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为什么会"跑" 图解汽车构造与原理(第二版)(全彩印刷) | ||
| 定价 | 49.80 |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 版次 | 2 | |
| 出版时间 | 2012年01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陈新亚著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154 | |
| 字数 | 250000 | |
| ISBN编码 | 9787111362081 | |
《汽车为什么会“跑”(图解汽车构造与原理第2版)》是“陈总编爱车热线书系”之一。作者陈新亚根据多年来为车友咨询服务的经验,精选了 130 个与汽车有关的问题,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结合大量精美的汽车图片及简单文字说明,精准地介绍了汽车各个总成部件的构造、原理及*新汽车技术与配置等。
《汽车为什么会“跑”(图解汽车构造与原理第2版)》全彩印刷,所选图片以透视图、剖视图及原理示意图等为主,可以让读者清晰地看到汽车内部的具体构造,了解汽车各个部件运作的原理,从而为车友选车购车、用车开车提供基础知识支持。
本书非常适合汽车爱好者、车主及相关汽车从业人员阅读使用。
前言 回答您一个问题
再版序言
第一章 整车
1 汽车有多少个零部件?
2 汽车有哪些主要部件?
第二章 发动机
3 汽车动力从哪里来?
4 气缸数为何不能太多?
5 发动机的气缸有多少排列形式?
6 V型发动机更先进?
7 W型发动机为何应用少?
8 水平对置发动机更有个性?
9 发动机动力为何源源不断?
10 发动机动力源于爆炸?
11 火花塞像是雷电?
12 进气门为何比排气门大?
13 气门数为何不能太多?
14 凸轮轴起什么作用?
15 为什么发动机需要正时?
16 什么是OHV发动机?
17 什么是OHC、SOHC、DOHC 发动机?
18 可变气门有什么好处?
19 节气门起什么作用?
20 进气歧管长度也可变?
21 排气歧管为何奇形怪状?
22 直线运动怎样变成旋转运动?
23 活塞*辛苦?
24 为何说曲轴是中心轴?
25 飞轮为何能储存动能?
26 发动机如何冷却?
27 机油是怎样润滑的?
28 发动机共有多少个部件?
29 为何大排量发动机动力更强?
30 柴油机为何不用火花塞?
31 燃油缸内直喷优势何在?
32 涡轮增压如何增压?
33 机械增压是什么原理?
34 双增压器是什么?
35 转子发动机是什么原理?
36 混合动力是怎么回事?
37 氢动力汽车如何工作?
38 插电式混合动力是什么?
39 可变排量是怎么回事?
40 什么是增程式电动汽车?
41 燃料电池汽车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第三章 变速器
42 汽车没有变速器会怎样?
43 变速器为何能变速?
44 变速器有哪些种类?
45 手动变速器如何变速?
46 自动变速器中有两台电风扇?
47 自动变速器构造有哪些?
48 为何能自动变速?
49 无级变速器如何实现无级?
50 双离合变速器是如何动作的?
第四章 传动系统
51 动力如何传递?
52 离合器有什么作用?
53 万向节起什么作用?
54 前置前驱的特点是什么?
55 前置后驱的特点是什么?
56 后置后驱的特点是什么?
57 中置后驱的特点是什么?
58 四轮驱动有什么优势?
59 什么是分时四驱?
60 全时四驱有什么优势?
61 分动器起什么作用?
62 什么是适时四驱?
63 差速器因何而生?
64 差速器如何差速?
65 限滑差速器如何限滑?
66 为何要将差速器锁死?
67 什么是冠齿中央差速器?
68 托森C 型中央差速器是怎样动作的?
第五章 悬架系统
69 悬架起什么作用?
70 悬架都由什么部件组成?
71 独立悬架和非独立悬架怎样分?
72 什么是麦弗逊式悬架?
73 双叉臂式悬架什么样?
74 纵臂扭转梁是什么形式?
75 稳定杆有什么作用?
76 多连杆悬架*先进?
77 空气悬架的好处是什么?
78 有了弹簧为何还要减振器?
79 电磁减振器有什么优势?
第六章 转向系统
80 随速助力转向有什么好处?
81 转向为何需要助力?
82 什么是齿轮齿条式转向?
83 什么是循环球式转向?
84 主动转向系统有什么优势?
85 可变齿比转向有什么优势?
86 四轮转向如何动作?
第七章 制动系统
87 为什么称鼓式制动?
88 鼓式制动是怎样工作的?
89 盘式制动性能更好?
90 制动盘为何要通风?
91 真空制动助力器有什么用?
92 紧急制动辅助系统有什么作用?
93 陶瓷制动盘有什么优势?
第八章 电气系统
94 CAN-BUS总线是什么?
95 电子稳定程序如何介入?
96 随动转向前照灯有什么好处?
97 LED车灯为何寿命长?
98 空调为何能制冷?
99 主动头枕如何动作?
100 电动座椅如何调整和加热?
101 安全气囊什么时候才会启爆?
102 折叠顶篷如何开关?
103 驾驶模式选项有什么用处?
104 什么是预警安全系统?
105 自动跟车逢适应巡航系统有什么优势?
106 什么是车道保持系统?
第九章 车身构造
107 汽车如何分“厢”?
108 车身规格如何标注?
109 什么是非承载式车身?
110 什么是承载式车身?
111 车身为何要采用不同的材料?
112 车门防撞钢梁起什么作用?
113 什么是溃缩吸能车身?
114 什么是冲力转移设计?
115 自动防滚杆如何动作?
116 防爆轮胎怎样防爆?
117 汽车行驶时为何会产生升力?
118 扰流板起什么作用?
119 两厢车为何都要装后刮水器?
120 空气对汽车必不可少?
第十章 设计与制造
121 为何先从草图开始?
122 效果图是什么样?
123 胶带效果图有什么用?
124 为什么要采用计算机辅助造型(CAS)?
125 为什么要做1:5油泥模型?
126 1:1油泥模型怎样做?
127 怎样进行风洞测试?
128 怎样计算风阻系数?
129 样车都做哪些试验?
130 汽车制造流程是怎样的?
后记
我是一名对汽车历史和技术发展感兴趣的收藏家,我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汽车构造和原理的书籍,最好是能够图文并茂,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汽车的发展脉络。这本书的“图解汽车构造与原理”和“全彩印刷”的特点,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拿到书后,我首先被其典雅的封面设计所吸引,仿佛一本厚重的史书,散发着历史的沉淀感。翻开内页,我被书中高质量的插图和严谨的文字内容所折服。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现代汽车的构造和原理,还穿插了许多关于汽车发展历史的精彩内容。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早期汽车发动机的介绍印象深刻,通过图示我能够看到,那些笨重的铸铁发动机是如何一步步演变成今天轻巧高效的动力单元的,这让我对汽车工程师们的智慧和创新精神有了更深的敬意。书中对不同时期汽车技术发展的对比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从化油器到电喷,从机械转向到电子助力,每一步技术的革新都极大地提升了汽车的性能和用户体验。我还对书中关于汽车设计美学的讲解很感兴趣,虽然我更关注技术层面,但了解汽车的外形设计是如何与空气动力学、人体工程学等相结合,也能够增加我对汽车整体的理解。书中对经典车型的剖析,让我能够从技术层面欣赏到那些流传下来的经典之作。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汽车构造和原理的百科全书,更是一本汽车发展史的生动写照,它让我从更宏观的角度理解了汽车的演变过程,是一本值得收藏和细细品味的佳作。
评分老实说,我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一种“技术宅”的冲动,平时没事就喜欢捣鼓点电子产品,对汽车的机械构造一直充满好奇,但市面上很多关于汽车的书籍要么过于专业,要么过于简单,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本书的“图解”和“全彩”这两个关键词,让我觉得可能是一本比较容易上手的读物。拿到书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厚实”,纸张的质感很好,印刷也非常精美,这一点就值回票价了。打开书,果然如我所料,里面的插图非常多,而且色彩鲜艳,很多细节都处理得很到位,甚至连螺丝钉的纹路都清晰可见。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关于传动系统,尤其是变速箱的工作原理。书中用非常形象的图示,将行星齿轮组的啮合方式、离合器的分离与结合,以及不同档位的传动比都一一展现了出来。我之前一直对自动挡的变速箱感到神秘,觉得它怎么能根据速度和路况自动换挡,看完书中的讲解,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里面有这么多巧妙的设计。我还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制动系统部分的图解,从刹车盘的摩擦到刹车片的挤压,再到液压系统的传递,整个过程被分解得非常清晰,让我对汽车的制动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此外,书中对冷却系统和润滑系统的讲解也相当到位,这些虽然不是直接驱动汽车前进的部件,但却是保证汽车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幕后英雄”,书中通过生动的图示,让我了解了它们的重要性。这本书真的颠覆了我之前对汽车的刻板印象,它让我看到了汽车背后所蕴含的精妙设计和工程师们的智慧,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工具书”。
评分从小我就对机械玩具情有独钟,长大后更是对那些庞大而精密的机械设备充满了好奇,尤其是汽车,作为现代工业的集大成者,其内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一直让我着迷。我曾尝试阅读一些关于汽车原理的书籍,但往往因为过于晦涩难懂而放弃。这本书的“图解”和“全彩印刷”的特点,让我觉得它可能是一本能够让我真正理解汽车的入门书籍。拿到书后,我被其精美的封面设计所吸引,绿色的主色调搭配着汽车的剪影,给人一种环保和科技感并存的感觉。翻开内页,我惊喜地发现,书中的插图质量非常高,色彩鲜艳,而且标注清晰,每一张图都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让人赏心悦目。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关于汽车的驱动系统,尤其是发动机。书中用非常形象的图示,将内燃机的燃烧过程分解成几个简单的步骤,从燃油和空气的混合,到点火爆炸产生动力,再到废气的排出,每一步都清晰明了。我还对书中关于刹车系统的讲解印象深刻,通过图示我能够看到,当踩下刹车踏板时,刹车油是如何通过液压系统传递压力,最终使刹车片夹紧刹车盘,从而实现减速制动的过程。这让我对汽车的安全性能有了更深的认识。此外,书中还涉及到汽车的电气系统,如发电机、蓄电池、点火系统等,这些虽然是汽车的“幕后英雄”,但却是保证汽车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书中通过精美的图示,让我了解了它们的工作原理和相互关系。总而言之,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为我揭示了汽车的奥秘,让我不再觉得汽车是遥不可及的机械,而是充满了智慧和工程之美的产物,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评分我一直对机械类的东西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庞大而精密的机器,总能让我产生一种敬畏感。汽车作为现代工业的代表之一,其背后蕴含的科技和智慧更是让我着迷。我一直想找一本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汽车构造的书,让我能够真正理解它为什么能够以如此快的速度和如此稳健的姿态在道路上驰骋。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非常有吸引力,流线型的车身线条与机械齿轮的结合,仿佛预示着速度与力量的融合。翻开内页,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的图解系统性非常强,每一个部分的讲解都配有高质量的插图,并且标注清晰,颜色搭配也很协调,不会让人产生视觉疲劳。书中对发动机的讲解尤其详尽,从活塞的运动轨迹到气门的开合时机,再到点火系统的触发原理,都进行了层层递进的剖析。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涡轮增压的介绍印象深刻,图示生动地展现了涡轮在高温废气驱动下的高速旋转,以及如何通过增加进气量来提升发动机的功率,这种直观的展示方式,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有效得多。此外,书中还涉及到汽车底盘的构造,比如转向系统、制动系统和悬挂系统,这些都是影响汽车操控性和舒适性的关键部件,书中通过多角度的剖视图,让我清晰地看到了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空气动力学的讲解,虽然篇幅不多,但却点出了车辆在高速行驶时,车身形状对稳定性的重要作用,这让我对跑车的设计有了新的理解。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艺术品,它将复杂的汽车技术以一种美学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我是一名初入汽车行业的工程师,对汽车的各个系统都充满了学习的热情,但往往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机械构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鸿沟。我希望找到一本既有理论深度,又能通过直观图解来帮助我理解实际构造的书籍。这本书的“图解汽车构造与原理”就正中我的下怀,而“全彩印刷”更是增强了其视觉效果,有助于我对复杂结构的理解。拿到书后,我首先就被其精美的装帧和高质量的印刷所吸引。书中的插图非常专业,角度多样,细节丰富,几乎涵盖了汽车的每一个角落。我最先翻阅的部分是关于发动机的燃烧室和配气机构,书中的3D剖视图将活塞的运动、气门的开关时机以及点火线圈的工作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对我理解发动机的性能至关重要。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凸轮轴正时的讲解印象深刻,通过图示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如何通过正时链条或皮带将曲轴的转速传递给凸轮轴,并精确控制气门的开启和关闭,这对于发动机的平稳运行和燃油经济性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对变速箱的讲解也十分到位,特别是关于双离合变速箱(DCT)的工作原理,通过图示我能够理解两个离合器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以实现快速平顺的换挡,这对于我今后设计和分析传动系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书中还涉及了底盘系统的各个部件,如转向器、制动器、悬挂支架等,这些图解帮助我清晰地理解了它们的结构和工作方式,为我今后的设计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总而言之,这本书是我学习汽车构造与原理的绝佳助手,它将复杂的理论知识以直观的图解形式呈现出来,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效率和理解深度。
评分作为一个对汽车充满好奇心的普通用户,我一直觉得汽车就像一个神秘的黑盒子,知道它能带我去任何想去的地方,却不了解它内在的运作机制。这本书的书名“汽车为什么会跑”正是我内心深处的疑问,而“图解”和“全彩印刷”的字眼,则让我看到了一个能够解开这个谜团的希望。收到书后,我立刻迫不及待地翻阅。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每一个章节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并且用大量的插图来辅助说明,避免了枯燥的文字描述。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车辆动力输出的讲解,从发动机产生的扭矩,到经过变速箱的功率放大,再到传动轴将动力传递到车轮,每一个环节都通过生动的图示呈现出来,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汽车的工厂,亲眼目睹着动力的产生和传递。书中关于悬挂系统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以前只知道悬挂是为了减震,但看完书中的图解,我才了解到不同的悬挂类型(如麦弗逊、多连杆)是如何通过不同的结构设计来影响车辆的操控性和舒适性的,这让我对汽车的工程设计有了更深的敬意。我还对书中关于车身结构和安全设计的讲解特别感兴趣,虽然不是直接驱动汽车的部件,但这些部分却是保障我们行车安全的关键。书中通过各种碰撞模拟图和结构受力分析图,让我明白了汽车在发生碰撞时,是如何通过车身的溃缩吸能区来保护乘员的,这让我对汽车的安全性能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为我揭示了汽车的奥秘,让我不再觉得汽车是遥不可及的机械,而是充满了智慧和工程之美的产物。
评分这本书包装得非常牢固,快递小哥也很给力,送过来的时候没有任何破损。我本来对汽车构造完全不了解,平时开车也就是踩油门刹车,但随着对汽车的好奇心越来越强,总想知道它究竟是怎么跑起来的。这本书的书名就深深吸引了我,"汽车为什么会跑"这个问题,似乎触及到了最根本的好奇点,而且“图解”和“全彩印刷”的字眼,预示着它会是一本视觉享受的书,不至于枯燥乏味。拿到手后,翻开第一页,就被精美的插图和清晰的标注吸引住了,感觉就像打开了一个汽车的微观世界,每一个零件都栩栩如生,仿佛在向我诉说着它的工作原理。从发动机的燃烧室到传动轴的运转,从悬挂系统的吸震到轮胎的抓地力,书中都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和直观的图示进行了解释,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看得懂。特别是关于内燃机工作的过程,书中的图解简直是神来之笔,从进气、压缩、做功到排气,每一个环节都衔接得天衣无缝,让我对这个庞大而复杂的机器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汽车发展历史的小故事,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让我感觉不只是在学习技术,更是在了解一项伟大的发明。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安全气囊和ABS系统的讲解,这些在我们日常驾驶中至关重要的技术,通过图解变得非常易于理解,也让我对汽车的安全性能有了更深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本书以一种通俗易懂又不失专业性的方式,满足了我对汽车原理的好奇心,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入门读物。
评分我是一位对汽车性能和操控非常挑剔的驾驶者,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辆车的驾驶感受,就必须了解它底层的机械原理。这本书的“图解汽车构造与原理”的标题,让我看到了深入了解汽车的希望,而“全彩印刷”更是增加了阅读的吸引力。拿到书后,我首先被其硬挺的封面和精美的内页设计所吸引,感觉它是一本非常“专业”的书籍。我最先翻阅的部分是关于汽车的悬挂系统和转向系统,我一直觉得这两部分是决定一辆车操控性的关键。书中用非常详细的图示,将不同类型的悬挂系统(如双叉臂、多连杆)的几何结构以及它们对车轮定位和行驶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清晰的展示。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转向比和转向迟滞的讲解印象深刻,通过图示我能够理解,不同的转向机构和调校是如何影响方向盘的响应速度和精准度的,这对我今后选择和改装车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书中对制动系统的讲解也让我大开眼界,我能够看到,从刹车踏板的踩下,到液压系统的传递,再到刹车卡钳和刹车盘的工作,整个过程被分解得非常细致。我特别对书中关于制动力的分配和ABS系统的介入时机进行了深入了解,这让我对汽车在紧急情况下的安全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此外,书中对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特性和变速箱的换挡逻辑的讲解,也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不同车型在加速和巡航时的表现差异。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真正为懂车、爱车人士量身打造的佳作,它以一种直观易懂的方式,为我揭示了汽车性能的秘密,让我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握一辆车的精髓。
评分我是一个对汽车改装充满热情的小白,虽然喜欢折腾,但对汽车的内部构造却了解甚少,常常因为不懂原理而走弯路。这本书的“图解汽车构造与原理”和“全彩印刷”的特点,让我看到了一个学习汽车基础知识的绝佳机会。收到书后,我立刻被其充满活力的封面设计所吸引,绿色的背景搭配着一辆正在疾驰的汽车剪影,充满了动感和力量。翻开内页,我被书中丰富的插图和清晰的文字所吸引。书中对发动机的各个部件都进行了细致的介绍,从活塞、连杆到气门、曲轴,每一个部件的功能和作用都解释得清清楚楚。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进排气系统的讲解印象深刻,通过图示我能够理解,如何通过改装进气管路和排气管路来提升发动机的进气效率和排气顺畅度,从而增加动力输出。我还对书中关于悬挂改装的讲解很感兴趣,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减震器和弹簧的类型,以及它们对车辆操控性的影响。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有些改装能够提升车辆的稳定性,而有些则会适得其反。此外,书中对车身强化和空气动力学改装的介绍,也让我对如何提升车辆的整体性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非常喜欢书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复杂的改装原理,这让我能够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误区。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非常适合汽车改装爱好者的入门读物,它用直观的图解和清晰的讲解,为我打开了通往汽车改装世界的大门,让我能够更自信地进行各种尝试。
评分我是一名汽车爱好者,平时喜欢关注汽车的最新动态,也对汽车的性能和技术参数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汽车内部的构造和原理,我一直觉得有些模糊。我希望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性地讲解汽车构造的书籍,能够将那些复杂的机械部件和电子系统一一梳理清楚。这本书的标题“汽车为什么会跑”直击核心,让我觉得它能够解答我长久以来的疑问。而且“图解”和“全彩印刷”的承诺,让我对阅读体验充满了期待。拿到书后,我首先被其精美的封面设计所吸引,非常有现代感和科技感。翻开内页,我被书中高质量的插图和清晰的排版所征服。书中对发动机的剖析尤为精彩,从活塞、连杆、曲轴的相互作用,到气门的升程和配气相位,再到点火、喷油等关键环节,都通过细腻的图示进行了详细的展示。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四冲程发动机工作循环的图解印象深刻,每一个冲程都配有直观的动画式插图,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气缸内气体的变化过程。此外,书中对电子控制系统(ECU)的讲解也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对ECU的作用感到好奇,书中通过图示展现了ECU如何接收来自各种传感器的信号,并对发动机、变速箱等进行精确的控制,让我对现代汽车的智能化有了更深的认识。我还对书中关于新能源汽车(如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章节很感兴趣,虽然我主要关注传统燃油车,但了解新能源汽车的构造和原理,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书中对电池组、电机和能量回收系统的讲解,让我对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有了初步的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集技术深度和阅读趣味性于一体的优秀读物,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