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售 三聯 茨威格人物傳記 昨日的世界:一個歐洲人的迴憶(新譯本) (奧)茨威格 著

預售 三聯 茨威格人物傳記 昨日的世界:一個歐洲人的迴憶(新譯本) (奧)茨威格 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奧] 斯蒂芬·茨威格 著,舒昌善 譯
圖書標籤:
  • 茨威格
  • 傳記
  • 文學
  • 曆史
  • 迴憶錄
  • 歐洲
  • 昨日的世界
  • 新譯本
  • 三聯
  • 預售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墨軒書屋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33437
商品編碼:1043381586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茨威格人物傳記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2-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93
字數:369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昨日的世界:一個歐洲人的迴憶(新譯本)

茨威格以雋永,流暢的文字,敘述自己生平所經曆的歐洲重大曆史事件。不是自傳,勝似自傳,不是迴憶錄,勝似迴憶錄,它在廣大讀者中永遠具有魅力。編輯推薦

  茨威格以雋永,流暢的文字,敘述自己生平所經曆的歐洲重大曆史事件。他以詩人的感情,小說傢的技巧來再現曆史,熔哲理於抒情,使曆史事件變得栩栩如生,引人入勝。更重要的是,他描寫瞭時代的氛圍和人們的心態。披露瞭在那時期,他所交往的世界文化名人鮮為人知的生活軼事。正因為此,《昨日的世界》不是自傳,勝似自傳,不是迴憶錄,勝似迴憶錄,它在廣大讀者中永遠具有魅力、

內容簡介  斯蒂芬·茨威格,奧地利著名小說傢、傳記作傢,1881年齣生在維也納一個猶太富商傢庭。早年求學柏林和維也納,初時作為詩人和翻譯傢,繼而作為傳記作傢而為人所知。茨威格交遊廣泛,兩次大戰期間生活在薩爾茨堡,享有文學盛名。1934年納粹崛起後流亡英國,之後曾在美國短時滯留,最終定居巴西,1942年在巴西自盡。本書寫於1939—1940年間,於1944年齣版。 
  舒昌善先生所譯《昨日的世界》,1991年由三聯書店齣版,並於1992和1996年重印。2004年,該版本被廣西師大齣版社納入“影響過一代人的書”係列。此新譯本是以德國費捨爾齣版社版為底本,在原譯的基礎上做瞭大量的校訂和修改工作,並對書中涉及的人名、地名及曆史事件補充瞭大量注釋。
作者簡介  斯蒂芬·茨威格,奧地利著名小說傢、傳記作傢,1881年齣生在維也納一個猶太富商傢庭。早年求學柏林和維也納,初時作為詩人和翻譯傢,繼而作為傳記作傢而為人所知。茨威格交遊廣泛,兩次大戰期間生活在薩爾茨堡,享有文學盛名。1934年納粹崛起後流亡英國,之後曾在美國短時滯留,最終定居巴西,1942年在巴西自盡。本書寫於1939-1940年間,於1944年齣版。 
  舒昌善,浙江上虞人,德國哲學博士。舒昌善先生所譯《昨日的世界》,1991年由三聯書店齣版,並於1992和1996年重印。2004年,該版本被廣西師大齣版社納入“影響過一代人的書”係列。此新譯本是以德國費捨爾齣版社版為底本,在原譯的基礎上做瞭大量的校訂和修改工作,並對書中涉及的人名、地名及曆史事件補充瞭大量注釋。
精彩書評  我似乎覺得,為我們所經曆過的那種緊張而富有戲劇性地令人驚詫的生活做見證,是我應盡的一種義務,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那些巨大轉變的見證人,都是迫不得已成瞭見證人。對我們這一代人而言,不存在任何的逃避,不可能像我們的先輩那樣置身事外……沒有一片可以逃遁的土地,沒有一種用錢可以買到的安寜。命運之手隨時隨地會把我們攫住,把我們拽到它的永不知足的戲弄之中。 
  ——斯蒂芬·茨威格 
  “齣於絕望,我正在寫我一生的曆史” 
  ——茨威格緻友人書
目錄序言 
太平世界 
上個世紀的學校 
情竇初開 
大學生活 
巴黎,永遠煥發青春的城市 
我的麯摺道路 
走齣歐洲 
歐洲的光輝和陰霾 
1914年戰爭爆發的最初時刻 
為思想上的團結而奮鬥 
在歐洲的心髒 
重返祖國奧地利 
又迴到世界上 
日落西山 
希特勒的崛起 
和平氣息奄奄 
譯者後記

昨日的世界:一個歐洲人的迴憶(新譯本)—— 茨威格筆下的世紀肖像 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 譯者: [此處應填寫新譯本的譯者姓名,若無具體信息,可留空或使用“新譯者”] 原著齣版年份: [此處應填寫原著首次齣版年份] 引言:在曆史的洪流中迴望 斯蒂芬·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一個歐洲人的迴憶》並非僅僅是一部個人迴憶錄,它是一份對“昨日”歐洲——那個“黃金時代”的、歐洲文明的巔峰時刻——的深情挽歌,也是一份對兩次世界大戰前那個逝去世界的詳盡而感性的記錄。茨威格以其特有的敏銳洞察力和抒情筆觸,為我們描繪瞭一幅宏大而又細膩的曆史畫捲。他不是一個冷漠的史學傢,而是一個浸潤其中、深刻感受時代脈搏的“歐洲人”。 本書涵蓋瞭茨威格從童年到流亡的生命軌跡,但其核心價值在於對一戰前歐洲精神氛圍的捕捉與重現。這是一個在理性、藝術、自由與和平的幻象下繁榮發展的時代,是茨威格稱之為“黃金時代”的烏托邦式的幻覺。他以迴憶者的身份,引領讀者穿梭於布魯塞爾的國際和平會議、維也納的咖啡館文化、柏林的學術圈,以及與二十世紀最偉大頭腦們的交往之中。 第一部分:童年與黃金時代的迴聲 茨威格的敘事始於他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的奧匈帝國維也納。他筆下的維也納,是一個充滿文化張力與藝術氣息的熔爐。 維也納的氛圍塑造: 茨威格描繪瞭德奧帝國末期特有的那種錶麵上的穩定與內在的過度繁榮。他細緻地刻畫瞭中産階級的價值觀——對秩序、道德的恪守,以及對藝術近乎宗教般的熱忱。這種環境,塑造瞭他早年對人道主義和泛歐洲主義的信仰。他迴憶瞭自己如何沉浸於詩歌和文學的浸潤之中,體驗著那種對“進步”的堅定不移的信念。 對“歐洲人”身份的認同: 茨威格著力強調,在那個時代,國界的重要性遠低於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他將自己定義為“真正的歐洲人”,一個超越瞭民族狹隘性的知識分子。他熱衷於介紹和翻譯各國文學,促進不同文化間的理解與融閤。這種國際主義的視野,是日後納粹崛起時,對他精神打擊最大的部分。 咖啡館中的思想激蕩: 維也納的咖啡館,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和藝術傢的精神巢穴。茨威格生動地再現瞭這些場所的景象:煙霧繚繞中,思想的火花不斷迸發,政治、哲學、藝術的爭論此起彼伏。在這裏,他結識瞭影響他一生的文學巨匠和思想傢,他們共同構建瞭那個時代知識界的精神共同體。 第二部分:群星閃耀的時代——與巨匠的交匯 迴憶錄的精髓部分,在於茨威格對同時代傑齣人物的私人記述。他以近距離觀察者的身份,為我們留下瞭許多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文學領域的人物群像: 茨威格與歐洲幾乎所有重量級的文學傢都有過交往或深厚的友誼。他筆下的羅曼·羅蘭,是一位堅持道德高地,拒絕屈從於民族主義狂熱的巨人;他與萊納·瑪利亞·裏爾剋(Rilke)的交往,展現瞭詩人那份敏感而又近乎玄學的內心世界;他對雨果·馮·霍夫曼斯塔爾(Hofmannsthal)的描述,則流露齣對奧地利文學最後一位偉大詩人的惋惜之情。這些交往不僅僅是社交記錄,更是對特定時代精神氣質的捕捉。 藝術與科學的交融: 除瞭文壇人物,茨威格也涉及瞭音樂、藝術和科學領域的先驅。他描述瞭對那些緻力於推動人類精神進步的同道者的敬意,這種對“天纔”的推崇,構成瞭他“黃金時代”信念的基石。他相信,藝術與人道的力量終將戰勝狹隘的政治權力。 對弗洛伊德的獨特見解: 茨威格與西格濛德·弗洛伊德的交往是他迴憶錄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他將弗洛伊德視為繼哥白尼、達爾文之後,又一位顛覆瞭人類自我認知的偉大思想傢。茨威格對精神分析的興趣,體現瞭他對人類內心深處隱秘力量的探求,這也是他後期小說創作的重要主題之一。 第三部分:幻覺的破滅——從和平到戰爭 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並非永恒,它的崩塌是突如其來且令人心碎的。迴憶錄的後半部分,筆調急轉直下,充滿瞭對曆史悲劇的控訴。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衝擊: 1914年的夏天,是茨威格筆下歐洲夢境終結的時刻。他詳細記錄瞭知識分子群體在戰爭爆發初期所經曆的集體幻覺和隨後的巨大幻滅。他描述瞭昔日倡導和平的同仁們如何被民族主義的狂熱席捲,轉而支持戰爭機器。這種背叛,對習慣於普世價值的茨威格造成瞭毀滅性的打擊。 轉嚮和平主義的立場: 親曆瞭戰爭的殘酷後,茨威格堅定瞭自己作為和平主義者的立場。他記錄瞭自己在戰爭期間的內心掙紮,以及如何拒絕為戰爭機器服務。他將戰爭視為歐洲文明理性的徹底破産,是對啓濛精神的背叛。 對“中間地帶”的懷念: 戰後,茨威格試圖重建“歐洲精神”,他在國際會議上奔走,努力倡導文化上的聯閤,試圖挽留住那個逝去的、跨國界的文化共同體。然而,民族主義的幽靈並未消散,反而隨著經濟危機和政治極化的加劇而愈發強大。 結論:流亡者的挽歌與預言 《昨日的世界》在茨威格流亡期間完成,帶著強烈的末世感。他記錄瞭納粹主義的崛起如何摧毀瞭他所珍視的一切:言論自由、文化多元性以及人道主義的基石。 對極權主義的審判: 茨威格以一位親曆者的身份,揭示瞭極權主義的興起並非偶然,而是滋生於舊時代內部的某些弱點之上——例如對盲目權威的崇拜和對復雜性的逃避。他以沉痛的筆觸描繪瞭書籍被焚毀、知識分子被迫逃亡的景象,這是他個人命運與歐洲命運的交織。 文學的持久價值: 這部迴憶錄不僅是對一個逝去時代的緬懷,更是一份對“精神貴族”的宣言。茨威格通過迴憶那些偉大的人物和他們的成就,試圖證明人類精神中那股超越政治紛爭的、創造性的力量是永恒的。他希望,在黑暗的現實麵前,對“昨日的美好”的迴憶能夠成為未來重建的燈塔。 本書語言優美,情感真摯,是理解二十世紀歐洲思想史和文化變遷的必讀之作。它邀請讀者思考:在一個日益分裂的世界裏,我們如何找迴那份曾經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跨越國界的共同人性與文化遺産。

用戶評價

評分

拿到新譯本真是個驚喜,之前聽說老譯本在一些地方的錶達略顯生澀,這次據說做瞭大量的修訂和潤色,這對於我這種對語言美感有較高要求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茨威格的文字本身就如同水晶雕刻般精妙,需要一個同樣細膩的譯者去捕捉那份潛藏在字裏行間的哀愁與洞察力。我更在意的是,新的譯者是如何處理那些帶有強烈時代烙印的文化符號和典故,是采取直譯保持原味,還是進行必要的解釋性處理,這直接影響到我們這一代讀者理解的深度。一個好的譯本,應該是在忠實原文的基礎上,能讓現代讀者“無障礙”地進入作者的精神世界。茨威格對細節的捕捉,那種對“昨日”的迷戀,如果譯文處理得當,那種溫暖而又悲涼的底色纔能真正被我們所體會。我希望這次的翻譯能讓那些優美的長句讀起來依舊流暢,避免瞭那種為翻譯而翻譯的僵硬感,讓文字真正活起來。

評分

這個“預售”的過程,其實也是一種期待的纍積。我喜歡這種在正式閱讀前,先在腦海中構建起對這本書的想象。特彆是“昨日的世界:一個歐洲人的迴憶”這個標題,它本身就充滿瞭詩意和無可挽迴的失落感。它暗示著,這本書記錄的不僅僅是生活,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社會結構、一種精神氣質的終結。對於我們生活在信息爆炸、節奏極快的現代社會的人來說,去迴望那個需要沉澱、需要儀式感的“昨日世界”,本身就是一種精神上的休憩。我很好奇,茨威格在迴憶時,是否會帶有一種美化濾鏡?他會如何處理那些戰爭帶來的痛苦與幻滅?一個如此熱愛精緻文化的人,是如何麵對他親手見證的文明的自我毀滅的?這些宏大的主題,如果能被巧妙地融入到個人的瑣碎迴憶中,那這本書的藝術成就可就非同一般瞭。

評分

我關注的另一個點是“三聯”的齣品。三聯書店的書,在我印象中,一直代錶著一種相對嚴肅和高品質的齣版標準,無論是選書的眼光還是裝幀設計,都比較剋製而有格調。對於茨威格這種級彆的經典,選擇他們傢齣版,多少讓人感到安心。我希望這次的實體書在紙張的選擇和印刷質量上也能讓人滿意,畢竟,這種需要反復品讀的經典著作,好的物理載體能大大提升閱讀體驗。想象一下,在安靜的午後,手捧著這本帶著墨香的書,去品味那個逝去的維也納或布達佩斯,那種沉浸感是電子閱讀無法比擬的。好的書籍,不僅是內容的載體,它本身也應該是一件值得珍藏的“物品”。我希望這次的“新譯本”能成為我書架上,那本能夠讓我隨時翻開,重溫曆史溫柔與殘酷的佳作。

評分

說實話,選擇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衝著“茨威格”這個作者的名號去的,他筆下的人物總是帶著一種宿命般的悲劇色彩,無論是《人類的群星閃耀時》還是他的中篇小說,總有一種盛大落幕的美感。而“人物傳記”和“迴憶錄”的結閤,意味著我們不僅能讀到他本人的經曆,還能從他的視角去審視那些他所接觸到的曆史人物。我想知道,在他眼中,那些被後世神化的偉人們,私下裏是如何言談舉止的?他如何評價那些塑造瞭現代歐洲麵貌的知識分子、藝術傢和政治傢?這種第一手的觀察,比任何二手資料都來得珍貴。這本書的價值,恐怕就在於提供瞭一個觀察歐洲從“美好年代”走嚮戰爭深淵的獨特窗口,一個身處劇變中的敏感情魂,是如何記錄下自己所珍視的一切的崩塌過程。我期待著那種深沉的、帶著曆史重量的敘事,能給我帶來新的思考。

評分

這套書剛到手,沉甸甸的,光是拿在手裏就有一種厚重感,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開。封麵設計得很有品位,那種老派的字體和簡約的排版,一下子就把人帶迴瞭那個逝去的時代。我平時就挺喜歡讀迴憶錄類的書籍,總覺得真實的曆史往往藏在這些個體的敘述裏,比那些宏大的敘事更讓人動容。茨威格這個名字早就聽說過,他的作品總帶著一股子揮之不去的憂鬱和對美好事物消逝的挽歌,光是想到他描繪的“昨日的世界”,我就已經能想象齣那該是怎樣一個精緻而又脆弱的歐洲圖景。我特彆期待作者是如何梳理他的人生軌跡,那些與時代巨匠的交集,那些在曆史洪流中被衝刷殆盡的優雅與風度。這本書如果能成功地再現那個“昨天”,那它就不僅僅是一本迴憶錄,更像是一把打開時間膠囊的鑰匙,讓我們得以窺見一個早已逝去的黃金時代的心跳與呼吸。我甚至還沒開始讀,就已經在腦海裏構思著,讀完之後,大概會花上好幾天時間,沉浸在那份跨越世紀的懷舊情緒裏,久久不能自拔。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