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会好吗? 梁漱溟晚年口述(增订本)》的访谈中,艾恺以专业研究者的身份提出精当的问题,梁漱溟悉心作答,内容涉及儒家、佛家、道家的文化特点及代表人物,也包括梁漱溟与诸多政治文化名人的交往经历,以及他与20世纪中国历史紧密关联的一生。本书初版于2006年出版,曾入围第三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荣获“2006年十大好书”,二版于2011年出版,两版均加印多次。2015年8月,艾恺教授荣获第九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三联书店此次对原书做了全新增订,不仅订正错讹,还增补了若干珍贵插图和注释,艾恺教授亦为新版重新作序。
内容简介 《这个世界会好吗? 梁漱溟晚年口述(增订本)》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艾恺在写作《*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一书后,为印证事实,于1980年8月来华专访梁漱溟先生的访谈记录。谈话中,梁漱溟论述了儒家、佛家、道家的文化特点及代表人物,也谈及与诸多政治文化名人,包括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康有为、章太炎、胡适、冯友兰等的交往经历,并回顾了他一生的重要活动——任教北大、从事乡建运动、创建民主同盟等。书中内容丰富,可作为了解与研究梁漱溟思想与活动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参考,对读者修身处世亦不乏启迪。 ★我认为就算再过一百年,梁先生仍会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单单因为他独特的思想,而且因为他表里如一的人格。与许多20世纪的儒家信徒相比较,他更接近传统的儒者,确实地在生活中实践他的思想,而非仅仅在学院中高谈。梁先生以自己的生命去实现对儒家和中国文化的理想,就这点而言,他永远都是稀少的。
——艾恺
★梁先生的人生有点像个圣人,圣人悲悯持世,进而止不住要救世,总想把自己的思想付诸行动,来改善这个社会。一般的读书人安于书斋,只满足于笔下风云,多徘徊于砚中风韵。从这个意义来讲,梁先生有些类似于甘地这样的圣者,通过自己的不断奔走感化大地,于改造人生与社会中践履一己的感悟。
——许章润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它不像那种需要集中所有精力去攻克的学术著作,而是可以伴随日常生活,在晨起或夜深人静时细细品味的“精神补给”。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关于个人生活细节的描述,这些细碎的往事,非但没有稀释主题的严肃性,反而为梁先生的理论增添了血肉和温度。它们让读者确信,眼前这位谈论天下大道的长者,也曾为柴米油盐、家庭琐事而烦恼,这种真实性极大地拉近了距离。它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方法论”——即如何以一种持续反思、不断向内求索的态度去面对世界的复杂性。读完之后,我没有感到豁然开朗的轻松,反而多了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那就是继承这种探寻真理、关注民生的精神遗产。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生命哲学沉淀之作。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它不像传统自传那样追求线性时间脉络的严密,反而更像是一种意识的流动和主题的反复叩问。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中西文化冲突与调和”的部分,梁先生的思考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对立与取舍,他试图在两者之间搭建一座立体的桥梁。这种深入骨髓的文化自省,是当代许多浮躁的文化讨论中罕见的深度。每一次谈话的转折都显得那么自然,一会儿谈到早年的出家念头,一会儿又跳到对具体社会问题的观察,这种跳跃感,恰恰模仿了晚年人记忆的真实状态——某个瞬间的感悟能瞬间唤醒几十年前的场景。艾恺的提问精准而克制,像一把精巧的手术刀,总能在关键时刻切入要害,却又不失对受访者的尊重。我合上书时,脑海中浮现的不是某一句振聋发聩的名言,而是一种面对复杂世界时,保持清醒与慈悲的姿态。这种姿态本身,就是对“这个世界会好吗”这个终极疑问最有力的回应——好,是需要持续努力和不断审视的过程。
评分我必须承认,阅读此书的过程,是一次对既有认知体系的温和颠覆。梁先生的晚年思想,明显比他早期的激进姿态要圆融得多,但这绝非妥协,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和解”。他不再固执于某一种模式的绝对正确,而是展现出一种“皆可为我用”的豁达。特别是他对传统文化的重估,不是盲目复古,而是从实用主义和精神需求的层面,重新挖掘其价值。这种论述的细腻之处在于,它展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时代在变,方法在变,但人类对秩序、和谐、意义的追求是不变的。艾恺对历史背景的补充和对梁先生思想脉络的梳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得口述的片段得以被置于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下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面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内在支撑,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好”,是建立在对“不好”有深刻体察之上的平静接受。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力量是潜移默化的,它没有宏大的辞藻堆砌,但每一个句子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后的结晶。我体会到一种“大智若愚”的叙事风格,梁漱溟先生用最朴素的语言谈论最深刻的命题,比如“如何对待痛苦”、“什么是真正的孝道”。这种朴素,反而具有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它剥去了理论的外衣,直击人性的核心需求。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他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在当下这个技术至上的时代,重新审视人与大地、人与生命本身的连接,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仅是哲学思辨,更像是对现代人精神荒芜的一种温柔诊断。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很少去翻阅脚注或注释,因为口述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原生性,它要求读者放下评判,单纯地去接受一位智者在生命暮年所展现出的坦荡与释怀。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梁先生的过去,更是我们身处的时代迷惘。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露着一种厚重感,那种老旧的纸张纹理和沉稳的色彩搭配,让人一拿到手里,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需要深思熟虑的年代。我本来对梁漱溟先生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文字片段,大多是他早年关于文化和人生哲学的宏大论述。但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晚年口述”这种极其私密和坦诚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我尤其欣赏艾恺教授作为访谈者的角色,他没有试图去过度解读或美化梁先生,而是像一个耐心的聆听者,引导出那些经过岁月沉淀后的真实想法。读起来,你会感觉到一种强烈的“在场感”,仿佛你正坐在一个灯光昏黄的书房里,听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以一种近乎絮叨的口吻,梳理他一生的困惑与了悟。这种返璞归真的叙述,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显得晦涩的议题,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和历史的沧桑感。它不像一本纯粹的哲学书,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人生回忆录,让人在回味中思考“好”的定义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在一个变动的世界中安顿自己的内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