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拙著民法研究系列丛书包括《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八册)、《民法思维:请求权基础理论体系》、《民法概要》、《民法总则》、《债法原理》、《不当得利》、《侵权行为》及《民法物权》,自2004年起曾在大陆发行简体字版,兹再配合法律发展增补资料,刊行新版,谨对读者的鼓励和支持,表示诚挚的谢意。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的写作期间长达二十年,旨在论述1945年以来台湾民法实务及理论的演变,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促进台湾民法的发展。《民法思维:请求权基础理论体系》乃在建构请求权基础体系,作为学习、研究民法,处理案例的思考及论证方法。其他各书系运用法释义学、案例研究及比较法阐述民法各编(尤其是总则、债权及物权)的基本原理、体系构造及解释适用的问题。现行台湾民法系于1929年制定于大陆,自1945年起适用于台湾,长达六十四年,乃传统民法的延续与发展,超过半个世纪的运作及多次的立法修正,累积了相当丰富的实务案例、学说见解及规范模式,对大陆民法的制定、解释适用,应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希望拙著的出版能有助于增进两岸法学交流,共为民法学的繁荣与进步而努力。
作者简介
王泽鉴,1938年出生于台北,毕业于台湾大学法律系,获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学博士。曾担任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访问教授,并在英国剑桥大学、伦敦大学政经学院、澳洲墨尔本大学从事研究工作。现任台湾大学法律系教授。
目录
第一编 绪 论
第一章 民法的意义与性质
第二章 民法与私法
第一节 民法制定、民商合一与特别民法
第二节 民法的编制体例
第三节 体系构成
第三章 民法的法源及民法的解释适用
第一节 请求权基础的思考方法
第二节 民法的法源
第三节 民法的解释适用
第四章 台湾社会变迁、民法基本原则及私法秩序的发展
第一节 民法与台湾社会变迁
第二节 民法与“宪法”
第三节 民法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 私法秩序的变动与维护
第二编 民法总则
第一章 绪说
第一节 民法总则的构成
第二节 权利体系
第二章人:权利主体
第一节 自然人
第二节法人
第三章 权利客体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物的概念、种类及物权标的物特定原则
第三节 物的成分:重要成分与非重要成分
第四节 主物与从物
第五节 物的孳息:天然孳息与法定孳息
第四章 权利变动
第一节 权利得丧变更与法律事实
第二节 私法自治与法律行为制度
第三节 法律行为内容的限制
第四节 法律行为的方式
第五节 行为能力
第六节 意思表示
第七节 条件与期限
第八节 代理
第九节 法律行为的效力
——无效、得撤销及效力未定
第五章 期日与期间
第六章 消灭时效
第七章 权利的行使
第一节 行使权利及履行义务
第二节 权利的自力救济
第三编 债(一):债之通则
第一章 债编的体系构成及债之关系
第一节 民法债编的体系构成
第二节 债之关系
……
第四编 债(二):各种之债
第五编 物权
第六编 亲属
第七编 继承
精彩书摘
第二章 民法与私法
例题2:甲大学毕业后,受雇于乙,倾其积蓄向丙建筑公司购买A屋,并向丁银行贷款,并以其自丙受让其所有权的房屋设定抵押权。甲与戊结婚,半年后,甲遭遇车祸死亡,由戊及寡母庚继承其遗产。试问现行法如何规定此所涉及的各种私法上之法律关系。请查阅六法全书,找出相关条文,并思考现行民法所采的立法技术。
第一节民法制定、民商合一与特别民法
一、民法的制定
为规范私法上的法律关系,近代各国多制定有民法典,此乃基于罗马法两千余年法学的发展,并有其特殊的政治社会背景。1804年的《法国民法》(通称《拿破仑法典》),旨在建构法国大革命推翻旧政权后的法律秩序,以贯彻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1900年的《德国民法》乃在实践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法律的目标。1898年公布施行的《日本民法》,则是明治维新的产物。民律草案制定的背景,与《日本民法》相似,亦在变法图强。历经数次草案,才公布民法总则。其后陆续制定债编、物权编、亲属编及继承编,而于1929年完成民法的制定。
二、民商合一与民商分立
关于如何规范私法上法律关系(尤其是财产上关系),立法例上有采“民商分立”制度,即除规范个人间法律关系的“民法法典”外,尚制定有规范商事交易关系的“商法法典”,法国、德国、日本多采此制度。台湾地区民法立法之际,决定仿照瑞士立法例,采取“民商合一”制度,即于“民法法典”外,不另立“商法法典”。因此,一方面将以前商人通例中的经理人与代办商,及商行为中的交互计算、行纪、仓库、运送、承揽运送等编人民法债编之中;一方面关于公司、票据、海商、保险,各订为单行法规,以适应实际需要。基于传统沿革的理由,通常仍将公司、票据、海商、保险合称为商事法。
三、民法与特别民法
民法以外关于私法事项的法律,称为特别民法,除前揭商事法外,尚有“土地法”及“土地登记规则”、“耕地三七五减租条例”,“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等。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60年代后,为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制定了很多重要的民事法律,俟于相关部分,再行说明。
第二节民法的编制体例
现行民法制定时共有1225个条文,如何能以少量的条文规范错综复杂,变化万端的私法关系?此涉及民法编制体例及其立法技术:①五编制的体例。②通则化的规范模式。③抽象概括规定。④准用。
此四者对了解民法的构造及其解释,至为重要,分述如下:
一、五编制的体例
民法共五编,即总则、债、物权、亲属及继承。此种编制体例系建立在“由抽象到具体”,“由一般到特殊”的立法技术之上。易言之,即尽量将共同事项归纳在一起。债编规定契约、无因管理、不当得利及侵权行为四种债之发生原因;其构成“债之关系”的共同因素,非其社会功能,而是其法律效果,即当事人的一方得向他方当事人请求给付,自得请求的一方言,是为债权,自应为给付的一方言,则为债务。债权系相对性的权利,所有权及其他物权则为绝对权,此乃民法于债编之外,另设物权编的主要理由。亲属编及继承编的体系结构基础在于相类似的社会生活事实,即亲属编系规定因婚姻而生的配偶、亲子、扶养及家的关系。继承编系规定因人的死亡而发生的财产法上效果。总则编所规定的,乃民法其他各编的共同原则。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国际贸易实务与法律风险防范的深度解析专著的简介,内容详实,力求专业和实用,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民法概要(第2版)》的任何内容。 --- 《全球化时代:国际贸易实务操作与前沿法律风险管控》 第一部分:全球供应链的重塑与贸易环境的演变 本书深度剖析了当前复杂多变的全球贸易格局,旨在为企业提供一套与时俱进的风险识别与管理工具。在逆全球化思潮与地缘政治博弈的背景下,传统的贸易路径正面临结构性挑战。 第一章:全球贸易体系的变局与新机遇 本章首先梳理了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体系的最新发展和面临的困境,重点分析了诸边贸易协定(如CPTPP、RCEP)对区域供应链的重塑效应。特别关注了“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和“近岸外包”(Near-Shoring)趋势对企业选址、合同签订及物流规划的长远影响。内容涵盖了各国贸易救济措施(反倾销、反补贴)的升级应用,以及原产地规则在海关执法中的日益严格化。 第二章:数字化转型对贸易流程的颠覆 聚焦于贸易流程的数字化、无纸化趋势。详细探讨了区块链技术在提单、信用证等关键单证流转中的应用前景与法律障碍。阐述了电子提单(eBL)的法律效力认定,以及在跨境电商快速发展背景下,小批量、高频次交易的合规挑战。同时,深入分析了数据跨境流动限制(如GDPR、中国《数据安全法》)对企业贸易数据存储和利用的合规要求。 第三章: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与ESG合规压力 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已不再是企业的“软性要求”,而是硬性的贸易准入门槛。本章系统梳理了国际上主要经济体在供应链脱碳方面的立法动向,如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计算逻辑和企业应对策略。社会责任方面,详尽解读了关于强迫劳动和供应链透明度的最新法律要求(如美国《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案》),强调企业必须建立可审计的尽职调查机制。 --- 第二部分:核心贸易合同的精细化管理与争议解决 国际贸易合同是控制风险的基石。本部分从合同起草、履行到争议解决的全生命周期,提供实操层面的深度指导。 第四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精准拟定与风险分配 超越传统的Incoterms® 2020解读,本章侧重于合同条款间的逻辑冲突规避。重点分析了“卖方义务缺失”的风险点,如检验标准的模糊性、包装要求的不可量化性可能导致的拒收风险。深入探讨了价格调整条款(Price Escalation Clause)在通胀高企环境下的有效设计,以及如何在新兴市场中有效运用留置权和担保条款。 第五章:支付与结算的风险链条分析 信用证实务中的最新操作难点(如UCP 600修订需求、电子银行单据的差异处理)被细致剖析。针对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兴起,分析了其在汇率风险锁定和结算效率方面的优势与局限。特别针对高风险贸易,提出了基于托收和保理的风险转移方案的适用性评估模型。 第六章:不可抗力与情势变更的实务认定 在疫情和地缘冲突常态化的背景下,如何科学、有说服力地援引“不可抗力”(Force Majeure)成为关键。本章通过大量案例分析,界定了“合理商业努力”的范围,并对比了不同法域(如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对情势变更(Hardship)的承认度和救济方式,指导企业如何在前置条款中明确约定“后果分担机制”。 --- 第三部分:前沿法律风险与合规前瞻 本部分聚焦于当前国际贸易中最具挑战性的法律前沿领域,帮助企业建立前瞻性的合规防线。 第七章:出口管制与制裁合规的动态追踪 这是当前企业面临的最严峻挑战。本章详细解析了美国商务部BIS(工业和安全局)、欧盟及其成员国对“两用物项”和敏感技术的出口管制逻辑。重点讲解了“最终用户和最终用途核查”(EIU Review)的SCRM(供应商关系管理)集成方法。同时,对第三方制裁(Secondary Sanctions)的适用范围及其对全球金融机构和物流服务商的影响进行深度剖析,强调“清洗风险”(Washing Risk)的识别与规避。 第八章: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与跨境侵权应对 在新技术和快速仿制品的挑战下,知识产权保护的地域性与全球化战略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本章提供了针对重点市场(如东南亚、南美)的专利和商标快速维权路径图。深入探讨了在跨境电商平台上,如何利用平台治理规则与司法协作,有效应对假冒伪劣商品的快速清理,并论述了技术许可(Technology Licensing)合同中的“禁反言”条款的实效性。 第九章:国际贸易争议解决机制的选择与策略 仲裁与诉讼的选择是贸易风险管理的高级决策。本章详细对比了国际商会仲裁院(ICC)、香港国际仲裁中心(HKIAC)和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SIAC)在管辖权、证据开示和临时措施执行方面的差异。针对特定行业(如大宗商品、工程项目),提出了选择“专家裁决”或“仲裁+调解”(Med-Arb)混合模式的适用性分析,并阐述了《纽约公约》在复杂国际执行环境下的最新司法实践障碍。 第十章:贸易保险与风险转移工具的优化配置 本章超越了基础的货物运输保险,重点分析了政治风险保险(Political Risk Insurance, PRI)在评估东道国国有化、战争或合同取消风险时的定价模型。同时,探讨了出口信用保险(ECI)在应对债务人破产风险时的条款细节,以及如何利用结构性金融工具(如应收账款证券化)来优化营运资金链的风险敞口。 --- 本书特色: 本书基于上百个真实案例的复盘分析,结合跨国法律师事务所的实战经验,力求将晦涩的国际法规转化为企业可执行的SOP(标准操作流程)。内容结构严谨,专业术语配有详尽解释,适合跨国企业高管、贸易法务人员、国际金融与物流从业者作为深度参考手册。 目标读者: 进出口企业决策层、风险管理部门、国际供应链负责人、以及专注于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的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