲耳聆听着历史亲口讲述自己的秘密。读完后,再去想象参观博物馆的情景,那种感觉完全不同了,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带着强烈的期待,去寻找那些“故事里的主角”。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典型的“科普读物”,大概率会充斥着晦涩的考古术语和佶屈聱牙的学术腔调。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文笔极其流畅自然,充满了文学性的描摹和悬念的设置。它更像是一系列精心打磨的中短篇小说集,只是主角恰好是博物馆里的文物。举个例子,书中对某件唐三彩马的描述,简直让人仿佛能闻到盛唐长安城郊外扬起的尘土,感受到马蹄踏过黄土的节奏。作者没有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无论是马鞍上细微的宝石镶嵌,还是它微微扬起的鬃毛,都被赋予了生命和使命感。更绝的是,它很懂得“留白”,在讲述完一件器物从出土到修复的曲折经历后,总会留下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让读者自己去填补历史的空白,去想象它的“前世今生”。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激发了我对中国古代手工艺、审美哲学乃至社会结构的探索欲。这本书绝非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本可以随时翻开,沉浸其中,与历史进行深度对话的精神伴侣。

评分

坦白说,我过去在博物馆里常常会产生一种“信息过载”的疲惫感,面对琳琅满目的展品,大脑很快就停止了有效吸收。但《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品中的100个故事》完全规避了这个问题,它用“100个精选故事”的方式,提供了一种极度高效且令人愉悦的知识摄入模式。每一则故事都控制在一个非常适宜的篇幅内,信息密度高而不冗杂,故事性强而不失学术严谨性。这就像是把一整部厚重的通史,拆解成了100个可以随时品尝的精致小点心。我可以利用午休时间读上一篇,在通勤路上读一篇,既不会因为篇幅太长而感到压力,又能在短时间内获得一次完整且深刻的文化体验。这种“微叙事”的强大魅力在于,它让你觉得学习历史不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每天都能获得的、关于自身文化根源的惊喜发现。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在快节奏生活中,依然能保持对传统文化热情的现代人。

评分

我最欣赏的一点是,这本书在讲述历史的同时,始终保持着一种克制而又饱含人文关怀的叙事态度。它没有将历史“神化”或“脸谱化”,而是以非常平视的角度去审视那些被奉为国宝的珍品。在那些辉煌的篇章背后,作者也勇敢地揭示了一些不那么光鲜亮丽的历史侧面——比如战争的残酷、工匠的辛酸、以及权力更迭带来的损毁与失落。例如,当讲述到某件曾被损毁又被小心翼翼拼凑起来的瓷器时,那种对“不完美”的尊重和对“修复精神”的赞颂,远比单纯赞美其工艺之精湛来得更有力量。这让读者真切地体会到,历史文物不仅仅是国家荣耀的象征,它们也承载着无数个体的命运、遗憾与坚韧。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解读框架,让我们学会用更全面、更人性化的目光,去拥抱这份厚重的遗产。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编者深厚的文化功力和匠心独运的考量。它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轴推进,而是像一个巧妙的圆形叙事,在不同的历史断代之间进行了高明的穿插和对比。比如,前一个故事可能还在讲述先秦礼器的庄重肃穆,紧接着的下一个章节,可能就跃迁到了宋代文人书房里那方小小的端砚的雅致清冷。这种跳跃感,非但没有造成阅读上的混乱,反而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张力——它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多样性,那是任何单一断代史都难以企及的宏大视角。我发现自己开始下意识地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展品进行横向比较,思考同样是“饮酒器”,商周的厚重与魏晋的风流究竟有何深层文化差异。这种引导性的阅读体验,无疑是将博物馆的“静态展示”转化为了“动态的文明对话”。对于那些初次接触中国历史文化,又对传统书籍望而却步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最好的“敲门砖”和“引路灯”。

评分

比复兴之路的有意思呀

评分

很好的书,大人孩子都值得一看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问题换新,审核很快,服务满意。

评分

书还没有看,但第一感觉不太好,纸张比较粗糙,装订也不是很好,希望内容好些吧。

评分

很好很值得买,也很划算

评分

自从到国博参观后就一直想买,但总是缺货中,现在终于可以好好在家了解更多国宝的知识。

评分

中国国家博物馆出品,在观展之外又丰富了自己的知识。

评分

很好的书,大人孩子都值得一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