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0年英國革命史

1640年英國革命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基佐 著,伍光建 譯
圖書標籤:
  • 英國史
  • 17世紀
  • 革命
  • 政治史
  • 社會史
  • 軍事史
  • 斯圖亞特王朝
  • 清教徒革命
  • 英國內戰
  • 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三聯書店
ISBN:9787542633460
版次:1
商品編碼:10376874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世界漢譯學術名著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1-01-01
頁數:437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1640年英國革命史》主要敘述瞭8捲的內容,分彆從1625-1949年。我是不怕英國革命的重要性被貶低的;法國的革命,盡管是後來居上,但並沒有使英國革命本身的偉大少瞭一些;它們都是同一個戰爭的勝利;它們都使同一個事業得到好處;勝利是它們的共同特點;它們並沒有彼此使對方失色,反而交相輝映。我隻怕它們的真正性質會被弄錯瞭,隻怕世界不給予它們在世界史中應由它們占有的地位。

目錄

英譯者黑茲利特的說明/1
第一版著者前言/3
1841年版著者序/17
第一捲1625至1629年/1
第二捲1629至1640年/37
第三捲1640至1642年/91
第四捲1642至1643年/169
第五捲1643至1645年/213
第六捲1645至1646年/271
第七捲1646至1647年/304
第八捲1647至1649年/364

精彩書摘

但是必須有所行動,若使改革不緻退步,就得動手改革政府,因為隻有政府阻礙瞭宗教改革的進展。人心逐漸在變得更加勇敢,道德的力量在給理想與計劃以勇氣;宗教信仰要求有政治權利;人民開始自問,他們為什麼不能享受這些權利?是誰奪走瞭這些權利?而且憑什麼權利將它們剝奪走?有什麼方法可以恢復這被奪走的權利?默默無名的市民,不久以前還是一聽到伊麗莎白的名字就低頭錶示恐懼敬畏;當主教們施行暴虐的時候,假使他不曾看齣這就是女主的暴虐,很可能絕不敢大膽地看女王一眼。而現在卻不然啦,他們為瞭保衛他們的宗教信仰,不得不嚴厲地詰問主教和女王,追究他們是從哪裏得來的權力。這種在政治和宗教上的詢問與反抗的情緒,散播於民間紳士、地主、市民與平民中間,因為宗教改革,原是他們所醞釀與推動的。宮廷與下級貴族,對亨利八世與他的繼位者們的維新感到滿意,就不甚關心宗教信仰,他們支持英國國教會,或齣於信念,或齣於漠不關心,或齣於自私自利,或齣於忠君。英國平民與這些利益很少關連,但受到有權的人的暴行之苦卻很多,從此以後就完全改變瞭他們對於君主的態度與思想。日復一日,他們的怯懦減少瞭,他們的雄心增長瞭。市民們的眼界,地主們的眼界,甚至於村農的眼界,都提高瞭,高過他們所處的社會地位瞭。他是一個基督徒;他在他自己傢裏,在朋友群中,大膽地探查天賦權力的秘密。究竟有什麼塵世的權力,是高超到不容許探查的呢?他在他的《聖經》裏頭讀上帝的法律;他因為要服從上帝的法律,就必須違抗其他法律;因此,他必得確定彆的法律所應該止步的地方。一個人要曉得一個主人的權利的限度何在,不久就得要追尋君權的起源:現在整個英格蘭所探查與談論的,就是君權的性質以及一切權力的性質,這些權力在古代的限度,新近是怎樣掠奪他人的權利的,如何纔能認它為閤法,以及閤法性的來源;這種探查開始時是戰戰兢兢的,並非齣於愛好而是齣於需要纔這樣做的。他們的談論,在長時期中,都是秘密進行的,而且不敢談論得太深透。但是這些談論給瞭他們更大的自由和勇氣,這是從前所沒有的。雖然伊麗莎白受到人民的愛戴和尊敬,但她也已感覺到這種日益增長的傾嚮的影響,而竭力加以抗拒,但是以不産生真正危險為限度。等到詹姆斯在位的時候,情況變得更不妙瞭。他這個人素來是懦弱而且被人輕視的,他卻要求人傢當他是一個專製君主;他一意孤行地要顯示自己的不起任何作用的虛榮,這恰恰激使人們更大膽。對於這些,他隻是惱怒而不能對人民加以抑壓。群眾的思想越來越提高,越來越無拘無束——因為不復有任何製約瞭。君主變成人們嘲笑的對象,他的寵臣們也更犯眾怒,變成瞭眾矢之的。在寶座上的人,在宮廷裏的人,盡管驕縱無禮,卻既無權力,甚至也不起任何作用,他們的下流無恥,賄賂公行,激發瞭有思想的人們的深刻憎厭,使位居極峰的人不能免遭廣大平民的唾罵。
……

前言/序言

  我齣版過關於英國革命的原始的迴憶錄;我現在齣版英國革命的曆史。在法國革命以前,這肯定是歐洲必須進述的最偉大的事件。
  我是不怕英國革命的重要性被貶低的;法國的革命,盡管是後來居上,但並沒有使英國革命本身的偉大少瞭一些;它們都是同一個戰爭的勝利;它們都使同一個事業得到好處;勝利是它們的共同特點;它們並沒有彼此使對方失色,反而交相輝映。我隻怕它們的真正性質會被弄錯瞭,隻怕世界不給予它們在世界史中應由它們占有的地位。
  依照目前流行很廣的一種看法,好像這兩個革命都隻是齣乎意料之外的事件,這些事件是從前所未聞的原則中産生齣來,從前所未聞的籌劃中孕育齣來的,它們竟然導緻社會脫離它的古老而自然的軌道;總之,它們像颶風、地震等完全脫離自然規律的神秘現象一樣;它們就像造物之神的打擊一般,突如其來,也許是進行破壞,也許是進行創新,不論是朋友或敵人,不論是對革命頌揚或誹謗的人們,都采取這種看法。在前一類人看來,革命是光榮的事件,它們第一次為人們發揚光大瞭真理、自由和正義,而在它發生以前一切都是荒謬、不平與暴政;人類隻有依靠它纔能獲得塵世的拯救。

《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城邦的興衰與文化革新》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探討瞭14世紀至16世紀,在歐洲大陸的腹地,意大利半島上那些擁有高度自治權和獨特政治生態的城邦的復雜曆史。我們聚焦於佛羅倫薩、威尼斯、米蘭以及教皇國等核心區域,剖析它們在政治結構、經濟模式和社會文化層麵經曆的深刻變革。全書旨在描繪一個充滿活力、衝突與創造力的時代,理解城邦如何從封建殘餘中脫胎換骨,成為現代歐洲政治和商業的試驗田,並最終催生瞭人類曆史上最輝煌的文化運動之一——文藝復興。 第一部分:城邦的誕生與早期權力結構(約14世紀) 第一章:中世紀晚期的經濟復蘇與階層分化 本章首先梳理瞭13世紀末期,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地區,在十字軍東徵的餘波和地中海貿易網絡的重塑下,所齣現的商業繁榮景象。詳細考察瞭羊毛、絲綢、香料和銀行金融業的發展如何催生瞭強大的商人階層(Magnati)。同時,分析瞭行會(Guilds)在城市治理中的作用,以及手工業者和平民階層(Popolo Minuto)對政治參與的渴望。我們對比瞭北部(如倫巴第聯盟的遺産)和中部(托斯卡納的特殊性)在經濟基礎上的差異。 第二章:共和國的形態與內部鬥爭 重點分析瞭佛羅倫薩的“共和主義實驗”。書中詳細描述瞭其獨特的政治製度,如“公會執政團”(Signoria)的運作模式,以及大、小公會之間的權力博弈。我們考察瞭白圭爾夫(Guelphs)和吉伯林(Ghibellines)衝突的遺留影響,以及此後“平民黨人”(Popolani)試圖建立更廣泛政治包容性的嘗試,包括1293年通過的“旨在保證法律秩序的法令”。同時,探討瞭威尼斯如何通過其貴族委員會和世襲的“總督”(Doge)製度,成功地將商業精英的利益與國傢治理緊密結閤,形成瞭相對穩定的寡頭統治。 第三章:僭主製的崛起與權力集中 本章探討瞭在14世紀中葉的經濟危機、黑死病衝擊和內部社會動蕩背景下,許多共和國走嚮集權的必然性。我們詳細分析瞭米蘭維斯孔蒂傢族(Visconti)以及後來的斯福爾紮傢族(Sforza)如何利用軍事實力和民眾對秩序的渴望,逐步取代共和體製。書中對比瞭這些“僭主”(Signori)政權與傳統貴族統治的區彆,以及他們如何通過雇傭軍(Condottieri)來鞏固權力,將城邦轉變為事實上的君主國。 第二部分:文藝復興的文化熔爐(約15世紀) 第四章:人文主義的哲學基礎與教育革新 本章深入剖析瞭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人文主義(Humanism)。我們不再將之視為簡單的“復古”,而是將其定位為一種對人類潛能的肯定和對古典學問(Studia Humanitatis)的係統性迴歸。考察瞭彼特拉剋、薄伽丘等先驅者對拉丁文和希臘文文本的搜集與整理工作。重點分析瞭“人文主義教育”如何改變瞭貴族和新興商人的子弟的培養模式,強調修辭學、曆史學和道德哲學的重要性,為政治精英的培養提供瞭新的範式。 第五章:美第奇傢族與佛羅倫薩的黃金時代 聚焦科西莫·德·美第奇和洛倫佐·美第奇時代,探討瞭金融資本如何轉化為文化贊助(Patronage)。我們詳細研究瞭美第奇傢族如何巧妙地維持著“隱性統治”(Principate without a Prince)的錶象,同時在藝術、建築和學術領域進行空前的投入。書中分析瞭布魯內萊斯基的圓頂、多那太羅的雕塑,以及新柏拉圖主義學院的成立,如何共同構建瞭佛羅倫薩作為“新雅典”的聲譽。 第六章:藝術的革命:透視、自然與世俗化 本章從藝術史的角度審視城邦文化的成就。探討瞭綫性透視法(Linear Perspective)的發明及其對繪畫空間感的顛覆性影響。對比瞭早期文藝復興(如馬薩喬)對人物心理深度的挖掘與盛期文藝復興(如達芬奇)對自然解剖學的精確描摹。分析瞭宗教題材的世俗化傾嚮,以及肖像畫和神話主題如何成為城邦精英彰顯自身地位和學識的載體。 第三部分:城邦間的地緣政治與最終的整閤(約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 第七章:意大利戰爭的爆發與地緣政治的重塑 本章詳細記錄瞭1494年法國國王查理八世入侵意大利半島的標誌性事件,以及由此引發的“意大利戰爭”(Italian Wars)。分析瞭城邦之間長期存在的政治碎片化和軍事弱點如何使其輕易成為法國和西班牙等新興民族國傢乾預的目標。重點考察瞭薩伏那羅拉在佛羅倫薩的短暫統治及其對文化享樂主義的反思與批判。 第八章:威尼斯共和國的海洋霸權與外交策略 將威尼斯置於更宏大的地緣政治背景下考察。分析瞭其獨特的地理優勢如何支撐其在亞得裏亞海和東方貿易中的壟斷地位。深入研究瞭威尼斯元老院(Senate)如何利用復雜而精妙的外交體係,平衡奧斯曼帝國的壓力、教皇國的乾預以及意大利大陸強權的覬覦。本章闡釋瞭威尼斯為何能在意大利陷入戰亂時,相對保持較長時間的穩定和獨立。 第九章:馬基雅維利的政治哲學與城邦的終結 本書的最後部分聚焦於尼科洛·馬基雅維利(Niccolò Machiavelli)。通過分析其流亡期間對佛羅倫薩衰落的反思,深入解讀《君主論》和《李維史論》。本書認為,馬基雅維利的著作是對城邦政治經驗的係統性總結,他試圖在混亂的現實中尋找“有效真理”,探討在力量政治時代,一個城邦領袖如何纔能獲取和維持權力,無論手段如何。最終,通過1527年“羅馬之劫”的悲劇,總結瞭意大利城邦作為獨立政治實體的曆史周期性終結,它們最終被納入歐洲主要王國的勢力範圍,但其文化遺産卻以一種全新的形式,影響瞭整個歐洲的未來。 全書特色: 本書摒棄瞭傳統上將文藝復興視為單純藝術史的傾嚮,而是將其置於城邦獨特的政治經濟結構中進行考察。側重於分析精英階層的代際更迭、金融資本的運作、共和理想與現實統治之間的張力,以及城邦間復雜的軍事同盟與背叛網絡。通過對一手檔案(如外交使節報告、銀行賬目和市政決議)的細緻梳理,力求展現一個復雜、充滿矛盾、卻又無比輝煌的意大利城邦世界。

用戶評價

評分

關於本書的史料運用和論證邏輯,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作者顯然花費瞭大量時間在檔案庫中挖掘那些鮮為人知的私人信件、地方行政記錄甚至是遺囑清單。他並非簡單地羅列這些史料,而是巧妙地將它們編織成一張嚴密的網,用來支撐其核心論點。比如,在分析愛爾蘭起義的經濟動因時,他引用瞭幾份當時都柏林商會的賬目記錄,這些微觀的數據與宏觀的政治走嚮形成瞭有力的交叉驗證,使得“經濟壓力導緻政治激化”的論斷不再是空泛的口號,而是有血有肉的現實。更令人稱道的是,作者在麵對存疑的史料時,保持瞭罕見的審慎態度,他會明確指齣某一證據的局限性,並提齣不同的解釋可能性,這種學者的坦誠,極大地提升瞭全書的學術價值和可讀性,讓人願意跟隨他的思路一步步探索曆史的迷霧。

評分

閱讀這部作品的初稿時,我立刻被作者那近乎手術刀般精準的敘事風格所吸引。他摒棄瞭傳統史學著作中常見的宏大敘事和道德評判,轉而采用瞭一種近乎人類學田野調查般的細緻入微的觀察角度。無論是對查理一世宮廷中那些繁復的禮儀細節的描摹,還是對普通農民在圈地運動中的生活狀態的側寫,都充滿瞭令人信服的真實感。特彆是作者在描述議會與王室之間那些冗長而充滿張力的辯論時,仿佛能聽到空氣中彌漫的火藥味,人物的心理活動被刻畫得入木三分,他們的每一個選擇,每一次妥協或強硬,都建立在紮實的時代背景和社會心理分析之上,絕非簡單的正邪對立,而是復雜人性的真實展現。這種寫實主義的手法,極大地增強瞭曆史事件的可信度和現場感,讓人對那個時代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共鳴。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種厚重的紙質感和泛黃的內頁仿佛真的能將人帶迴那個烽煙四起的年代。封麵設計簡潔卻不失曆史的厚重感,那種深沉的墨綠色調,配上古樸的字體,僅僅是把書拿在手上,就能感受到一股莊嚴的曆史氣息撲麵而來。書本的開本適中,便於攜帶和閱讀,內頁的排版布局也十分考究,字裏行間留有的空白恰到好處,讓閱讀過程變得輕鬆而不擁擠,即便是麵對篇幅浩瀚的史料,也不會感到閱讀疲勞。裝幀的細節處理得非常到位,書脊的燙金工藝精緻,即便頻繁翻閱,也不會有鬆散的感覺,顯示齣齣版方對這部作品的尊重和用心。這種對實體書本身的重視,本身就是對曆史文獻的一種緻敬,讓人在閱讀內容之前,就已經對這本書的價值有瞭初步的肯定。拿到手的瞬間,就感覺這不是一本普通的讀物,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是通往遙遠曆史的一扇厚實木門。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變化豐富,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層次感。在闡述涉及憲法法理和神學爭論的核心章節時,作者的用詞變得極其嚴謹和古典,仿佛能讓人聽見當時律師們在法庭上的鏗鏘之語,文字密度極高,需要放慢速度去細嚼慢咽,體會其中蘊含的深厚文化積澱。然而,當敘事轉嚮描寫如“長期議會”時期倫敦市民的騷動,或是農民起義軍的行軍路綫時,語言風格又會立刻變得生動、口語化,充滿瞭對底層生活動態的捕捉,節奏明快,甚至帶著一絲戲謔和批判的色彩。這種語言的“變焦”能力,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政治鬥爭史,擁有瞭如同小說般跌宕起伏的閱讀體驗。作者精準地掌握瞭不同主題下的“語境”,讓讀者在嚴肅的學術探討和鮮活的場景再現之間自如切換。

評分

從最終的總結性章節來看,作者對現代性的起源這一宏大命題的探討,展現齣瞭驚人的洞察力。他並未將1640年的事件簡單地視作一次君主製的失敗或議會民主的開端,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廣闊的“現代性碎片化”的進程中去考察。作者深入剖析瞭清教徒精神如何滲透到商業倫理和個人責任感的構建中,以及這一轉變如何為後來的工業革命提供瞭潛在的文化土壤。這種超越瞭單純政治史範疇的視野,將思想史、社會史與經濟史進行瞭完美的熔鑄,提供瞭一個極具啓發性的框架,用以理解當代西方社會結構的深層密碼。讀完此書,感覺收獲的不僅僅是對一個曆史時期的瞭解,更像是在思想上被重新校準瞭一次,對“權力”、“自由”和“社會秩序”的理解被拓寬到瞭一個全新的維度。

評分

書話:這是一種散文化的書評,它評論書的內容,也評論書的編輯或裝幀,更喜歡談其作者或相關的掌故,篇幅不長,但言之有物、生動活潑、較少拘束,除具備書評的一般功能之外,還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常見的書評模式[1]基本分為5種:

評分

買傢印象好

評分

評介性書評:這種書評是在介紹某種圖書的主要內容的同時,還對其特點、風格、主要成就以及缺陷等給子簡明扼要的評論,具有一定的導讀性質。

評分

非常不錯,以買舊書的價格,買到瞭新書,雖然是庫存品。

評分

要想全麵瞭解英國革命史非看這本書不可,以前高中曆史課上講的連九牛一毛都不到啊

評分

你所擁有的隻是現在。內心的平靜,工作的成效,都決定於我們如何活到現在這一刻。不論昨天曾經發生過多少事,也不論明天有什麼即將來臨,你永遠置身“現在”。從這個觀點來看,快樂與滿足的秘訣,就是全心全意集中於現在的每一分、每一秒之上。

評分

很好的書,就是封皮薄瞭些,比商務版的要大氣些

評分

買傢印象

評分

社會史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