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子文的晚年

宋子文的晚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东华 著
图书标签:
  • 宋子文
  • 近代史
  • 政治人物
  • 回忆录
  • 传记
  • 历史
  • 民国史
  • 财经
  • 人物传记
  • 晚年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ISBN:9787512603912
版次:1
商品编码:1071071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6-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13
字数:3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他曾追随孙中山先生左右,却成为蒋介石的得力助手;曾任国民党的高官,最后却成为被开除国民党党籍的第二人;他同中共密切接触合作,却在战犯名单中紧列介石之后,他是金融家,他是外交家,他在前半生无比辉煌,后半生却毅然“退隐江湖”,留给后世无数未解之谜。
“中国近代财政制度的奠基者和国民党政府著名的理财家”,这种赞誉对宋子文来说并非过份。1923年孙中山在广东成立的革命政府,一直面临着财政经济困难,宋子文于1925年9月出任财政部长,他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就使财政收入增长们多倍。
《时代》周刊对宋子文的精明能干和先进管理报道说:“作为财政的监管者和对‘贿赂’的坚决反对者,宋子文对众多衣着华贵的官员十分反感,气恼地打翻过数不清的茶杯。他对托人说情和当面吹捧的做法嗤之以鼻。他喜欢坦率交往。尽量减少繁文缛节。他具有美国人讲究效率的理念。他下、决心要使华夏古老的车轮能像汽车轮子一样快。”
《时代》周刊对西安事变的跟踪报道说:“这是个需要大哥宋子文的智慧才能摆脱的窘境,宋大亨已被叫做中国的摩根。”
美国《幸福》杂志对宋子文推崇备至:“他鼓励商人作生意”,获得商人喜爱;尤其是他废除了厘金.这是一种城市对城市的税收,它阻碍并延误货物的转运.不公平的估价和贿赂使商人破费的钱财不计其数。商人知道从前厘金给国库带来高额收入;他们感激宋子文所作的自我牺牲。”

内容简介

月光如水,繁星点缀。在历史的夜空中,有的人璀璨夺目;有的人快如流星,转瞬即逝;有的人甘愿暗淡,却永不熄灭;而有的人却能兼而有之,既有叱咤风云的显赫一时,又有风光过后的默默无语,更有谜一样的身后事。
宋子文或许就是这样的人。他曾追随孙中山先生左右,却成为蒋介石的得力助手;他曾任国民党政府的高官,最后仍成为被开除国民党党籍的第二人;他曾与中共密切接触与合作,却在战犯名单中,仅列于蒋介石之后。他是金融家,掌握国民政府的经济命脉,却中饱私囊,挂上了“世界首富”。的头衔;他是外交家,在抗战期间为中国争取了大量宝贵的外国援助,却在解放战争开始后遭遇“老朋友”美国的冷遇。他前半生无比辉煌,却在后半生毅然“退隐江湖”,直至终老,留给我们许多未解的疑问。
这就是宋子文。
如果你想知道晚年宋子文的生活,那就请你打开这本《宋子文的晚年》。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独在异乡为异客——隐居美国
台湾的最后通牒
兵变传说
离开官场的日子

第二章 天下谁人不识君——金融巨头
最有势力的中国大亨
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声名狼藉的发家史
理财能人的蜕变
院外援华集团

第三章 翻手为云覆手雨——带头大哥
“极端危险”的人物
“做了鬼我们还要来寻你报仇! ”
一贯的强硬派

第四章 愿做鸳鸯不羡仙——知心爱人
周游世界
佳人相伴“此生足矣”
前情往事成云烟

第五章 今朝歧路各西东——台湾之行
谈天气不谈政治
台湾刮起“排宋风”
蒋宋暗中较量
一辈子最后悔的事

第六章 东风不与周郎便——美国朋友
局外人
风光一时
李宗仁回国
杜鲁门说“他们都是贼”

第七章 世事蹉跎成白首——再次赴港
送别小弟子安
与孔祥熙至死芥蒂
首次赴港失意

第八章 物转星移几度秋——寓公生涯
“我是一个历尽沧桑的人”
国民党的忠臣和叛徒
共产党的二号战犯
在家族的夹缝中

第九章 昔人已乘黄鹤去——黯淡收场
最后的晚餐
值得纪念的时代
葬礼风波

第十章 独留青冢向黄昏——身后故事
遗产谜团
微妙的评价
宋家集体谢幕

精彩书摘

其实,早在1949年夏,宋子文刚到美国时,他就开始积极争取美国的军事援助,以提高台湾军队的装备力量。当时,台湾的防卫司令是孙立人,他是宋子文在其“私家军”税警团的老部下,深得宋的赏识和信任。有孙立人在台湾坐镇,宋子文当然得意非凡,也更加卖力。他曾经炫耀地称赞孙立人说:“在大陆约有70万国军游击队,他们将继续骚扰共产党;最近国军在金门的胜利,显示了孙立人将军与共产党作战的能力,也显示了这支部队的斗志,这支部队将被调回台湾,而实际上孙将军控制了台湾的地面部队,并得到委员长的支持。目前台湾的主要困难是防御部队缺乏足够的武器装备,孙将军的部队6个师接受美国训练、美式装备,另外6个师虽然受训,但无装备,只要美国方面能够提供2000万美元的军事装备,就可以加强台湾的防御力量……”但是,宋子文乐观的想法没有被美国接受。美国仍然不相信,偏安一隅的国民党能够撼动共产党在大陆的统治。眼见援助无望,宋子文也开始对蒋介石失望,但是党国还得维持,只是这个领袖似乎已经不得人心了。
据说,宋子文在美国机械公司购买了四万五千支枪支和大量弹药,他把这些危险品存放在加拿大的某个仓库里。或许他早就有一旦与蒋介石翻脸的打算。1950年初,恰巧在蒋要求他从美国回台湾为党国贡献财富的时候,布拉科公司的负责人布雷洛夫斯基委托该公司驻华盛顿的代表罗伯特·比奇洛向国务院提出申请,要求批准出口这些枪支的许可证。布雷洛夫斯基当然也是宋子文的密友,他说这批枪支计划从温哥华运往台湾。美国国务院对于他们的申请觉得有些可疑,因为按照常理,这类申请应该由“台湾使馆”向美国提出,或由台湾向存放枪支的国家加拿大提出,而不是应由美国来发给出口许可证。美国据此怀疑宋子文联络了国民党内拥护他的人密谋发动推翻蒋介石的政变,国务院因此慎重地决定先予以调查。一些宋子文的好友试图从他的嘴里探出消息,但是宋子文却对他们拐弯抹角的探询早就心知肚明。他对这样的对话顾左右而言他,一提到有关实质性问题就故做茫然不知所云。
宋氏夫妇不仅在家中对孩子们言传身教,而且对于社会和学校教育更为重视。在宋子文很小的时候,宋嘉树就开始锻炼他的社交能力。他鼓励孩子们出面接待家中的客人,一同谈天说地。将六个儿女先后都送人教会学校寄宿,培养独立的生活、思维能力,全面接受现代科学文化教育。宋子文在圣约翰大学学习了从少年班到大学班的课程。在他的校友中,不乏民国的各界名人,如顾维钧、颜惠庆、王正廷、施肇基、俞鸿钧、严家淦等。在这所1879年创办的教会学校里,除了接受宗教信仰的传播外,更为重要的是学习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哲学等众多现代化课程。宋子文还自创了一套绝妙的记忆数字的窍门,从而使他在数字记忆上的天赋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学校演讲会上,他流利的中英文讲演也让大家惊叹不已。
尽管宋子文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是西式的,但他的父亲却时刻不忘对孩子们的爱国教育。1904年4月30日,上海人民为抗议沙俄侵占东北,在张园举行拒俄大会。宋嘉树带着孩子们来到会场散发自家印书馆刊印的《爱国歌》,10岁的宋子文在现场聆听了蔡元培宣读的东京留日学生要求组织义勇军奔赴战场的电报。会场盛大的场面,群众激昂的情绪使,他深受感染。1905年,全国爆发了反美爱国运动,人民自发地起来反抗美国政府迫害华工的行为。宋家的孩子们在父亲的影响下也积极参与到爱国运动中。他们走上街头散发传单,丢弃心爱的美国玩具,加入“中国童子抵制美约会”,劝导平民抵制美货,出席据美特别大会。这些早期的爱国行动在宋子文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以至于影响了他的一生。
1912年,宋子文和家人一起参加了作为宋家常客、朋友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就职典礼。这一年,宋子文也完成了圣约翰大学的学业,赴美国留学。1915年,他在哈佛大学取得了经济学硕士学位,期间他周到地照顾同在美国读书的妹妹美龄,兄妹之间的感情日益深厚。毕业后,子文在纽约国际银行谋得了职位,一边工作,一边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
……

前言/序言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本名为《宋子文的晚年》的书籍的简介,但内容完全围绕其他历史人物或事件展开,不涉及宋子文的晚年。 --- 《铁血雄狮:丘吉尔与不列颠的命运》 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温斯顿·丘吉尔——这位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如何以其非凡的勇气、坚定的意志和卓越的口才,领导一个濒临绝境的国家,最终扭转乾坤,捍卫了自由世界的基石。 故事开始于1940年,彼时的欧洲大陆已在纳粹德国的闪电战下分崩离析。英国新任首相丘吉尔,接手的是一个被孤立、士气低落、资源匮乏的烂摊子。法国的沦陷似乎已成定局,美国尚未参战,英国独自面对着希特勒的钢铁洪流。在这样的至暗时刻,丘吉尔的第一个挑战便是如何团结一个随时可能崩溃的议会和疲惫的民众。 本书详尽描绘了“敦刻尔克大撤退”期间的紧张局势。在军队主力被困海岸,局势万分危急之际,丘吉尔拒绝了部分内阁成员寻求与墨索里尼斡旋停战的提议。他深知,一旦屈服,不列颠的自由和尊严将荡然无存。他以那句著名的“我们将战斗到底”的誓言,点燃了英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从那一刻起,丘吉尔不再仅仅是一个政治领袖,他成为了不列颠民族精神的化身。 伦敦大轰炸与“不屈的意志” 1940年至1941年间,“不列颠之战”进入白热化。德国空军对伦敦及英国主要工业城市进行了持续而猛烈的轰炸,试图摧毁英国的抵抗意志。本书细致重现了那些漆黑的夜晚,防空警报刺破夜空,人民躲在地铁站和防空洞中度过。丘吉尔,这位不愿躲在安全地堡的领导者,坚持穿梭于被炸毁的街区,与市民和消防员并肩作战。他的身影出现在废墟之中,其沉着冷静和对胜利的绝对信念,极大地鼓舞了人心。通过大量的私人信件、内阁会议记录和战地记者的报道,读者将得以窥见丘吉尔在巨大压力下如何维持其非凡的决策能力和钢铁般的意志力。 战略抉择与盟友的建立 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丘吉尔在宏观战略上的高瞻远瞩。他深知,仅凭英国一国之力难以击败轴心国,因此,拉拢美国参战是其外交政策的核心。从早期向罗斯福总统伸出的“橄榄枝”,到《租借法案》的争取,丘吉尔展现了其高超的政治手腕。他与罗斯福之间复杂而亲密的关系,是同盟国早期合作的关键。书中描绘了他们多次秘密会晤,从“大西洋宪章”的起草到对苏俄战场态势的考量,揭示了二战格局是如何在幕后被精心塑造的。 “北非的沙暴”与“东线迷雾” 战争的转折点并非一蹴而就。本书详细描述了北非战场的胶着,从阿拉曼战役的惨烈到蒙哥马利将军的最终胜利,丘吉尔在军事指挥上的亲力亲为以及对前线将领的起用与更迭。同时,苏德战争爆发后,丘吉尔必须在意识形态的巨大分歧下,与斯大林建立起实用主义的同盟关系。他深知,在共同的敌人面前,意识形态的差异必须暂时搁置。书中探讨了丘吉尔在这一艰难平衡中,如何权衡对苏援助的规模与西方盟国战略部署的关系。 从胜利走向和平 随着战争进入后期,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并最终解放欧洲,丘吉尔的焦点也逐渐转向战后的世界秩序构建。本书揭示了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上,丘吉尔在与罗斯福和斯大林进行复杂博弈时的艰难处境。面对美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苏联对东欧的掌控欲,丘吉尔竭力维护大英帝国的地位和欧洲的传统均势,尽管他预感到一个“铁幕”正在欧洲大陆上缓缓落下。 本书不仅是对丘吉尔个人生平的纪念,更是一部关于领导力、危机管理和国家韧性的史诗。它通过对翔实的史料的梳理,带领读者重温那个决定世界命运的时代,理解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让一个看似弱小的岛国,在面对空前的黑暗时,选择了永不言败。这是一本关于勇气、信念与历史必然性的深度研究。 ---

用户评价

评分

提起宋子文,我的脑海中立刻会勾勒出那个时代的画面:战火纷飞,政局动荡,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如何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又是如何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印记的。我曾读过一些关于民国时期政治经济的文章,其中不乏提及他的名字,他作为宋氏家族的核心人物之一,在当时的中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总觉得,一个人的晚年,往往是对其一生最好的注脚。那些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在归于平静后,他们的思考,他们的回忆,或许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也更能洞察人性的复杂与深邃。我对那些关于历史人物晚年生活的研究,总是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评分

宋子文,这个名字自带一种权力的气息,也承载着历史的重量。我对他的认知,多半来自那个风云变幻的上世纪,他作为国民政府要员,在国际舞台上的活跃身影,以及他与当时中国命运息息相关的种种决策。我总觉得,一个人的一生,尤其是像他这样身居高位的人,必然经历了无数的风波与起伏,也必定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内心挣扎与情感波澜。我对于他如何度过人生最后的岁月,如何在那个剧烈变革的时代中寻找自己的位置,以及他对那个时代的终结抱持怎样的看法,一直充满了好奇。我喜欢通过阅读来探索这些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沉浮,又如何在岁月的洗礼中沉淀。

评分

读史总让人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仿佛能窥见那些曾经鲜活的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的身影。我对宋子文的印象,更多停留在他在抗战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政治舞台上,他作为国民党政府的重要经济和外交官员,其影响力不容小觑。他的家族背景,他的教育经历,以及他与蒋介石、孔祥熙等人的复杂关系,都构成了他身上引人遐想的复杂性。我一直好奇,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那些曾经站在风口浪尖的人物,在时代的洪流退去后,又会走向何方?他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一生,如何反思那些辉煌与失落?我总觉得,真正理解一个人,不能只看他最耀眼的高光时刻,更要关注他暮年时的沉淀与反思,那时的心境,或许更能展现出一个人最真实的面貌。

评分

宋子文,这个名字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光是听到这个名字,脑海中便会浮现出那个时代波澜壮阔的景象,政治的漩涡、经济的格局、家族的兴衰,仿佛都与他息息相关。我一直对那个年代的中国感到着迷,那种历史的大变革,个体命运的起伏,以及其中错综复杂的人性纠葛,总能引发我无尽的思考。我曾经阅读过不少关于宋子文的传记和历史分析,也对他在上海滩的洋行生涯、他在国民政府中的外交斡旋、以及他与宋家姐妹的风云际会都有着初步的了解。然而,对于他晚年的生活,我总觉得像是笼罩着一层薄纱,那些岁月中的具体细节,他的心境变化,他的生活状态,以及他对那个时代尾声的看法,都像是被历史的风吹散了,留给我的更多是模糊的印象和未曾解答的疑问。

评分

我对宋子文的了解,更多是基于他对中国近代史进程的巨大影响,他是那个时代一位不可忽视的关键人物。我曾经涉猎过一些关于国民党政府财政、外交以及经济政策的史料,宋子文的名字总是在其中反复出现。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晚年,是其一生经历沉淀和反思的时期,能够窥见他如何面对过往的辉煌与失落,如何理解自己的人生轨迹,以及他对时代变迁的独特视角。我尤其对那些能够揭示人物晚年心境、思想变化,以及他们如何与时代告别的著作感到好奇,这往往能提供不同于宏大叙事的、更为细腻和深刻的视角。

评分

goooooooooood!

评分

goooooooooood!

评分

书写的一般,写宋子文的书不多

评分

goooooooooood!

评分

东西包装很好,送货快

评分

1963年2月,宋子文已经被开除国民党党籍整整十年,蒋介石突然又来电邀请这位大舅哥到台湾小聚。这一年,宋子文69岁,蒋介石已经76岁。也许是人到老年,争强之心已衰,也许是时间冲淡了他们之间的愤恨。这次,宋子文没有装聋作哑,也没有干脆拒绝蒋介石的邀请,而是欣然表示同意应邀访问台湾。但是,精明的宋子文当然也不会就这样招之即来,任由发落。他还是要掌握会面的主动权,以免蒋介石又耍什么花招,令他措手不及,毫无招架之力。因此,宋子文还未动身就一再声明,此次回台完全是因为私人感情。他是应蒋介石之邀请到台湾省亲。因为年龄渐大,身体每况愈下,自己也想趁着还算硬朗,看看妹妹、妹夫,叙叙旧,重温一下家庭的亲情。尽管宋子文一再强调此行目的单纯,但是善于制造新闻的媒体再次发挥了他们的长处。媒体上开始出现有关台湾岛内局势的种种报道,有关宋子文回台原因的猜测也纷纷出炉。有的说蒋介石人到老年,肯定也会怀旧;有的说这是宋美龄想缓和丈夫和哥哥的关系,从中做了多年工作的结果;有的说是宋子文一直在与他国民党内的故交暗中联系,对蒋介石施加压力;有的更离谱地怀疑蒋介石在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他计划退休后也到美国居住,因此要先找宋子文探探口风。甚至还有人不厌其烦地重新提起宋子文和蒋介石分道扬镳的前因后果。这些意在制造新闻的报道宋子文常常是一笑了之。但是,有些报道还是引起了他的注意。一篇评论在分析了台湾当前的局势后说,蒋介石此时正有“反攻大陆”的打算,因为岛内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已经初步稳定,美国对新中国也还持敌对态度,这样的态势让蒋介石觉得有机可乘,决定进行最后的一搏。 宋子文又一次成为媒体的宠儿、关注的焦点,这让沉寂多年的宋子文还真有些不适应。不过,媒体不同角度的报道和分析倒还真是帮了他的忙。报上那些每天都不断更新的充足材料让宋子文对台湾和蒋介石的现状有了更充分的了解,也让他更容易判断蒋介石邀请他回台到底有何目的。有关蒋介石意欲再次利用宋子文的观点倒是与他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做好了应对可能出现各种情况的心理准备,宋子文最终决定以不变应万变,先看看蒋介石的表现再说。 十几年的光阴不仅催老了宋子文和蒋介石的容貌,也似乎大大改变了两个人的脾气。蒋介石清瘦的身材一如既往,显然宋子文的归来让他很是兴奋,但是却掩饰不住古稀老人的倦容,眼神也不似从前那样灵动、犀利了。而宋子文则依旧圆圆的脸上带着一贯的微笑,俨然是一位邻家和蔼的胖爷爷。只有宋美龄还保持着她高贵、雅致的气质,看得出她一直在精心地保养自己,尽管她也无法阻挡岁月在脸上留下的痕迹。蒋介石和宋美龄罕见地显示出主人的热情,他们邀请宋子文夫妇在自己的家中小住。这样,他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常常见面,聊聊家常。 两位几乎毕生命运都紧密相连的老人终于又坐到了一起。共进晚餐时,大家谈谈天气,说说多年的趣事,不时地哈哈一笑。蒋氏夫妇极尽地主之谊,宋子文也笑容满面,不再咄咄逼人。双方气氛融洽,都在极力避免谈及以往不愉快的经历。旅美生活中的见闻,周游世界所遇的异国风情,多年来亲人的近况,台湾的巨大变化等都成为他们感兴趣的谈资。而美国时尚的流行趋势和国际品牌则成为张乐怡和宋美龄兴奋的焦点。表面上看来,他们和其他大多数普通家庭一样,兄弟姐妹之间一团和气,其乐融融,一切都显得那么的温馨。 但是,蒋介石突然的邀请显然不单纯是为了叙旧,政治家的行为总是高深莫测。在蒋介石和宋子文的对话中,他几次不经意地提起有关政治的边缘话题,如台湾所处的尴尬地位,大陆目前的形势,美国对华和对台的不同态度等。可是这种明显的擦边球每次都被精明的宋子文立即识破,他总是故作无意地对蒋的试探轻描淡写,然后不留痕迹地将话题引开,从不表露自己的观点,也不给蒋介石就此继续探讨下去的机会。每次宋子文将蒋传来的球轻松地踢开,蒋介石都觉得十分尴尬,虽然表面上仍然笑容可掬,不露声色,可是心里却暗暗恼怒这个大舅子真是狡猾,明知道自己对国家的发展有新的想法,可是就是不肯接招。

评分

书写的一般,写宋子文的书不多

评分

东西包装很好,送货快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