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仁华,曾秀云,大学文化,农艺师,安徽萧县华鑫特种动植物开发公司创办人。养殖研究地鳖虫十余年,设计建造了科学高效的温室化立体养殖模式,使单位面积利用率提高了4-6们,打破了地鳖虫冬眠习性,给地鳖虫饲喂含有促脱皮甾酮的“蜕皮素”,把地鳖虫生长周期由2年多缩短到7个月左右;采取预防为主的方式,有效地抑制了螨虫对地鳖虫的危害;把传统养殖成活北由50%提高到90%左右,综合经济效益提高5-8倍,并帮助数千农户脱贫致富。所创办的公司是国内较有影响的特种养殖企业,被授予“安徽省名优农产品企业”、“缩州市消费者信得过单位”等荣誉称号。
前言
 第一章 人工养殖地鳖虫的意义
 1.地鳖虫是一种什么虫?
 2.地鳖虫体内化学成分有何特点?
 3.地鳖虫有何医用功能?
 4.地鳖虫能吃吗?
 5.人工养殖地鳖虫前景如何?
 6.中国加入WTO后,地鳖虫的前景如何?
 7.人工养殖地鳖虫的优点有哪些?
 8.地鳖虫的开发利用要走什么道路?
 9.地鳖虫销售市场在哪里?
 10.全国有多少个药材大市场?各在哪里?
 11.人工养殖地鳖虫效益如何?一个人能养多少地鳖虫?
第二章 地鳖虫的生理特征
 12.我国分布最广的是什么地鳖虫?
 13.地鳖虫为什么要蜕皮?
 14.地鳖虫最灵敏的感官是什么?
 15.地鳖虫会飞吗?
 16.何为成虫、若虫、卵鞘?
 17.地鳖虫的皮肤蜡质层有何作用?
 18.地鳖虫的皮肤蜡质层有何作用?
 19.地鳖虫是如何吃食的?
 20.气门是什么器官?
 21.地鳖虫的血液是什么颜色的?
 22.地鳖虫耐干旱吗?
 23.地鳖虫能产多少卵块?1千克卵块有多少粒一保地鳖虫能繁殖多少后代?
第三章 地鳖虫的生物学特性
 24.地鳖虫栖息在什么环境?为什么会昼伏夜出?
 25.地鳖虫蜇人吗?
 26.地鳖虫生长的适宜条件是什么?
 27.地鳖虫爱吃什么食物?
 28.影响地鳖虫生长的四大因素是什么?
 29.温度是如何影响地鳖虫生长的?
 30.地鳖虫一生蜕几次皮?
 ……
 第四章 地鳖虫养殖技术
 第一节 饲养形式
 第二节 饲养工具
 第三节 饲养用土
 第四节 消毒杀菌
 第五节 采集种苗
 第六节 卵块孵化
 第五章 金边地鳖虫养殖技术
 第六章 科学配制地鳖虫的饲料
 第七章 地鳖虫饲养管理
 第八章 地鳖虫的病虫害防治
 第九章 地鳖虫的采收、加工及贮藏
 第十章 地鳖虫及药用配方与食用开发
 参考文献
说实话,这本书的排版和内容组织方式,初看有点像教科书,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它比我读过的很多专业书籍都要“接地气”。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实战经验的智慧。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病虫害防治”的部分,这通常是养殖户最头疼的问题。书中对几种常见病害的早期识别症状描述得非常细致,配上清晰的图示(虽然我这里看不到图,但文字描述的画面感很强),让人一看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更重要的是,它给出的处理方案是多层次的,既有应急处理措施,也有长期预防的策略,这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实践功底。我之前尝试过一些偏方的处理方法,效果时好时坏,现在对照书里的建议,才明白很多时候是方法用错了时机或剂量。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坐在你身边,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应对各种突发状况,让人心里踏实不少。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对于我这种对传统养殖模式感到迷茫的新手来说,简直是久旱逢甘霖。我本来以为养殖业就是那种靠天吃饭、经验主义的行当,没想到这本书里详尽地介绍了从选址、环境控制到日常饲养管理的每一个细节,而且是那种非常具体、可操作的指导。比如,它对不同生长阶段的虫子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甚至给出了一个精确的范围和调整的建议,这可比我之前在网上搜到的那些零散信息靠谱多了。我最欣赏的是它那种系统性的思维,不是只告诉你“怎么做”,而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让你真正理解背后的生物学原理。读完前几章,我就感觉自己手里的工具箱一下子丰富了,不再是盲人摸象了。尤其是在饲料配比那一块,书中提到的几种常见饲料的优化组合,让我看到了提高产量和品质的可能性。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把一个看似复杂的领域,用清晰的逻辑和扎实的知识体系展现出来,让普通人也能找到门道。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不只停留在基础知识层面,而是对“新技术”的探讨非常前沿和深入。现在的养殖业都在追求效率和可持续性,这本书显然紧跟时代步伐。我记得有一个章节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养殖容器对虫体生长速度的影响,并给出了量化的对比数据,这在其他地方是很难找到的。这种基于数据的分析,让我的决策不再凭感觉,而是有了科学的支撑。另外,书中对于一些新兴的、提高自动化程度的设备和管理模式也有所涉猎,虽然没有深入到电路图的程度,但它指出了技术发展的方向,让我对未来养殖的升级改造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对于一个想要做大规模、高标准生产的人来说,这种前瞻性的内容是无价之宝。它不仅仅是解决眼前问题,更是在构建一个面向未来的养殖蓝图。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用一种近乎“闲聊”的方式,把复杂的专业知识娓娓道来,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劲,但信息密度却高得惊人。我平时工作很忙,很难抽出大块时间去啃那些晦涩难懂的资料,这本书的“问答”结构设计得非常巧妙。它仿佛就是把养殖过程中所有可能遇到的“为什么”和“怎么办”都提前预设好了,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疑惑快速定位,找到答案。这种结构大大提高了阅读效率和知识吸收率。它不是让你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鼓励你带着问题去探索,自然而然地就把知识内化了。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步骤去实践一些小环节,发现每一步的描述都非常到位,连操作的力度和观察的细节都有提及,这对于追求精细化管理的实践者来说,简直是福音。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那就是“系统性重塑”。在此之前,我对养殖的理解是碎片化的,东家学一点,西家问一招,总感觉像是在打补丁。这本书像是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经过反复验证的底层操作系统。它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养活”虫子,更重要的是,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养殖经济学”框架。从成本核算到市场对接的初步分析,虽然不是重点,但作为辅助信息被巧妙地融入其中,让人在学习技术的同时,也对整个产业链有了宏观的认知。这让我意识到,成功的养殖不仅仅是技术活,更是经营管理的一部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相信它不仅是初学者的入门指南,即便是有些经验的人,也能从中找到优化现有流程的突破口,是一本可以反复阅读并从中获取新知的实用工具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