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学术史:二十世纪学术薪传

另一种学术史:二十世纪学术薪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春田,张耀宗 编
图书标签:
  • 学术史
  • 知识谱系
  • 学术传承
  • 中国学术
  • 二十世纪
  • 知识分子
  • 思想史
  • 文化史
  • 历史学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089855
版次:1
商品编码:10887871
包装:平装
开本:20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4
字数:2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在20世纪的历史中,这些学者以他们的学问与人格,赢得了人们发自内心的尊敬与纪念。面对学术的碎片化与人文心灵的萎缩,“却顾所来径”就有了继往开新的意思。
薪火传承本是动人的风景,希望也能构成继续前行的资源。

内容简介

《另一种学术史:二十世纪学术薪传》编选众多学者回忆昔日恩师的文章为集。所选文章不仅是单一的对师长的敬意,其实还包含了两代人之间的学术对话,学术道路的碰撞、汇流,读者藉此构建语境,将这些温情的怀念、平躺在纸上的宋体字还原成一个个立体的历史场景,一个个生动的历史过程。在历史性的师生关系的生成中,感受到那些回忆发自于内心的力量,从而寻找到属于我们时代的“自强”与“突破”的道路,并以此探求现代(广义的)学术师承的情况。全书立意有识,雅俗共赏。

目录

师承所在,流风未泯(编者序)
忆黄季刚老师
回忆两位老师
我的老师伍叔傥先生
我的老师唐圭璋先生
那古典的辉光——思念台静农老师
琐忆韩师
一个人的学问、信仰和作为——埋在我心中的李何林先生
一片冰心在玉壶——怀念潘景郑先生
秋风行戒悲落叶——忆师长
燕南园六十二号
明暗之间
跟随王先生读书
此声真合静中听——怀念陈则光先生
教泽与启迪:怀念先师赵俪生教授
把意境深远的话说得风韵疏淡——忆张芝联先生
梦邹谠
一条没有走完的路——为纪念先师殷海光先生逝世两周年而作
“我是十九世纪之子”——王元化的最后二十年
怀念我敬爱的朱德熙先生
湖畔的思念
生命最后的大事记——悼龚育之老师
张光直,哈佛,与我
钱先生的散淡人生
读《谈文艺,忆师友》:兼记《瞎三话四集》
以“常识”打底的专深之研究——读孙机先生著作散记
史家与时代:余英时先生的学术研究
狐狸说诗——李欧梵教授课堂散记
学术偶像崇拜和学术进步
花前又见燕归迟——追忆牟复礼先生

精彩书摘

最使我终生难忘的是,1990年11月18日,我将离门下回湖北大学工作,行前我与副导师常国武先生、曹济平先生一起去唐师家与他合影、辞行。座中唐师一直握着我的手,千叮咛、万嘱咐,要我到达武汉后立即给他写信,并哽咽着说:“我欲哭无泪。不能远送你,路上多保重。回去后多读些书,好好地工作。有机会再来看我。”在场的常、曹二师,也深为唐师这种真挚的师生情谊所感动。他俩的眼圈都湿润了,临出门的时候,我几乎迈不动步子。蓦然间,我的脑海里浮现出1937年唐师与吴梅先生话别的情景。唐师在《吴先生哀词》中写道:“翌日,予拜别,先生执手丁宁,既盼有暇重来,复期鸿雁勿疏。衡门久伫,弥深缱绻之情。”如今这次师生别离场面,与五十七年前何其相似!我回到武汉后,即写信给唐师报平安。27日,唐师收到我的信,十分兴奋,自己看了一遍,又让家人读给他听。唐师仿佛是在等候着我的信,等到了,次日凌晨就瞑目而逝。临终前夕,他还是那样惦记着学生。唐师啊,没想到一时的生离竟成了长恨永别。在您的追悼会上,我的泪水湿透了手巾,写这篇短文,泪水也浸湿了几张稿纸。
亲爱的唐师,请让我再像在您生前那样喊您一声“唐老”。您也放心,您的弟子们将会在您人格风范的感召下,不断地进取,努力地学习,继承并弘扬您未竟的词学事业!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另一种学术史:二十世纪学术薪传》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该简介着重描述了该书不包含的内容: 《另一种学术史:二十世纪学术薪传》图书简介(侧重于未包含的内容) 本书《另一种学术史:二十世纪学术薪传》旨在提供一个关于二十世纪学术发展脉络的独特视角,它并非是对现有主流学术史叙事的简单复述或补充,而是有意避开或淡化了某些被传统史学界视为核心的议题、人物和理论框架。读者在翻阅本书时,会发现一些您可能预期在“二十世纪学术史”著作中看到的经典内容,在这里被有意地搁置或以极其边缘化的方式提及。 一、 聚焦于边缘而非中心:主流思潮的缺席 本书的叙事重心并不在于描摹二十世纪最显赫的学术运动和理论范式。因此,读者将不会在书中找到对以下核心主题的详尽梳理或深入分析: 1. 逻辑实证主义与维也纳学派的兴衰全貌: 虽然本书会触及科学哲学领域的一些侧面讨论,但它不会深入探讨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 Positivism)的哲学基础、其在科学哲学领域的鼎盛时期,以及维也纳学派(Vienna Circle)的每一次关键会议、核心成员间的细微分歧,或其在20世纪中叶被波普尔(Popper)等思想家批判的完整过程。本书对科学理论证伪主义的讨论,若有提及,也是以非常碎片化的形式出现,而非作为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 2. 结构主义的全面解析: 涉及索绪尔(Saussure)的语言学转向,以及雅各布森(Jakobson)、列维-斯特劳斯(Lévi-Strauss)等人在人类学、文学批评中建立的结构主义方法论的系统性阐述,在本书中是不存在的。本书不致力于描绘结构主义如何从语言学扩散到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形成一场席卷全球的“结构主义热潮”。 3. 后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的激进探讨: 德里达(Derrida)、福柯(Foucault)、利奥塔(Lyotard)等在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思潮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本书不打算提供对他们核心文本的逐一解读或思想谱系的梳理。例如,关于“话语权力”、“谱系学”或“解构”的详细理论模型,读者不会在本书中系统地找到。本书的重点在于追溯那些不那么“显赫”的知识分子传统。 4. 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完整历史: 虽然社会思想是本书考察的范畴之一,但本书不会提供对阿多诺(Adorno)、霍克海默(Horkheimer)、马尔库塞(Marcuse)乃至哈贝马斯(Habermas)早期工作的全景式回顾。其对“启蒙辩证法”的批判,或对大众文化的“文化工业”分析,不会是本书的核心论述支点。 二、 侧重“薪传”的微观传承而非“大师”的宏大叙事 本书的副标题“学术薪传”强调了其对知识传承方式的关注,而非对“学术巨擘”的膜拜。因此,本书刻意不去描绘以下类型的学术人物群像: 1. 诺贝尔奖得主或国家科学院院士的官方传记: 本书不包含那些在官方庆典或官方史学中被树立为典范的顶尖科学家的详尽生平。它不关注他们的获奖历程、重大项目的立项过程,或是他们如何通过体制内的晋升获得学术权威。 2. 教科书作者的标准化介绍: 那些奠定了某一学科基础,其理论被固化在大学基础教材中的人物,他们的学术贡献在本书中不会以一种“标准答案”的形式被呈现。本书对知识的关注,更多在于那些在体制边缘流动、或对主流理论进行“小注”式修正的人物。 3. 冷战格局下美苏主流学术的直接对比: 本书不试图提供一个宏观的、以意识形态对抗为背景的学术发展对比。对于冷战时期,特别是在美国主流的理性主义范式(如信息论、系统论的早期发展)或苏联的特定教条(如李森科主义等)的深入剖析,本书基本不予触及。 三、 对特定学科的刻意回避或轻描淡写 《另一种学术史》在学科视野的选择上,显示出强烈的取舍倾向。以下领域的内容在书中被认为属于“非核心”或“未纳入本次薪传考察”的范畴: 1. 量子力学的哲学诠释之争: 哥本哈根诠释、多世界理论等在物理学哲学中的激烈争论,本书不会作为重点内容展开。虽然物理学是二十世纪的标志性成就,但本书更关注的是“学术社群”的内部运作,而非“物理定律”的发现过程。 2. 计算科学与人工智能的早期哲学反思: 图灵、冯·诺依曼等人在计算机理论和信息科学领域的奠基工作,若被提及,也仅是作为背景或引子,不会深入探讨其对认知科学、控制论在哲学层面引发的根本性讨论。 3. 美国实用主义的后续发展脉络: 杜威(Dewey)之后的美国实用主义在20世纪中后期(如罗蒂的“再构想”)的演变,本书不会详述其完整的学术谱系。本书的地域视角和思想源头可能更多地指向欧洲大陆之外的其他知识传统。 四、 侧重“学术实践”的非正式记录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挖掘那些不属于“正式档案”的知识传承方式。因此,它刻意避免了以下记录: 1. 大学行政体系的变迁史: 本书不会去梳理二十世纪各国高等教育机构在管理结构、资金分配、职称评定等行政层面的变化。它关注的是思想的流动,而非资源的控制。 2. 学术出版业的商业化进程: 对于大型学术出版社如何通过垄断期刊、控制发行网络来塑造学术标准的商业历史,本书不作系统性的描述。 3. 知识分子参与政治运动的详细清单: 虽然思想与社会介入密不可分,但本书不会罗列某位学者在具体某次政治事件中扮演的角色,或其公开信件的全部细节。它关注的是知识在其“同行圈”内的缓慢渗透,而非其在公共领域的激昂陈述。 总结而言,《另一种学术史:二十世纪学术薪传》是一部反向构建的史学著作,它将二十世纪学术史的主流灯光调暗,转而聚焦于那些在主流光芒之下,默默传递火种的“薪”与“传”。它是一部关于“如何非主流地思考学术史”的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套书的期待,更多地源于它所预示的一种“另类”的叙事方式。我总觉得,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很多学术史,似乎都有点过于“官方”或者“标准”,它们强调那些被普遍认可的“大师”和“理论”,而忽略了那些可能在主流之外,却同样具有深刻影响力的思想和人物。这本书的标题,“另一种学术史”,恰恰触碰到了我的这种阅读偏好。我渴望看到的是一种更加“人性化”的学术呈现,它会去关注学者们的思考过程,他们的挣扎与突破,他们之间的交流与辩驳,甚至是他们个人的学术选择如何受到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这种“薪传”的概念,我理解为一种精神上的传承,一种思想上的延续,它可能不直接体现在某个具体的研究成果上,而更多地体现在一种研究态度、一种批判精神、一种对知识的敬畏之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二十世纪的学术迷雾,去发现那些被低估的贡献,去理解那些在当时可能并不起眼,但却为后来的学术发展奠定了基础的思想火花。它会不会像一部学术界的“编年史”,但又有着散文般的细腻和洞察力?我希望如此,我希望它能让我感受到学术研究的真实生命力,而不仅仅是冰冷的理论堆砌。

评分

当看到“另一种学术史”这个书名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终于有一本书愿意去挖掘那些‘不一样’的故事了!”我们习惯了被灌输一种线性的、光鲜亮丽的学术发展叙事,但现实往往是复杂而多维度的。这本书的“薪传”二字,恰恰点燃了我对这种“另类”学术史的兴趣。我猜想,它不会仅仅罗列事实,而是会去探究学术思想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孕育、发展、传播,以及如何在代际之间传递的。我期待它能呈现的是一种更加生动、更加有血有肉的学术图景,去关注那些可能不那么“主流”,但却在学术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学者和思想。二十世纪的学术领域,无疑充满了激荡与变革,在这其中,一定存在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却又极其宝贵的思想火花在代代相传。这本书会不会就像一部学术界的“秘史”,去揭示那些隐藏在官方叙事背后的学术流变,去展现学者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坚守、创新,并将自己的智慧“薪火相传”?我非常期待它能带我进入一个更加真实、更加深刻的学术世界。

评分

刚拿到这套书,就深深被它的装帧和整体气质所吸引。那种沉静而又不失力量的设计,仿佛预示着里面蕴含着深厚的学术底蕴。我尤其对“学术薪传”这个词非常感兴趣。在我的理解里,“薪传”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一种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被激活、被重塑的思想能量。二十世纪是一个极其特殊且充满变革的时代,各种新的思想、新的学说层出不穷,而这背后,必然有着无数学者在默默地耕耘、探索、传承。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去描绘这种“薪传”的轨迹?它是否会聚焦于某些具体的学术流派的兴衰,还是会挖掘那些在不同学科之间穿梭的思想桥梁?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看到,学者们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保持独立思考,如何在前辈的智慧基础上进行创新,又如何将自己的思想“薪火相传”给下一代。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不同于主流学术史的视角,去发现那些可能被忽视的、但却至关重要的学术连接点。或许,它会让我们重新审视某些看似理所当然的学术发展逻辑,从中看到更多意想不到的维度和可能性。

评分

这套书真的让人爱不释手,虽然我还没开始读,但光看目录和封面的设计就感觉它非同一般。书名“另一种学术史”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暗示着一种不同于传统视角、或许更加深入、更加鲜活的学术探寻。我一直觉得,历史的叙述往往是宏大叙事的集合,而个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有时会被简化。这本书似乎正是要打破这种窠臼,去挖掘那些隐匿在宏大叙事背后的、属于个体思想的脉络,那些流淌在学术界内部的“薪传”——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想的火种,是方法论的启迪,是研究路径的开拓。我特别期待它能展现那些在学术史的大事件中被忽视的、默默耕耘的学者,他们的思想如何碰撞,如何影响了后世,又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独特的印记。二十世纪本身就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科学、哲学、艺术、社会思想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其中,学者们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们是如何应对时代的挑战,又是如何创造出新的思想体系的?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勾勒出这样一幅波澜壮阔又细致入微的学术画卷,它会是某种宏观的梳理,还是微观的剖析?我猜想,它可能会将学术的演进与当时的社会思潮、技术进步甚至个人际遇巧妙地结合起来,呈现出一种立体的、多维度的学术面貌。

评分

对于“另一种学术史”这个标题,我内心充满了好奇与期待。通常我们接触到的学术史,往往聚焦于那些里程碑式的发现和理论,那些被载入史册的“大家”及其“巨著”。然而,我总觉得,真正的学术生命力,恰恰蕴藏在那些不那么显赫,却同样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思想流动之中。这本书的“薪传”概念,让我联想到一种更加有机的、生命化的学术发展过程。我希望它能讲述的,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学术成果,而是一条条绵延不断的思想脉络,是学者们之间如何相互启发,如何接过前人的火炬,又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赋予它新的生命。二十世纪是一个思想爆炸的时代,各种思潮的碰撞与交融,无疑是极其精彩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其中,去挖掘那些不为人知的学术故事,去呈现学者们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思考方式和研究路径。它是否会提供一种更加“人性化”的学术视角,去关注那些在宏大叙事中被忽略的个体内在驱动力和学术传承的细微之处?我期待它能带来一种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