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真史系列·帝国玉碎:宋辽金夏真史

帝国真史系列·帝国玉碎:宋辽金夏真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梅毅 著
图书标签:
  • 宋史
  • 辽史
  • 金史
  • 夏史
  • 历史
  • 战争
  • 政治
  • 文化
  • 民族
  • 古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深圳出版发行集团 ,
ISBN:9787550703605
版次:1
商品编码:1098044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梅毅帝国真史系列
开本:16 开
出版时间:2012-03-01
页数:337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首先,打造梅毅“深圳制造”的标签,全力在一年的时间内持续推广投入;第二,依靠广州、深圳中国“南方系”传媒巨大的影响力,海天应该和广州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以及深圳各家大报联合打造“梅毅式”跨领域写作的概念,既然白卷英雄韩寒什么都不会都可以打造成神话,梅毅这样有真才实学的青年学者,在媒体深入推广下,肯定应该能够脱颖而出。
第三,以梅毅八本书为契机,为海天社在互联网时代的营销打出一套新路,在纸媒、平面媒体、网站等爆炸式宣传的同时,也要联系央视、广东卫视、深圳卫视等电视媒体,依仗赫连勃勃大王口才好能在电视上面演讲表现的优势,更大地扩展其影响力。“

内容简介

宋朝(包括辽金夏),人们首先会想起“靖康之耻”的奇辱和“匿山之役”的惨败。相较大汉盛唐、朱明满清,两宋的领土小得可怜,北宋最盛时也只有2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宋朝的士大夫,像极了一个酒足饭饱、事业有成而又身体虚弱的中年男人,自恋至极(当然他们有理由因自己文明的高级而自恋),太关注自身精神层面的至高享受,全然忘记体内的衰落和“高度发展”所引致的迟钝。野心勃勃、充满活力的蛮人如同窥视猎物的群狼,髓时会蹴然一跃,扑向这些定居的、文明的、软弱的好邻居。野蛮毁灭文明,于蛮人而言,是一种莫大的成长;于文明人而言,却是万劫不复的、可悲的停滞。暂时忘却那些宿命般的悲剧历史,我们回顾两宋三百余年的文明成就,确实顿生骇然惊叹之感。昔日的繁华,早已成为深埋于地下的废墟;从前的风华,也化为过眼云烟,但无法否认那一个灿烂时代的光荣与不朽。往事越千年,我们仍能嗅到那三个多世纪汴梁与临安传来的梅花香气,还能依稀听闻诗人词家那一叹三叠的华丽吟咏。伟大的宋朝,绝非是死亡的朝代,即使它崩溃的瞬间,也如流星陨落一般,照亮了野蛮的黑暗,驱散了内心韵恐惧,足以启发后人的心智。在我们中华民族的记忆中,总是萦绕那个与野蛮为邻的伟大时代的方方面面。《帝国玉碎--宋辽金夏真史》将以真实的历史原貌还原伟大的宋朝,并且把它变成为永恒。

作者简介

梅毅,国家一级作家。现任职于深圳证券交易所国际部,长期致力于资本市场研究近20年。从事金融工作之余,跨跃文学、历史写作。著有《赫尔辛基的逃亡》等多部中、长篇小说,曾获国家、省、市等多项文学奖项。2004年起,梅毅以“赫连勃勃大王”为笔名,开始“中国历史大散文”写作,获“中国大陆互联网历史写作先行者”之称。相继出版有“长篇历史散文集”八卷本500万字,香港、台湾已出版十卷本繁体字版。2010年,梅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等电视节目中频频开讲《隋唐英雄志》《梅毅话英雄》《鲜为人知的杨家将》等节目,成为既埋头著述又活跃于荧屏的“双栖”历史作家。目前在深圳本土海天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梅毅帝国真史系列”乃其中华大历史纪实体裁最新精华版。

目录

导读:不朽的斑斓回忆/1 不老实的“厚道人” 宋太祖化家为国/7 英雄出于乱世 赵匡胤的青年时代/7 兵权释于杯酒 宋太祖“一手硬、一手软”的对内统治方针/10 先南后北定统疆 宋太祖的赫赫武功/16 “仁者之愚”致大惑 宋太祖“斧光烛影”的死亡之谜/21 雄龙雌凤相对决 宋太宗的北伐与萧太后的南征/25 降旗飘出太原城 宋太宗攻灭北汉/26 高梁河畔尝败绩 宋辽首次主力对决战/29 “雍熙北伐”再无功 宋太宗二次伐辽的失利/31 懦弱与妥协:一种心理距离 “澶渊之盟”前后的宋辽两国/40 聪明英悟之主 登上龙椅后的宋真宗/40 见“好”就收 “澶渊之盟”时的宋真宗/43 退一步海阔天空 宋辽“澶渊之盟”后的双赢局面/48 喝饱就忘挖井人 寇准的结局/51 过于严肃的滑稽剧 宋真宗君臣的“天书降神”及泰山封禅/54 贺兰铁马彻地来 狼子野心的西夏“开国者”们/61 鄂尔多斯大草原的主人 党项羌早期的“奋斗史”/62 喂不饱的群狼 从李继迂到李德明/64 西北烽烟连年起 元昊的十数年战争/70 天让谁灭亡,先让谁疯狂 元昊的下场/83 一个人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86 宋朝太后也垂帘 真宗皇后刘氏的十一年执政/87 四面边声连角起 从宋仁宗到宋英宗/92 “安石不出,奈苍生何!” 吊起来卖的青年王安石/94 偏执狂的生存之道 王安石大行“新法”/97 君臣开边意未已 宋神宗末年对西夏的两次战败/101 皇后“偷汉”的政治性后果 辽国皇后萧观音“通奸案”始末/107 金漠银水逞英豪 亦有契丹能赋诗 漫述辽代汉诗的发展/108 齐天萧后怀恨死 传弟传子兴宗疑 辽兴宗到辽道宗/111 春来草色一万里 绝色红颜正愁余 懿德皇后萧观音的汉语诗词创作/112 龙床不容小蛇出 宫闱秘事有人知 辽朝版“斯塔尔报告”的出台/115 殿角泥香留萧字 仍旧花铃深夜语 萧观音身后的辽朝国祚/119 浪子皇帝流氓臣 宋徽宗与他的宠臣们/123 “性情中人” 宋徽宗/124 春梦绕胡沙的宋徽宗父子/129 无赖“六贼”朝堂坐/131 天堂到地狱 东京汴梁的陷落/143 残山剩水留半壁 南宋初立的艰难时局/153 出人意料的帝位 康王赵构/154 谋不见用的忠臣 李纲/156 白首将军振臂呼 宗泽/158 杭州的“政变”闹剧 苗傅、刘正彦/163 战鼓声声黄天荡 韩世忠/167 关陕失却川蜀危 张浚、曲端、吴玢/170 中原傀儡也猖炽 刘豫/176 左右逢源终得利 西夏乾顺/181 奸帝奸臣“二人转” 赵构与秦桧共位的时代/183 祸起萧墙事堪忧 淮西军变/183 顺昌大捷振军心 刘锖的胜利/187 直捣黄龙平敌穴 岳飞的信心/191 理直气壮主降派 秦桧的“议和”/194 天日昭昭毁长城 岳飞之死/199 甘为臣妾江南隅 “皇统和议”的最终签订/204 大柄若在手清风遍天下 有雄才而无大略的完颜亮/208 “蛰龙”岁月跌宕多 金熙宗时代的完颜亮/209 大柄在手任诛戮 果于出刀的完颜亮/215 文才武略兴规模 改制迁都的完颜亮/218 处心积虑一南北 一心侵宋的完颜亮/222 提兵百万汹汹来 率兵南侵的完颜亮/229 欲雪前耻反败绩 南宋“隆兴北伐”的失败/237 太师飞头去和戎 韩饨胄“开禧北伐”前后事/239 “两朝内禅”的真假戏/240 “庆元党禁”的窝里斗/244 “开禧北伐”的坏结局/249 塞马一声嘶 百年又轮回 金朝的灭亡/260 金宣宗的“三大误”/261 金哀宗的亡国“三步曲”/269 唇亡齿必寒 南宋“端平入洛”的失败/285 “亡天下时代”的关键词 钓鱼城?鄂州和?贾似道?襄樊失?临安降/287 钓鱼城:蒙古大汗的“鬼门关”/288 鄂州和:子虚乌有的“胜利”/291 贾似道:好运气不会“永远”/294 襄樊失:浴血苦战的迷惘/298 临安降:残阳如血浴江南/304 鼙鼓扬天繁华歇 丹心万古名不灭 李庭芝?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319 苦战扬州的英雄 李庭芝/319 江西的游击苦战 文天祥的最后努力/323 静江的誓死抵抗 马暨与娄钤辖/325 重庆的五路被围 张珏/327 悲壮的压山之役 陆秀夫与张世杰/328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的最后岁月/332

前言/序言


《风云际会:隋唐五代史话》 (约1500字,旨在详述本书内容,不涉及《帝国真史系列·帝国玉碎:宋辽金夏真史》的任何信息) 卷首语:一个大时代的开端与终结 本书聚焦于中国历史上最为跌宕起伏、文化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之一——从隋朝的统一到五代十国的纷乱,再至唐朝的辉煌盛世及其最终的瓦解。这不是一部枯燥的编年史,而是对那个英雄辈出、思想激荡、疆域变迁的恢弘时代的一次深度回溯与解析。我们将从隋文帝杨坚的励精图治,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再到安史之乱的深远影响,以及随后的藩镇割据与最终的五代更迭,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第一部:隋开国——旧秩序的重建与新基业的奠定 (约300字) 故事的起点,是结束了数百年南北分裂局面的隋朝。本篇将细致描绘杨坚如何从北周外戚一步步走向权力巅峰,他以其铁腕与远见,统一了长期对峙的南北政权,重塑了汉地王朝的疆域与制度。重点将放在隋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所做的“新旧交替”工程。 我们将深入探讨隋朝开创性的制度设计,例如科举制的初步建立,以及大运河的修建对南北经济格局的根本性改变。然而,隋朝的强大往往伴随着严酷的统治和巨大的社会压力,本书将客观呈现隋炀帝杨广的雄才大略与过度挥霍之间的矛盾,剖析其短短三十余年的国祚是如何在极盛的表象下埋下了覆灭的种子。从“开皇之治”到“大业之末”,我们将探寻统一帝国在制度创新与过度动员之间的脆弱平衡。 第二部:盛唐气象——开创万邦来朝的恢弘篇章 (约500字) 唐朝,无疑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巅峰。本书的第二部分将集中于初唐的巩固与盛唐的极盛。我们不只关注帝王将相,更关注唐代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 1. 贞观遗风与武周的过渡: 详细论述“贞观之治”的政治智慧,它如何吸取隋亡的教训,平衡士族与寒门的权力。随后,我们将重点分析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她如何以非凡的政治手腕打破传统桎梏,稳定了政局,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积累了物质基础和人才储备。 2. 开元盛世的深度解析: 唐玄宗李隆基前期,帝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书将从经济(如两税法的实践)、军事(如对西域的控制)和文化(如诗歌的黄金时代、长安的国际化面貌)三个维度,描绘这一“万邦来朝”的盛世景象。我们还将考察盛唐背后的隐忧,如藩镇势力的崛起和土地兼并的加剧,为后续的衰落埋下伏笔。 3. 安史之乱的转折与中晚唐的藩镇格局: 安史之乱不仅是军事上的浩劫,更是政治结构上的彻底断裂。我们将深入分析这场叛乱的爆发原因、军事进程及其对唐朝“中央集权”体制的致命打击。中晚唐时期,地方节度使的权力膨胀,中央朝廷在宦官和外朝士大夫之间的摇摆,构成了本书这一阶段的核心议题——一个中央权威被架空,但文化依然璀璨的复杂帝国。 第三部:黄巢的怒火与帝国的黄昏 (约300字) 唐末的动荡,是前朝弊政积累的总爆发。本篇将集中于黄巢起义,将其视为一次席卷全国、对旧有门阀士族阶层予以毁灭性打击的农民运动。 我们将考察黄巢军的社会构成、进军路线及其对唐王朝统治基础的蚕食过程。尽管黄巢的革命最终失败,但其客观效果是彻底摧毁了唐朝的残余统治力量,加速了地方军阀的自立门户。在这个混乱的背景下,朱温等地方势力的崛起,为最终的改朝换代铺平了血腥的道路。 第四部:五代更迭——权力更迭的“游戏规则” (约300字)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却极其混乱的过渡期。本书将以梁、唐、晋、汉、周五个中原王朝的快速更迭为线索,揭示这一时期的核心特征:军事政变的常态化与对“正统”概念的颠覆。 重点分析后梁朱温如何通过拥立藩镇、打击士大夫阶层来巩固权力,以及后唐、后晋等政权如何在短期内通过军事手段“继承”了唐朝的残余资源。五代史不仅是简单的王朝更迭,更是权力更迭逻辑的演变——它展现了在中央权力真空下,军事强人如何周期性地通过政变来“刷新”朝代合法性。同时,本书也会简要提及同期南方的十国割据局面,为宋朝统一天下的挑战性提供背景。 结语:隋唐五代留下的制度遗产 全书最后将进行总结性回顾:隋唐五代是中国历史上制度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它确立了后世王朝的基本框架(如完善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核心气质(如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与强大的帝国构建能力),并最终为宋朝这一新的政治形态奠定了社会、经济和文化基础。这是一个充满血与火,却也迸发出无与伦比文明光辉的伟大时代。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成熟和富有张力的。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干巴巴,而是充满了叙事的力量和美感。作者的句式长短错落有致,能够有效地控制读者的情绪节奏。有时候,一句简洁有力的断言,比长篇大论的分析更具穿透力,直击历史事件的核心。我特别喜欢它在总结历史教训时所采用的那种审慎和克制的语气,不轻易下定论,而是将思考的空间留给读者。这种对历史的敬畏感和对读者的尊重,是很多现代历史作品所欠缺的。它成功地将严谨的史学研究与引人入胜的文学叙事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读起来既有知识的满足感,又有阅读享受。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沉浸感”。作者非常善于营造场景氛围,他不仅仅是在陈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描绘“当时是什么样的感觉”。无论是宫廷的奢华与冷酷,边关的萧瑟与艰辛,还是市井间的生计维艰,都通过精准的语言组织被刻画得栩栩如生。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极大地增强了历史事件的感染力。此外,作者在处理文化冲突与融合的问题上,展现了极高的洞察力。他没有简单地用“文明”与“野蛮”来对立划分,而是细腻地展现了不同文化在碰撞、渗透、互相影响中所产生的复杂化学反应。这使得整个历史画卷显得更加立体和真实,不再是黑白分明的脸谱。

评分

这套书的视角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完全跳出了传统史学那种宏大叙事的框架,转而聚焦于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边缘化的细节和侧面。比如,作者对当时不同政权内部的权力运作、官僚体系的日常摩擦,甚至是不同文化背景的贵族之间的微妙互动,都有着极其细致的描摹。我尤其欣赏它在叙事上的克制,没有过多的煽情,而是用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调去还原历史的复杂性。读起来的感觉,就像是翻开了一卷尘封已久的档案,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和复杂的政治博弈,在作者的笔下重新获得了呼吸。书中的人物塑造也非常立体,他们不再是教科书里扁平化的符号,而是有着各自的动机、挣扎和局限性,这种真实感让人印象深刻。对于喜欢深度挖掘历史脉络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次非常充实的阅读体验,它提供了一种理解那个时代多重面向的全新途径。

评分

这部作品的文笔老辣,行文间有一种老派文人的韵味,但又没有让人觉得过于晦涩。它的节奏控制得非常好,能够在宏观的时代变迁和微观的个人命运之间自如切换。当我读到描述某个战役或者朝堂争斗的段落时,那种紧张感和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仿佛身临其境。但更让我称道的是它对“历史的偶然性”的把握。作者似乎很擅长捕捉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如何这些细节最终汇聚成影响历史走向的洪流。这种叙事手法,让读者在跟随历史人物的脚步时,既能感受到命运的无常,也能体会到历史的必然性,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平衡艺术。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的理解不再是线性的,而是充满了多维度的空间感。

评分

坦白说,初看书名,我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通俗读物的作品,但读进去才发现,作者对史料的考据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它不是那种人云亦云的二手解读,而是能够看到作者在大量原始文献中深耕的痕迹。尤其是在描述那些边陲地带或者少数民族政权的治理结构时,那种细节的丰富程度,简直令人惊叹。它打破了我过去对“中原”中心论的固有印象,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多元、更加错综复杂的古代东亚格局。虽然篇幅浩大,但阅读过程却出乎意料地流畅,这得益于作者娴熟的史料驾驭能力和清晰的逻辑框架。对于那些对特定历史时期有深入研究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绝对是值得反复品读的宝库。

评分

京东的速度就是快

评分

好书!正版!多看书,看好书!

评分

现在很流行历史流水账,写的人把历史记录白话,并不注重里面本质东西和脉络,供茶余饭后还是很好地。

评分

1064年仁宗病死,其堂侄赵曙即位,是为宋英宗,英宗皇帝在位仅4年就病死了,其长子赵顼即位,是为宋神宗。此时,大宋的国力已经大不如前,方方面面都呈江河日下之态。首先宋朝对士人太好,恩赏太厚,整个官僚机构臃肿得不行,宋真宗咸平年间,已经有具体数字,天下冗吏多达19.5万人。宋代文臣武将,生活极其优裕,只要不犯谋逆等重罪,干出多大的坏事,最重的处罚就是远流偏僻地方做小官,过海和过岭几乎就是最重的责罚,过海指被罚至海南,过岭指被罚过梅岭到岭南。制度如此宽容,知识分子们又爱风花雪月。北宋历史上以正直著称的名臣,也都是奢侈的主儿,比如寇准、吕蒙正。而贪官污吏的日子,肯定会更加耸人听闻。除了支撑一个巨大的官僚机构外,北宋还要供养一支无比庞大的军队。仁宗皇帝时期宋朝就有近130万的兵要政府养活,政府岁入的4/5都要做出军费支出。血气方刚正年轻的神宗皇帝想富国强民与西夏打胜仗,一听没钱,有病乱投医,谁能给政府带来银子,谁肯定会得到重用,至此,王安石变法终于登上了中国历史的大舞台。用人不当是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王安石推荐一直力赞己议的泉州人吕惠卿为助手,同时章惇、曾布等人也大受重用,这三个人事后证明,没有一个善茬(沈括人品也很差)。变法以后,国家实力稍有积累,但天下元气已伤,接着连续两次大败,实际上是陷入更加困弊的局面,神宗、王安石君臣的富国强兵之计,从本质上说是聚财二字,以为有钱有粮就可以无敌于天下,完全忽视了精神层面上的作用。王安石为人,在个人操守方面,老王勤俭无奢欲,天天日理万机,百分百是宋朝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好干部典型。但是,这个人,以大狱以报睚眦之怨,辱老成而奖游士,喜谄谀而委心腹等等,所有这些均成为后世正直士大夫所不齿的大把柄。

评分

这个确实是很超值的呢啊

评分

很好用,质量不错,赞一个

评分

很好。。。。。。。。。。。。。。。。。。。。。

评分

网上看过了的,再买来有空翻一翻,每一次读都有新的认识

评分

网上看过了的,再买来有空翻一翻,每一次读都有新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