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重新认识“真迹”和“赝品”。徐小虎穷三十年之心力,运用中国、欧洲、日本的鉴定经验,还原出元代绘画大师吴镇的真实面貌,并鉴定出五十余幅传世作品中,仅有四幅被遗忘的真迹。
重建中国绘画史。突破“鉴定真伪”的传统思路,谨慎地探索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或许能找出中国书画史上大胆、有突破性的方向。
一张中国古代绘画里头藏了多少的纠葛?如果是某大师的真迹,那么,它透露大师创作时的特征又是什么呢?创作的时空背景是如何?而作品代表了哪些典型的风格?或者是一张假画,那么它与大师的真迹有哪种关联?是如实的临摹,对原作者的误解之作,甚至是全新的创造?
面对这些真迹与后作的层层关系,作者以元代画家吴镇(1280—354)为研究对象,逐一分析出这位十四世纪艺术家的真迹与后世伪作群,同时开拓出一套清楚明瞭、完整又缜密的方法学,鼓励中国绘画史的学者和爱好者用开放的眼光,重新审视研究的对象,提出新的怀疑、厘清差异所在,进而重建更详实的“真相”。
《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不仅是探究创作者归属问题的专业人士应该阅读的一本书,论述过程中抽丝剥茧、脉络分明的交叉对照过程,就一般大众而言,读来也是引人入胜。但更重要的是中国艺术史长久以来对于书画时代风格的混乱认知状态,通过这一套方法学,将能够透析与解决各种真假画问题背后的实际状况。
此书除了追求真相的理性研究外,作者对于假画横行的现状,更大力倡导一个实际且包容的角度,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并不是一门如何地深邃、神秘、无法理解的学问,相反,只要具备不带任何成见的一双眼,拋下任何既定诠释与包袱的开放态度,直接面对作品,透过作品直接与其创作精神面对面,那么我们所接触与感受到的,当不只是单纯的笔墨与二分法的真假问题,获得更多的,将是各个时代的审美观与宇宙观。
徐小虎(Joan Stanley-Baker),英国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博士。
生于南京,受中德父母影响,从小接受东西方文化多元洗礼,小学和初中学业辗转受教于罗马、重庆和上海。大学进入以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所提倡的“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而以人文教育与艺文创意知名的美国班宁顿学院(Bennington College, Vermont),开启了对视觉与表演艺术的热爱与直接参与性;又于普林斯顿大学进修中国艺术史,在研究方法学上条理严谨且分析敏锐的训练,为往后四十多年书画断代与艺术评论奠定坚实的基础。五十岁始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1967—1971年,以笔名Jennifer S Byrd每周为《日本时报》(The Japan Times)撰写艺术评论专栏,其后持续在国际与台湾报章杂志上发表有关艺术、建筑、教育和环境方面的评论。1971年,为了解传统书画家与收藏家如何鉴赏笔墨,对书画鉴定家、收藏家及大书画家王己千(季迁)作数年的长期访问,后由台北《故宫文物月刊》刊出中译《画语录》(第13, 15—29期,1984—1985)。1975年担任加拿大维多利亚美术馆首任东方艺术部部长,负责督导该馆以收藏日本文物为主的亚洲部门典藏和展演的全盘空间设计,并进行中、日两国的藏品研究。
为了能够直接在故宫提画研究真假问题, 1980年移家台北,任教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其间研发出有效的英文教学方式,并引进“小西园布袋戏团”,促成台湾传统艺术与学术界的首次连接。此时并完成本研究的初稿,以此于1984年赴牛津读取学位。课余参加学院、都市与大学赛船队,1986年为牛津大学研究生赛船队(OUGBC)的女队长;1987年夏天参加古典希腊三排战舰Athenian Trireme世界首次海上实地演练Seatrials。1987-1990年,任教澳洲墨尔本大学艺术系所,授中国与日本艺术史课程,并于荣任“Fellow of Trinity College”。
回台湾后,于1991-1994年担任台湾清华大学艺术中心主任。并从1993年起,协助筹备台南艺术学院(后改制为大学)。1996年起,离开清华,正式担任台南艺术大学教授,首任学务长。于艺术史与艺术评论研究所领导研究生突破传统论文撰写模式,在书画断代鉴定上获得新发现。2006年退休至今,持续深入研究、发掘、演讲,并教授书画专题讨论课程。
本书将是中国艺术史的重要里程碑。徐氏建立起传称之作的类型学,后成为杰出的范例,不止因为它是出类拔萃的学术,也因为它具有智性、学术性的勇气与正义。
——许理和(Erik Zürcher) 莱顿大学汉学研究所o“中央研究院”院士
艺术品本身含有丰富的信息,要解析这些信息,除了需要对艺术的热情,也必须有坚定的情操从事研究,还得有福尔摩斯的敏锐眼光和创造力。徐氏对鉴定断代问题所提出的方法论,将强烈地刺激着学者在中国艺术方面的研究及理解,同时也将对西方艺术史领域的学者造成同样大的启发。
——卫特林(Ernst van de Wetering) 艺术史系教授o伦勃朗研究计划主持人
探究创作者归属问题的艺术史专业人士,都应该阅读本书。一般大众读来也会津津有味,因为其中乐趣无穷。由于写作如此精采,即使是探讨中国书法鉴定的技术性章节,同样令人着迷。
——保罗·泰勒(Paul Taylor) 伦敦大学瓦尔堡研究所研究员
在中国绘画史领域,要挑战经年累月所建立起来的作品归属结论几乎不可能,而且保守的观念常常掩盖了新的尝试。我希望学生在刚踏入这个艰难的中国艺术史领域时,就能够阅读这本书,他们将知道未来即将面对的困难,及其解决的办法。
——郭乐知(Roger Goepper) 科隆大学东亚艺术馆荣誉馆长
中文版自序与志谢
英文版自序
英文版序
许理和(Erik Zürcher)
卫特林(Ernst van der Wetering )
郭乐知(Roger Goepper )
书评 保罗·泰勒(Paul Taylor)
一部 方法论的问题
导论 中国绘画赝品之不同层次
一章 研究方法概述
第二章 中国传统鉴定法
第三章 日本在中国绘画研究中的贡献
第四章 中国绘画研究中的西方传统
第五章 原迹及其在演进、变形与捏造过程中的面目变迁
第二部 从同代文献与图像寻找大师真迹
第六章 时代风格的重要准则
第七章 个人风格:聚焦于大师
第八章 寻找真迹:吻合早文献资料的元代山水
第九章 两件佚名的元代绘画
第三部 方法论内部自我检测
第十章 系统检验:由既定准则辨识竹画真迹
第十一章 真迹与伪作的笔迹鉴定:书法分析的新观点
第四部 明清的变形之作
第十二章 山水画中的变形面目
第十三章 竹画中的变形面目
第五部 明清的捏造(增生)之作
第十四章 山水画中的捏造之作
第十五章 竹谱中的捏造之作
第六部 结论
第十六章 用心观看:清理与重建
第七部 附录
A 山水画中以笔为主与以渲染为主的模式
B 吴镇与传董源《寒林重汀》
C 长宽比与绢之宽度
D 《墨竹谱》页面的尺寸与状况
E 存在中国与日本的「仿吴镇」作品
F 吴镇的印章
G 项元汴的印章
H 《墨竹谱》与《墨竹册》款印检验
后语:关于感知
参考书目
图片索引
当我第一眼看到《预售 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 徐小虎 著 理想国》这本书的标题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深入阅读的重量级作品。吴镇,这位在艺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画家,他的作品一直是许多艺术爱好者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然而,“被遗忘的真迹”这几个字,却像一个巨大的问号,瞬间点燃了我探索的欲望。它暗示着,在我们熟知的吴镇作品之外,或许还隐藏着一些我们尚未接触到的、同样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杰作。徐小虎教授,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敏锐的艺术洞察力闻名,她的“重鉴”二字,让我对书中即将展现的内容充满了信心。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她是如何找到这些“被遗忘的真迹”的?她又是如何运用她的专业知识,对这些作品进行重新审视和评价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有详实的文献考证,精美的作品图片,以及令人信服的论证过程,带领我走进一个更加丰富、更加多元的吴镇艺术世界。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与艺术史的深度对话,一次对未知艺术领域的探索。
评分《预售 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 徐小虎 著 理想国》这个书名,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个充满诱惑的邀约,邀请我去探索一个可能被我们忽略的艺术宝藏。“被遗忘的真迹”,光是这几个字,就足以在我的脑海中勾勒出无数种可能性。吴镇,这位在元代书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大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邃的意境而闻名。然而,当“被遗忘”这个词出现时,我便开始思考,是否有一些原本极为珍贵的作品,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得到应有的传播和研究?而“重鉴”,更是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学术挑战的境界。我期待徐小虎教授,这位在艺术史研究领域有着极高声誉的学者,能够凭借她的专业知识和对艺术的深刻理解,为我们揭示那些“被遗忘的真迹”的真实面貌。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涉及到对一些作品真伪的再辨析,对一些作品风格演变的深入探讨,甚至是对一些作品历史流传过程的全新梳理。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书画鉴定,更是一次对艺术史真相的追寻,一次对既有认知的挑战,一次对艺术家精神的深度挖掘。
评分当我看到《预售 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 徐小虎 著 理想国》这个书名的时候,我感觉一股强大的学术力量扑面而来。尤其是“重鉴”二字,让我立刻联想到历史上的那些重大艺术史研究,很多时候,都是通过“重鉴”才能发掘出被掩埋的真相。吴镇,作为元四家之一,他的艺术成就早已毋庸置疑,但“被遗忘的真迹”这个提法,让我感到脊背发凉,又充满好奇。是被忽视的?是被误读的?还是根本就未被世人所知的?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充满悬念的艺术推理过程,徐小虎教授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侦探,在浩瀚的艺术史长河中,寻找那些失落的线索,试图为我们揭示一个更完整、更真实的吴镇艺术世界。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有大量的图版,而且是高清的,能够让我清晰地看到那些被“重鉴”的作品。我想知道,徐小虎教授是如何从这些作品中找到新的证据的?她的论证过程是怎样的?是否会涉及到一些新的考古发现,或者对现有文献的全新解读?我想象着,这本书会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它不仅仅是对吴镇书画的重新审视,更是对我们如何认识和评价古代艺术的一种挑战,一种启迪。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预售 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 徐小虎 著 理想国》,从一开始就给我一种“大有来头”的感觉。吴镇,作为“元四家”之一,他的艺术成就早已名垂千古,但“被遗忘的真迹”这个说法,却让我感到一丝意外,又充满了期待。它仿佛在告诉我,即使是如此重要的艺术家,也可能有一些被历史遗漏的瑰宝。而“重鉴”,则预示着这是一次严肃而深入的学术研究,不是简单的回顾,而是对既有认知进行挑战和刷新。我脑海中想象着,徐小虎教授,这位在艺术史研究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她将如何带着我们,重新审视吴镇的书画作品。她会不会在书中提出一些颠覆性的观点?她又是如何通过细致入微的考证和分析,来支撑她的论点的?我非常渴望阅读这本书,不仅仅是为了了解那些“被遗忘的真迹”,更是为了学习徐教授的治学方法和艺术鉴赏的智慧。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关于艺术史真相的探寻,一次对艺术鉴赏标准的重新定义,一次对我们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艺术的深刻启示。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就透着一股神秘和期待,《预售 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 徐小虎 著 理想国》,光是“被遗忘的真迹”这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强烈的好奇心。吴镇,这位元代大画家,他的作品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否真的被一些我们不为人知的角落所遗忘?而徐小虎教授,又是如何凭借她的专业眼光和深厚学识,去“重鉴”这些被时间尘封的艺术珍品?我脑海中已经开始勾勒出一幅画面:昏黄的灯光下,堆满了古籍和字画的房间,一位学者,目光如炬,仔细审视着每一笔,每一划,试图从中解读出不为人知的秘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书画鉴定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吴镇本人,与中国古代艺术的辉煌,甚至与历史的真相进行对话。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徐小虎教授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她是如何一步步剥茧抽丝,从蛛丝马迹中找到证据,来推翻或印证一些既有的定论的。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而且,理想国出品,总是质量的保证,我毫不怀疑这本书在装帧、印刷、编排上也会达到极高的水准,这对于欣赏书画作品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进入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重新认识吴镇,也重新认识中国书画的博大精深。
评分《预售 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 徐小虎 著 理想国》,这个书名自带一种神秘的吸引力,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被遗忘的真迹”,这四个字就足以勾起我无限的遐想。吴镇,这位元代大家,他的笔墨意趣,他的山水情怀,早已深深地烙印在中国艺术史之上。但“被遗忘”又意味着什么?是那些流传有序但被忽视的作品,还是那些因为种种原因散落在民间,甚至被误判的作品?我想象着,徐小虎教授,这位在艺术史研究领域有着卓著贡献的学者,她将如何带着我们,穿越时空的迷雾,去“重鉴”这些可能被历史尘埃所掩盖的艺术瑰宝。她会不会在书中揭示一些关于吴镇作品鉴定史上的一些争议?她又是如何通过自己的研究,去推翻或印证一些既有的观点?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有大量的图像资料,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那些“被遗忘的真迹”的独特魅力。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视角,让我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学习到艺术鉴定的智慧和艺术史的深度。
评分《预售 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 徐小虎 著 理想国》这个书名,一出现就吸引住了我的目光,它有一种莫名的历史厚重感和探索的神秘感。“被遗忘的真迹”,这几个字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仿佛在召唤我去揭开一段被掩盖的历史,去发现一些不为人知的艺术宝藏。吴镇,这位元代的大师,他的作品以其苍劲古朴、意境深远的特点著称,早已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瑰宝。但是,“被遗忘”三个字,让我不禁思考,是否有一些原本属于他的、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作品,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得到应有的关注和流传?而“重鉴”二字,更是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它意味着一次学术上的审视和挑战,徐小虎教授,这位在艺术史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将如何带领我们,用全新的视角去重新认识吴镇的作品?我期待书中能够有详实的考证,精美的图版,以及独到的见解,让我能够跟随徐教授的脚步,一同走进一个更加丰富、更加立体的吴镇艺术世界。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场艺术的发现之旅,一次对历史真相的追寻。
评分当我在书店的架子上看到《预售 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 徐小虎 著 理想国》这本书时,我的目光瞬间被吸引住了。首先是“被遗忘的真迹”这几个字,它像一个精心设置的谜题,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吴镇,作为元代书画的巨匠,他的作品早已为世人所熟知,那么,还有什么“真迹”会被“遗忘”呢?是那些存世量稀少,未能引起足够关注的作品?还是那些因为各种原因,被后世误读、误鉴的作品?而“重鉴”这个词,更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不仅仅是对吴镇作品的简单介绍,而是一次全新的、深入的学术审视。我设想,徐小虎教授,凭借其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将带领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低估或被忽略的吴镇作品,或许还会对一些已经被定论的作品提出新的见解。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扎实的证据,严谨的论证,以及精美的图版,让我能够跟随徐教授的脚步,一同走进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完整的吴镇艺术世界。这本书,对我而言,是开启一段艺术探索之旅的金钥匙。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书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常常觉得,那些流传下来的经典,我们所了解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当我在网上看到《预售 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 徐小虎 著 理想国》这本书的信息时,立刻被它的名字吸引住了。“被遗忘的真迹”,这几个字仿佛在向我招手,预示着一场关于艺术发现的旅程即将开始。我脑海中浮现的是那些在故纸堆里沉睡了几个世纪的画作,它们或许曾经光彩夺目,或许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却因为种种原因,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徐小虎教授的名字,也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她的学术地位和在艺术史研究领域的声誉,足以让我相信,这本书绝非泛泛之作,而是一次真正深入的、具有颠覆性的艺术重鉴。我设想,书中可能会有许多令人惊叹的细节,比如对某幅画作笔触的细致分析,对款识、印章的考证,甚至对画作背后隐藏的故事的挖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全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吴镇,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甚至更具争议的吴镇。而“重鉴”这个词,更是让我充满了期待,它意味着挑战,意味着创新,意味着敢于质疑权威,敢于挑战既有的认知,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令人敬佩的学术精神。
评分《预售 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 徐小虎 著 理想国》这个名字,仿佛是一张打开宝藏的地图,指引着我去探索一个可能被遗忘的艺术宝库。吴镇,这位元代的大家,他的山水画总是带着一种苍润古拙的韵味,让我沉醉其中。然而,“被遗忘的真迹”这个说法,却让我产生了一种紧迫感和好奇心。是否有一些他原本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作品,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得到应有的关注,甚至被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而徐小虎教授,作为一位在艺术史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学者,她是如何“重鉴”这些作品的呢?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她不畏艰险,深入古籍,亲临各地,对吴镇的存世作品进行细致入微的辨析和考证。我想象着,她可能会在书中展现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研究成果,比如,通过对笔墨、构图、题跋、印章等细节的反复推敲,发现一些前人未能察觉的规律,从而将一些被误定为伪作的作品“正名”,或者将一些流传有序的作品,赋予其新的认识和价值。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一位艺术家的致敬,更是一次对艺术史真相的追寻,一次对既有认知的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