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有機化學

物理有機化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郭佃順,程圓 編
圖書標籤:
  • 物理有機化學
  • 有機化學
  • 物理化學
  • 反應機理
  • 有機反應
  • 結構與鍵閤
  • 分子軌道
  • 光譜學
  • 計算化學
  • 過渡態理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088147
版次:1
商品編碼:1037185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現代研究生化學教學用書
開本:小16開
齣版時間:2010-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14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物理有機化學》課程核心內容就是要解決化閤物結構、機理及反應性能,《物理有機化學》首先介紹瞭分子軌道理論、共振論、酸堿理論等理論基礎,然後闡述瞭有機立體結構、分子結構與化學活性之間的關係,運用上述理論分析瞭有機化學中的活性中間體、各類有機化學反應的機理。同時,《物理有機化學》還把物理有機化學和有機金屬化學、有機光化學、超分子化學、生物有機化學等相關學科聯係在一起。
《物理有機化學》可作為有機化學、生物化學、醫學、藥學和材料科學等專業大學高年級學生和研究生教科書

目錄

第1章緒論
1.1物理有機化學及其研究內容
1.1.1物理有機化學
1.1.2物理有機化學的研究內容
1.2現代物理有機化學的發展
1.2.1新反應機理
1.2.2反應活性中間體
1.2.3分子結構與性能的關係
1.3物理有機化學的重要意義

第2章有機化學結構理論
2.1定域化學鍵
2.1.1共價鍵的形成
2.1.2分子的電子結構
2.1.3雜化軌道
2.2離域化學鍵
2.2.1離域鍵的形成
2.2.2含離域鍵的分子種類
2.2.3共振論
2.3分子軌道理論
2.3.1分子軌道理論的基本要點
2.3.2分子軌道的對稱性--Hückel分子軌道
2.3.3分子軌道理論的應用
2.4芳香性
2.4.1Hückel規則與芳香性
2.4.2Hückel規則的修正--多環化閤物芳香性的簡單判定方法
2.4.3反芳香性、非芳香性、同芳香性和反同芳香性
2.4.4芳香性的新發展

第3章分子間弱相互作用與超分子化學
3.1分子間的弱相互作用
3.1.1氫鍵
3.1.2陽離子-π相互作用
3.1.3π-π相互作用
3.1.4疏水效應及其他
3.2分子識彆與超分子化學
3.2.1超分子與超分子化學
3.2.2分子識彆及其類型
3.2.3典型受體分子簡介
3.3分子組裝與超分子器件
3.3.1分子組裝及其類型
3.3.2超分子器件
3.3.3超分子催化

第4章有機立體化學
4.1立體化學中的基本概念
4.1.1同分異構及其分類
4.1.2分子的手性和鏇光現象
4.1.3分子的手性和對稱性
4.1.4內、外消鏇體和外消鏇體的拆分
4.1.5構象分析
4.2不對稱閤成
4.2.1不對稱閤成中的基本概念
4.2.2手性分子的産生
4.2.3不對稱催化閤成

第5章溶劑效應
5.1溶劑的屬性與分類
5.1.1溶劑的基本屬性
5.1.2溶劑的分類
5.2溶劑化效應
5.2.1溶劑化作用
5.2.2選擇性溶劑化作用
5.2.3膠束溶劑化作用
5.3溶劑效應對有機反應曆程的影響
5.3.1溶劑對自由基反應和周環
反應的影響
5.3.2溶劑對離子型反應的影響
5.4溶劑效應對有機反應速率的影響及其理論解釋
5.4.1溶劑效應對有機反應速率的影響
5.4.2溶劑效應對有機反應速率影
響的理論解釋

第6章分子結構與反應活性的定量關係
6.1Hammett方程
6.1.1取代基常數
6.1.2反應常數
6.1.3取代基與反應中心的貫穿共軛效應
6.1.4Hammett方程的理論解釋
6.1.5Hammett方程的應用
6.1.6Hammett方程的推廣
6.2Taft方程及其他方程簡介
6.2.1Taft方程
6.2.2取代基誘導效應與共軛效
應的分離
6.2.3其他方程簡介

第7章化學穩定性原理和有機
反應中間體
7.1化學穩定性原理
7.1.1化學穩定性原理的基本內涵
7.1.2化學穩定性的基本規則
7.1.3穩定性原理在有機化學中的應用
7.2有機反應活性中間體
7.2.1碳正離子
7.2.2碳負離子
7.2.3自由基
7.2.4其他反應活性中間體

第8章有機酸堿理論
8.1酸堿理論概覽
8.1.1Br?nsted質子理論
8.1.2Lewis電子理論
8.1.3Mulliken廣義酸堿理論
8.2酸堿強度
8.2.1影響酸堿強度的因素
8.2.2酸度函數
8.2.3超強酸
8.3酸堿催化
8.3.1專一性酸堿催化
8.3.2一般性酸堿催化
8.3.3Br?nsted酸堿催化定律
8.4軟硬酸堿理論
8.4.1軟硬酸堿的分類與定性比較
8.4.2軟硬酸堿原理在有機化學中的應用

第9章有機反應機理的研究方法
9.1研究化學反應的方法
9.1.1有機反應的熱力學要求
9.1.2有機反應的動力學要求
9.1.3有機反應的熱力學控製和
動力學控製
9.1.4Hammond假設
9.2有機反應的類型和機理
9.2.1有機反應機理的類型
9.2.2有機反應的類型
9.3研究有機反應機理的方法
9.3.1産物和副産物的鑒定
9.3.2中間體的確定
9.3.3催化作用
9.3.4同位素標記
9.3.5立體化學分析
9.3.6化學熱力學研究
9.3.7化學動力學研究
9.3.8同位素效應

第10章取代反應機理
10.1親核取代反應
10.1.1脂肪族親核取代反應
10.1.2芳香族親核取代反應
10.2親電取代反應
10.2.1脂肪族親電取代反應
10.2.2芳香族親電取代反應
10.3自由基取代反應
10.3.1烴的鹵代反應
10.3.2芳環上的自由基取代反應

第11章加成反應機理
11.1親電加成反應
11.1.1親電加成反應的機理
11.1.2影響親電加成反應的因素
11.1.3重要的親電加成反應
11.2自由基加成反應
11.3親核加成反應
11.3.1碳-碳重鍵的親核加成反應
11.3.2羰基的親核加成反應
11.3.3金屬氫化物和羰基的親核
加成反應
11.3.4碳-氮重鍵的親核加成反應

第12章消去反應機理
12.1消去反應的機理與方嚮
12.1.1消去反應的機理
12.1.2影響消去反應的因素
12.1.3消去反應的方嚮
12.2消去反應的立體化學
12.2.1E1機理的立體化學
12.2.2E2機理的立體化學
12.3幾種重要的消去反應
12.3.1醇的消去
12.3.2鄰二鹵化物的消去
12.3.3開環消去
12.3.4涉及環狀過渡態的β-消去

第13章重排反應機理
13.1親核重排反應
13.1.1Wagner-Meerwein重排
13.1.2Pinacol重排
13.1.3Benzil重排
13.1.4Demjanov重排
13.1.5Beckmann重排
13.1.6Hofmann重排
13.1.7Curtius重排
13.1.8Schmidt重排
13.1.9Lossen重排
13.1.10Baeyer-Villiger重排
13.1.11氫過氧化物重排
13.2親電重排反應
13.2.1Favorskii重排
13.2.2Stevens重排
13.2.3Wittig重排
13.2.4Fries重排
13.3其他重排反應
13.3.1Claisen重排
13.3.2Cope重排
13.3.3Benzidine重排
13.3.4烯烴復分解反應

第14章氧化還原反應
14.1氧化還原反應的機理
14.1.1電子直接轉移機理
14.1.2負氫離子轉移機理
14.1.3氫原子轉移機理
14.1.4形成酯中間體機理
14.1.5置換機理
14.1.6加成-消去機理
14.2氧化反應
14.2.1氫的消去反應
14.2.2碳-碳鍵斷裂反應
14.3還原反應
14.4反應底物既被氧化又被還原

第15章周環反應
15.1分析周環反應的理論
15.1.1前綫軌道理論
15.1.2能級相關理論
15.1.3芳香過渡態理論
15.2電環化反應
15.2.1電環化反應的理論分析
15.2.2電環化反應的扭轉選擇性
15.2.3電環化反應舉例
15.3環加成反應
15.3.1環加成反應的理論分析
15.3.2環加成反應的特點
15.3.3環加成反應舉例
15.4σ-鍵遷移反應
15.4.1σ-H遷移
15.4.2σ-C遷移

第16章有機光化學
16.1光化學基本知識
16.1.1激發態的形成
16.1.2激發態的類型及其行為
16.1.3光化學反應的特徵
16.2有機光化學反應
16.2.1烯烴的光化學反應
16.2.2芳香化閤物的光化學反應
16.2.3羰基化閤物的光化學反應
16.2.4其他光化學反應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1)分子組裝的概念
自組裝是超分子化學的另一個基本特徵,它依賴於分子間的相互作用,但是在預組織過程中是通過共價鍵來實現的。在一定條件下,受體和底物通過自組織,可以形成結構確定,具有一定功能的超分子組裝體。在超分子化學中,組裝等同於分子化學中的閤成,不同分子之間或者分子內片斷之間可以通過分子識彆,相互結閤形成具有特定排列順序的分子聚集體。
分子自組裝是各種復雜生物結構形成的基礎。對生物分子自組裝體係的分析錶明,自組裝是由較弱的、可逆的非共價相互作用驅動的,例如,氫鍵,∏-∏相互作用等。同時,自組裝體係的結構穩定性和完整性也是靠這些非共價相互作用來保持的。
(2)分子組裝的類型研究分子自組裝過程及組裝體,並且通過分子自組裝形成超分子功能體係,是超分子化學的重要目標。並不是所有的化閤物分子都可用來組裝成為有特殊功能的分子聚集體,有特殊功能的分子聚集體是有秩序、有規則、有層次的組閤體,而且特殊功能與原來的結構單元完全不一樣。生命體的奧妙不在於其特殊的結閤力和特殊的分子與分子體係,而在於其特殊的組裝體係。為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科學傢努力仿效天然體係所具有的自組裝性、應答性、協同性和再生性,韆方百計去設計、創造具有新功能,而且能與天然體係媲美甚至超越天然體係的人工體係。
下麵介紹基於不同的分子間相互作用構建的超分子自組裝體係。
……

前言/序言

物理有機化學是一門極富生命力的邊緣性學科,是運用現代物理學和物理化學的基本概念、理論與方法來研究有機分子的結構和反應機理等內容的基礎科學。物理有機化學在為現代有機化學各個領域提供重要理論指導的同時,還和有機閤成化學、金屬有機化學、高分子科學、材料科學、藥物設計、生命科學和理論化學等有著十分密切的聯係,在與各學科相互滲透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壯大。
本書主要介紹瞭有機化學中分子結構與性能之間的關係和典型有機反應及其機理,力求引導學生瞭解和掌握研究有機化學反應機理的基本方法,深入認識有機化學的結構理論與反應。全書共分16章,第1章為緒論,第2、3章介紹瞭有機結構理論,並延伸至超分子,簡要介紹瞭超分子化學的一些基本概念;立體化學效應和溶劑效應作為影響有機分子反應性的重要因素,分彆在第4、5章作瞭詳細的定性介紹;第6章分子結構與反應性的定量關係從本質上分析瞭物質的穩定性,將其擴展至有機化學反應,分析有機活性中間體的穩定性及整個化學反應的方嚮及其進程(第7章),為有機反應機理的研究奠定瞭堅實的基礎;第8章有機酸堿理論從另一層麵考察瞭物質的酸堿性及其對有機化學反應的影響。關於反應機理,首先在第9章介紹瞭研究有機反應機理的基本方法及相關理論,接著在第10~15章分彆介紹瞭取代反應、加成反應、消去反應、重排反應、氧化還原反應和周環反應的反應曆程;最後,在第16章對有機光化學作瞭簡要介紹。本書的編寫力求選材閤理,論述清晰,詳略得當,能夠體現齣係統性和新穎性。
……
好的,這是一本名為《經典力學導論》的圖書簡介,全方位闡述其內容、目標讀者以及學術價值,旨在為讀者提供詳盡的參考信息。 --- 《經典力學導論》圖書簡介 作者: [在此處填寫作者姓名,例如:張偉、李明] 齣版社: [在此處填寫齣版社名稱] 齣版日期: [在此處填寫齣版年份] 定價: [在此處填寫定價] --- 概述:探尋運動的根本法則 《經典力學導論》是一部係統性、深度融閤瞭理論深度與應用廣度的教材,專注於構建讀者對牛頓力學框架下宏觀物體運動規律的全麵認知。本書旨在超越基礎物理課程中對運動方程的初步介紹,深入剖析支撐經典力學體係的數學結構、基本原理及其在不同物理場景中的應用。我們力求在保持嚴謹的數學推導和清晰的物理圖像之間取得平衡,引導讀者真正理解“為什麼”這些定律是這樣運作的,而不僅僅是“如何”應用它們。 本書的核心目標是將初學者從純粹的代數描述,平穩過渡到更抽象、更強大的微積分和嚮量分析框架下的力學描述。我們將經典力學視為一門精確的科學,其力量不僅在於解釋行星運動,更在於為後續的量子力學和相對論奠定堅實的思維基礎。 核心內容模塊詳解 本書的結構設計遵循瞭從基礎概念到高級形式的邏輯遞進,共分為八個主要部分,囊括瞭約三十章內容。 第一部分:基礎迴顧與數學準備 (Part I: Foundations and Mathematical Preliminaries) 本部分首先對高中及大學初級物理中學到的基本概念進行梳理,重點是位移、速度、加速度的矢量性質。隨後,我們迅速引入必需的數學工具,特彆是: 1. 矢量代數與分析: 詳細介紹矢量加減法、點積(內積)、叉積(外積)在描述力和力矩中的應用。 2. 微積分基礎: 強調導數和積分在描述瞬時變化率(速度、加速度)和積纍效應(功、衝量)中的關鍵作用。 3. 坐標係的選擇: 介紹笛卡爾坐標係、柱坐標係和球坐標係,並講解如何在不同坐標係中錶達速度和加速度的矢量分量,為後續的復雜運動分析打下基礎。 第二部分:牛頓定律的嚴格闡述 (Part II: The Newtonian Framework) 這是全書的基石。我們不再僅僅將牛頓第二定律視為 $F=ma$,而是將其提升到對慣性參考係的嚴格定義。 1. 質量、慣性與動量: 深入探討質量的物理意義,並定義綫動量 $mathbf{p}$。牛頓第二定律被重新錶述為動量隨時間的變化率 ($mathbf{F} = dmathbf{p}/dt$),並討論在非慣性係中引入慣性力的必要性。 2. 力的分類與應用: 詳細分析各種基本力(引力、電磁力在宏觀尺度下的近似、彈力、摩擦力)的性質,並通過大量的實例展示如何建立和求解一維、二維和三維的運動方程。 3. 碰撞與守恒: 深入分析動量守恒定律的普適性,並區分彈性碰撞與非彈性碰撞,計算碰撞後的相對速度和能量損失。 第三部分:功、能與係統動力學 (Part III: Work, Energy, and System Dynamics) 本部分從能量的角度重新審視運動,引入瞭比力更基礎的物理量——能量。 1. 功和動能定理: 嚴格定義功的矢量積分形式,並推導齣著名的動能定理。 2. 保守力與勢能: 識彆保守力場,並定義勢能函數 $V(mathbf{r})$。重點分析重力勢能、彈性勢能的構造過程。 3. 機械能守恒: 在隻有保守力做功的情況下,機械能 $E = K + V$ 的守恒性證明及其在振動和軌道問題中的應用。 4. 非保守力做功: 討論摩擦力等非保守力對總機械能的影響,引入耗散函數的概念。 第四部分:高級運動分析:轉動與剛體動力學 (Part IV: Rotational Dynamics and Rigid Body Motion) 本部分擴展到具有空間擴展的物體,即剛體。 1. 角動量與力矩: 定義角動量的矢量形式 $mathbf{L} = mathbf{r} imes mathbf{p}$ 和力矩 $oldsymbol{ au} = mathbf{r} imes mathbf{F}$。證明角動量定理 $oldsymbol{ au} = dmathbf{L}/dt$。 2. 剛體的轉動慣量: 詳細介紹轉動慣量 $I$ 的計算方法,包括平行軸定理和垂直軸定理。 3. 滾動的動力學: 分析純滾動、滑動和傾倒的條件,結閤平移動力學和轉動動力學求解復雜的滾動問題。 第五部分:約束係統與拉格朗日力學入門 (Part V: Constrained Systems and Introduction to Lagrangian Mechanics) 為嚮更現代的分析力學過渡,本部分引入瞭處理復雜約束的有效工具。 1. 約束力與廣義坐標: 分析約束對係統自由度的限製,引入廣義坐標 $q_i$ 來描述係統狀態。 2. 達朗貝爾原理: 從牛頓定律齣發,推導齣用於處理約束問題的達朗貝爾原理。 3. 歐拉-拉格朗日方程: 介紹拉格朗日量 $L = T - V$(動能減去勢能),並嚴格推導歐拉-拉格朗日方程。該方法通過勢能和動能的標量函數,自動消除瞭約束力的影響,極大地簡化瞭求解過程。 第六部分:振動、波與簡諧運動的精深研究 (Part VI: Oscillations, Waves, and Advanced SHM) 本部分聚焦於周期性現象,並將其置於微分方程的框架下。 1. 簡諧振動(SHM)的微分方程: 求解二階綫性常微分方程,理解特徵根與解的性質。 2. 阻尼振動與受迫振動: 詳細分析阻尼項(綫性阻尼和平方阻尼)對振動的影響,重點討論共振現象的物理機製、數學條件及其在工程中的重要性。 3. 耦閤振子係統: 引入兩個或多個相互作用的振子,並介紹簡正模(Normal Modes)的概念,這是理解復雜振動模式的關鍵。 第七部分:中心力場與軌道理論 (Part VII: Central Force Fields and Orbital Mechanics) 本部分是經典力學在天體物理中的直接應用,重點是開普勒定律的嚴格推導。 1. 守恒量: 證明在中心力場中,角動量守恒和能量守恒。 2. 有效勢能與軌道方程: 引入有效勢能麯綫,利用該麯綫的形狀判斷軌道的類型(橢圓、拋物綫、雙麯綫)。 3. 開普勒問題: 利用微分為方程求解,嚴格導齣開普勒定律,並討論拉普拉斯-龍格-冷貝剋矢量作為另一個守恒量的意義。 第八部分:相對性原理的初步接觸 (Part VIII: Preliminary Concepts of Relativity) 為瞭展示經典力學的局限性,本書在最後簡要介紹瞭狹義相對論的起點。 1. 伽利略變換的局限: 討論電磁學定律(麥剋斯韋方程組)與牛頓力學在不同慣性係下的不一緻性。 2. 洛倫茲變換: 介紹洛倫茲變換的基本形式,並討論其對時間、長度測量的影響(時間膨脹和長度收縮)。 教學特色與目標讀者 特色: 循序漸進的數學化: 從基礎的幾何描述逐步過渡到基於變分原理的分析力學,確保讀者對數學工具的掌握與物理概念的深化同步。 強調守恒律: 將能量和動量守恒視為解決復雜問題的核心思維方式,而非僅僅是解題技巧。 詳盡的習題設計: 每章末尾附有難度分層的習題,包含計算題、概念辨析題和探索性推導題,旨在鞏固理論並激發批判性思維。 目標讀者: 本書是為物理學、工程學、應用數學等相關專業本科生編寫的教材或參考書。特彆適閤已經完成基礎物理課程(如普通物理學)學習,並希望深入理解力學理論體係的讀者。對於計劃未來學習高等數學物理方法、量子力學或理論物理的學生而言,本書所提供的拉格朗日力學基礎至關重要。 --- 《經典力學導論》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如何解題”的書,更是一部關於“如何思考”的指南,它將帶領讀者領略宏觀世界運動規律的優雅與精確。

用戶評價

評分

從整體結構上看,這本書的學術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它對讀者的背景知識要求是相當高的。如果讀者對基礎的有機化學反應機理,尤其是芳香性、親核取代和親電取代的底層原理沒有紮實的掌握,那麼直接閱讀這本書的後半部分,無異於盲人摸象。它假定讀者已經熟悉瞭大量的符號係統和慣用的化學語言。我個人認為,這本書更適閤作為研究生階段的教材或參考書,而不是本科生的入門讀物。它的每一章節之間都存在著強烈的內在邏輯關聯,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旦某個基礎知識點沒有站穩,後續的知識鏈條就會搖搖欲墜。它教會瞭我如何構建一個真正紮實的化學知識體係,去應對那些教科書上尚未記載的復雜問題。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答案,而是檢驗和解決未知問題的思維框架,這種價值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插圖設計,坦白說,有些復古,甚至可以說有些“不友好”。它似乎完全沒有顧及到當代讀者對視覺流暢性的要求,大量的公式占據瞭版麵,圖錶的清晰度也停留在上個世紀的標準。然而,拋開這些外在的因素,一旦你沉浸進去,就會發現這些看似簡陋的圖錶,其實是高度凝練的思維結晶。例如,書中關於反應坐標圖的繪製,雖然沒有炫目的三維效果,但通過精確的能量值標記和幾何構型變化,將活化能壘的細節展現得一覽無餘。它更像是一本給老派化學傢準備的工具書,而不是麵嚮大眾的科普讀物。閱讀它需要極大的耐心和自律,我甚至不得不備著好幾本不同版本的參考手冊在旁邊隨時查閱,以確保對某些專業術語的準確把握。它不是一本可以輕鬆放在床邊消遣的書,而是需要你鄭重對待,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馴服”它的。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在於它對“動力學與熱力學的辯證關係”的處理。很多入門教材會將兩者割裂開來講解,但這本書巧妙地將它們編織在一起,展示瞭為什麼一個反應在熱力學上是允許的,但在動力學上卻幾乎不可能發生。作者通過對大量競爭反應的案例分析,反復強調瞭“路徑依賴性”的重要性。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提升瞭我對化學過程控製的認識。書中詳細分析瞭如何通過改變催化劑的配位環境或調控反應溫度與壓力,有效地將能量傾嚮於較低的産物轉化為主要産物,或者反之。我特彆喜歡其中幾章對“選擇性催化”的探討,它不僅僅是描述現象,更是深入探究瞭電子雲密度和空間位阻是如何在原子層麵“投票”決定反應走嚮的。這本書對於那些緻力於閤成化學和材料科學的研究者來說,無疑是一部必讀的“心法秘籍”。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痛苦”與“快感”並存的。它的文字密度極高,仿佛每一個標點符號後麵都隱藏著一個需要你耗費心神去解碼的知識點。我嘗試著跳讀,但很快發現這是徒勞的,因為它構建知識體係的層次感極強,跳過任何一環都可能導緻後續內容的理解齣現斷裂。書中對反應機理的探討,尤其是一些非常規反應,如自由基鏈式反應和離子對的精細控製,簡直像是一部懸疑小說,層層遞進,引人入勝。作者在處理那些前沿、尚未完全定論的研究方嚮時,也保持瞭極高的學術審慎性,不會輕易下結論,而是客觀地呈現各種假說及其證據的強弱。對我個人而言,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拓寬瞭我對“可能性”的認知邊界,讓我明白瞭在分子尺度上,一切看似隨機的碰撞背後,都遵循著一套宏大而精妙的概率與能量法則。盡管過程艱辛,但每攻剋一個難點,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其他讀物難以比擬的。

評分

這本厚重的著作,當我初次翻開時,就被它那嚴謹的邏輯和翔實的論證深深吸引住瞭。它不像那些流於錶麵的科普讀物,而是直插核心,將化學反應的深層機製剖析得淋灕盡緻。作者對各種經典理論的闡述,如同搭建一座精密的儀器,每一個部件——從量子力學的基礎概念到過渡態理論的應用——都咬閤得天衣無縫。尤其是關於反應路徑選擇性的討論,書中詳盡地分析瞭立體電子效應、溶劑化作用以及溫度對産物分布的影響,提供瞭大量實驗數據作為支撐,讓人不得不信服其推導過程的嚴密性。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復雜的方程式和圖示,試圖在腦海中構建齣分子運動的立體畫麵。這本書無疑是為那些真正渴望掌握化學反應“為什麼”的探究者準備的,它要求的不僅僅是記憶,更是深層次的理解與批判性思維的訓練。它教會我的,是如何用更本質的眼光去看待那些在試管中發生的奇妙變化,這對於任何誌在深入科研領域的人來說,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財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