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80种常用中草药栽培提取营销(种植业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书系 | 出版社: 中国农业 | 出版时间:2008-01-01 |
| 作者:周成明//张成文//许彬 | 开本:32开 | 印刷时间: 2009-03-01 |
| 定价: 17.5 | 页数:371 | 印次:5 |
| ISBN号:9787109121904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2 |
药用植物栽培学是一门实践科学,无论有多高深的理论,不去种植实践,则只能说是纸上谈兵。本书介绍了常用中草药的栽培技术与市场分析,播种量、产量,以及在采收、加工过程中的折干率等数据,帮助药材种植人员在**材栽培时结合市场价格,提前进行成本核算。
周成明,男,1963年8月出生于湖南省茶陵县。1978年毕业于茶陵一中;1981~1985年在吉林农业大学**材学院学习药用植物栽培,获学士学位;1985~1988年在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1988~1995年在原**医药管理局中国医药研究开发中心从事中草药及天然药物的研究开发工作;2004年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1995年以来,周成明白筹资金在北京市大兴区黄良路马村创建北京时珍中草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任法人。10余年来,在全国建立连锁乌拉尔甘草基地300余个,种植面积达1万公顷,培训基层中草药种植户4000余名,业务关系遍及国内外。多次出访过美国、韩国、哈萨克斯坦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中草药论文40余篇,出版中草药专著5本,是国内知名中草药专家。 张成文,男,1962年9月8日出生,黑龙江省安达市人,硕士,**经济师。现任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植物提取物分会理事长;CSNR天然产物专业学组副组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天然药物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83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1983~1987年,在吉林农业大学任教,并担任系科研秘书、科研室主任。1987~1990年,在吉林农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87年,在《呋喃丹等19种农药在11种作物上32项残留动态研究及安全使用指南》的制定中做出了贡献,并获得了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89年参与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一)、(二)**标准(GB83211-2-7)的制定并获得**技术监督局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90年获得**科学技术进步_二等奖。主编了《庄稼医生使用手册》,参与编辑了《农药使用技术大全》。 1992年9月至1994年6月,在深圳邦大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中港合资)担任开发部经理、营销副总经理、总经理及董事会副秘书长;主持研制出甲鱼珍**补液,获得**专利和1993年马来西亚国际新技术展览会金奖。1995年8月至2002年12月,任西安天诚医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2003年开始任西安吴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1999年1月发表了专论《美国植物提取物*新动态与发展趋势》。2000年发表专论《植物提取物是**走向国际市场的现实表达方式》。为我国的中草药提取物打人国际市场做出了突出贡献。
前言
**章 中草药栽培技术与市场分析
一、根及根茎类
(一)甘草
(二)北沙参
(三)黄芩
(四)地黄
(五)北柴胡
(六)云木香
(七)三七
(八)知母
(九)苍术
(十)膜荚黄芪
(十一)蒙古黄芪
(十二)掌叶大黄
(十三)川I芎
(十四)半夏
(十五)天南星
(十六)桔梗
(十七)乌头
(十八)怀牛膝
(十九)人参
(二十)黄连
(二十一)天麻
(二十二)党参
(二十三)防风
(二十四)白芷
(二十五)丹参
(二十六)百合
(二十七)巴戟天
(二十八)山药
(二十九)泽泻
(三十)麦冬
(三十一)西洋参
(三十二)元胡
(三十三)板蓝根
(三十四)白术
(三十五)浙贝母
(三十六)条叶龙胆
(三十七)南沙参
(三十八)当归
(三十九)射干
(四十)姜黄
(四十一)太子参
(四十二)玄参
(四十三)紫菀
(四十四)黄精
(四十五)芍药
(四十六)远志
二、花类
(一)金银花
(二)红花
(三)西红花
(四)辛夷
(五)菊花
三、果实种子类
(一)连翘
(二)罗汉果
(三)急性子
(四)补骨脂
(五)银杏
(六)栀子
(七)砂仁
(八)山茱萸
(九)白花菜子
(十)栝楼
(十一)薏苡
(十二)枸杞子
(十三)酸枣
(十四)决明子
(十五)沙苑子
(十六)五味子
四、树皮及根皮类
(一)肉桂
(二)厚朴
(三)丹皮
(四)杜仲
五、全草类
(一)穿心莲
(二)草麻黄
(三)藿香
(四)荆芥
(五)细辛
(六)石斛
(七)薄荷
六、真菌类
(一)茯苓
(二)灵芝
(三)猪苓
第二章 国内外**材市场和北方地区传统**材种植现状
一、国内外**材市场
(一)国内主要药材市场
(二)国内次要药材市场
(三)未形成市场的传统道地药材产区
(四)中国香港、韩国、日本药材市场
二、北方地区传统**材种植现状调查
(一)我国**材生产和市场状况
(二)我国传统**材种植及市场形成示意图
(三)总结
三、**种植和**材市场图说
第三章 国内外植物提取物市场分析
一、国内植物提取物市场简介
二、国外植物提取物市场简介
(一)欧洲市场简介
(二)北美市场
(三)亚洲市场简介
三、植物提取物行业市场综述
(一)中国植物提取物出口情况
(二)我国几大省(自治区)发展概况
附录一 植物提取物是**走向国际市场的现实表达方式
附录二 常用**材种植生产效益分析参考简表
附录三 部分**材生产与加工过程黑白图
后记
北京时珍中草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我发觉这本书在“新农村建设”这个宏大主题下,落地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停留在宏观政策的解读上,而是聚焦于如何通过精细化种植和有效营销,实现具体农户的“口袋富裕”。在谈到“枸杞”的采摘和初级加工时,书中详尽地描绘了如何通过小型、模块化的设备,将鲜果的初级干燥过程控制在特定能耗下,从而保障产品的新鲜度和后续提取效率。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实际上是构建“效益链”的关键。更妙的是,它在最后几章探讨了如何与本地的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模式,以及如何利用现代农业补贴政策来撬动资金投入,实现规模化升级。这些内容,对于那些渴望突破传统小农经济模式、寻求产业化发展的乡镇企业或合作社带头人来说,提供了可以直接借鉴的操作蓝图。它清晰地展示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把一株药材的种植,提升为一项有技术含量、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事业。
评分阅读体验方面,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严谨,几乎没有多余的抒情或口号式的表达,完全是技术手册的口吻,这对于追求效率的读者来说是优点。但正因为如此,它在某些环节的逻辑跳跃度稍微大了些,需要读者有一定的预备知识作为支撑。例如,当它提到“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体系时,只是简单地罗列了需要满足的条件,并没有花大量篇幅去解释这些规范背后的历史背景或实施难点。对于初次接触中草药种植的“小白”来说,可能需要同时参考其他资料来填补这些空白。我个人在阅读过程中,时不时地需要停下来查阅一些关于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术语,才能完全理解作者在论述病虫害防治策略时的深度。这表明,本书的目标读者群体可能更偏向于已经具备一定农业基础、希望升级生产标准的专业人士或技术推广人员,而非完全零基础的新农人。即便如此,其提供的信息密度之高,仍然值得细细品味,只是需要读者投入相当的专注力。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类农业技术书籍抱有刻板印象,总觉得内容会比较陈旧,充斥着过时的经验之谈。然而,这本书在谈论“营销”和“提取”这两个词时,展现出的前瞻性让我刮目相看。它并没有把重点仅仅放在如何种出“好药材”,而是着力探讨如何让这些药材产生更高的附加值。比如,在谈到“丹参”的提取工艺时,它竟然详细对比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和传统溶剂萃取的成本效益和环保影响,这已经触及到现代制药的边缘了。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书中有一小节专门分析了当前电商平台对小众药材产地直供模式的影响,分析了如何利用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进行“农产品品牌化”的策略布局。这种将传统种植技术与现代商业思维无缝对接的处理方式,在我阅读过的同类书籍中是极为罕见的。它似乎在暗示,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农民不再只是原料的供应者,更是产品价值链的定义者。这种视野的拓展,无疑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阅读价值,使其超越了一本纯粹的种植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朴实,封皮上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纸张,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田间地头的泥土气息,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书系”这个系列名倒是挺搭调的。不过,我翻开内页,却发现它的排版和插图风格颇有些令人意外的现代感。比如,在介绍几种常见药材的生长周期时,它采用了一种类似信息图表的布局,色彩搭配克制但有效,即便对于我这种对中草药知识涉猎不深的人来说,也能迅速抓住重点。我特别留意了关于“黄芪”那一章的介绍,它不仅详述了适宜的土壤酸碱度和灌溉频率,还配有几张精细的根茎结构图,甚至连不同成熟度下的有效成分含量差异都有涉及。这绝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入门手册,它更像是一份面向实干家的操作指南。特别是关于市场对接的部分,虽然篇幅不算多,但它点出了几个区域性种植合作社的成功案例,分析了他们在初级产品分级和初加工环节的关键决策,这比单纯教你怎么种地要高明得多,体现了编者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刻理解。总的来说,这本书在保持农业实用性的同时,不失对信息呈现的专业化追求,让人感觉它是在认真地把“种地”这件事当成一门精密的科学来对待。
评分这本书在介绍“栽培技术”时,注重的是一种系统化的管理思维,而不是简单的经验分享。它将每一种药材的生长周期分解成若干个关键控制点,并且为每个控制点提供了不同的应对方案。我注意到,它在描述“白芍”的休眠期管理时,给出了三种不同气候带下的最佳水分调控方案,并且每种方案都附带了对预期产量的影响评估模型。这种“如果...那么...”的决策树结构,体现了一种科学量化的管理倾向。此外,书中对于“土壤改良”的部分,不仅提到了常用的有机肥配比,还深入探讨了利用生物菌群技术来提升土壤肥力的前沿应用,甚至提到了不同药材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偏好差异。这表明编写团队显然是走在了行业前沿,及时吸收了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可量化的框架,帮助读者将模糊的“种地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生产流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