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丛书:狄更斯评传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丛书:狄更斯评传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赖干坚 著
图书标签:
  • 狄更斯
  • 维多利亚文学
  • 英国文学
  • 比较文学
  • 世界文学
  • 文学批评
  • 传记文学
  • 文学史
  • 经典文学
  • 小说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ISBN:9787548603351
版次:1
商品编码:11034665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A Critical Introduc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5
字数:345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丛书:狄更斯评传》共有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拼搏奋进、悲欣交集的多彩人生、创作轨迹与心路历程、艺术品格与艺术个性。

作者简介

赖干坚,1937年9月出生于福建省永定县。原厦门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期在厦门大学中文系从事欧美文学与比较文学教学和研究。曾赴美国密歇根大学访问进修,曾主持国家、教育部和省社科基金科研项目四项。已出版《西方文学批评方法评介》、《西方现代派小说概论》等论著五部、《叙事虚构作品:当代诗学》等译著两部。《狄更斯评传》为其近年英国小说研究首期成果。

内页插图

目录

上篇 拼搏奋进、悲欣交集的多彩人生
第一章 在磨难中成长
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
二 初尝人生苦果
三 走向社会
四 从记者成长为作家
第二章 情感世界的悲喜剧
一 甜蜜与苦涩参半的初恋
二 与凯瑟琳·霍格思的结合
三 玛丽,霍格思:狄更斯心中永恒的天使
四 破镜难以重圆:狄更斯与初恋情人——玛丽亚·贝德奈尔的短暂重逢
五 亦明亦暗、亦甜亦苦的黄昏恋——狄更斯与爱伦,特南的恋情
六 与凯瑟琳,霍格思的离异

中篇 创作轨迹与心路历程
第一章 早期(1836-1841)创作的传奇色彩与作者的浪漫情怀
一 概述
二 《匹克威克外传》(1836-1837)——匹克威克与他的喜剧世界
三 《雾都孤儿》(1837-1838)——奥利弗·退斯特命运的传奇性与悲喜剧色彩
四 《尼古拉斯·尼克尔贝》(1838-1839)——一部风格卓异的浪漫传奇
五 《老古玩店》(1840-1841)——现实与幻想融合、喜剧与悲剧交织的寓言
六 《巴纳比·鲁吉》(1841)——一部富于传奇色彩的历史小说
第二章 转折时期(1841-1850)创作思想艺术的更新与作者对现实的深入观察、冷静分析
一 概述
二 《马丁,瞿述伟》(1843-1844)——世界的混沌与利己主义的猖獗
三 《圣诞颂歌》(1843)——一个蕴含现实批判与理想展现的寓言
四 《董贝父子》(1846-1848)——金钱世界与情感世界的较量
五 《大卫·科波菲尔》(1849-1850)——一部富于艺术特色的自传性小说
第三章 高峰时期(1850-1859)创作思想艺术的成熟与作者对现实的极度失望、不满,内心的焦虑不安
一 概述
二 《荒凉山庄》(1852-1853)——法网下的混沌世界
三 《艰难时世》(1854)
……
下篇 艺术品格与艺术个性
狄更斯年谱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狄更斯表示,希望他死后能和她同葬在一个坟墓里。
由于过分悲痛,狄更斯的身体垮了,童年时期在皮鞋油作坊患下的腰痛病复发了,痛苦不堪,无法继续从事《匹克威克外传》和《雾都孤儿》两部小说的写作。于是外界谣言四起。当时伦敦的文艺界已经知道博兹是谁,但是有些人仍然坚持说《匹克威克外传》是一组人的集体创作,现在这个组散伙了;有些人还认为博兹是个多年关在英国高等法院里的犯人。还有人说他是个18岁的年轻人,文学写作把他累垮了,“再也没有一点儿可能把书继续写下去了。”狄更斯明白,他得向读者有个交代,说明事情的真相。于是他在刊物上公开向读者致歉,同时解释7月份刊物之所以不见他的两部长篇小说的连载,是因为他失去了“一位极为可亲、关系最好的年轻亲属,同这位亲属交往一直是他劳累得以缓解、精力得以恢复的主要方式”(不亚于结婚的狂喜)。狄更斯的公开解释,使那些谣言不攻自破。
玛丽去世后的一段日子,狄更斯在致亲友的信和他的日记中,经常表白自己对玛丽的怀念、赞扬以及内心的悲痛之情。除了上面提到的信件之外,他还在给他岳母的信中写道:“她那喜人的微笑、甜蜜的语言使晚上炉边愉快的谈笑增加无限情趣,这对我说来,比整个世界对我的赞扬还要宝贵。”他还在日记中写道:“在这座三层楼的公寓(指弗尼瓦尔旅馆--引者)里,我永远不会那样幸福了,就是我名利双收时也不会那么幸福了。我要把房子租出去,如果能维持下去,便将其闲置。”
尽管狄更斯通过书信、日记竭力宣泄自己心中的悲痛,但是总难以释怀,即使岁月的流逝也没能冲淡他对玛丽的思念之情。那年秋天,霍格思夫人送给他一绺玛丽的头发,他写信向她表示感谢,并且向她倾诉对玛丽的怀念:
狄更斯诚挚地希望死后能和玛丽葬在一起,可是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他的愿望成了泡影。1841年10月末,玛丽的祖母去世了,几天之后,她20岁的弟弟乔治也突然身亡。他们都葬在玛丽的身旁,狄更斯只好打消他与玛丽合葬的念头。虽然他对霍格思夫人说到这件事时显得并不介意,其实他为这事感到揪心的痛苦,他向挚友福斯特倾诉了自己的无奈与伤心:“把玛丽身旁的墓地让出去,对我是个难以表达出来的极大的痛苦……我现在还和以前一样强烈地希望葬在她身旁。我知道,我这种愿望是永远不会减弱的,因为我认为从来没有人会像我这样爱她。”直到1848年,他给福斯特的一封信中,还提到她的忌日:“11年前的今天,我可怜的、亲爱的玛丽死了。”狄更斯对玛丽的眷恋与哀伤,真可以说是“无绝期”。在玛丽生前,狄更斯因为爱她而把她理想化,而在她死后,他由于更爱她,却又不能接近她,因此永远把她理想化,以致使她羽化成仙了。
无论是对亲友的倾诉,还是在日记里的自我哀怜都不足以表达狄更斯对玛丽的眷恋、思念和哀悼。他一定要让他的情感,甚至潜意识得到更有力的宣泄,他的心灵才能恢复平衡。现代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是为他的受压抑的愿望在艺术中寻求满足的代偿的‘神经病人’。”①狄更斯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对玛丽热烈的爱情便成为他艺术想象的驱动力和催化剂。我们从狄更斯创造的许多美丽、温柔的青春少女形象中感受到玛丽的闪光形象的某个侧面。在《雾都孤儿》中的露丝,梅里这个少女形象身上,我们第一次看到了玛丽的幻影。1838年4月,即玛丽死后一年,露丝,梅里的形象第一次出现在《本特利杂志》连载的《雾都孤儿》的第二十九章里,狄更斯这样向读者介绍她:
……

前言/序言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丛书:XX(请在此处填入您想介绍的图书名称,非狄更斯评传) 图书简介 图书名称: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丛书:[此处填入该丛书的另一本具体书名,例如:《歌德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对话》、《斯拉夫文学的叙事传统》或《后殖民语境下的世界文学想象》] 丛书定位: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丛书旨在构建一个跨越国界、语言和文化藩篱的文学对话平台。本丛书致力于推动国际文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关注文学经典的再阐释、跨文化现象的文本分析,以及全球化背景下文学思潮的演变。丛书所收录的著作,皆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创新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讨文学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域间的互动、影响与变异,力求为海内外学者和文学爱好者提供前沿且扎实的理论视野与个案分析。 本书聚焦:[此处填入该书的主题,例如:叙事学、体裁研究、文学史观] 引言:重新审视文学的“边界” 在当今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民族文学研究范式正面临严峻的挑战。文学不再是孤立的岛屿,而是相互渗透、彼此映照的复杂网络。本册著作正是在这样的学术关切下应运而生。它并非对既有研究的简单重复,而是对特定文学现象或理论范畴进行一次彻底的“去中心化”审视。本书的核心目的在于揭示,在比较文学的广阔视野中,如何重新界定“世界文学”的内涵,并探讨其理论建构的复杂性与可能性。 第一部分:理论重塑与方法论革新 本书首先着力于梳理和批判当代比较文学领域的核心理论争议。传统的“影响与接受史”研究范式已被证明存在诸多局限性,尤其是在面对非西方文学体系时,其普适性受到质疑。本部分深入探讨了诸如“世界文学的范式转换”、“跨文化阐释的困境”、“文学地理学的新进展”等议题。 例如,作者引入了基于“陌生化”和“异质性”的分析框架,主张在比较过程中,应着力保持对异质性文本的敏感,而非简单地将其纳入西方中心的话语体系。书中对特定理论家(如卡尔达里、拉马苏瓦米等)的观点进行了细致的辨析,提出了一种更具包容性的、立足于“关系性”而非“等级性”的比较研究方法。这要求研究者不仅要关注文学要素的相似性,更要关注差异性是如何在跨文化传播中产生新的意义和张力。 第二部分:体裁的跨界流动与演变 本书的第二大板块将目光投向具体文学体裁在不同文化间的流变与适应性。不同于以往将体裁视为相对固定不变的实体,本书将体裁视为一种“流动的惯例”和“可塑的容器”。 作者以[此处填入书中具体讨论的体裁,例如:历史小说、短篇故事、或特定诗歌形式]为例,追踪其在[此处填入至少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例如:德语区、东亚或拉美]的演变轨迹。研究发现,某一特定体裁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其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方式乃至美学功能都发生了显著的、非线性的变化。例如,书中对[再次提及具体案例]的分析表明,当该体裁被引入一个拥有截然不同历史记忆的文化时,其原有的形式逻辑往往被颠覆,从而催生出具有本土特质的全新表现力。这不仅是对体裁史的补充,更是对文学形式适应性与文化建构力的深刻洞察。 第三部分:文学与非文学领域的交汇 本部分着眼于文学与其他文化生产形式的互动,强调世界文学研究必须超越纯粹文本分析的藩篱。当代研究愈发认识到,文学的“世界性”常常是通过与政治、媒介、知识分子话语的复杂交织来体现的。 书中系统分析了[此处填入具体领域,例如:文学与数字媒体、文学与全球经济、或文学与政治哲学]之间的互动模式。例如,作者探讨了全球化资本流动如何重塑了文学的生产、翻译和传播链条,并分析了特定文学作品如何成为跨国社会运动或地方性抵抗的理论资源。重点分析了翻译实践中蕴含的意识形态选择,以及在特定历史时期,哪些文学被“选择”进入了世界文学的视野,而哪些则被边缘化。这种跨学科的视角,使得对“世界文学”的理解不再停留在经典的罗列,而是深入到权力运作的肌理之中。 结论与展望:迈向“多元中心”的未来 本书最终落脚于对未来比较文学研究的展望。作者主张,学术界应警惕任何形式的“中心化”倾向,即便是以“反中心”的名义也应保持审慎。未来的研究需要建立在对地方性知识和非主流声音的充分尊重之上,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多元中心”体系。这要求研究者具备深厚的跨文化能力,能够同时在宏观的历史脉络和微观的文本细读中找到平衡点。 本书内容丰富,论证严密,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和富有启发性的案例分析。它不仅是对既有研究的批判性继承,更是对未来研究方向的一次大胆探索,对于致力于跨文化研究的学者和学生而言,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和理论指引意义。 (总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内容详实,完全避开了对狄更斯或任何特定传记内容的描述,聚焦于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宏观理论与方法论探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丛书”的出版,无疑为广大文学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一批宝贵的学术资源。我一直对跨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交流与融合充满好奇,而这套丛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种需求。从书名就能看出,它并非局限于单一民族文学的范畴,而是着眼于更广阔的文学视野,试图梳理文学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接受和变异。我对其中关于“比较”的方法论和理论框架尤为期待,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新颖的研究视角,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文学传统之间的联系与张力。特别是“世界文学”的概念,在当下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其内涵和外延正不断被重新审视和界定,这套丛书能否对此提供有价值的探讨,是吸引我的重要因素。我希望它能不仅仅是简单的作品罗列,而是能够深入挖掘不同文化语境下文学创作的动因、表达方式的演变以及读者接受心理的差异,从而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文学研究图景。

评分

一直以来,狄更斯都是我心中一位极具魅力的作家,他的作品以其宏大的社会图景、鲜活的人物塑造和深刻的人文关怀而著称。然而,对于他作品中那些复杂的社会现实、维多利亚时代的风土人情以及作家本人所处的历史语境,我总觉得需要更系统的梳理和更深入的解读。这本“狄更斯评传 [A Critical Introduction]”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我期待它能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狄更斯生平,而是能够结合他作品的创作背景,对他的文学成就进行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评价。我特别希望能从中了解到狄更斯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他对后世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作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丛书”的一部分,我也希望这本书能探讨狄更斯的作品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接受情况,以及他如何被视为“世界文学”中的重要一员。这种跨文化的研究视角,一定会让我在重读狄更斯作品时获得全新的体验。

评分

我是一名对文学史脉络梳理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我越来越意识到,单纯的国别文学研究已不足以满足我们对文学全貌的认知。“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丛书”的出现,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这套丛书的立意宏大,旨在构建一个更加广阔的文学研究平台。我特别看重它在方法论上的探索,希望它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进行跨文化文学比较的有效工具和理论指导。对于“世界文学”这个概念,我始终认为其内涵是动态发展的,需要不断地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研究视角去理解。因此,我期待这套丛书能够对“世界文学”的形成、发展及其构成要素进行深入的探讨,并能提出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观点。我相信,这套丛书的出版,将极大地推动中国文学研究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为我们理解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提供新的可能。

评分

最近对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狄更斯无疑是这一时期绕不开的巨匠。阅读他的作品,常常会让我陷入对那个时代社会问题的思考,他的笔触之细腻,对底层人民生活的描摹之生动,至今仍让我感叹不已。然而,对于狄更斯这位文学巨匠,我希望能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而不仅仅停留在对其作品的阅读上。这本“狄更斯评传 [A Critical Introduction]”正是我的目标。我期待它能带领我走进狄更斯的内心世界,理解他创作的动机,以及他对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作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丛书”中的一员,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展现狄更斯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轨迹,以及他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解读和接受情况。这种“走出去”的视角,对于理解狄更斯作品的普遍价值至关重要。

评分

我一直认为,文学的魅力在于其跨越时空的生命力,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丛书”的理念正是我所推崇的。这套丛书的出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性地梳理和理解世界文学 Oeuvres 的宝贵机会。我尤其对其中涉及的跨文化对话和文学接受史的研究感兴趣,希望它能帮助我们打破国界和文化的壁垒,更清晰地看到不同文学传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借鉴。对于“世界文学”这个概念,我一直认为它并非是简单地将各国文学汇集,而是强调其内在的联系与张力,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动态演变。这套丛书能否在理论层面提供一些新的思考,是我关注的重点。我相信,通过这套丛书的学习,我将能更深刻地理解文学作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流转、生长,并最终丰富我们对人类文明的认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