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自编集:周作人书信

周作人自编集:周作人书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作人 著
图书标签:
  • 周作人
  • 书信集
  • 近代文学
  • 文化随笔
  • 散文
  • 文学史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思想史
  • 书信
  • 杂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0210789
版次:1
商品编码:1039496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周作人自编集:周作人书信》除书信体散文外,并收录首次发表的私信七十七通,均为闲适自然之流露,体现了周作人当时的兴趣爱好:写字,搜书,集邮,说梦,聚餐,喝酒,赏月,看花,刻印,制笺,等等。如制笺,“平伯兄:印了这么一种信纸,奉送一匣,乞查收。此像在会稽妙相寺,为南朝少见的石像之一,又曾手拓其铭,故制此以存纪念,并亦略有乡曲之见焉,可一笑。”通过这些,可以看到作者生活的一面,很是有趣。

目录

序信
山中杂信
一封反对新文化的信
济南道中
济南道中之二
济南道中之三
苦雨
论女祷
与友人论性道德书
与友人论怀乡书
与友人论国民文学书
代快邮
条陈四项
诉苦
国庆日
国语罗马字
郊外
南北
养猪
乌蓬船
古朴的名字
关于无理心中
北沟沿通信
答芸深先生
与俞平伯君书三十五通
与废名君书十七通
与沈启无君书二十五通

精彩书摘

伏园兄:
  我已于本月初退院,搬到山里来了。香山不很高大,仿佛只是故乡城内的卧龙山模样,但在北京近郊,已经要算是很好的山了。碧云寺在山腹上,地位颇好,只是我还不曾到外边去看过,因为须等医生再来诊察一次之后,才能决定可以怎样行动,而且又是连日下雨,连院子都不能行走,终日只是起卧屋内罢了。大雨接连下了两天,天气也就颇冷了。般若堂里住着几个和尚们,买了许多香椿干,摊在芦席上晾着,这两天的雨不但使他不能干燥,反使他更加潮湿。每从玻璃窗望去,看见廊下摊着湿漉漉的深绿的香椿干,总觉得对于这班和尚们心里很是抱歉似的,——虽然下雨并不是我的缘故。
  般若堂里早晚都有和尚做功课,但我觉得并不烦扰,而且于我似乎还有一种清醒的力量。清早和黄昏时候的清澈的磬声,仿佛催促我们无所信仰,无所归依的人,拣定一条道路精进向前。我近来的思想动摇与混乱,可谓已至其烦了,托尔斯泰的无我爱与尼采的超人,共产主义与善种学,耶佛孑L老的教训与科学的例证,我都一样的喜欢尊重,却又不能调和统一起来,造成一条可以行的大路。我只将这各种思想,凌乱的堆在头里,真是乡间的杂货—料店了。——或者世间本来没有思想上的“国道”,也未可知,这件事我常常想到,如今听他们做功课,更使我受了激刺,同他们比较起来,好像卜海许多有国籍的西商中间,夹着一个“无领事管束”的西人。至于无领事管束,究竟是好是坏,我还想不明白。不知你以为何如?
  寺内的空气并不比外间更为和平。我来的前一天,般若堂里的一个和尚,被方丈差人抓去,说他偷寺内的法物,先打了一顿,然后捆送到城内什么衙门去了。究竟偷东西没有,是别一个问题,但是吊打恐总非佛家所宜。大约现在佛徒的戒律,也同“儒业”的三纲五常一样,早已成为具文了。自己即使犯了永为弃物的波罗夷罪,并无妨碍,只要有权力,便可以处置别人,正如护持名教的人却打他的老父,世间也一点都不以为奇。
  ……

前言/序言


周作人自编集:周作人书信 卷首语 周作人先生,这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独特地位的学者、散文家、翻译家,他的思想与生活,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复杂命运与精神世界。他以其深邃的洞察、温和的笔触,以及对日常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而“周作人自编集:周作人书信”,正是打开这位文坛巨匠内心世界的一扇重要窗口。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书信选集,而是周作人先生本人精心编选、逐字审定的心血结晶。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了周作人一生中与各界人士往来的珍贵信件。这些书信,穿越了历史的烟尘,承载着作者的真挚情感、深邃思考,以及他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感知。它们不仅是周作人研究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更是理解他思想发展、人生轨迹、乃至那个时代社会文化风貌的绝佳读本。 编选初心:凝练生命,回溯心路 一本自编集,本身就蕴含着编选者对自己生命轨迹的回顾与梳理。周作人先生以其一贯的审慎与自觉,亲手挑选了他认为最能代表自己思想、情感、以及与人交往的信件。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一种对自己人生价值的确认与定位。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周作人曾经历过辉煌,也承受过艰难;曾与友人肝胆相照,也曾与世事若即若离。这些信件,正是他与外界交流、与内心对话的真实写照,是他在不同人生阶段思想火花的碰撞,是他与时代精神共鸣的痕迹。 通过亲手编选,周作人试图在纷繁的文献中,提炼出那些最能触及他灵魂深处的内容。他或许在权衡某封信的史料价值,或许在回味某个友人给予的启迪,又或许在反思某个时期的个人选择。这种自编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自我审视与精神梳理。它使得本书不仅仅是他人眼中的周作人,更是周作人自己向我们展示的、最真实的那个他。 书信内容:文脉绵延,人生百态 本书所收录的书信,内容之丰富,足以勾勒出周作人思想与人生的全貌。 学术思想的碰撞与交流: 作为一位博古通今的学者,周作人一生都未曾停止过学术的探索。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与陈寅恪、顾颉刚、钱玄同、王国维等当时学术界的泰斗级人物就古代文学、民俗学、训诂学等领域进行的深入探讨。这些往来信件,不仅展现了当时学术界的讨论热度与学术风气,更折射出周作人在学术上的严谨求证、旁征博引,以及其独特的见解与贡献。他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解读,对于民俗文化的搜集与整理,都曾引发深远的学术回响。通过这些书信,我们可以窥见学术思想的涓涓细流如何汇聚成时代的洪流。 文学创作的心路历程: 周作人的散文以其“知性”与“幽默”著称,他的文字如同一杯清茶,淡雅而回味无穷。在本书的信件中,我们或许能找到他创作灵感的源泉,他对于文字的锤炼过程,以及他对文学理念的坚持。他与沈尹默、郁达夫、茅盾等文学界同仁的通信,往往触及文学创作的种种细节,以及当时文学思潮的演变。这些信件,如同一张张创作草稿,或是作者内心独白的记录,为我们理解他的文学成就提供了更为生动的视角。他如何看待“生活”与“文学”的关系,如何平衡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这些都可能在字里行间得以体现。 人生跌宕中的情感维系: 周作人一生经历了无数风雨,他的生活轨迹与时代紧密相连。信件中,他与家人、亲友的通信,流露出深厚的亲情与友情。这些情感的维系,不仅是他在逆境中的精神支撑,也反映了他对于人性之温暖的珍视。尤其是他与鲁迅兄弟之间的通信,虽然其中不乏争论与理解,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手足之情,以及在时代洪流中互相扶持的痕迹,都极具历史价值。此外,他对年轻一代的关怀与指导,对友人困境的声援与帮助,也让我们看到了他温厚仁慈的一面。 时代风云的侧影: 时代的变迁,是任何个人都无法回避的宏大背景。周作人的书信,恰如其分地捕捉到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留下的印记。他对于社会事件的观察,对于政治局势的看法(即使含蓄),对于社会风尚的评论,都为我们还原了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所处的复杂环境。他如何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如何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这些都通过书信的形式,以一种更为真实、更为鲜活的方式呈现出来。他笔下的“小品”风格,有时也渗透在信件中,以一种轻松的笔调,评论着人情世故,或是时代的种种迹象。 翻译与文化交流的桥梁: 周作人不仅是杰出的中国学者,更是重要的外国文学翻译家。他对日本文学、希腊神话等西方文化的介绍,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读者的视野。本书中的书信,或许会披露他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心得,他对不同文化理解的深度,以及他如何致力于搭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他与国内外文化界人士的通信,可能涉及对西方文学作品的评论,对翻译理论的探讨,乃至他对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的思考。 独特价值:真诚与细节的沉淀 “周作人自编集:周作人书信”的独特价值,在于其真诚性与细节的沉淀。 真诚的吐露: 书信作为一种私密的交流方式,往往比公开发表的文字更能真实地反映作者的内心世界。周作人的信件,虽然经过他本人的审慎选择,但依然保留了他最本真的情感流露与思想思辨。他不必顾忌公众的评价,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可以坦率地分享自己的困惑与感悟。这种真诚,使得本书具有了无可替代的文献价值与阅读魅力。 细节的生命力: 历史的大事件固然重要,但构成历史肌理的,往往是无数微小的细节。周作人的书信,正是这些细节的宝库。一封信可能包含着他对某本书的读后感,对某件小事的随感,对某位友人的问候。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如同碎片化的记忆,拼接起来,构成了周作人丰富而立体的精神世界。它们让我们得以“近距离”地观察他,体会他日常生活的点滴,感知他思维的细微之处。他如何看待一日三餐,如何感受季节的变化,如何与友人共度一段闲暇时光,这些生活化的细节,往往比宏大的叙事更能触动人心,也更能展现一个人的真实面貌。 阅读指南:走进周作人的精神花园 阅读“周作人自编集:周作人书信”,如同走进一位智者的心灵花园。我们应该带着一种探索与体悟的心情。 与智者对话: 每一封信,都仿佛是周作人先生在与我们进行一次真诚的对话。他分享他的知识,他的情感,他的思考。我们可以在他的文字中,汲取智慧,获得启迪。 感知时代的脉搏: 通过周作人与同时代人的交往,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他们的追求与挣扎,他们的喜悦与忧伤。 理解复杂的生命: 周作人的人生并非一成不变,他经历了复杂的历史时期,也做出了许多艰难的抉择。通过这些书信,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他作为一个人的复杂性,以及他在历史洪流中的个体选择。 品味文字的魅力: 即使是书信,周作人先生的文字依然保持了他一贯的风格:温和、细腻、知性而富有韵味。品读这些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学的享受。 结语 “周作人自编集:周作人书信”,它不仅仅是一本汇集了历史文献的书籍,它更是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是一扇通往周作人内心世界的窗口。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得以与这位伟大的文人精神对话,感受他的人格魅力,理解他的思想深度。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用最真诚的笔触,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印记,也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时代变迁中的不屈与思考。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与历史的深度连接,一次与伟大人格的灵魂碰撞。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这本书,我首先是被它那简洁而沉静的设计所吸引。封面没有华丽的图饰,只有沉稳的色调和疏朗的字体,散发着一种内敛的古典美。这恰恰契合了我一直以来对周作人先生的印象:温润、平和,却又自有其风骨。我喜欢他文章中的那种“静”的力量,那种在喧嚣中保持自我的淡定。我设想,在这本《周作人书信》中,我将会看到更多这种“静”的体现。也许,在那些细碎的文字中,他会记录下他对花鸟虫鱼的观察,他对古籍的研读心得,或是他对日常生活片断的感悟。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在他笔下,却能折射出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热忱。我期待在这封封书信中,找到那种能够涤荡心灵的平和之气,感受到一种超越功利的生命态度。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慢下来”,一种重新审视内心世界的契机。

评分

初拿到这本《周作人自编集:周作人书信》,内心是充满期待的。周作人先生的散文,总是带着一股闲适淡雅的韵味,仿佛置身于他笔下的庭院,听微风拂过竹叶,看阳光洒下斑驳。我一直对他的思想和生活状态很感兴趣,总觉得他身上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智慧,能从寻常巷陌中发现不寻常的美。这本书的定价也算适中,装帧设计也颇有古朴的雅致,封面那淡淡的水墨风格,就让人心生亲近。我期待能在字里行间,窥见这位文坛巨匠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了解他如何与同时代的文人雅士交流,如何在时代洪流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独立。也许,通过这些书信,能更深入地理解他那些看似平淡却意味深长的文字,更能体会他“低回往复,余味无穷”的独特风格。我设想,读到书信中那些关于日常生活琐事、读书心得、朋友交往的片段,会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仿佛能与他一同品茶论道,共赏山水。这不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视一个时代的文化侧影,一个文人心灵的深处。

评分

作为一名周作人先生的研究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更多关于他生活细节的史料。他的人生经历颇为丰富,也经历了许多时代变迁,而这些经历对他的思想和创作无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本书既然是“自编集”,想必其中收录的书信都是经过他本人精选的,这也就意味着这些信件更有可能触及到他认为重要的、值得记录的内容。我非常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他创作过程的线索,比如他对某篇散文的构思,他对某种文学观点的阐释,亦或是他对当时文坛格局的看法。此外,我对周作人先生的家庭生活和人际交往也十分感兴趣,书信往往是了解这些方面的重要途径。通过书信,我希望能更全面地理解他的为人,他的处世哲学,以及他对友情、亲情的珍视。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学术财富,它有望填补我在研究中一些不曾触及的空白,为我提供更多鲜活的素材和深刻的洞见。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为我们这些周作人先生的爱好者提供了一次绝佳的“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我一直以来都非常欣赏他那种“独抒性灵”的创作态度,认为那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真诚。而书信,作为一种最私人、最直接的交流方式,往往最能展现一个人真实的情感和思想。我很好奇,在那些没有经过太多雕琢的文字里,周作人先生会以怎样的姿态与人对话?他是否会流露出不为人知的幽默,或是对某些时事的看法?书信的收件人是谁,他们与周作人先生的关系如何,这些都构成了我阅读的兴趣点。我猜想,在那些笔墨间,或许能发现他不同于散文作品中那种更为内敛、更为深刻的情感流露。也或许,在与友人的往来中,能看到他关于人生、关于文学、关于艺术的更为直接和鲜活的见解。这是一种期待,期待能在他人的回信中,看到他思想碰撞的火花,或是从他寄出的信件中,体会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这种阅读体验,想必会比单纯的散文阅读更为丰富和立体。

评分

在当代快节奏的生活中,能够静下心来读一本信件集,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体验。周作人先生的文字,一向以其平实、淡雅、富有人情味而著称,他总能在看似寻常的叙述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我一直对他的“闲适”生活方式和“独抒性灵”的创作理念深感认同,并试图从中汲取养分。这本书,作为他自编的书信集,我预感它将是一扇通往他内心世界的窗口。我期待在那些字里行间,能看到他作为一个人,一个朋友,一个学者,真实的喜怒哀乐,以及他对时代、对文化、对人生的思考。我希望通过阅读这些书信,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他文字背后的情感源泉,更真切地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这不仅仅是对一位文学大师的追慕,更是对一种值得珍视的生活态度的探寻。我期待,在这本书中,我能找到那份久违的温暖与共鸣。

评分

�敚�

评分

鲁迅说周作人的散文中国第一,估计也差不多了。想来兄弟俩关系不好,但是互相的评价还是很中肯的,绝不会因为私怨而故意诋毁对方。雨天的书,书房一角,这套书有很多本,挑着买了几本,很好很喜欢。想买全集。止庵编的这套书,文章全面完整,书设计清白雅致。喜爱周作人作品的值得一存。所谓尺牍,周作人在《周作人书信·序信》中说:“尺牍即此所谓信,原是不拟发表的私书,文章也是寥寥数句,或同情愫,或叙事实,而片言只语中发有足以窥见性情之处,此其特色也。”周作人写文章素来喜用尺牍体,在现代作家中,恐怕是第一个有意提倡尺牍体的作家,生前由他自行编定的书信集就有《周作人书信》,1933年7月由上海青光书局出版。周氏晚景凄凉,因为身份特殊,故雨大都不大往来了,新知更是寥寥,除翻译人民文学出版社交给的翻译任务外,鲜与外界联系。1956年,在香港从事报业活动的曹聚仁乘在北京出席鲁迅逝世20周年纪念会之机,去八道湾拜访了周作人,从而成为周作人晚年最重要的朋友,周作人的文章始得以陆续在海外发表。后来曹聚仁又向周作人介绍了鲍耀明,驿寄梅花,鱼传尺素,两人的飞鸿往来给晚景伶仃的老人的生活增添了几分生机、乐趣。周作人给曹、鲍二人所写的书信,或请求帮助、或叙述生活状况、或解答疑问,或论辩驳斥,其通信之勤,所写信之多,实为周氏一生之少见。这些书信后都陆续出版:1971年香港南天书业公司出版了《知堂书信集》,此集以1933年上海青光书局版《周作人书信》为底本,新增的只有周作人晚年致鲍耀明书信12通,致曹聚仁28通。 1972年5月,香港太平洋图书公司出版了《周作人晚年手札一百封》,影印了周作人致鲍耀明信100通。次年8月,署名周作人、曹聚仁的《周曹通信集》由香港南天书业公司影印出版,内收致曹聚仁信82通,致鲍耀明信111通,《周作人晚年手札一百封》悉数包含在内。周作人晚年致鲍耀明的全部书信,现已由鲍耀明编定成《周作人晚年书信》,1997年10月,由香港真文化出版公司出版,收录周作人致鲍耀明信396通、鲍耀明致知堂信343通(4通排重)、周作人晚年日记837则。后更名为《周作人与鲍耀明通信集》,2004年4月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社重新印行,补入周作人书信6通、晚年日记7则。此外,由他人编辑出版的周作人书信还有:《知堂书信》,黄开发编,华夏出版社1994年9月出版,系从已发表的周作人书信中选编而成;《周作人早年佚简笺注》,张挺,江小蕙笺注,1992年9月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录周作人早年致江绍原书信110通。目前,我们已经知道的周作人书信大都在上述书中,没有发现或藏在私人手中的一定还有不少,一部分因为其他原因被毁的则只能表示遗憾了,如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刊物《宇宙风》主编陶亢德手头原有周作人书信300多通,惜乎皆毁于抗战兵火。曹聚仁在《知堂回想录·校读小记》(香港三育版)中说他的手边存有三百多封周作人书信,日前尚未公布。据以上数字保守推测,周作人一生所写之书信大约有2000通左右,所佚书信只有且俟来者发现了。

评分

写字,搜书,集邮,说梦,聚餐,喝酒,赏月,看花,刻印,制笺,等等。

评分

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原名櫆寿(后改为奎绶),字星杓,又名启明、启孟、起孟,笔名遐寿、仲密、岂明,号知堂、药堂、独应等。是鲁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学系主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新文化运动中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并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五四运动”之后,与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曾经担任北平世界语学会会长。[1]

评分

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浙江绍兴人。原名櫆寿(后改为奎绶),字星杓,又名启明、启孟、起孟,笔名遐寿、仲密、岂明,号知堂、药堂、独应等。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学系主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新文化运动中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并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五四运动”之后,与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曾经担任北平世界语学会会长。

评分

读来就是很美,虽然没有图片,但书本身还是很漂亮。周作人的文字,尤其在书信中的文字,就是平凡中见真意。推荐!

评分

喜欢这个年代的文和人,即使是在一种很凌乱很压抑的大趋势下,知识分子的思想却是最为自由和活跃的,最起码内里的是不羁。

评分

写字,搜书,集邮,说梦,聚餐,喝酒,赏月,看花,刻印,制笺

评分

写字,搜书,集邮,说梦,聚餐,喝酒,赏月,看花,刻印,制笺,等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