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季驯评传

潘季驯评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贾征 著,匡亚明 编
图书标签:
  • 潘季驯
  • 明史
  • 传记
  • 历史人物
  • 政治家
  • 农民
  • 改革
  • 土地政策
  • 明朝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028786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1168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6-12-01
页数:42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潘季驯评传》共分12章,分别从生平概略、治河的历史背景、前期治河活动和后期治河活动、交友和著述、工程技术思想、工程管理思想、哲学思想、科学思维及历史地位诸方面对潘季驯的一生作了评述。
潘季驯(152l一1595)是16世纪中国明代杰出的治河专家。他一生中曾四次主持治理黄河和运河,前后持续27年。在长期的治河实践中,他认真汲取前人认识黄河、治理黄河的积极成果,全面总结了中国历史上治河实践中的丰富经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筑堤束水、借水攻沙”的“治黄”理论和“堤防修守”的完备措施,深刻地影响了后代的“治黄”思想和实践,为我国古代的治河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

贾征,祖籍甘肃泾川,1955年8月生。1986年研究生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任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社会科学系副教授。近年来主要从事中国水利思想史和应用社会学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已发表有关论文30多篇,与人合著编写专著数种。此书是作者独立撰写的第一部学术专著。

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第一章 太湖之子
一、乡情和家世
二、青少年时期

第二章 从政简史
一、在江西试政
二、巡按广东,屡建奇功
(一)“慎选民牧”的用人思想
(二)惩贪除恶的清官形象
(三)积极推行“一条鞭法”改革
三、从顺天督学到大理寺少卿
四、巡抚江西,大力推行新政
(一)“平宁州盗”
(二)疏通钱法
(三)整顿驿站制度,推行役制改革
(四)发廪捐资,领导治水
五、从南京兵部到刑部尚书

第三章 治河背景
一、黄、淮、运河合流的自然历史和明代治河政策的嬗变
二、大运河在明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一)大运河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分离的必然产物
(二)运河交通是封建社会特定生产力水平的必然产物
(三)大运河是明代封建王朝赖以维持的生命线
三、治河活动与封建国家的政治职能
(一)从张居正对河漕工作的关心,看水利事业对于明代国家政府活动的重要意义
(二)从张居正对潘季驯的支持,看政治因素对于水利事业的巨大影响

第四章 艰苦探索的前期治河活动
一、初试锋芒的第一次治河活动(嘉靖四十四年~嘉靖四十五年)
(一)此次治河的历史背景
(二)此次治河活动的经过
(三)对此次治河活动的评价
二、独当一面的第二次治河活动(隆庆四年~隆庆六年)
(一)此次治河的历史背景
(二)本次治河活动的经过

第五章 走向成熟的中期治河活动
一、此次治河的历史背景
(一)“治黄保运”的新思路开始受到朝野的普遍认同
(二)河、漕矛盾的激化,已达不可调和的地步
二、本次治河活动始末
(一)复杂的河道形势
(二)宏伟的治河方略
(三)栉风沐雨,躬亲督率“两河”工程
(四)功成名就,治河英名传天下

第六章 老骥伏枥的后期治河活动
一、此次治河的历史背景
二、此次治河的详细经过
(一)以修守河防为第一要务
(二)为治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七章 交友和著述
一、交友述要
二、著述叙要
(一)治河专著
(二)其它专著

第八章 工程技术思想
一、束水攻沙理论的创立者
(一)把治沙提到治黄方略的高度
(二)筑堤束水,以水攻沙
(三)蓄淮刷黄,以清释浑
(四)利用泥沙,淤滩固堤
二、以堤治河的大师
(一)精心组织堤防系统的建设
(二)全面总结河工技术

第九章 工程管理思想
一、对治河工程设施的管理:建立合理完善的堤防修守制度
(一)铺夫制度
(二)堤防每岁加固制度
(三)“四防二守”制度
(四)岁办待料制度
(五)防汛报警制度
二、对劳动过程的管理:建立系统有效的施工管理制度
(一)“议支放”,论施工活动中的经费管理制度
(二)“议分督”,论治河活动中的分工管理制度
(三)“议责成”,论专业施工单位活动与地方政府工作相配合的责任管理制度
(四)“议激劝”,论施工管理活动中的劳动奖惩制度
(五)“议优恤各工夫役”,论对普通民夫的劳动奖励制度
(六)“议蠲免”,论对河工役夫的劳动保障制度
(七)“议改折”,论河工投资制度的改革
(八)“议息浮言”,论施工活动中的舆论管制
三、加强运河水源管理:建立严格的闸坝启闭制度
(一)认真研究水流泥沙运动规律,制定合理有效的水源管理制度
(二)严格依法治运,强化闸坝管理制度

第十章 科学思维方法
一、实地勘验与历史考察相结合的实证调查方法
(一)笃信“勘验”的实践家风格
(二)重视历史经验的理论家素养
二、博采众议与逻辑论辩相结合的逻辑思维方法
(一)博采众议,“贵在广忠”
(二)勇于辩惑,善于推理
三、整体思考、统筹兼顾的系统思维方法
(一)对“上游”与“下游”关系的深刻认识
(二)对“创筑”与“修守”关系的正确处理
(三)对“运道”与“民生”关系的统筹兼顾
(四)普遍联系、系统运行的有机自然图景

第十一章 基本哲学倾向
一、以人力为本、人定胜天的唯物思想
(一)对“天”、“神”观念的基本看法
(二)藐视鬼神、巧借鬼神的无神论思想
二、追求“顺治”、锐意创新的辩证观点
(一)主张借用自然力,反对靠人力硬拼的“顺治”思想
(二)以“防”为“导”,辩证施治的堤防思想
三、“劳心”与“劳力”相结合的人本思想
(一)在治河活动中对人的作用的规定
(二)在用人上提倡重用内行,主张以实践经验作为考核和提升河官的基本标准
(三)大胆提出“劳心”与“劳力”相结合的观点,触及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四、潘季驯哲学思想形成的文化氛围

第十二章 不朽的历史地位
一、一反干余年来的治河原则
(一)远古时代“壅防百川”与“疏川导滞”的争论
(二)两汉时期以“贾让三策”为核心的治河方略大辩论
(三)北宋时期的“回河之争”
(四)明代的“分流”与“合流”之争
二、为近代中外水利专家所瞩目
三、在当代治河实践中的特殊历史价值
附录 《明史潘季驯传》
潘季驯年表
参考书目
索引人名索引
词语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太湖之子
一、乡情和家世
潘季驯,字时良,号印川,浙江省湖州府乌程县人。明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三日出生在一个未仕秀才的家庭里,父潘夔,母闵氏。
潘季驯的家乡湖州府,位于浙江省北部,太湖之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府治。辖地六州一府,秦代属会稽郡,三国时属吴兴郡,唐代以后为湖州治,明代为湖州府。府城内有一府治、二县治(乌程县、归安县),乌程县治也就是湖州府治的所在地。
湖州府城所在位置,地理风水十分奇妙。出城向西约五50步,有一大溪,目“苕溪”,出自天目山之阴坡,一路蜿蜒曲折,两岸芦苇护送,到湖州城外后,中分一支,悄悄流入城西之清源门,其流混浊;出城东南约一里,有一大溪,日“雷溪”,由上游诸山中三条小溪汇合而成,一路喧喧嚷嚷,直泻而下,匆匆涌入城南之安定门,其流清纯。清浊二流在城南安定门内的江子汇为一体,然后向东流出临湖门,合诸水入太湖。整个湖州府城,外有诸溪团团环绕,内有苕、雪二水穿城而过,所到之处,芳草萋萋,流水潺潺,故民间戏谓之“水晶宫”。放眼远眺,府城西南两面靠山,其山势大多峰峦叠秀,碧绿清幽,历代文人的碑刻墨迹,亭榭寺观,杂出其间;东北两面临湖,其临湖的地面平整如毯,一望无际,处处皆良田沃壤。向北行18里即到了太湖边。
太湖衔远山,吞日月,汇三江之水,跨江浙两省,长500里,周3.6万顷。湖面汪洋浩翰,气象万千。湖边曲折迂回,支港繁多。其中湖州境内的大钱湖、小梅港诸口,历来为江南运河的漕运关卡,浙西交通的襟喉要地。湖州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物产丰饶,民风淳朴,是江南一处著名的蚕桑鱼米之乡,诗书礼义之邦。历代文人墨客都对此赞不绝口。苏轼《墨妙亭记》中称:“吴兴民足,鱼稻茭蒲之利,寡求而不争。”王樨《登喜留亭记》目:“其产多蚕桑竹木鱼稻果菇之利,俗号殷富。”李心传《南林抱国寺记》说:“乌程之南林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土润而物丰,民信而俗朴,行商坐贾之所萃。”这都是在描绘物产丰富之貌。由于土地肥沃,环境优雅,造就了乌程地面勤劳淳朴的民情风俗。如茅瑞徵《吴兴掌故序》中言:“吴兴风俗最近古朴,其土人雅称,率素润达而峭直,其里闾力本务樯,惟斤斤以勤俭,长子孙无敢傲康以坠先业。”《西吴枝乘》中赞叹:“湖民力本射利,计无不悉,尺寸之堤,必树之桑,环堵之隙,必课以蔬,富者田连阡陌,桑麻万顷,而别墅山庄求竹木之胜无有也。”经济上的富饶也促进了文化的进步。湖州地面历来是出才子佳人的地方,学习风气十分浓厚。正如王十朋《湖州偈庙文》所赞:“湖学之胜,东南鲜伦,风似邹鲁,民同蜀闽。”赵孟颛《吴兴赋》所述:“家有诗书之声,户习廉耻之道。”史俨之《进士题名碑》所评:“吴兴世风之胜,甲于浙西,……士由科第奋兴,肩背相望。”

前言/序言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曲折发展过程中,像滚滚东流的长江那样,以磅礴之势,冲破了重重险阻,奔腾向前,现在更以崭新面貌,雄姿英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产生这一奇迹有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思维活动和对外交往以及抗击外来侵略过程中,逐渐创造、积累、发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这是一种伟大、坚强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历史留给我们所有海内外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无价之宝。
  当然,和各国各种不同传统思想文化一样,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中,也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因而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不对;一知半解、信口开河或裹足不前、漠然置之,也不对。郑重而严肃的态度应该是对它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和弘扬这份瑰宝,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人类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就是在不断去粗取精、继往开来和改革创新过程中实现的。继往是为了开来,开来不能离开继往。民族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都是违背历史发展的辩证规律的。
  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新的继往开来迈向四化的关键时刻。继往就是继民族优秀传统之往,开来就是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来。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系统研究,实现去粗取精的要求,正是继往开来必须完成的紧迫任务。我认为这是中国各族人民,首先是文化界、学术界、理论界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但面对这一时间上长达五千年,内容上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的传统思想文化,将从何着手呢?毛泽东同志早在1938年就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是很有远见而又切合实际的英明建议。从孔子到孙中山这两干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丰富的时期,如果总结了这段历史,也就基本上总结了五千年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当然,基本上不等于全部。孔子以前和孙中山以后的情况,可以另行研究。因此,我认为首先最好是在时间上从孑L子开始到孙中山为止,方法上采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形式作为实现这一任务的开端。这就是从这段历史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和各个学科(包括文、史、哲、经、教、农、工、医、政治等等)有杰出成就的人物中,遴选二百余人作为传主(一般为一人一传,少数为二人或二人以上合传),通过对每个传主的评述,从各个侧面展现那些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中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活力和业绩,从而以微见著、由具体到一般地勾勒出这段历史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总体面貌,揭示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主要内涵,以利于开门见山、引人入胜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也为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打下基础。自从毛泽东同志提出上引建议后,半个世纪以来,不少专家学者已从各个方面作了许多工作,但对全面完成这个任务来说还远远不够,还要在深度和广度上继续努力。作为“抛砖引玉”,本《丛书》只是这个继续努力所应完成的工作的一部分。《丛书》凡二百部,约四千万言,自1990年开始陆续出版,争取十到十五年全部出齐。
  《丛书》所以用“中国思想家评传”命名,主要是考虑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核心是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而历史事实也反复证明,凡是在各个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和学科中取得成就者,大多是那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和掌握了该领域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敏锐思想的人。他们取得成就的大小,取决于思想上认识和反映这些规律的程度如何。思想并非先验之物,它所以能反映和掌握这些规律,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和对前人思想成果的借鉴和继承。思想一旦形成,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又对实践起决定性指导作用。韩愈说的“行成于思,毁于随”,列宁说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些话,虽所处时代和所持立场不同,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也不同,但就认识论中思与行、理论(思想的高度概括)与实践的关系而言,确有相通之处,即都强调思想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和作用。因此我们以“中国思想家评传”命名,就是力图抓住问题的核心,高屋建瓴地从思想角度去评述历史人物,以便对每个传主在他所处时代的具体情况下,如何在他所从事的领域中,克服困难,旋展才华,取得成功,做出贡献,从思想深处洞察其底蕴。历史上各个时代富有思想因而能在有关方面取得成就的人,直接阐述自己思想观点的论著虽亦不少,但大量的则是其思想既来自实践(包括对前人、他人实践经验的吸取)、又渗透在自己创造性实践之中,集中凝聚在他自己的业绩和事功上,而没有留下论著。另一些人却只留下著作而无其他功绩,对这些人来说,他那些有价值的著作就理所当然地是他的伟大业绩和事功。如果论述一个人的思想而不联系他的业绩(包括著作),必将流于空洞的抽象;同样,如果只讲一个人的具体业绩而不结合他的思想活动,又必将成为现象的罗列。评价思想和评价业绩,两者不应偏废。而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和深化的思想活力则是经常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强调这个因素,引起人们的正视和反思,正是我们的主旨和目的。当然,思想和思想家,思想家和实践家,都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不同概念,忽视这一点是不对的。《丛书》的重点则是放在两者的联系和结合上。至于如何使两者很好联系和结合而又着意于剖析其思想活力,各占多少篇幅或以何种方式表达,则自当由作者根据传主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作出妥善安排。
  自从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不仅全人类解放和发展有了划时代的明确方向,学术研究也有了更严密的科学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根据这一科学方法,在研究和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特别是联系到《丛书》的撰著时,我认为下列几点应特别引起重视。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是贯串在马克思实际活动和理论研究中的主线,离开了它也就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只有切实掌握了客观情况,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前者为“实事”,后者为“求是”,二者相结合,就叫实事求是。事不实则非夸即诬。为了弄清情况,就必须对情况的本质与现象、整体与局部、真与伪、精与粗,作出区别、梳理和取舍,这样才能掌握情况的实质,达到“实事”的要求;然后进一步加以分析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真相而非主观臆测的假象,并验证其是否符合人民利益和人类历史前进方向,是否反映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发展规律,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达到“求是”的要求。实事求是是治学的基本功夫,是对每个传主的功、过、是、非作出公正评价的必要前提。不论古今中外,对历史人物过高或过低的不公正评价,大都由于未能认真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缘故。
  二、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学说就是批判的学说,而批判是为了继承、发展和创新。这就需要我们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既要继承发扬传主业绩和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又要批判清除其消极因素。凡传主业绩和思想中体现了诸如爱国主义、民主意识、科学见解、艺术创造和艰苦奋斗、克己奉公、追求真理的精神,即在符合历史前进要求的“立德”、“立功”、“立言”诸方面有显著成就等积极因素者,必须满腔热情地加以继承和弘扬,并紧密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使之深入人心,蔚然成风;凡反映有诸如封建迷信、专制独裁、愚昧落后、丧失民族尊严和违背科学进步等消极因素者,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批判,清除其一定程度上至今尚起作用的消极影响,而消极因素经过彻底批判后可转化为有益的教训;凡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相混者,更当加以认真清理和扬弃,既发扬其积极因素又摒弃其消极因素。我们力求一点一滴、切实认真地探索各个传主思想和业绩中珍贵的积极因素,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从事的继往开来伟大历史工程的组成部分。
  三、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是发扬学术民主、促进学术繁荣的正确原则和巨大动力。前者强调一个“齐”字,后者强调一个“争”字,是表示学术上平等、民主和自由的两种不同状态;前者突出的是统一与和谐,后者突出的是区别与争论;两种状态又统一于不断地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转化的持续发展提高过程之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体现在撰著评传时,应从“齐放”和“争鸣”出发,综合中外各个时期对有关传主的不同评价,吸取符合客观存在的对的东西,摒弃其违反客观存在的不实的东西,然后创造性地提出经过自己独立思考的、赶前人或超前人的一家之言。同时,对整个《丛书》而言,也有个共性、个性又统一又区别的问题。这就是一方面作者应把“实事求是”、“批判遗产方面,在激励人心、提高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方面,在促进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性伟大事业中,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我以一颗耄耋童心,默默地祝愿这一由一批老中青优秀学者经长年累月紧张思维劳动而作出的集体性学术成果能发出无私的熠熠之光,紧紧伴照着全民族、全人类排除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障碍,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幸福的明天!
  热诚欢迎国内外同仁和各界人士不吝赐教,以匡不逮。是为序。
  匡亚明
  1990年10月7日

《大河的魂灵:明代水利巨匠的兴衰与遗产》 一部深度剖析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体系、治河思想演变及其社会影响的恢弘史诗。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的历史人物,而是以明代中叶至清初这一关键历史时期为切片,系统梳理了中国大江大河治理思想的深刻变革、水利工程技术的迭代进步,以及这些宏大工程背后的政治博弈、民间疾苦与文化心态。它试图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在一个以农业立国、水患频仍的国度,统治者与知识精英是如何理解、控制并最终塑造了他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 第一部分:江河的召唤与旧体系的裂变(明中叶的困局) 明朝中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膨胀,传统的以“堵”和“修”为主的水患应对体系开始显露出其不可持续性。长江、黄河、淮河等主要流域的治理面临空前的压力。本书首先描绘了这一历史背景: 地理的张力: 详细分析了黄河“三年一决口,百年一改道”的自然规律与人定胜天的治理信念之间的根本冲突。重点考察了黄河下游,特别是河南、山东两省数百年积累的泥沙淤积问题,及其对漕运和农业的致命威胁。 技术与经验的固化: 梳理了宋元以来发展成熟的河工技术,如筑堤、护岸、疏浚的传统操作规范。探讨了这些经验在面对超大规模、超强度自然灾害时的局限性。此时期的水利官员往往是经验丰富的老吏,但其思维模式多局限于对既有成功案例的模仿,缺乏对水文动力学的系统认知。 漕运的命脉: 阐述了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南北物资流通体系对国家稳定的极端重要性。漕粮的运输,尤其是“挽河”与“改道”的争议,是如何将技术问题上升到国家安危的政治议题。我们观察到,在这一阶段,漕运的顺畅往往优先于对水患的根治。 第二部分:思想的碰撞与治理哲学的重构(理念的革新浪潮) 明代后期,随着学术思潮的活跃和实际工程经验的教训,一批具有开创性的水利思想家开始崭露头角。他们的观点标志着中国传统水利观向更科学、更具整体性的方向转变。 “疏导为上”的回归与深化: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从古代经典中汲取智慧,结合当代观察,重新审视“堵不如疏”的论断。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疏浚,更是对水流动力学更深层次的理解——认识到水流本身具有的“自然倾向性”,以及人为干预应顺应此倾向而非强行逆转的哲学。 全流域管理的雏形: 重要的讨论集中在如何跳出“一县一堤”、“一省一策”的局部治理模式,倡导对整个水系(如淮河水系或黄河中下游)进行统筹规划。这涉及到跨区域的协调、防洪与排涝的矛盾协调,以及军民合力的新组织模式。 工程设计的科学化探索: 考察了新的测量技术、材料学应用(如新的夯土技术、砖石结构应用)以及对水文数据的初步收集与分析尝试。虽然缺乏现代意义上的数学模型,但对水流速度、洪水位线的经验性估算已臻成熟。 第三部分:工程的实践与帝国的意志(宏大工程的实施与代价) 本书的重心之一,在于描绘明末清初,国家层面为解决水患而推行的几项标志性的大型水利工程。这些工程的决策过程、组织形式和实际效果,构成了晚明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 组织动员与社会成本: 分析了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劳动力组织体系——如何从里甲制中征调民夫,如何协调卫所军力和地方力量。重点揭示了无休止的徭役对底层社会稳定性的冲击,以及由此滋生的贪腐和低效问题。工程的“成功”往往建立在对民间资源的过度榨取之上。 政治与工程的联姻: 探讨了水利决策如何成为权力斗争的工具。某项工程的倡导者往往是朝中的重臣或地方的实力派,工程的成败直接影响其政治声誉。因此,工程的评估标准常被政治需求所扭曲,科学性退居次位。 遗产的固化与传承: 考察了这些大型工程(如新的河堤体系、泄洪区的规划)在清代继承和发展的情况。许多明代留下的工程遗制,如特定形式的堤防断面、河道的走向,深刻地塑造了清代乃至近代的地理面貌和水利遗产。 第四部分:水患背后的文化与制度镜像 最后,本书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角度,探究了水患对中华文明的深层影响。 “天人合一”的实践困境: 深入分析了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在水利实践中的矛盾体现。一方面,强调顺应自然;另一方面,又急于通过人力来“平定”水患,以证明君权的神授性与有效性。这种内在的紧张关系,贯穿了整个治理史。 史官笔下的治河: 梳理了历代地方志和官方史书中对水利工程的记载模式。观察到对于成功的水利工程,往往被描绘为君主圣明、官员勤勉的典范;而对于失败的工程,则多归咎于天灾或“奸佞误国”,对系统性失误的批判往往被淡化。 知识的断裂与复苏: 考察了在明末社会动荡中,一批重要的水利技术文献和图谱的散失与流传情况,以及后来的学者如何努力地收集、整理和复兴这些被忽视的工程智慧。 《大河的魂灵》以宏大的叙事和扎实的史料,重构了明代水利治理的复杂图景,它不仅是一部关于工程技术的历史,更是一部关于权力、资源分配、以及人类面对无常自然时所展现出的智慧与无奈的深刻编年史。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潘季驯评传》,我首先被那封面设计所吸引,一种古朴而又不失庄重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早已预示了书中内容的厚重与深邃。我并非历史学者,对潘季驯这个名字的了解也仅限于一些零散的片段,但正因如此,我才更加渴望通过这本书来深入认识这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独特印记的人物。我期待着作者能够以一种既严谨又不失文学性的笔触,为我勾勒出潘季驯波澜壮阔的一生。我希望看到书中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能挖掘出他内心深处的思考、情感的起伏,以及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我想了解他作为一个官员,如何平衡个人理想与国家大义;作为一个文人,他的创作是否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又为后世留下了怎样的精神财富。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视那个遥远而又充满魅力的时代,去感受那个时代人物的脉搏与温度。我满怀期待,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次思想的洗礼,一次历史的探险,一次对人生百态的深刻体悟。

评分

这本《潘季驯评传》在我手中沉甸甸的,光是阅读书名,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信息量。我一直对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扮演关键角色的风云人物充满好奇,而潘季驯无疑是其中一位。我迫切地想要知道,他是如何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凭借何种才华与魄力,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我期望书中能够详细地展现他的人生轨迹,从他的少年时代,到他步入仕途的种种经历,再到他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所做出的贡献。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读到作者对于潘季驯的深刻评价,不仅仅是简单的赞扬或批评,而是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分析他行为的动机,解读他决策的背景,以及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机会,一次与伟人灵魂碰撞的契机。我希望它能让我更加理解那个时代,更加深刻地认识人性的复杂,更加清晰地辨识历史前进的逻辑。

评分

初见《潘季驯评传》,我的第一反应是它所传达出的某种学术的严谨性,同时又透出一股非凡的艺术感染力。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对历史人物的传记有着一种近乎痴迷的热情,尤其钟爱那些能够将宏大叙事与细腻情感融为一体的作品。潘季驯,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而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剥开层层历史的迷雾,去真正触摸到这位人物的灵魂。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宏阔的视野,将潘季驯置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解读,展现他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既顺应又抗争,既有所作为又饱受磨砺。我想要了解他为人处世的智慧,他政治上的手腕,他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以及他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遗产。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深入人心的心灵探险,一次对历史真相的求索,一次对人生意义的追寻。

评分

手捧《潘季驯评传》,我感受到的是一种知识的厚重和思想的重量,这与我一直以来对历史传记的追求不谋而合。我渴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潘季驯这位历史人物。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生动而又不失严谨的笔触,为我展现他跌宕起伏的人生。我想要了解他如何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中,凭借其卓越的才干,在各个领域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了解一个人物的过去,更是理解一段历史的演变,感悟一种精神的力量,汲取一份人生的智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次充实的阅读体验,一次深刻的历史启迪,一次对人生价值的重新审视。

评分

《潘季驯评传》的出现,在我看来,不仅是一本关于人物的传记,更是一扇通往那个时代的大门。我对手中这本书的期待,源于我对历史人物的深刻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潘季驯,在我脑海中,一直是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形象,我想通过这本书,能够深入地了解他非凡的一生。我期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他的成长经历,他的政治抱负,他的军事才能,以及他在文化领域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客观而又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对潘季驯的一生进行评说,分析他的功过是非,挖掘他内心世界的丰富性,以及他为后世留下的启示。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精神的升华,一次对历史智慧的汲取,一次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