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 |
|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漫长的祖国医学史中记载了无数著名的中医学者,他们积毕生之临床经验,不断地创造和丰富了祖国医学。 董建华教授是当代国内外知名的中医内科专家。在50多年的医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将仲景的《伤寒论》与温病学说融汇贯通,自成一体,无论是治疗外感病还是内伤杂病,强调辨证论治,师古而不泥古,善用调畅气机之法,举方用药轻灵活泼,切中病机,取得了卓越的临床疗效。 董建华教授的宝贵经验不仅是他个人的学术成就,更是祖国医学的宝贵财富。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董老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收集和整理了他的大量临床资料和学术见解,并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撰写了董氏《内科心法》一书。本书以董老临证治法为纲,常用方药为目,并对董老辨证论治及用药特点加以分析,以便于广大临床医生学习和掌握其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造福于民族和人类。 |
| 目录 | |
| 1.感冒 2.风温 3.春温 4.暑温 5.伏暑 6.湿温 7.秋燥 8.冬温 9.温毒 10.麻疹 11.温热疟 12.咳嗽 13.肺痈 14.咳血 15.哮喘 16.心悸 17.胸痹 18.不寐 19.头痛 20.郁证 21.眩晕 22.中风 23.耳鸣耳聋 24.癫狂 25.吐酸 26.呕吐 27.痞胀 28.胃脘痛 29.噎膈 30.鼓胀 31.胁痛 32.腹痛 33.泄泻 34.痢疾 35.便血 36.消渴 37.水肿 38.淋证 39.阳萎 40.遗精 41.痹证 42.痿证 43.内伤发热 44.咽痛 45.梅核气 46.自汗 47.湿阻 48.月经不调 |
《内科心法》这本书,可以说是颠覆了我对于“生病”的固有认知。我之前总觉得,生病就是一种突如其来的打击,让人措手不及。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疾病发生发展的“前奏”和“演变”过程。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些隐藏在健康表象下的细微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是如何一步步累积,最终演变成一场“危机”。《内科心法》中的内容,让我学会去倾听身体发出的细微“信号”,而不是等到问题严重到无法忽视时才有所行动。它让我明白,很多疾病的发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期不良生活习惯、环境因素以及潜在的生理失衡累积的结果。这种对疾病发生过程的深入洞察,让我对自己的健康多了一份主动的掌控感,也让我更加懂得如何去预防和延缓疾病的发生。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医学领域充满好奇,尤其是内科这个分支,总觉得它像个宝藏,里面藏着无数解决人体奥秘的钥匙。当我拿到《内科心法》这本书时,我几乎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起初,我担心它会像我之前看过的某些医学科普读物一样,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出乎意料地流畅和生动。作者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着我,将那些复杂的生理病理过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呈现在我的眼前。读着读着,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庞大而精密的机器之中,每一个器官、每一个系统都在书中鲜活起来,它们的运作方式、可能出现的“故障”以及如何“维修”,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它教会我如何去思考问题,如何从宏观到微观去理解一个疾病的发生发展,如何将看似孤立的症状联系起来,找到潜在的病因。这种学习过程让我感到无比的满足和充实。
评分《内科心法》这本书,让我对“疾病”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往,我总觉得疾病就是一种“坏东西”,是需要被彻底消灭的。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疾病的另一面——它是身体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回应”或“信号”。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疾病定义为“异常”,而是深入分析了它发生的根源和内在逻辑。《内科心法》中的某些章节,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身体出现某些“不适”,其实是它在向我们发出警告,提示我们某些方面出现了失衡。这种对疾病的“辩证”看待,让我不再仅仅是恐惧疾病,而是学会去理解它,去探究它背后的原因,从而更有效地去解决问题。这种认知上的转变,对我来说意义非凡。
评分自从读了《内科心法》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待疾病的视角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我对于一些常见的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总觉得它们是很遥远、很抽象的概念,只存在于医院和药片之中。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这些“常见病”背后,其实隐藏着深刻的生理机制和复杂的身体反应。作者在书中对这些疾病的阐述,不是简单地罗列症状和治疗方法,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是如何在人体内悄悄萌芽,又是如何一步步侵蚀身体健康的。他通过详实的描述,让我看到了身体内部的微观世界,理解了那些看不见的细胞、激素、酶是如何协同工作,又在何时因为各种原因失调。这种“见微知著”的能力,让我对自己的身体多了一份敬畏,也多了一份主动的关注。我开始更加留意生活中的一些细微变化,不再轻易忽视那些可能预示着健康问题的信号。这本书就像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健康之门的窗户,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保持健康并非易事,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和了解。
评分《内科心法》这本书,让我对“自我关怀”有了全新的定义。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可能更多地将健康视为一种“被动”的状态,直到出现问题才开始关注。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健康,需要我们主动去“经营”和“呵护”。《内科心法》中的一些章节,不仅仅是讲解医学知识,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与身体和谐相处的指南。它教会我如何去观察身体的细微变化,如何去理解身体发出的信号,以及如何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来维护身体的平衡。这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关怀”的转变,让我更加重视自己的身体,也更加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和照顾它。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医学书籍,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更好地生活的“心灵鸡汤”。
评分我对《内科心法》的阅读体验堪称一次心灵的洗礼。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对医学的认知大多停留在教科书式的枯燥知识点上,感觉它们距离我的生活很遥远。然而,《内科心法》却用一种极其人性化的笔触,将内科的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作者在讲解一些复杂的疾病机理时,并没有直接抛出专业术语,而是用生动的类比和故事来辅助说明。例如,他会将人体的免疫系统比作一支精密的军队,将病毒比作狡猾的敌人,将药物的作用机制比作精巧的钥匙。这些生动形象的描绘,不仅让我更容易理解那些深奥的医学原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身体内部的运作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充满敬畏的认识。我开始意识到,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着无数次的“内部战斗”,而身体的健康,正是这场战斗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内科心法》让我感受到,医学并非冰冷的科学,而是一门关乎生命、关乎幸福的艺术。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深入了解内科知识。作者并没有将内容一股脑地倾倒出来,而是将它们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编排。从基础的生理功能讲解,到常见疾病的病因病理分析,再到预防和治疗的建议,《内科心法》的章节安排,让我能够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医学知识体系。我尤其欣赏书中那些连接不同章节的内容,作者会巧妙地将前一章节的知识点,引申到下一章节的探讨中,使得整个阅读过程非常连贯,不会感到突兀。这种有条不紊的叙述方式,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复杂的医学信息,也让我对内科这个庞大的医学领域,有了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最大收获,是让我对“身体是一个整体”这一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我们常常会把身体看作是独立的器官组成的集合,但《内科心法》却强调了各个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协同作用。作者在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和详细的解析,清晰地展示了当某个器官出现问题时,会如何影响到其他器官,以及整个身体的运作。《内科心法》中的章节,让我看到了心脏、肺脏、肾脏、消化系统等看似独立的器官,是如何通过血液循环、神经系统、激素信号等紧密相连,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当我了解到,一个简单的消化不良,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影响到免疫系统的功能,甚至是情绪的变化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这本书让我明白,关注健康,不能只看某一个方面,而是要从整体的角度去审视和调养。这种“整体观”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身体,也更加明智地去选择对身体有益的生活方式。
评分这本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它对“治未病”理念的深入探讨。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等到疾病已经相当严重才去寻求帮助。但《内科心法》却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关注疾病的早期信号,甚至是如何预防疾病的发生。《内科心法》中的一些章节,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习惯。比如,作者在分析某些慢性疾病的成因时,会巧妙地将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环境因素等都联系起来,让我意识到,很多疾病并非“天降”,而是我们日积月累的行为造成的。这让我开始思考,如何通过调整自己的生活,来降低患病的风险。书中也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建议,例如如何合理饮食、如何进行有效的运动,以及如何通过规律作息来维持身体的平衡。这些建议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基于科学的论证和长期的观察。读完这些部分,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疾病的到来,而是有能力主动去影响和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堪称我读过的所有医学科普读物中最具吸引力的。作者并没有选择使用生硬的学术语言,而是将复杂的医学概念,转化为平实、生动的叙述。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富有哲理的譬喻和类比,它们将抽象的生理病理过程,具象化,让我能够轻松地在脑海中构建出清晰的画面。《内科心法》中的一些章节,让我在阅读中多次会心一笑,因为作者巧妙地将日常生活的经验与医学知识相结合,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枯燥,反而充满了乐趣。我感觉就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茶余饭后,娓娓道来他行医多年的感悟和心得。这种亲切而又不失深度的叙述方式,让我能够真正沉浸其中,不知不觉中就吸收了大量的医学知识,并且能够灵活地运用到对自身健康的理解和关注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