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超梅,刘丽华,王淑君 编
图书标签:
  • 机械工程
  • 公差配合
  • 测量技术
  • 机械设计
  • 制造工艺
  • 精度工程
  • 尺寸精度
  • 几何精度
  • 计量器具
  • 误差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083890
版次:1
商品编码:1038831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9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教材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仪器仪表类和机电类各专业必修的技术基础课程,是从事机械类、机电类生产行业人员必须掌握的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它主要包含几何量的精度设计和误差检测两方面的内容,涉及机械产品及零部件的设计、制造、维修、质量控制等多方面问题,在生产一线有着广泛的实用性。
本教材的编写以多所院校课程改革成果为基础,吸取众多同类教材的优点,突出高职及中职的培养特色,理论遵循以应用为主的原则,着重介绍各种几何参数的精度确定和应用,体现重点突出、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专业知识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和应用性。

内容简介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专科教育的需求,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特色,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突出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共分12章,包括绪论、测量技术基础、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及其检测、表面粗糙度及其检测、光滑极限量规、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键与花键连接的公差与检测、普通螺纹结合的公差与检测、圆锥的公差与检测、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的公差与检测、尺寸链基础。
全书采用新的国家标准,通俗易懂,侧重讲解概念与标准的应用及测量方法的原理,便于自学。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的内容已制作成用于多媒体教学的PPT课件,并将免费提供给采用《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作为教材的院校使用。如有需要,请发电子邮件至cipedu@163.com获取。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可作为高职、高专、函授大学、电视大学、中职学校等机电类各专业的教材;还可作为机电设计或机械制造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互换性的概念、分类及作用1
1.1.1 互换性的概念1
1.1.2 互换性的分类1
1.1.3 互换性在机械制造中的作用2

1.2 加工误差与公差2
1.2.1 加工误差与公差的含义2
1.2.2 几何量误差2

1.3 标准和标准化3
1.3.1 标准和标准化的概念3
1.3.2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4
1.4 技术检测6
本章小结6
思考与练习题6

第2章 测量技术基础7
2.1 测量技术的基本概念7
2.1.1 测量技术的概念7
2.1.2 长度基准和量值传递8
2.1.3 量块的基本知识8
2.2 测量方法的分类12

2.3 测量误差和数据处理13
2.3.1 测量误差的概念13
2.3.2 测量误差的来源14
2.3.3 测量误差的种类14
2.3.4 测量精度的三个概念17
2.3.5 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18

2.4 计量器具22
2.4.1 计量器具的种类22
2.4.2 生产中常用的长度量具与量仪22
2.4.3 计量器具的度量指标24
本章小结25
思考与练习题25

第3章 极限与配合26
3.1 基本术语及定义26
3.1.1 尺寸的术语及定义26
3.1.2 偏差和公差的术语及定义27
3.1.3 配合的术语及定义29

3.2 极限与配合的国家标准32
3.2.1 基准制32
3.2.2 标准公差系列33
3.2.3 基本偏差系列34
3.2.4 极限与配合在图样上的标注39
3.2.5 国标中规定的公差带与配合41

3.3 极限与配合的选择43
3.3.1 基准制的选择43
3.3.2 公差等级的选择44
3.3.3 配合种类的选择46
本章小结53
思考与练习题54

第4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及其检测56
4.1 概述56
4.1.1 形位公差的研究对象——几何要素56
4.1.2 形位公差的特征项目及其符号57
4.1.3 形位公差的标注方法57

4.2 形位公差及公差带60
4.2.1 形状公差及公差带61
4.2.2 形状或位置公差及公差带62
4.2.3 位置公差及公差带63

4.3 公差原则70
4.3.1 公差原则的有关术语及定义70
4.3.2 独立原则73
4.3.3 相关要求73

4.4 形位公差的选择77
4.4.1 形位公差项目的选择77
4.4.2 公差原则的选择78
4.4.3 形位公差等级(公差值)的选择78

4.5 形位误差的检测82
4.5.1 形位误差的检测原则82
4.5.2 形位误差及其评定83
本章小结89
思考与练习题90

第5章 表面粗糙度及其检测93
5.1 概述93
5.1.1 表面粗糙度的定义93
5.1.2 表面粗糙度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93

5.2 表面粗糙度的国家标准及评定参数94
5.2.1 表面粗糙度的基本术语94
5.2.2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95

5.3 表面粗糙度的标注98

5.4 表面粗糙度的选用103
5.4.1 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的选用103
5.4.2 表面粗糙度参数值的选用104
5.5 表面粗糙度的检测106
本章小结108
思考与练习题108

第6章 光滑极限量规109
6.1 概述109
6.2 量规设计的原则110

6.3 量规公差带111
6.3.1 工作量规的公差带111
6.3.2 验收量规的公差带113
6.3.3 校对量规的公差带113

6.4 工作量规的设计内容114
6.4.1 量规的结构形式114
6.4.2 量规的技术要求115
6.4.3 量规设计应用举例115
本章小结117
思考与练习题118

第7章 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119
7.1 概述119
7.1.1 滚动轴承的构成与分类119
7.1.2 滚动轴承的精度等级及选用120
7.1.3 滚动轴承的内、外径公差带及特点120

7.2 滚动轴承与轴和外壳孔配合的选用122
7.2.1 轴颈和外壳孔的公差带122
7.2.2 滚动轴承与轴和外壳孔配合的选用122
7.2.3 轴承配合表面的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要求125
7.2.4 轴承配合的应用示例126
本章小结127
思考与练习题128

第8章 键与花键连接的公差与检测129
8.1 平键连接的公差与配合及检测129
8.1.1 平键连接的公差与配合129
8.1.2 平键连接的检测132

8.2 花键连接的公差与配合及检测133
8.2.1 花键连接的公差与配合133
8.2.2 花键的检测137
本章小结138
思考与练习题139

第9章 普通螺纹结合的公差与检测140
9.1 概述140
9.1.1 螺纹的分类140
9.1.2 普通螺纹的基本牙型及几何参数141

9.2 普通螺纹主要几何参数误差对互换性的影响143
9.2.1 螺距误差对互换性的影响143
9.2.2 牙型半角误差对互换性的影响144
9.2.3 中径误差对互换性的影响145
9.2.4 保证螺纹互换性的条件145

9.3 普通螺纹公差与配合及选用146
9.3.1 螺纹的公差等级146
9.3.2 螺纹的公差带位置和基本偏差147
9.3.3 螺纹的旋合长度、螺纹公差带和配合的选择148
9.3.4 螺纹在图样上的标记150

9.4 螺纹的检测151
9.4.1 综合检验151
9.4.2 单项测量153
本章小结154
思考与练习题155

第10章 圆锥的公差与检测156
10.1 概述156
10.1.1 圆锥配合的特点及种类156
10.1.2 圆锥配合的基本参数156
10.1.3 锥度与锥角系列157

10.2 圆锥的配合159
10.2.1 圆锥配合的形成方法159
10.2.2 圆锥配合的基本要求160

10.3 圆锥的公差及选用160
10.3.1 圆锥公差160
10.3.2 圆锥公差的选用162

10.4 圆锥的检测163
10.4.1 绝对测量法163
10.4.2 比较检验法165
10.4.3 间接测量法165
本章小结166
思考与练习题167

第11章 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的公差与检测168
11.1 概述168
11.1.1 对圆柱齿轮传动的基本要求168
11.1.2 齿轮的主要加工偏差169

11.2 齿轮偏差的评定和检测171
11.2.1 影响传递运动准确性的偏差(第Ⅰ公差组)与检测171
11.2.2 影响传动平稳性的偏差(第Ⅱ公差组)与检测176
11.2.3 影响载荷分布均匀性的偏差(第Ⅲ公差组)与检测180
11.2.4 影响侧隙的偏差与测量182

11.3 齿轮副和齿坯的精度及评定参数184
11.3.1 齿轮副精度的评定参数184
11.3.2 齿轮副侧隙及齿厚极限偏差的选择及评定186
11.3.3 齿坯精度的确定189

11.4 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标准191
11.4.1 齿轮的精度等级191
11.4.2 齿轮精度在图样上的标注195
11.4.3 综合应用举例196
本章小结198
思考与练习题198

第12章 尺寸链基础200
12.1 概述200
12.1.1 尺寸链的含义200
12.1.2 尺寸链的组成201
12.1.3 尺寸链的分类201
12.2 尺寸链的建立和计算202
12.2.1 尺寸链的确定202
12.2.2 尺寸链的计算202
本章小结208
思考与练习题208
参考文献210
《精密机械加工与质量控制》 内容简介: 在现代制造业日益追求卓越品质与效率的浪潮中,精密机械加工与质量控制作为核心驱动力,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深入的学习平台,全面解析精密机械加工的理论基础、先进技术以及与之相辅相成的质量控制体系。 本书的第一个核心部分聚焦于精密机械加工的原理与工艺。我们将从最基础的切削理论出发,详细阐述各种切削方式(如车削、铣削、磨削、钻削等)的加工机理、影响因素以及优化策略。读者将了解到不同刀具材料、几何角度、切削参数对加工精度、表面质量和刀具寿命的影响。此外,本书还将深入探讨先进的加工技术,包括但不限于数控(CNC)加工的编程与操作、高速切削技术、微细加工技术(如微电火花加工、激光加工等),以及现代高效加工方法如复合加工、一体化成形等。通过对这些技术的讲解,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如何根据零件的材料特性、几何形状和精度要求,选择最合适的加工方法和工艺流程,以实现高效、精准的制造。 紧随加工技术之后,本书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材料科学与热处理在精密加工中的应用。了解和掌握不同工程材料的性能特点,是实现精密加工的前提。本书将介绍常用金属材料(如各类钢、铝合金、铜合金、钛合金等)的组织结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以及化学稳定性,并探讨它们在切削加工过程中的表现。同时,我们将重点讲解热处理工艺(如退火、正火、淬火、回火、时效处理等)如何改变材料的硬度、强度、韧性和耐磨性,以及这些改性对后续精密加工的可行性和最终产品性能的影响。理解材料与热处理的内在联系,能够帮助工程师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做出更优化的决策。 本书的第三个核心模块致力于现代测量技术与仪器。高质量的精密机械产品离不开精准可靠的测量。本部分将全面介绍各种用于尺寸、形状、位置和表面粗糙度测量的先进技术和仪器。内容涵盖了量块、量规等传统测量基准的应用,游标卡尺、千分尺、百分表等常用量具的使用方法和精度判别,以及更高级的测量技术,如三坐标测量机(CMM)的操作与数据分析、光学测量技术(如影像测量仪、激光扫描仪)、轮廓仪、粗糙度仪等。本书还将探讨非接触式测量技术的发展,包括机器视觉在尺寸检测中的应用,以及虚拟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通过对这些测量技术的学习,读者将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测量手段,准确获取零件的各项几何参数,为质量控制提供可靠依据。 第四个关键部分是统计过程控制(SPC)与质量管理体系。精密机械加工并非孤立的环节,而是整个质量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本书将深入介绍统计过程控制的原理和方法,包括数据的收集、分析工具(如直方图、控制图、散点图、柏拉图等)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SPC来监控加工过程的稳定性,及时发现和纠正潜在的质量问题,从而预防不合格品的产生。此外,本书还将梳理和介绍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如ISO 9001等,并阐述其在精密机械制造企业中的实施要点和实践案例。理解并应用SPC和质量管理体系,能够帮助企业建立持续改进的文化,提升整体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表面工程与防护技术,旨在进一步提升精密机械零件的性能和使用寿命。我们将探讨各种表面处理工艺,如电镀、化学镀、阳极氧化、PVD(物理气相沉积)、CVD(化学气相沉积)等,以及它们如何赋予零件特定的表面性能,如耐磨性、耐腐蚀性、导电性、绝缘性等。同时,还将介绍各种防锈、防腐蚀的涂层和处理方法,以及它们在不同工作环境下的适用性。这些表面工程技术的掌握,能够使精密机械零件在极端条件下也能保持其优异的性能。 《精密机械加工与质量控制》通过理论讲解、技术剖析、仪器介绍和管理体系阐述,旨在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知识框架,帮助读者深入理解精密机械加工的每一个环节,掌握先进的加工与测量技术,并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理念。本书适合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从事精密制造的工程师、技术人员以及对精密制造领域感兴趣的读者。阅读本书,将为读者在精密制造领域的工作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捧起《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这本书时,我期待的是一份能够指导我解决实际问题的“秘籍”。而这本书,确实没有辜负我的期望。我所在的工厂,在进行精密模具的设计和制造时,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克服的精度难题。这本书中关于“基准统一”的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通过分析大量的模具制造案例,阐述了如何建立一套统一的基准体系,来确保模具零件在加工和装配过程中的精度一致性。这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遇到的精度问题,并非是单个零件的加工难度,而是由于基准的不统一,导致误差在传递过程中不断累积。此外,书中关于“表面工程”与公差配合的讨论,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解释了表面粗糙度、表面镀层等因素如何影响零件的配合精度和寿命,并提供了一些优化表面处理工艺的建议。这对于我们模具行业来说,是非常实用的。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公差和测量,它更是在传授一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我能够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和解决制造中的难题。

评分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场关于“精确”的深度探索。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实现微米级精度控制的技术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求知欲。书中关于“光学测量技术”的讲解,令我大开眼界。作者详细介绍了激光扫描、结构光扫描、摄影测量等技术原理,以及它们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非接触式测量”的优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让我意识到,在某些特殊场合,非接触式测量能够提供传统接触式测量无法比拟的精度和效率。而且,书中还详细阐述了“测量结果的解读”与“误差补偿”等关键环节,这让我明白,测量不仅仅是获取数据,更重要的是对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处理,以确保最终结果的准确性。我甚至在书中找到了一些关于“三维扫描数据处理”的实用技巧,这对于我从事的逆向工程工作非常有帮助。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理论知识,更是关于前沿技术的介绍,它让我对精密测量技术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也为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指明了方向。

评分

初拿到《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这本书,我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毕竟这个领域听起来就充满了精密与严谨,作为一名初涉制造行业的工科生,我更担心自己能否消化其中的知识。然而,翻开书页,迎接我的并非枯燥的公式和冰冷的图纸,而是一系列生动鲜活的案例,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循循善诱地为我揭示着机械制造的奥秘。书中对不同类型公差的讲解,从最基本的尺寸公差,到复杂的形位公差,都配以了详实的图例和实际应用场景的描述,让我得以直观地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例如,在讲解“基准”的章节,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定义,而是通过分析一个曲轴的加工流程,清晰地展示了选择不同基准如何影响加工精度和装配关系。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我的学习门槛,也让我对公差在实际生产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令我欣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不少“小贴士”和“注意事项”,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往往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环节。比如,在讨论表面粗糙度时,作者特别强调了测量方法和环境对结果的影响,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建议,这让我避免了在未来可能遇到的许多“坑”。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位良师益友,陪伴我一步步走进精密制造的世界,让我从最初的迷茫变得充满信心。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给那些在精密加工领域摸索前行的工程师们,点亮了一盏明灯。我曾经以为,只要掌握了机械图纸,就能理解产品的设计意图,但《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深层次的“语言”。它不仅仅是关于尺寸的多少,更是关于尺寸的“自由度”和“限制”。书中关于“基准体系”的章节,是我最喜欢的部分之一。作者通过详细的图解和分析,将抽象的基准概念具象化,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同一个零件,在不同的加工顺序下,可能需要不同的基准。这种“全局观”的视角,让我认识到,公差设计并非孤立的,而是与整个制造流程息息相关。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前沿”的测量技术,比如光学测量和接触式扫描的优劣势对比,以及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选择依据。这对于我来说,无疑是开阔了视野,让我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者在讲解过程中,经常会引用一些行业标准和规范,这使得书中的内容更加权威和实用,我甚至可以直接将书中的一些表格和图例,应用到我的工作中。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在培养一种“精密思维”,让我能够从更宏观、更系统的角度去理解和解决问题。

评分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这本书,简直是我近期工作中最大的“救星”。我原本负责的部门,在产品装配环节一直存在一些隐患,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一切正常,但长期来看,产品的可靠性和寿命总是不尽如人意。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购买了这本书,希望能在其中找到一些解决方案。书中的测量技术部分,特别是关于“测量不确定度”的论述,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作者通过几个经典的案例,详细解析了测量误差的来源,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评估和控制不确定度。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校准”和“验证”的章节所吸引,它让我明白,仅仅依靠仪器的读数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了解仪器的“脾气”,并对其进行定期的“体检”。这本书的讲解方式非常贴近实际,它没有回避复杂的数学推导,但又巧妙地将其融入到实际的测量场景中,让我能够理解“为什么”这样做,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怎么做”的层面。例如,在讲解“三坐标测量机”的使用时,作者不仅列出了操作步骤,还重点分析了测量路径、探针选择、扫描策略等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这对于我这样需要操作精密设备的人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此外,书中关于“测量报告”的撰写规范,也为我规范工作流程提供了宝贵的指导,让我的工作变得更加严谨和专业。

评分

在我阅读《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条理清晰,内容详实”。我原本是一名对机械制造领域了解不多的文科背景的读者,但这本书却能让我轻松地理解其中复杂的概念。书中关于“公差标准”的介绍,让我对各种国际国内的标准有了初步的认识,例如ISO标准、国家标准等,并了解了它们在不同行业和产品中的应用。作者没有简单地堆砌标准条文,而是通过对比和分析,讲解了不同标准之间的异同,以及它们对产品设计和制造的影响。这让我明白,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标准,是保证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前提。此外,书中关于“测量仪器校准”的章节,也让我对如何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测量仪器的校准周期、校准方法以及校准报告的填写要求,这对于我们保证测量数据的可靠性至关重要。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规范化”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它让我能够以更加严谨和系统的态度来对待产品设计和制造中的每一个环节。

评分

这本书《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在我看来,是一部“宝典”。我是一名在航空航天领域工作的工程师,我们对零件的精度和可靠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过去,我常常依赖于经验来处理公差和测量的问题,但随着项目复杂度的增加,这种方式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书中关于“公差链”的分析,让我眼前一亮。作者通过将复杂的装配关系分解成一系列的“公差链”,并对每一环节的误差进行分析和累加,从而能够精准地预测整个组件的装配精度。这对于我们进行复杂总成的设计来说,是极其有价值的。而且,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测量方法学”,包括统计过程控制(SPC)、实验设计(DOE)等,这些方法论的应用,能够帮助我们从源头上控制产品质量,而不是仅仅依赖于事后检验。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质量管理体系”与公差配合的联系,它让我看到了公差设计在整个质量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指导,更是管理层面的启示,它让我能够以更科学、更系统的方式来处理产品精度问题。

评分

我对《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这本书的评价,可以用“如获至宝”来形容。我在一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工作,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努力提升产品的精度和可靠性,但总感觉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指导。《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这本书,恰好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且实用的框架。书中对“形位公差”的讲解,是我最受用的部分。作者通过大量的图例和实例,清晰地阐释了平面度、直线度、平行度、垂直度、角度等形位公差的含义、标注方法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我过去常常对这些形位公差感到困惑,不知道它们具体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在零件设计和加工中有效地控制它们。这本书让我恍然大悟,它让我明白了形位公差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保证零件的功能性和装配的精度。书中还提供了很多关于“测量手段”的实用建议,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量具、如何正确地读取数据、以及如何避免人为误差等等。这些细节对于我们一线工程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技能的提升,它让我对精密制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在机械设计领域摸爬滚打,虽然经验不少,但总觉得在“细节”的处理上,还有提升的空间。《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空白。我尤其看重书中关于“装配关系”和“互换性”的章节。作者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阐释了不同配合类型如何影响零件的装配精度和功能,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公差设计来保证产品的互换性。这对于我来说,简直是“拨云见日”般的启发。我过去常常在设计中,只关注单个零件的尺寸精度,却忽略了零件之间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导致在批量生产时,出现大量的返工和报废。这本书则让我明白了,公差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单一零件的加工要求,更是为了确保整个组件甚至整个产品的性能。书中关于“极限尺寸”和“最大实体尺寸”的讲解,也让我对这些看似复杂的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配合精美的图示,将这些抽象的概念解释得淋漓尽致,让我能够轻松地将其应用到我的设计工作中。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思维启迪书”,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在设计工作中的不足,并为我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

评分

阅读《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这本书,就像是参加了一场精心策划的技术研讨会。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误差分析”的深入探讨。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简单地罗列误差类型,而是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来分析误差的累积效应,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设计和工艺来减小误差。这对于我这样需要进行复杂系统设计的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书中关于“灵敏度分析”的章节,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让我理解了不同参数对产品性能的影响程度,从而能够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最关键的环节上。而且,作者在讲解过程中,经常会穿插一些历史上的经典案例,比如一些著名机械故障的分析,这些案例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更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即使是最微小的误差,也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种“警示教育”的方式,让我对精密制造有了更敬畏的态度。此外,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现代化的测量设备,如激光跟踪仪、影像测量仪等,并对其应用范围和技术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这让我对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设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为我未来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评分

好书啊 不错的东西

评分

讲解比较详细,对得起这个价。

评分

宝贝挺好,看起来是正品,就是包装有点破损,有点儿脏了

评分

今天刚刚拿到书,这本写的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很不错,本教材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仪器仪表类和机电类各专业必修的技术基础课程,是从事机械类、机电类生产行业人员必须掌握的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它主要包含几何量的精度设计和误差检测两方面的内容,涉及机械产品及零部件的设计、制造、维修、质量控制等多方面问题,在生产一线有着广泛的实用性。本教材的编写以多所院校课程改革成果为基础,吸取众多同类教材的优点,突出高职及中职的培养特色,理论遵循以应用为主的原则,着重介绍各种几何参数的精度确定和应用,体现重点突出、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专业知识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和应用性。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专科教育的需求,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特色,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突出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共分12章,包括绪论、测量技术基础、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及其检测、表面粗糙度及其检测、光滑极限量规、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键与花键连接的公差与检测、普通螺纹结合的公差与检测、圆锥的公差与检测、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的公差与检测、尺寸链基础。全书采用新的国家标准,通俗易懂,侧重讲解概念与标准的应用及测量方法的原理,便于自学。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的内容已制作成用于多媒体教学的课件,并将免费提供给采用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作为教材的院校使用。如有需要,请发电子邮件至@163.获取。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可作为高职、高专、函授大学、电视大学、中职学校等机电类各专业的教材还可作为机电设计或机械制造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今天刚刚拿到书,这本写的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很不错,本教材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仪器仪表类和机电类各专业必修的技术基础课程,是从事机械类、机电类生产行业人员必须掌握的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它主要包含几何量的精度设计和误差检测两方面的内容,涉及机械产品及零部件的设计、制造、维修、质量控制等多方面问题,在生产一线有着广泛的实用性。本教材的编写以多所院校课程改革成果为基础,吸取众多同类教材的优点,突出高职及中职的培养特色,理论遵循以应用为主的原则,着重介绍各种几何参数的精度确定和应用,体现重点突出、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专业知识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和应用性。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专科教育的需求,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特色,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突出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共分12章,包括绪论、测量技术基础、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及其检测、表面粗糙度及其检测、光滑极限量规、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键与花键连接的公差与检测、普通螺纹结合的公差与检测

评分

好书啊 不错的东西

评分

今天刚刚拿到书,这本写的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很不错,本教材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仪器仪表类和机电类各专业必修的技术基础课程,是从事机械类、机电类生产行业人员必须掌握的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它主要包含几何量的精度设计和误差检测两方面的内容,涉及机械产品及零部件的设计、制造、维修、质量控制等多方面问题,在生产一线有着广泛的实用性。本教材的编写以多所院校课程改革成果为基础,吸取众多同类教材的优点,突出高职及中职的培养特色,理论遵循以应用为主的原则,着重介绍各种几何参数的精度确定和应用,体现重点突出、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专业知识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和应用性。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专科教育的需求,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特色,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突出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共分12章,包括绪论、测量技术基础、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及其检测、表面粗糙度及其检测、光滑极限量规、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键与花键连接的公差与检测、普通螺纹结合的公差与检测、圆锥的公差与检测、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的公差与检测、尺寸链基础。全书采用新的国家标准,通俗易懂,侧重讲解概念与标准的应用及测量方法的原理,便于自学。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的内容已制作成用于多媒体教学的课件,并将免费提供给采用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作为教材的院校使用。如有需要,请发电子邮件至@163.获取。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可作为高职、高专、函授大学、电视大学、中职学校等机电类各专业的教材还可作为机电设计或机械制造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今天刚刚拿到书,这本写的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很不错,本教材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仪器仪表类和机电类各专业必修的技术基础课程,是从事机械类、机电类生产行业人员必须掌握的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它主要包含几何量的精度设计和误差检测两方面的内容,涉及机械产品及零部件的设计、制造、维修、质量控制等多方面问题,在生产一线有着广泛的实用性。本教材的编写以多所院校课程改革成果为基础,吸取众多同类教材的优点,突出高职及中职的培养特色,理论遵循以应用为主的原则,着重介绍各种几何参数的精度确定和应用,体现重点突出、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专业知识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和应用性。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专科教育的需求,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特色,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突出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共分12章,包括绪论、测量技术基础、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及其检测、表面粗糙度及其检测、光滑极限量规、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键与花键连接的公差与检测、普通螺纹结合的公差与检测

评分

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

评分

送货有点慢!同样一起买的,要落后2天才收到

评分

33333333333333333333333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