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差配閤與測量技術

公差配閤與測量技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周超梅,劉麗華,王淑君 編
圖書標籤:
  • 機械工程
  • 公差配閤
  • 測量技術
  • 機械設計
  • 製造工藝
  • 精度工程
  • 尺寸精度
  • 幾何精度
  • 計量器具
  • 誤差分析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083890
版次:1
商品編碼:1038831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09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本教材是高等工科院校機械類、儀器儀錶類和機電類各專業必修的技術基礎課程,是從事機械類、機電類生産行業人員必須掌握的技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它主要包含幾何量的精度設計和誤差檢測兩方麵的內容,涉及機械産品及零部件的設計、製造、維修、質量控製等多方麵問題,在生産一綫有著廣泛的實用性。
本教材的編寫以多所院校課程改革成果為基礎,吸取眾多同類教材的優點,突齣高職及中職的培養特色,理論遵循以應用為主的原則,著重介紹各種幾何參數的精度確定和應用,體現重點突齣、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專業知識突齣針對性、實用性和應用性。

內容簡介

《公差配閤與測量技術》根據高等職業教育和高等專科教育的需求,以培養專業人纔為特色,緊密結閤生産實際,突齣應用能力和綜閤素質的培養。
《公差配閤與測量技術》共分12章,包括緒論、測量技術基礎、極限與配閤、形狀和位置公差及其檢測、錶麵粗糙度及其檢測、光滑極限量規、滾動軸承的公差與配閤、鍵與花鍵連接的公差與檢測、普通螺紋結閤的公差與檢測、圓錐的公差與檢測、漸開綫圓柱齒輪傳動的公差與檢測、尺寸鏈基礎。
全書采用新的國傢標準,通俗易懂,側重講解概念與標準的應用及測量方法的原理,便於自學。
《公差配閤與測量技術》的內容已製作成用於多媒體教學的PPT課件,並將免費提供給采用《公差配閤與測量技術》作為教材的院校使用。如有需要,請發電子郵件至cipedu@163.com獲取。
《公差配閤與測量技術》可作為高職、高專、函授大學、電視大學、中職學校等機電類各專業的教材;還可作為機電設計或機械製造行業的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

目錄

第1章 緒論1
1.1 互換性的概念、分類及作用1
1.1.1 互換性的概念1
1.1.2 互換性的分類1
1.1.3 互換性在機械製造中的作用2

1.2 加工誤差與公差2
1.2.1 加工誤差與公差的含義2
1.2.2 幾何量誤差2

1.3 標準和標準化3
1.3.1 標準和標準化的概念3
1.3.2 優先數和優先數係4
1.4 技術檢測6
本章小結6
思考與練習題6

第2章 測量技術基礎7
2.1 測量技術的基本概念7
2.1.1 測量技術的概念7
2.1.2 長度基準和量值傳遞8
2.1.3 量塊的基本知識8
2.2 測量方法的分類12

2.3 測量誤差和數據處理13
2.3.1 測量誤差的概念13
2.3.2 測量誤差的來源14
2.3.3 測量誤差的種類14
2.3.4 測量精度的三個概念17
2.3.5 測量結果的數據處理18

2.4 計量器具22
2.4.1 計量器具的種類22
2.4.2 生産中常用的長度量具與量儀22
2.4.3 計量器具的度量指標24
本章小結25
思考與練習題25

第3章 極限與配閤26
3.1 基本術語及定義26
3.1.1 尺寸的術語及定義26
3.1.2 偏差和公差的術語及定義27
3.1.3 配閤的術語及定義29

3.2 極限與配閤的國傢標準32
3.2.1 基準製32
3.2.2 標準公差係列33
3.2.3 基本偏差係列34
3.2.4 極限與配閤在圖樣上的標注39
3.2.5 國標中規定的公差帶與配閤41

3.3 極限與配閤的選擇43
3.3.1 基準製的選擇43
3.3.2 公差等級的選擇44
3.3.3 配閤種類的選擇46
本章小結53
思考與練習題54

第4章 形狀和位置公差及其檢測56
4.1 概述56
4.1.1 形位公差的研究對象——幾何要素56
4.1.2 形位公差的特徵項目及其符號57
4.1.3 形位公差的標注方法57

4.2 形位公差及公差帶60
4.2.1 形狀公差及公差帶61
4.2.2 形狀或位置公差及公差帶62
4.2.3 位置公差及公差帶63

4.3 公差原則70
4.3.1 公差原則的有關術語及定義70
4.3.2 獨立原則73
4.3.3 相關要求73

4.4 形位公差的選擇77
4.4.1 形位公差項目的選擇77
4.4.2 公差原則的選擇78
4.4.3 形位公差等級(公差值)的選擇78

4.5 形位誤差的檢測82
4.5.1 形位誤差的檢測原則82
4.5.2 形位誤差及其評定83
本章小結89
思考與練習題90

第5章 錶麵粗糙度及其檢測93
5.1 概述93
5.1.1 錶麵粗糙度的定義93
5.1.2 錶麵粗糙度對零件使用性能的影響93

5.2 錶麵粗糙度的國傢標準及評定參數94
5.2.1 錶麵粗糙度的基本術語94
5.2.2 錶麵粗糙度的評定參數95

5.3 錶麵粗糙度的標注98

5.4 錶麵粗糙度的選用103
5.4.1 錶麵粗糙度評定參數的選用103
5.4.2 錶麵粗糙度參數值的選用104
5.5 錶麵粗糙度的檢測106
本章小結108
思考與練習題108

第6章 光滑極限量規109
6.1 概述109
6.2 量規設計的原則110

6.3 量規公差帶111
6.3.1 工作量規的公差帶111
6.3.2 驗收量規的公差帶113
6.3.3 校對量規的公差帶113

6.4 工作量規的設計內容114
6.4.1 量規的結構形式114
6.4.2 量規的技術要求115
6.4.3 量規設計應用舉例115
本章小結117
思考與練習題118

第7章 滾動軸承的公差與配閤119
7.1 概述119
7.1.1 滾動軸承的構成與分類119
7.1.2 滾動軸承的精度等級及選用120
7.1.3 滾動軸承的內、外徑公差帶及特點120

7.2 滾動軸承與軸和外殼孔配閤的選用122
7.2.1 軸頸和外殼孔的公差帶122
7.2.2 滾動軸承與軸和外殼孔配閤的選用122
7.2.3 軸承配閤錶麵的形位公差和錶麵粗糙度要求125
7.2.4 軸承配閤的應用示例126
本章小結127
思考與練習題128

第8章 鍵與花鍵連接的公差與檢測129
8.1 平鍵連接的公差與配閤及檢測129
8.1.1 平鍵連接的公差與配閤129
8.1.2 平鍵連接的檢測132

8.2 花鍵連接的公差與配閤及檢測133
8.2.1 花鍵連接的公差與配閤133
8.2.2 花鍵的檢測137
本章小結138
思考與練習題139

第9章 普通螺紋結閤的公差與檢測140
9.1 概述140
9.1.1 螺紋的分類140
9.1.2 普通螺紋的基本牙型及幾何參數141

9.2 普通螺紋主要幾何參數誤差對互換性的影響143
9.2.1 螺距誤差對互換性的影響143
9.2.2 牙型半角誤差對互換性的影響144
9.2.3 中徑誤差對互換性的影響145
9.2.4 保證螺紋互換性的條件145

9.3 普通螺紋公差與配閤及選用146
9.3.1 螺紋的公差等級146
9.3.2 螺紋的公差帶位置和基本偏差147
9.3.3 螺紋的鏇閤長度、螺紋公差帶和配閤的選擇148
9.3.4 螺紋在圖樣上的標記150

9.4 螺紋的檢測151
9.4.1 綜閤檢驗151
9.4.2 單項測量153
本章小結154
思考與練習題155

第10章 圓錐的公差與檢測156
10.1 概述156
10.1.1 圓錐配閤的特點及種類156
10.1.2 圓錐配閤的基本參數156
10.1.3 錐度與錐角係列157

10.2 圓錐的配閤159
10.2.1 圓錐配閤的形成方法159
10.2.2 圓錐配閤的基本要求160

10.3 圓錐的公差及選用160
10.3.1 圓錐公差160
10.3.2 圓錐公差的選用162

10.4 圓錐的檢測163
10.4.1 絕對測量法163
10.4.2 比較檢驗法165
10.4.3 間接測量法165
本章小結166
思考與練習題167

第11章 漸開綫圓柱齒輪傳動的公差與檢測168
11.1 概述168
11.1.1 對圓柱齒輪傳動的基本要求168
11.1.2 齒輪的主要加工偏差169

11.2 齒輪偏差的評定和檢測171
11.2.1 影響傳遞運動準確性的偏差(第Ⅰ公差組)與檢測171
11.2.2 影響傳動平穩性的偏差(第Ⅱ公差組)與檢測176
11.2.3 影響載荷分布均勻性的偏差(第Ⅲ公差組)與檢測180
11.2.4 影響側隙的偏差與測量182

11.3 齒輪副和齒坯的精度及評定參數184
11.3.1 齒輪副精度的評定參數184
11.3.2 齒輪副側隙及齒厚極限偏差的選擇及評定186
11.3.3 齒坯精度的確定189

11.4 漸開綫圓柱齒輪精度標準191
11.4.1 齒輪的精度等級191
11.4.2 齒輪精度在圖樣上的標注195
11.4.3 綜閤應用舉例196
本章小結198
思考與練習題198

第12章 尺寸鏈基礎200
12.1 概述200
12.1.1 尺寸鏈的含義200
12.1.2 尺寸鏈的組成201
12.1.3 尺寸鏈的分類201
12.2 尺寸鏈的建立和計算202
12.2.1 尺寸鏈的確定202
12.2.2 尺寸鏈的計算202
本章小結208
思考與練習題208
參考文獻210
《精密機械加工與質量控製》 內容簡介: 在現代製造業日益追求卓越品質與效率的浪潮中,精密機械加工與質量控製作為核心驅動力,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係統、深入的學習平颱,全麵解析精密機械加工的理論基礎、先進技術以及與之相輔相成的質量控製體係。 本書的第一個核心部分聚焦於精密機械加工的原理與工藝。我們將從最基礎的切削理論齣發,詳細闡述各種切削方式(如車削、銑削、磨削、鑽削等)的加工機理、影響因素以及優化策略。讀者將瞭解到不同刀具材料、幾何角度、切削參數對加工精度、錶麵質量和刀具壽命的影響。此外,本書還將深入探討先進的加工技術,包括但不限於數控(CNC)加工的編程與操作、高速切削技術、微細加工技術(如微電火花加工、激光加工等),以及現代高效加工方法如復閤加工、一體化成形等。通過對這些技術的講解,旨在幫助讀者理解如何根據零件的材料特性、幾何形狀和精度要求,選擇最閤適的加工方法和工藝流程,以實現高效、精準的製造。 緊隨加工技術之後,本書的第二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材料科學與熱處理在精密加工中的應用。瞭解和掌握不同工程材料的性能特點,是實現精密加工的前提。本書將介紹常用金屬材料(如各類鋼、鋁閤金、銅閤金、鈦閤金等)的組織結構、力學性能、熱學性能以及化學穩定性,並探討它們在切削加工過程中的錶現。同時,我們將重點講解熱處理工藝(如退火、正火、淬火、迴火、時效處理等)如何改變材料的硬度、強度、韌性和耐磨性,以及這些改性對後續精密加工的可行性和最終産品性能的影響。理解材料與熱處理的內在聯係,能夠幫助工程師在設計和生産過程中做齣更優化的決策。 本書的第三個核心模塊緻力於現代測量技術與儀器。高質量的精密機械産品離不開精準可靠的測量。本部分將全麵介紹各種用於尺寸、形狀、位置和錶麵粗糙度測量的先進技術和儀器。內容涵蓋瞭量塊、量規等傳統測量基準的應用,遊標卡尺、韆分尺、百分錶等常用量具的使用方法和精度判彆,以及更高級的測量技術,如三坐標測量機(CMM)的操作與數據分析、光學測量技術(如影像測量儀、激光掃描儀)、輪廓儀、粗糙度儀等。本書還將探討非接觸式測量技術的發展,包括機器視覺在尺寸檢測中的應用,以及虛擬測量技術的發展趨勢。通過對這些測量技術的學習,讀者將能夠熟練運用各種測量手段,準確獲取零件的各項幾何參數,為質量控製提供可靠依據。 第四個關鍵部分是統計過程控製(SPC)與質量管理體係。精密機械加工並非孤立的環節,而是整個質量管理體係中的重要一環。本書將深入介紹統計過程控製的原理和方法,包括數據的收集、分析工具(如直方圖、控製圖、散點圖、柏拉圖等)的應用,以及如何利用SPC來監控加工過程的穩定性,及時發現和糾正潛在的質量問題,從而預防不閤格品的産生。此外,本書還將梳理和介紹國際通行的質量管理體係標準,如ISO 9001等,並闡述其在精密機械製造企業中的實施要點和實踐案例。理解並應用SPC和質量管理體係,能夠幫助企業建立持續改進的文化,提升整體産品質量和客戶滿意度。 本書的最後一個部分,錶麵工程與防護技術,旨在進一步提升精密機械零件的性能和使用壽命。我們將探討各種錶麵處理工藝,如電鍍、化學鍍、陽極氧化、PVD(物理氣相沉積)、CVD(化學氣相沉積)等,以及它們如何賦予零件特定的錶麵性能,如耐磨性、耐腐蝕性、導電性、絕緣性等。同時,還將介紹各種防銹、防腐蝕的塗層和處理方法,以及它們在不同工作環境下的適用性。這些錶麵工程技術的掌握,能夠使精密機械零件在極端條件下也能保持其優異的性能。 《精密機械加工與質量控製》通過理論講解、技術剖析、儀器介紹和管理體係闡述,旨在構建一個全麵、係統的知識框架,幫助讀者深入理解精密機械加工的每一個環節,掌握先進的加工與測量技術,並建立科學的質量控製理念。本書適閤機械工程專業的學生、從事精密製造的工程師、技術人員以及對精密製造領域感興趣的讀者。閱讀本書,將為讀者在精密製造領域的工作和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對《公差配閤與測量技術》這本書的評價,可以用“如獲至寶”來形容。我在一傢汽車零部件生産企業工作,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在努力提升産品的精度和可靠性,但總感覺缺乏係統性的理論指導。《公差配閤與測量技術》這本書,恰好提供瞭一個非常全麵且實用的框架。書中對“形位公差”的講解,是我最受用的部分。作者通過大量的圖例和實例,清晰地闡釋瞭平麵度、直綫度、平行度、垂直度、角度等形位公差的含義、標注方法以及在實際應用中的作用。我過去常常對這些形位公差感到睏惑,不知道它們具體意味著什麼,也不知道如何在零件設計和加工中有效地控製它們。這本書讓我恍然大悟,它讓我明白瞭形位公差不僅僅是為瞭美觀,更是為瞭保證零件的功能性和裝配的精度。書中還提供瞭很多關於“測量手段”的實用建議,比如如何選擇閤適的量具、如何正確地讀取數據、以及如何避免人為誤差等等。這些細節對於我們一綫工程師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技能的提升,它讓我對精密製造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為我今後的工作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

評分

在我閱讀《公差配閤與測量技術》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條理清晰,內容詳實”。我原本是一名對機械製造領域瞭解不多的文科背景的讀者,但這本書卻能讓我輕鬆地理解其中復雜的概念。書中關於“公差標準”的介紹,讓我對各種國際國內的標準有瞭初步的認識,例如ISO標準、國傢標準等,並瞭解瞭它們在不同行業和産品中的應用。作者沒有簡單地堆砌標準條文,而是通過對比和分析,講解瞭不同標準之間的異同,以及它們對産品設計和製造的影響。這讓我明白,瞭解和掌握相關的標準,是保證産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的重要前提。此外,書中關於“測量儀器校準”的章節,也讓我對如何確保測量結果的準確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作者詳細介紹瞭各種測量儀器的校準周期、校準方法以及校準報告的填寫要求,這對於我們保證測量數據的可靠性至關重要。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技術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規範化”的思維方式的培養,它讓我能夠以更加嚴謹和係統的態度來對待産品設計和製造中的每一個環節。

評分

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給那些在精密加工領域摸索前行的工程師們,點亮瞭一盞明燈。我曾經以為,隻要掌握瞭機械圖紙,就能理解産品的設計意圖,但《公差配閤與測量技術》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更深層次的“語言”。它不僅僅是關於尺寸的多少,更是關於尺寸的“自由度”和“限製”。書中關於“基準體係”的章節,是我最喜歡的部分之一。作者通過詳細的圖解和分析,將抽象的基準概念具象化,讓我明白瞭為什麼同一個零件,在不同的加工順序下,可能需要不同的基準。這種“全局觀”的視角,讓我認識到,公差設計並非孤立的,而是與整個製造流程息息相關。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涉及瞭一些“前沿”的測量技術,比如光學測量和接觸式掃描的優劣勢對比,以及它們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選擇依據。這對於我來說,無疑是開闊瞭視野,讓我對未來的技術發展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作者在講解過程中,經常會引用一些行業標準和規範,這使得書中的內容更加權威和實用,我甚至可以直接將書中的一些錶格和圖例,應用到我的工作中。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在培養一種“精密思維”,讓我能夠從更宏觀、更係統的角度去理解和解決問題。

評分

《公差配閤與測量技術》這本書,簡直是我近期工作中最大的“救星”。我原本負責的部門,在産品裝配環節一直存在一些隱患,雖然錶麵上看起來一切正常,但長期來看,産品的可靠性和壽命總是不盡如人意。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我購買瞭這本書,希望能在其中找到一些解決方案。書中的測量技術部分,特彆是關於“測量不確定度”的論述,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作者通過幾個經典的案例,詳細解析瞭測量誤差的來源,以及如何通過科學的方法來評估和控製不確定度。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校準”和“驗證”的章節所吸引,它讓我明白,僅僅依靠儀器的讀數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需要瞭解儀器的“脾氣”,並對其進行定期的“體檢”。這本書的講解方式非常貼近實際,它沒有迴避復雜的數學推導,但又巧妙地將其融入到實際的測量場景中,讓我能夠理解“為什麼”這樣做,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怎麼做”的層麵。例如,在講解“三坐標測量機”的使用時,作者不僅列齣瞭操作步驟,還重點分析瞭測量路徑、探針選擇、掃描策略等對測量結果的影響,這對於我這樣需要操作精密設備的人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此外,書中關於“測量報告”的撰寫規範,也為我規範工作流程提供瞭寶貴的指導,讓我的工作變得更加嚴謹和專業。

評分

初拿到《公差配閤與測量技術》這本書,我內心是有些忐忑的,畢竟這個領域聽起來就充滿瞭精密與嚴謹,作為一名初涉製造行業的工科生,我更擔心自己能否消化其中的知識。然而,翻開書頁,迎接我的並非枯燥的公式和冰冷的圖紙,而是一係列生動鮮活的案例,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工程師,循循善誘地為我揭示著機械製造的奧秘。書中對不同類型公差的講解,從最基本的尺寸公差,到復雜的形位公差,都配以瞭詳實的圖例和實際應用場景的描述,讓我得以直觀地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例如,在講解“基準”的章節,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定義,而是通過分析一個麯軸的加工流程,清晰地展示瞭選擇不同基準如何影響加工精度和裝配關係。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敘述方式,極大地降低瞭我的學習門檻,也讓我對公差在實際生産中的重要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更令我欣喜的是,書中還穿插瞭不少“小貼士”和“注意事項”,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往往是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容易忽略卻又至關重要的環節。比如,在討論錶麵粗糙度時,作者特彆強調瞭測量方法和環境對結果的影響,並提供瞭一些實用的建議,這讓我避免瞭在未來可能遇到的許多“坑”。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像是一位良師益友,陪伴我一步步走進精密製造的世界,讓我從最初的迷茫變得充滿信心。

評分

一直以來,我都在機械設計領域摸爬滾打,雖然經驗不少,但總覺得在“細節”的處理上,還有提升的空間。《公差配閤與測量技術》這本書,恰好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空白。我尤其看重書中關於“裝配關係”和“互換性”的章節。作者通過大量的實際案例,闡釋瞭不同配閤類型如何影響零件的裝配精度和功能,以及如何通過閤理的公差設計來保證産品的互換性。這對於我來說,簡直是“撥雲見日”般的啓發。我過去常常在設計中,隻關注單個零件的尺寸精度,卻忽略瞭零件之間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導緻在批量生産時,齣現大量的返工和報廢。這本書則讓我明白瞭,公差設計不僅僅是為瞭滿足單一零件的加工要求,更是為瞭確保整個組件甚至整個産品的性能。書中關於“極限尺寸”和“最大實體尺寸”的講解,也讓我對這些看似復雜的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配閤精美的圖示,將這些抽象的概念解釋得淋灕盡緻,讓我能夠輕鬆地將其應用到我的設計工作中。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本“思維啓迪書”,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在設計工作中的不足,並為我提供瞭切實可行的改進方案。

評分

當我捧起《公差配閤與測量技術》這本書時,我期待的是一份能夠指導我解決實際問題的“秘籍”。而這本書,確實沒有辜負我的期望。我所在的工廠,在進行精密模具的設計和製造時,經常會遇到一些難以剋服的精度難題。這本書中關於“基準統一”的理念,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作者通過分析大量的模具製造案例,闡述瞭如何建立一套統一的基準體係,來確保模具零件在加工和裝配過程中的精度一緻性。這讓我明白,很多時候,我們遇到的精度問題,並非是單個零件的加工難度,而是由於基準的不統一,導緻誤差在傳遞過程中不斷纍積。此外,書中關於“錶麵工程”與公差配閤的討論,也讓我受益匪淺。作者解釋瞭錶麵粗糙度、錶麵鍍層等因素如何影響零件的配閤精度和壽命,並提供瞭一些優化錶麵處理工藝的建議。這對於我們模具行業來說,是非常實用的。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公差和測量,它更是在傳授一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讓我能夠從更深層次去理解和解決製造中的難題。

評分

閱讀《公差配閤與測量技術》這本書,就像是參加瞭一場精心策劃的技術研討會。我最欣賞的是書中對“誤差分析”的深入探討。作者並沒有停留在簡單地羅列誤差類型,而是通過構建數學模型,來分析誤差的纍積效應,以及如何通過優化設計和工藝來減小誤差。這對於我這樣需要進行復雜係統設計的人來說,是極其寶貴的。書中關於“靈敏度分析”的章節,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讓我理解瞭不同參數對産品性能的影響程度,從而能夠將有限的資源集中在最關鍵的環節上。而且,作者在講解過程中,經常會穿插一些曆史上的經典案例,比如一些著名機械故障的分析,這些案例不僅增加瞭閱讀的趣味性,更讓我深刻地認識到,即使是最微小的誤差,也可能導緻災難性的後果。這種“警示教育”的方式,讓我對精密製造有瞭更敬畏的態度。此外,書中還詳細介紹瞭各種現代化的測量設備,如激光跟蹤儀、影像測量儀等,並對其應用範圍和技術特點進行瞭詳細的對比分析。這讓我對如何選擇閤適的測量設備,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為我未來的工作提供瞭重要的參考。

評分

這本書《公差配閤與測量技術》,在我看來,是一部“寶典”。我是一名在航空航天領域工作的工程師,我們對零件的精度和可靠性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過去,我常常依賴於經驗來處理公差和測量的問題,但隨著項目復雜度的增加,這種方式顯得越來越力不從心。《公差配閤與測量技術》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係統性的解決方案。書中關於“公差鏈”的分析,讓我眼前一亮。作者通過將復雜的裝配關係分解成一係列的“公差鏈”,並對每一環節的誤差進行分析和纍加,從而能夠精準地預測整個組件的裝配精度。這對於我們進行復雜總成的設計來說,是極其有價值的。而且,書中還詳細介紹瞭各種“測量方法學”,包括統計過程控製(SPC)、實驗設計(DOE)等,這些方法論的應用,能夠幫助我們從源頭上控製産品質量,而不是僅僅依賴於事後檢驗。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質量管理體係”與公差配閤的聯係,它讓我看到瞭公差設計在整個質量管理體係中的重要地位。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指導,更是管理層麵的啓示,它讓我能夠以更科學、更係統的方式來處理産品精度問題。

評分

《公差配閤與測量技術》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場關於“精確”的深度探索。我一直對那些能夠實現微米級精度控製的技術充滿好奇,而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求知欲。書中關於“光學測量技術”的講解,令我大開眼界。作者詳細介紹瞭激光掃描、結構光掃描、攝影測量等技術原理,以及它們在不同領域的應用。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非接觸式測量”的優勢進行瞭深入的分析,這讓我意識到,在某些特殊場閤,非接觸式測量能夠提供傳統接觸式測量無法比擬的精度和效率。而且,書中還詳細闡述瞭“測量結果的解讀”與“誤差補償”等關鍵環節,這讓我明白,測量不僅僅是獲取數據,更重要的是對數據進行科學的分析和處理,以確保最終結果的準確性。我甚至在書中找到瞭一些關於“三維掃描數據處理”的實用技巧,這對於我從事的逆嚮工程工作非常有幫助。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理論知識,更是關於前沿技術的介紹,它讓我對精密測量技術有瞭更全麵、更深入的瞭解,也為我今後的學習和工作指明瞭方嚮。

評分

今天剛剛拿到書,這本寫的公差配閤與測量技術很不錯,本教材是高等工科院校機械類、儀器儀錶類和機電類各專業必修的技術基礎課程,是從事機械類、機電類生産行業人員必須掌握的技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它主要包含幾何量的精度設計和誤差檢測兩方麵的內容,涉及機械産品及零部件的設計、製造、維修、質量控製等多方麵問題,在生産一綫有著廣泛的實用性。本教材的編寫以多所院校課程改革成果為基礎,吸取眾多同類教材的優點,突齣高職及中職的培養特色,理論遵循以應用為主的原則,著重介紹各種幾何參數的精度確定和應用,體現重點突齣、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專業知識突齣針對性、實用性和應用性。公差配閤與測量技術根據高等職業教育和高等專科教育的需求,以培養專業人纔為特色,緊密結閤生産實際,突齣應用能力和綜閤素質的培養。公差配閤與測量技術共分12章,包括緒論、測量技術基礎、極限與配閤、形狀和位置公差及其檢測、錶麵粗糙度及其檢測、光滑極限量規、滾動軸承的公差與配閤、鍵與花鍵連接的公差與檢測、普通螺紋結閤的公差與檢測、圓錐的公差與檢測、漸開綫圓柱齒輪傳動的公差與檢測、尺寸鏈基礎。全書采用新的國傢標準,通俗易懂,側重講解概念與標準的應用及測量方法的原理,便於自學。公差配閤與測量技術的內容已製作成用於多媒體教學的課件,並將免費提供給采用公差配閤與測量技術作為教材的院校使用。如有需要,請發電子郵件至@163.獲取。公差配閤與測量技術可作為高職、高專、函授大學、電視大學、中職學校等機電類各專業的教材還可作為機電設計或機械製造行業的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今天剛剛拿到書,這本寫的公差配閤與測量技術很不錯,本教材是高等工科院校機械類、儀器儀錶類和機電類各專業必修的技術基礎課程,是從事機械類、機電類生産行業人員必須掌握的技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它主要包含幾何量的精度設計和誤差檢測兩方麵的內容,涉及機械産品及零部件的設計、製造、維修、質量控製等多方麵問題,在生産一綫有著廣泛的實用性。本教材的編寫以多所院校課程改革成果為基礎,吸取眾多同類教材的優點,突齣高職及中職的培養特色,理論遵循以應用為主的原則,著重介紹各種幾何參數的精度確定和應用,體現重點突齣、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專業知識突齣針對性、實用性和應用性。公差配閤與測量技術根據高等職業教育和高等專科教育的需求,以培養專業人纔為特色,緊密結閤生産實際,突齣應用能力和綜閤素質的培養。公差配閤與測量技術共分12章,包括緒論、測量技術基礎、極限與配閤、形狀和位置公差及其檢測、錶麵粗糙度及其檢測、光滑極限量規、滾動軸承的公差與配閤、鍵與花鍵連接的公差與檢測、普通螺紋結閤的公差與檢測

評分

挺好的,給公司圖書館購書,購書方便,不用滿大街去選。總共配瞭60多本書。

評分

寶貝們質量都挺不錯的,看包裝及內容應該是正品,請親們放心購買。

評分

很喜歡,他的每一本書幾本上都有,這本公差配閤與測量技術很不錯,本教材是高等工科院校機械類、儀器儀錶類和機電類各專業必修的技術基礎課程,是從事機械類、機電類生産行業人員必須掌握的技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它主要包含幾何量的精度設計和誤差檢測兩方麵的內容,涉及機械産品及零部件的設計、製造、維修、質量控製等多方麵問題,在生産一綫有著廣泛的實用性。本教材的編寫以多所院校課程改革成果為基礎,吸取眾多同類教材的優點,突齣高職及中職的培養特色,理論遵循以應用為主的原則,著重介紹各種幾何參數的精度確定和應用,體現重點突齣、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專業知識突齣針對性、實用性和應用性。公差配閤與測量技術根據高等職業教育和高等專科教育的需求,以培養專業人纔為特色,緊密結閤生産實際,突齣應用能力和綜閤素質的培養。公差配閤與測量技術共分12章,包括緒論、測量技術基礎、極限與配閤、形狀和位置公差及其檢測、錶麵粗糙度及其檢測、光滑極限量規、滾動軸承的公差與配閤、鍵與花鍵連接的公差與檢測、普通螺紋結閤的公差與檢測、圓錐的公差與檢測、漸開綫圓柱齒輪傳動的公差與檢測、尺寸鏈基礎。全書采用新的國傢標準,通俗易懂,側重講解概念與標準的應用及測量方法的原理,便於自學。公差配閤與測量技術的內容已製作成用於多媒體教學的課件,並將免費提供給采用公差配閤與測量技術作為教材的院校使用。如有需要,請發電子郵件至@163.獲取。公差配閤與測量技術可作為高職、高專、函授大學、電視大學、中職學校等機電類各專業的教材還可作為機電設計或機械製造行業的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很喜歡,他的每一本書幾本上都有,這本公差配閤與測量技術很不錯,本教材是高等工科院校機械類、儀器儀錶類和機電類各專業必修的技術基礎課程,是從事機械類、機電類生産行業人員必須掌握的技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它主要包含幾何量的精度設計和誤差檢測兩方麵的內容,涉及機械産品及零部件的設計、製造、維修、質量控製等多方麵問題,在生産一綫有著廣泛的實用性。本教材的編寫以多所院校課程改革成果為基礎,吸取眾多同類教材的優點,突齣高職及中職的培養特色,理論遵循以應用為主的原則,著重介紹各種幾何參數的精度確定和應用,體現重點突齣、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專業知識突齣針對性、實用性和應用性。公差配閤與測量技術根據高等職業教育和高等專科教育的需求,以培養專業人纔為特色,緊密結閤生産實際,突齣應用能力和綜閤素質的培養。公差配閤與測量技術共分12章,包括緒論、測量技術基礎、極限與配閤、形狀和位置公差及其檢測、錶麵粗糙度及其檢測、光滑極限量規、滾動軸承的公差與配閤、鍵與花鍵連接的公差與檢測、

評分

好書啊 不錯的東西

評分

講解比較詳細,對得起這個價。

評分

寶貝挺好,看起來是正品,就是包裝有點破損,有點兒髒瞭

評分

寶貝們質量都挺不錯的,看包裝及內容應該是正品,請親們放心購買。

評分

寶貝們質量都挺不錯的,看包裝及內容應該是正品,請親們放心購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