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这本书,我首先是被它那简洁而沉静的设计所吸引。封面没有华丽的图饰,只有沉稳的色调和疏朗的字体,散发着一种内敛的古典美。这恰恰契合了我一直以来对周作人先生的印象:温润、平和,却又自有其风骨。我喜欢他文章中的那种“静”的力量,那种在喧嚣中保持自我的淡定。我设想,在这本《周作人书信》中,我将会看到更多这种“静”的体现。也许,在那些细碎的文字中,他会记录下他对花鸟虫鱼的观察,他对古籍的研读心得,或是他对日常生活片断的感悟。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在他笔下,却能折射出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热忱。我期待在这封封书信中,找到那种能够涤荡心灵的平和之气,感受到一种超越功利的生命态度。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慢下来”,一种重新审视内心世界的契机。
评分初拿到这本《周作人自编集:周作人书信》,内心是充满期待的。周作人先生的散文,总是带着一股闲适淡雅的韵味,仿佛置身于他笔下的庭院,听微风拂过竹叶,看阳光洒下斑驳。我一直对他的思想和生活状态很感兴趣,总觉得他身上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智慧,能从寻常巷陌中发现不寻常的美。这本书的定价也算适中,装帧设计也颇有古朴的雅致,封面那淡淡的水墨风格,就让人心生亲近。我期待能在字里行间,窥见这位文坛巨匠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了解他如何与同时代的文人雅士交流,如何在时代洪流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独立。也许,通过这些书信,能更深入地理解他那些看似平淡却意味深长的文字,更能体会他“低回往复,余味无穷”的独特风格。我设想,读到书信中那些关于日常生活琐事、读书心得、朋友交往的片段,会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仿佛能与他一同品茶论道,共赏山水。这不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视一个时代的文化侧影,一个文人心灵的深处。
评分作为一名周作人先生的研究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更多关于他生活细节的史料。他的人生经历颇为丰富,也经历了许多时代变迁,而这些经历对他的思想和创作无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本书既然是“自编集”,想必其中收录的书信都是经过他本人精选的,这也就意味着这些信件更有可能触及到他认为重要的、值得记录的内容。我非常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他创作过程的线索,比如他对某篇散文的构思,他对某种文学观点的阐释,亦或是他对当时文坛格局的看法。此外,我对周作人先生的家庭生活和人际交往也十分感兴趣,书信往往是了解这些方面的重要途径。通过书信,我希望能更全面地理解他的为人,他的处世哲学,以及他对友情、亲情的珍视。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学术财富,它有望填补我在研究中一些不曾触及的空白,为我提供更多鲜活的素材和深刻的洞见。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为我们这些周作人先生的爱好者提供了一次绝佳的“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我一直以来都非常欣赏他那种“独抒性灵”的创作态度,认为那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真诚。而书信,作为一种最私人、最直接的交流方式,往往最能展现一个人真实的情感和思想。我很好奇,在那些没有经过太多雕琢的文字里,周作人先生会以怎样的姿态与人对话?他是否会流露出不为人知的幽默,或是对某些时事的看法?书信的收件人是谁,他们与周作人先生的关系如何,这些都构成了我阅读的兴趣点。我猜想,在那些笔墨间,或许能发现他不同于散文作品中那种更为内敛、更为深刻的情感流露。也或许,在与友人的往来中,能看到他关于人生、关于文学、关于艺术的更为直接和鲜活的见解。这是一种期待,期待能在他人的回信中,看到他思想碰撞的火花,或是从他寄出的信件中,体会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这种阅读体验,想必会比单纯的散文阅读更为丰富和立体。
评分在当代快节奏的生活中,能够静下心来读一本信件集,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体验。周作人先生的文字,一向以其平实、淡雅、富有人情味而著称,他总能在看似寻常的叙述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我一直对他的“闲适”生活方式和“独抒性灵”的创作理念深感认同,并试图从中汲取养分。这本书,作为他自编的书信集,我预感它将是一扇通往他内心世界的窗口。我期待在那些字里行间,能看到他作为一个人,一个朋友,一个学者,真实的喜怒哀乐,以及他对时代、对文化、对人生的思考。我希望通过阅读这些书信,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他文字背后的情感源泉,更真切地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这不仅仅是对一位文学大师的追慕,更是对一种值得珍视的生活态度的探寻。我期待,在这本书中,我能找到那份久违的温暖与共鸣。
评分�敚�
评分鲁迅说周作人的散文中国第一,估计也差不多了。想来兄弟俩关系不好,但是互相的评价还是很中肯的,绝不会因为私怨而故意诋毁对方。雨天的书,书房一角,这套书有很多本,挑着买了几本,很好很喜欢。想买全集。止庵编的这套书,文章全面完整,书设计清白雅致。喜爱周作人作品的值得一存。所谓尺牍,周作人在《周作人书信·序信》中说:“尺牍即此所谓信,原是不拟发表的私书,文章也是寥寥数句,或同情愫,或叙事实,而片言只语中发有足以窥见性情之处,此其特色也。”周作人写文章素来喜用尺牍体,在现代作家中,恐怕是第一个有意提倡尺牍体的作家,生前由他自行编定的书信集就有《周作人书信》,1933年7月由上海青光书局出版。周氏晚景凄凉,因为身份特殊,故雨大都不大往来了,新知更是寥寥,除翻译人民文学出版社交给的翻译任务外,鲜与外界联系。1956年,在香港从事报业活动的曹聚仁乘在北京出席鲁迅逝世20周年纪念会之机,去八道湾拜访了周作人,从而成为周作人晚年最重要的朋友,周作人的文章始得以陆续在海外发表。后来曹聚仁又向周作人介绍了鲍耀明,驿寄梅花,鱼传尺素,两人的飞鸿往来给晚景伶仃的老人的生活增添了几分生机、乐趣。周作人给曹、鲍二人所写的书信,或请求帮助、或叙述生活状况、或解答疑问,或论辩驳斥,其通信之勤,所写信之多,实为周氏一生之少见。这些书信后都陆续出版:1971年香港南天书业公司出版了《知堂书信集》,此集以1933年上海青光书局版《周作人书信》为底本,新增的只有周作人晚年致鲍耀明书信12通,致曹聚仁28通。 1972年5月,香港太平洋图书公司出版了《周作人晚年手札一百封》,影印了周作人致鲍耀明信100通。次年8月,署名周作人、曹聚仁的《周曹通信集》由香港南天书业公司影印出版,内收致曹聚仁信82通,致鲍耀明信111通,《周作人晚年手札一百封》悉数包含在内。周作人晚年致鲍耀明的全部书信,现已由鲍耀明编定成《周作人晚年书信》,1997年10月,由香港真文化出版公司出版,收录周作人致鲍耀明信396通、鲍耀明致知堂信343通(4通排重)、周作人晚年日记837则。后更名为《周作人与鲍耀明通信集》,2004年4月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社重新印行,补入周作人书信6通、晚年日记7则。此外,由他人编辑出版的周作人书信还有:《知堂书信》,黄开发编,华夏出版社1994年9月出版,系从已发表的周作人书信中选编而成;《周作人早年佚简笺注》,张挺,江小蕙笺注,1992年9月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录周作人早年致江绍原书信110通。目前,我们已经知道的周作人书信大都在上述书中,没有发现或藏在私人手中的一定还有不少,一部分因为其他原因被毁的则只能表示遗憾了,如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刊物《宇宙风》主编陶亢德手头原有周作人书信300多通,惜乎皆毁于抗战兵火。曹聚仁在《知堂回想录·校读小记》(香港三育版)中说他的手边存有三百多封周作人书信,日前尚未公布。据以上数字保守推测,周作人一生所写之书信大约有2000通左右,所佚书信只有且俟来者发现了。
评分写字,搜书,集邮,说梦,聚餐,喝酒,赏月,看花,刻印,制笺,等等。
评分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原名櫆寿(后改为奎绶),字星杓,又名启明、启孟、起孟,笔名遐寿、仲密、岂明,号知堂、药堂、独应等。是鲁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学系主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新文化运动中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并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五四运动”之后,与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曾经担任北平世界语学会会长。[1]
评分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浙江绍兴人。原名櫆寿(后改为奎绶),字星杓,又名启明、启孟、起孟,笔名遐寿、仲密、岂明,号知堂、药堂、独应等。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学系主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新文化运动中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并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五四运动”之后,与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曾经担任北平世界语学会会长。
评分读来就是很美,虽然没有图片,但书本身还是很漂亮。周作人的文字,尤其在书信中的文字,就是平凡中见真意。推荐!
评分喜欢这个年代的文和人,即使是在一种很凌乱很压抑的大趋势下,知识分子的思想却是最为自由和活跃的,最起码内里的是不羁。
评分写字,搜书,集邮,说梦,聚餐,喝酒,赏月,看花,刻印,制笺
评分写字,搜书,集邮,说梦,聚餐,喝酒,赏月,看花,刻印,制笺,等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