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西方美学史(套装共两册)书籍 图书

正版西方美学史(套装共两册)书籍 图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光潜 著
图书标签:
  • 美学史
  • 西方美学
  • 艺术史
  • 哲学
  • 文化
  • 艺术理论
  • 经典
  • 套装
  • 图书
  • 正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智仁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152787
商品编码:10459403014
丛书名: 含章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704
套装数量:2
字数:609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西方美学史》(全2册)编辑推荐:
1朱光潜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也是中国系统研究西方美学思想人,蜚声中外。
2美学爱好者不可错过的经典读物,美学、文艺理论等研究者的参考书!近修订典藏版!
3通过本书,读者可以全面了解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概况;研究者也能从中受到启发,为进一步的美学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4代表了迄今为止我国对西方美学研究的水平,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和宝贵的研究成果。

海报:

内容简介

《西方美学史》(全2册)内容推荐:
《西方美学史》是美学泰斗朱光潜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中国学者撰写的部西方美学专著,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
本书选取了西方各个美学流派中具代表性的人物及其美学观点,进行评述。对美学上的一些带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的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作者挑选的这些人物代表了各时期的主要美学思潮,展现了西方美学的历史发展脉络,通过本书,读者可以全面了解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概况。美学、文艺批评、文艺理论等研究者也能从中受到启发,为进一步的美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盟石,安徽省桐城人。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和翻译家。曾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大学任教,并曾任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协顾问等职。
朱光潜是中国美学界的,是中国系统研究西方美学思想人,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蜚声中外。著有《谈修养》《谈美》《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译有《歌德谈话录》《文艺对话集》《拉奥孔》等。

目录

《西方美学史》(全2册)目录:
1序论
1一美学研究的对象;美学由文艺批评、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附庸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
6二研究美学史应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南;它的艰巨性和光明前途
部分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
002//章希腊文化概况和美学思想的萌芽
一希腊文化的概况_ 002
二毕达哥拉斯学派_ 004
三赫拉克利特_ 006
四德谟克利特_ 007
五苏格拉底_ 008
六结束语_ 009
011//第二章柏拉图
一文艺对现实世界的关系_ 015
二文艺的社会功用_ 022
三文艺才能的来源——灵感说_ 027
四结束语_ 030
035//第三章亚里士多德
一亚里士多德——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_ 035
二摹仿的艺术对现实的关系_ 040
三文艺的心理基础和社会功用_ 048
四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观点的阶级性_ 058
五结束语_ 060
063//第四章亚历山大理亚和罗马时代:贺拉斯、朗吉努
斯和普洛丁
一贺拉斯_ 067
二朗吉努斯_ 073
三普洛丁_ 081
087//第五章中世纪: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纳和但丁
一奴隶社会的解体与封建制度的奠定_ 087
二基督教的传播和基督教会对欧洲的封建统治_ 088
三中世纪文化的落后,教会对文艺的仇视_ 089
四圣奥古斯丁和圣托马斯的美学思想_ 092
五中世纪民间文艺对封建制度与教会统治的反抗_ 098
六但丁的文艺思想_ 100
109//第六章文艺复兴时代:薄伽丘、达芬奇和卡斯特
尔维屈罗等
一文化历史背景_ 109
二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的领导地位_ 112
三意大利的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_ 114
第二部分十七八世纪和启蒙运动
138//第七章法国新古典主义:笛卡尔和布瓦洛
一经济政治文化背景_ 138
二笛卡尔的理性主义的哲学和美学_ 141
三布瓦洛的《论诗艺》,新古典主义的法典_ 144
四“古今之争”:新的力量的兴起_ 156
158//第八章英国经验主义:培根、霍布斯、洛克、夏夫兹博里、哈奇生、休谟和伯克
一培根_ 159
二霍布斯(附:洛克)_ 162
三夏夫兹博里_ 168
四哈奇生_ 176
五休谟_ 181
六伯克_ 191
七结束语_ 205
208//第九章法国启蒙运动:伏尔泰、卢梭和狄德罗
一启蒙运动的背景和意义_ 208
二启蒙运动者对文艺的基本态度_ 211
三狄德罗的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_ 214
240//第十章德国启蒙运动:戈特舍德、鲍姆嘉通、文克尔曼和莱辛
一德国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_ 240
二几个先驱人物_ 242
274//第十一章意大利历史哲学派:维柯
一十八世纪意大利历史背景和文化概况_ 274
二维柯的生平和思想体系_ 276
三维柯的基本美学观点_ 281
四对维柯的评价_ 293
第三部分十八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

甲德国古典美学
298//第十二章康德
一康德的哲学思想体系_ 298
二《判断力批判》_ 301
三结束语_ 347
353//第十三章歌德
歌德的时代和他早年的文化教养_ 354
结束语_ 377
378//第十四章席勒
一《论美书简》和《审美教育书简》_ 380
二《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_ 397
三结束语_ 406
409//第十五章黑格尔
一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和辩证法,它与过去哲
学传统的关系以及它的内在矛盾_ 409
二黑格尔美学的几个基本观点_ 415
结束语_ 446
乙其他流派
449//第十六章俄国革命民主主义和现实主义时期美学(上)
文化历史背景_ 449
别林斯基_ 455
495//第十七章俄国革命民主主义和现实主义时期美学(下)
车尔尼雪夫斯基_ 495
529//第十八章“审美的移情说”的主要代表:费肖尔、立
普斯、谷鲁斯、弗农李和巴希
一移情说的先驱:费肖尔父子_ 529
二立普斯_ 536
三谷鲁斯_ 545
四弗农李_ 551
五巴希_ 554
六结束语_ 556
560//第十九章克罗齐
一克罗齐的哲学体系_ 561
二克罗齐的基本美学观点_ 565
三结束语_ 579
丙结束语
582//第二十章关于四个关键性问题的历史小结
一美的本质问题_ 583
二形象思维:从认识角度和实践角度来看_ 601
三典型人物性格_ 617
四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_ 640
664//附录:简要书目

精彩书摘

《西方美学史》(全2册)精彩书摘:
一希腊文化的概况
希腊美学思想,就有历史记载可凭的来说,发源于公元前六世纪,极盛于公元前五世纪到四世纪(按:指公元前四世纪),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它是和希腊社会经济基础和一般文化情况密切联系着的。
西方古代文化发源于地中海沿岸,特别是地中海东部爱琴海一带的岛屿以及希腊半岛(巴尔干半岛)。这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公元前三千纪到二千纪,发生过民族大迁徙,在希腊南部发展出古典文化的民族大半是由爱琴海各岛屿以及由半岛北部移来的。他们带来了他们原有的奴隶制度,在侵略战争和殖民扩张之中又不断地把战俘变成奴隶,替他们畜牧耕作和进行其它方式生产。姑举文化中心的雅典为例来说,在公元前五世纪,它的全部人口约四十万,其中奴隶就占二十五万左右,剩下的十五万人之中有一部分是自由民,奴隶主只占少数。
希腊早期的生产主要是农业。由于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对自由民的强取豪夺,财产日渐分化,农业的发展日渐趋向土地集中,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土地贵族阶级。到了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即我们要研究的美学起源的时代,希腊经济基础开始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于战争的频繁(其中长久的是波斯战争,这是由于雅典势力扩张到小亚细亚,和波斯发生利益冲突所引起的)、交通的发达、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在像雅典那样拥有海港的城邦里,农业经济日渐转到工商业经济。这就带来阶级力量对比的改变:原来经营农业的贵族奴隶主就日趋没落,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就日渐上升。这新兴阶级代表当时进步的力量,与地主贵族阶级争夺政权。这就形成两大政党——民主党与贵族党。所谓“民主”也只是“有限的民主”,即奴隶主内部的民主。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这两党力量的对比在希腊各城邦之中并不平衡。就两个强盛的城邦斯巴达和雅典来说,斯巴达还主要靠农业,所以贵族党占优势;雅典主要靠利润较大的工商业,所以民主党占优势。希腊各城邦(一般很小,只有几万人口)大半环绕着斯巴达和雅典,形成贵族党和民主党两个对立的阵营,斗争往往很尖锐,酿成绵延不断的内部战争。希腊文艺家和思想家在政治上也有这两种不同的倾向,在我们所要研究的美学思想家之中,大半属于贵族党,只有德谟克利特可能是例外。
流传下来的古希腊文化主要是奴隶主的文化。他们靠奴隶劳动,所以有从事文化活动的“自由”。希腊文化起源是很早的。希腊民族在原始公社和氏族社会阶段,就已经有一套丰富而完整的神话。这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它“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 。
这套希腊神话有很大一部分保存在荷马史诗里。荷马史诗从公元前九世纪便已在人民中间口头流传,到公元前六世纪才写成定本,荷马史诗在古代是一般人民的主要教科书,流传广,所以影响深。其次,希腊神话也有一部分保存在戏剧里。希腊戏剧,特别是悲剧,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达到了,代表作家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三大悲剧家)和亚理斯多芬(喜剧家)。演戏是雅典每年祭神节和文娱节的一个重要项目。看戏就是受教育,它是雅典公民的一种宗教的和政治的任务。所以文艺在希腊人生活里远比在后来二千多年中都较重要。此外,在公元前五世纪前后,希腊的音乐、建筑、绘画、雕刻等艺术也都很繁荣,特别是雕刻,它发展到欧洲后来一直没有赶上的高峰。因此,希腊美学理论是有丰富的文艺实践做基础的。
美学在西方一开始就是哲学的一个部门。希腊文艺到了公元前五世纪前后在雅典达到了它的黄金时代,即所谓伯里克里斯时代。但是也就在这个时代,希腊文化由传统思想统治转变到自由批判,由文艺时代转变到哲学时代。三大悲剧家中后的欧里庇得斯就常向哲学家请教,在作品中对现实社会问题进行尖锐的批判,喜剧家亚理斯多芬的作品里也时常流露自由批判的精神,从此哲学就日渐占上风,一系列的卓越的哲学家,例如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陆续出现了。由文艺时代转变到哲学时代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个原因是随着生产的发展,自然科学的研究便日渐繁荣,这就带动了哲学的研究。其次是工商业的发展所造成的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民主力量的上升)。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向地主贵族阶级争夺政权。这种“民主运动”促成了批评辩论的风气。掌握知识和辩论的本领成为争夺政权者的条件,于是就有诡辩学派应运而起。诡辩学派在当时多半站在民主党方面,代表学术上进步力量,批判和辩论的风气是由他们煽起的。希腊思想的对象由自然现象转变到社会问题,主要也应归功于他们。第三,由于希腊在贸易和战争中和腓尼基、波斯和埃及各民族发生日益频繁的接触,外来的文化思想对希腊也起了激发哲学思考的作用。
哲学家们既然要注意到社会问题,就势必注意到文艺问题;文艺发展本身也要求理论性的概括,就势必注意到美学问题。希腊美学思想发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和苏格拉底,极盛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现在分述如下。
二毕达哥拉斯学派
毕达哥拉斯学派盛行于公元前六世纪。他们都是些数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当时希腊哲学的主要对象还是自然现象,毕达哥拉斯学派以及稍后的赫拉克利特都主要是从自然科学观点去看美学问题的。在自然科学中当时哲学家们有一个普遍的企图,就是在自然界杂多现象之中,找出统摄一切的原则或原素。毕达哥拉斯学派大半都是数学家,便认为万物基本的原素是数,数的原则统治着宇宙中一切现象。这样把事物的一种属性(数)加以化,仿佛把它看成一种先于一切而独立存在的东西,这就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萌芽。这个基本观点也影响到毕达哥拉斯学派对于美的看法。
他们认为美就是和谐。他们首先从数学和声学的观点去研究音乐节奏的和谐,发见声音的质的差别(如长短、高低、轻重等)都是由发音体方面数量的差别所决定的。例如发音体(如琴弦)长,声音就长,震动速度快,声音就高,震动速度慢,声音就低。因此,音乐的基本原则在数量的关系,音乐节奏的和谐是由高低长短轻重各种不同的音调,按照一定数量上的比例所组成的。这派学者是用数的比例来表示不同音程的创始人,例如第八音程是1∶2,第四音程是3∶4,第五音程是2∶3。
从音乐里数量关系的研究中,毕达哥拉斯学派找到了一个辩证的原则,这个原则由这派门徒波里克雷特在他的《论法规》里这样加以转述:
毕达哥拉斯学派说(柏拉图往往采用这派的话),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的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
这是希腊辩证思想的早的萌芽,也是文艺思想中“寓整齐于变化”原则的早的萌芽。
毕达哥拉斯学派把音乐中和谐的道理推广到建筑、雕刻等其它艺术,探求什么样的数量比例才会产生美的效果,得出了一些经验性的规范。波里克雷特在前已提到的《论法规》里就记载了一些这样的规范。例如在欧洲有长久影响的“黄金分割”(美的线形为长与宽成一定比例的长方形)就是这派发见的。他们也有时认为圆球形美。这种偏重形式的探讨是后来美学里形式主义的萌芽。
这派学者还把数与和谐的原则应用于天文学的研究,因而形成所谓“诸天音乐”或“宇宙和谐”的概念,认为天上诸星体在遵照一定轨道运动之中,也产生一种和谐的音乐。苏联美学史家阿斯木斯在《古代思想家论艺术》的序论里评论这种概念说,“音乐和谐的概念原只是对一种艺术领域研究的结果,毕达哥拉斯学派把它推广到全体宇宙中去……因此,连天文学即宇宙学在这派看来,也具有美学的性质”。他们把天体看成圆球形,认为这也是美的形体。这里可注意的是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整个自然界看作美学的对象,并不限于艺术。
毕达哥拉斯学派还注意到艺术对人的影响。他们提出两个带有“神秘色彩的看法,一个是“小宇宙”(人)类似“大宇宙”的看法(近似中国道家“小周天”的看法)。他们认为人体就像天体,都由数与和谐的原则统辖着。人有内在的和谐,碰到外在的和谐,“同声相应”,所以欣然契合。因此,人才能爱美和欣赏艺术。另一个看法是人体的内在和谐可以受到外在的和谐的影响。他们把这个概念应用到医学上去,得出类似中国医学里阴阳五行说的结论。不但在身体方面,就是在心理方面,内在和谐也可以受到外在和谐的影响。他们把音乐风格大体分为刚、柔两种,不同的音乐风格可以在听众中引起相应的心情而引起性格的变化,例如听者性格偏柔,刚的乐调可以使他的心情由柔变刚。艺术可以改变人的性情和性格,所以产生教育的作用。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和形式主义的美学思想对柏拉图、普洛丁的新柏拉图主义以及文艺复兴时代专心钻研形式技巧的艺术家们,都发生过深刻的影响。
三赫拉克利特
西方早期哲学中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观点的大的代表是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30—公元前470左右)。他的重要著作《论自然》现在仅存一些残篇断简,其中直接涉及美学的不多。他受过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但是放弃了这派的唯心的和神秘的色彩,明确地走唯物主义的方向。他在自然的杂多现象里寻求统一原则时,认为希腊人所说的地水风火四大原素之中,火是基本的。自然事物都是处在由地到水到风到火(上升)和由火到风到水到地(下降)的不断转变的过程。这样他就肯定了世界的物质基础和转变发展的辩证过程。
在辩证观点方面,赫拉克利特也认为“自然趋向差异对立,协调是从差异对立而不是从类似的东西产生的”,“结合体是由完整的与不完整的,相同的和相异的,协调的与不协调的因素所形成的”。这个看法虽近似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但却比它迈进了一大步。毕达哥拉斯学派侧重对立的和谐,赫拉克利特则侧重对立的斗争。他说得很明确:“差异的东西相会合,从不同的因素产生美的和谐,一切都起于斗争。”侧重和谐就是侧重平衡和静止,侧重斗争就是侧重变动和发展,所以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数量关系加以化和固定化,而赫拉克利特则强调世界的不断的变动和更新。他认为一切都在变动中,像流水一样,前水已不是后水,没有人能在同一河流里插足两次。这虽是一个一般哲学的观点,对于美学却有重大意义,相信赫拉克利特的看法,美就不能是永恒的东西。赫拉克利特说过,“比起人来,美的猴子也还是丑的”。这就是美的标准相对性的一句简短形象化的说明。
四?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60—公元前370左右)是古代唯物思想的重要代表,原子论的创始人。据古代传记,他写过《节奏与和谐》《论音乐》《论诗的美》《论绘画》等一系列的有关美学的著作,可惜已全部失传。
就他的一些断简残篇看,很大部分是谈灵感问题的。他认为“荷马由于生来就得到神的才能,所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伟大的诗篇”;“没有一种心灵的火焰,没有一种疯狂式的灵感,就不能成为大诗人”。这是古代希腊流行的看法,所以在神话中每门艺术都有护神。不过灵感说与德谟克利特的哲学观点不符合,疑流传的资料不很可靠。
古代乐论家斐罗迭姆在《论音乐》里引过德谟克利特的一段话,说他认为“音乐是年轻的艺术”,因为“音乐并不产生于需要,而是产生于正在发展的”(有译为“余力”的)。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他开始从社会发展看艺术的起源;其次,他这个看法多少含有近代席勒和斯宾塞的“余力说”的萌芽。依这种余力说,人在满足直接生活需要而有余力时,才进行自由的艺术活动,创造出多少是功利的美的作品。
但是德谟克利特的较重要的贡献在于他的原子论和认识论。根据他的原子论,物体的表面分泌出微细的液粒,通过空气影响人的感官,才使人得到物体的“意象”。这就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还是朦胧的,要达到正确的认识,却必须经过理智。在这里,他肯定了物质性、意识第二性的原则,也指出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正确关系。这就替美学打下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基础。
……




正版西方美学史(套装共两册) 内容简介 第一卷:古希腊至中世纪的西方美学思潮 本卷追溯了西方美学思想的源头,从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辨,到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对艺术与美的解读,勾勒出西方美学早期发展的脉络。 古希腊:理性与模仿的开端 西方美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的繁荣时期。哲学家们对于“美”与“艺术”的探讨,奠定了其后数千年的美学基础。 柏拉图:理念与美的超越 柏拉图在《理想国》等著作中,提出了著名的“理念论”。他认为,我们感官所能触及的世界是变动不居的、不完美的,而真正的美和真理存在于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我们所见到的具体事物的美,只是对理念世界中“美”的理念的模仿和映照。因此,感官之美是低级的,而智性之美才是高尚的。艺术作为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其本身并不具备直接的真理性,其价值在于能否导向理念世界。他对于诗歌和绘画的批评,反映了他对艺术能否服务于德育和政治的深切关注。柏拉图对“形式”、“秩序”、“和谐”的强调,预示了西方美学中理性主义传统的形成。 亚里士多德:模仿与净化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和《形而上学》等著作中,对美学进行了更为系统的阐述。他继承了柏拉图的模仿说,但将其从理念世界拉回现实,认为艺术模仿的是现实世界的“可能性”和“普遍性”。例如,诗歌模仿人的行为,描绘的不是已经发生的事,而是可能发生的事。这使得艺术具有了认知和教育的功能。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分析尤其深刻,他提出了“情节”、“人物”、“思想”、“语言”、“歌曲”、“制作”六个要素,并认为悲剧最核心的元素是情节。他提出的“净化”(Catharsis)概念,是指观众在观看悲剧时,通过体验怜悯和恐惧等强烈情感,最终达到情绪的宣泄和心灵的净化,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升华。这与柏拉图的批判态度不同,亚里士多德肯定了艺术的情感价值。他对“比例”、“均衡”、“清晰”等原则的强调,也为后世古典美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古希腊晚期与罗马时期:修辞、风格与感官 进入希腊化时期及罗马时代,美学研究的触角进一步延伸。修辞学成为重要的美学范畴,西塞罗、昆体良等罗马学者,将艺术的技巧、风格、说服力等问题置于重要地位。他们关注语言的运用、形式的讲究,以及如何通过艺术手段打动人心。与此同时,一些学者也开始关注感官体验和享乐主义的美学观点,例如伊壁鸠鲁学派就强调感官的愉悦是最高的美德。维特鲁威在建筑领域的研究,则将数学、几何学与建筑美学紧密结合,强调比例、秩序和功能的统一。 中世纪:神学主导下的艺术转化 在中世纪,基督教成为西方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美学思想也深受神学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面貌。 奥古斯丁:上帝之美与心灵的崇高 圣·奥古斯丁是中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将美学与神学紧密结合,认为世间的一切美都源于上帝,是上帝创造的秩序和和谐的体现。他强调数的和谐与比例是美的基础,并将这种和谐视为宇宙秩序的象征。同时,奥古斯丁也关注心灵之美,认为真正的美在于对上帝的信仰和对真理的追求。他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能否引导人们走向上帝,宗教题材的艺术品具有更高的地位。他对音乐的喜爱,以及对语言的精妙运用,也体现了他对艺术形式的敏感。 托马斯·阿奎那:理性与恩典的结合 托马斯·阿奎那继承并发展了奥古斯丁的思想,并融合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他认为美具有“完整性”(integritas)、“比例”(consonantia)和“鲜明性”(claritas)三个主要特征。完整性指的是事物的完整和齐全,比例指的是事物各部分之间的和谐统一,鲜明性则指事物清晰可辨、光彩照人。他认为理性是认识美的重要途径,但同时强调恩典的作用,认为神圣的启示能够帮助人类更深刻地理解美。阿奎那对艺术的看法相对更为宽容,他认为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其能够传达真理、引发敬虔,并具有一定的愉悦性。 象征主义与宗教艺术 中世纪的艺术,特别是建筑(如哥特式大教堂)、雕塑和绘画,充满了象征意义。宗教故事、圣徒形象、神秘符号等都被赋予了深刻的神学内涵。艺术成为向不识字的大众传达宗教教义的重要工具。色彩、光线、构图等都服务于烘托神圣与庄严的氛围。这一时期的美学,更注重精神的传递和象征的表达,而非对现实世界的纯粹模仿。 第二卷:文艺复兴至今的西方美学演变 本卷将重点探讨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典美学的复兴,以及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重要思潮对西方美学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直至当代美学的新探索。 文艺复兴:古典的复苏与人性的张扬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社会迎来了思想、艺术和科学的全面革新。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被重新发掘和崇尚,古典的美学原则得到了复兴,但同时也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 人文主义与个体的解放 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将目光从神转向人。艺术家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自身的形象、情感和经验。解剖学、透视法等科学研究的进步,使得艺术创作更加注重对现实的精确描绘。米开朗琪罗的《大卫》、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等作品,都展现了对人体美和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把握。 再现与理想化 古典美学的“模仿说”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了新的诠释。艺术家们在模仿自然的同时,往往会对其进行理想化处理,追求一种更完美的、理想化的美。和谐、均衡、比例等古典原则再次成为重要的审美标准。阿尔贝蒂、达芬奇等艺术理论家,对绘画的透视、构图、色彩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强调艺术的理性基础。 情感表达的丰富 尽管古典原则被尊崇,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也展现出更加丰富和细腻的情感表达。音乐、诗歌等领域,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日益受到重视。 启蒙运动:理性的光辉与普遍性的追求 启蒙运动时期,理性主义思潮席卷欧洲,对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学者们试图建立一套普遍适用的审美法则,强调判断力的重要性。 康德:审美判断的先验性 伊曼努尔·康德在其划时代的著作《判断力批判》中,对审美判断进行了深刻的哲学分析。他认为,审美判断是“无利害的愉悦”,即我们在欣赏美的事物时,不考虑其功利性或个体欲望。他还提出了“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概念,认为我们之所以能够对美达成一致的判断,是因为我们共享着一种先验的“普遍趣味”。康德区分了“合意的”(agreeable)和“美的”(beautiful),前者关乎感官的享乐,后者则是一种更高级的精神体验。他对于“崇高”(sublime)的探讨,则揭示了超越感官体验、直面无限或强大力量时所产生的敬畏与惊叹。康德的理论为现代美学奠定了重要的哲学基础。 席勒:艺术的自由与教育 弗里德里希·席勒在《论人的诗的教育》等著作中,将康德的理论与社会政治实践相结合。他认为,艺术是实现人的自由与完整性的重要途径。他提出了“游戏冲动”(Spieltrieb)的概念,认为艺术活动是人类摆脱物质限制、实现精神自由的体现。席勒强调艺术的教育功能,认为通过艺术,人们可以达到道德和情感的和谐统一,实现“美的教育”。 风格与体裁的区分 这一时期,对艺术作品的风格、体裁进行分析和分类的研究也逐渐兴盛,为理解不同艺术形式的特点提供了框架。 浪漫主义:情感的洪流与个性的觉醒 浪漫主义作为对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反动”,将目光重新投向情感、想象力和个体经验。 情感至上与主观性 浪漫主义者强调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认为情感是认识世界和创造艺术的源泉。他们推崇激情、想象、神秘和非理性。艺术家不再是理性的模仿者,而是情感的抒发者和想象力的创造者。歌德、拜伦、雪莱等人的作品,都充满了强烈的个人情感和对理想世界的憧憬。 自然与神秘 自然在浪漫主义艺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艺术家们在自然中寻找灵感,认为自然蕴含着深邃的哲理和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他们也对神秘、超自然和异域风情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天才与原创性 浪漫主义对“天才”的概念推崇备至,认为天才具有独特的创造力和洞察力,能够突破既有的规范,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艺术。原创性成为衡量艺术价值的重要标准。 19世纪:现实主义、象征主义与艺术的多元化 19世纪,艺术风格更加多元,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思潮涌现,对美学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 现实主义:直面社会与生活 现实主义艺术家致力于描绘真实的生活,关注社会现实,揭示人性的复杂性。他们反对浪漫主义的空泛抒情,强调客观的观察和对细节的刻画。巴尔扎克、福楼拜、库尔贝等人的作品,都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倾向。 象征主义:暗示与意境 象征主义者则试图通过象征、暗示来表达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情感,反对对现实的直白描绘。他们追求一种朦胧、神秘、意境深远的艺术效果。勃洛克、魏尔伦等诗人,以及莫奈、德加等画家(尽管他们更多被归类为印象派,但其对光影和瞬间的捕捉也带有象征意味),都展现了象征主义的倾向。 叔本华与尼采:意志与生命 19世纪的哲学也对美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叔本华的“意志”哲学,将生命动力视为一切的根源,并认为艺术是认识和暂时摆脱“意志”痛苦的重要途径。尼采则提出了“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二元对立,认为艺术融合了这两种精神,是生命力的极致表现。 20世纪至今: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与美学的边界拓展 20世纪至今,西方美学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和解构时期。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艺术观念,模糊了艺术与其他领域的边界。 现代主义:形式实验与内在世界 现代主义艺术强调形式的创新和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探索。从印象派、表现主义、立体主义到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们不断尝试新的技法和观念,挑战传统的审美规范。他们关注个体经验、潜意识、社会批判等议题。 后现代主义:多元、解构与挪用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现代主义的宏大叙事提出了质疑,强调多元、碎片化、差异性和不确定性。艺术家们通过挪用、拼贴、戏仿等方式,对既有的艺术符号和观念进行解构和重组。艺术的边界被极大拓展,与生活的界限日益模糊。波普艺术、观念艺术等都是后现代主义的典型代表。 当代美学的新视野 当代美学研究的领域更加广泛,不仅关注传统的视觉艺术、文学、音乐,还深入到电影、戏剧、设计、数字艺术、景观、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跨学科的研究成为趋势,美学与心理学、社会学、认知科学、传播学等学科相互渗透。对“体验”、“互动”、“参与”、“审美化”等概念的关注,也反映了当代美学的新动向。 本书通过对西方美学史的系统梳理,旨在帮助读者理解美学思想的演变历程,认识不同时期美学理论的核心观点及其对艺术创作和社会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人类审美活动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古典的坚固与飘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结构的宏大与细节的精准并存的阅读体验。它对于古希腊哲学家们关于“形式”与“质料”的探讨,简直是鞭辟入里。我以前总觉得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有点晦涩难懂,但在这本书里,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从帕特农神庙的柱式到欧几里得几何的严密逻辑——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变得清晰可见,触手可及。特别是它论述“理想美”是如何在古希腊的理性精神中被构建起来的,那种对秩序、和谐与比例的极致追求,简直是一种令人敬畏的理性构建。我甚至开始重新审视我平时看的一些现代设计作品,发现很多看似随意的线条背后,其实都暗含着跨越千年的古希腊美学基因。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偏向冷静和分析,逻辑链条极其严密,不容许丝毫的含糊其辞,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次严谨的思维体操,对读者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一种极好的锻炼。对于想深入理解西方艺术的“根基”的人来说,这本书是绕不开的基石。

评分

我必须承认,最初我对涉及“中世纪”和“拜占庭”艺术史的部分抱有一丝敬畏和畏惧,心想这部分内容会不会过于枯燥和宗教化。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处理这些题材的手法极其高明。他并没有将中世纪艺术仅仅视为古典与文艺复兴之间的“过渡期”,而是赋予了它独特的价值和深刻的内涵。书中对光线在哥特式大教堂中的运用,那种彩色玻璃窗将世俗的光线转化为神圣之光的魔力,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抬头仰望着那直达天际的穹顶。同时,书中对东方拜占庭艺术风格的引入,也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看到了在西方中心主义之外,另一种宏大而精致的美学体系是如何运作的。这种跨文化的比较分析,使得对“西方美学史”的理解不再是单向度的,而是更具辩证性和复杂性,它展现了人类审美追求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多样面貌。

评分

坦白说,这本关于现代主义萌芽的书,读起来挑战性是最大的,因为它探讨的是我们当下正在经历和思考的“断裂与重建”。作者对印象派、后印象派,乃至抽象表现主义的梳理,清晰地展现了艺术如何从对再现的执着中解放出来,转而关注绘画本身——色彩、线条、笔触的本体价值。他没有用简单的“进步”或“退化”来评判,而是客观地分析了每一次风格转变背后的社会、技术和哲学动因。特别是谈到塞尚如何将立体几何元素引入绘画,以及马奈如何以一种近乎粗暴的方式挑战了学院派的“精致”,那种对既有审美规范的颠覆,在这本书里被解析得脉络清晰。读到后期,你会发现,我们今天在美术馆里看到的那些看似“怪异”的当代艺术,其思想的火种,其实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源头。这本书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遥远的古典传统与我们身处的这个充满实验性的艺术时代。

评分

刚翻完这本厚厚的《文艺复兴的辉光》,说实话,这书的文字功底真是没得挑。作者叙事娓娓道来,仿佛把我带回了那个群星璀璨的时代。他没有那种干巴巴的学术腔调,而是用非常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达·芬奇如何将科学与艺术熔于一炉,米开朗基罗如何与上帝对话般雕刻出大卫。我特别喜欢他对“人文主义”的解读,那种将目光从神坛拉回人自身的觉醒与呐喊,不是生硬的口号,而是渗透在每一件艺术品、每一篇文学作品中的生命力。尤其是描述乔托如何开启绘画的透视革命那一段,那种感觉,就像是沉睡已久的眼睛突然睁开了,看到了一个更真实、更有深度的世界。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选择也看得出是用心了,那些经典画作的局部放大,让我得以仔细端详笔触的微妙变化,体会那种超越时代的震撼感。虽然篇幅浩大,但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累,更像是在跟一位学识渊博又风趣幽默的老朋友聊天,听他娓娓道来那些尘封已久的故事。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罗列,更是一种美学精神的洗礼,让人重新审视“美”的定义和人性的光辉。

评分

这套书的另一册《浪漫主义的激情与反叛》,简直是情绪的过山车,与前一本的理性严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却又奇妙地统一在对“美”的探索这一主线上。作者对歌德、拜伦以及德拉克洛瓦的描绘,充满了热烈的情感张力。它不再满足于客观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艺术家内心深处的挣扎、对自由的渴望,以及那种“崇高”的体验——那种面对自然伟力时,既恐惧又陶醉的复杂情愫。我尤其欣赏它对音乐领域中浪漫主义兴起的分析,肖邦的夜曲里那种无法言喻的忧郁和激情,是如何体现了那个时代个体精神的觉醒与对既有规范的挑战。这本书的行文充满了诗意和感染力,读到激动人心的部分,我甚至会不自觉地屏住呼吸。它让人明白,美不仅是和谐匀称,更是内心的真实流露,是个人情感在面对广阔世界时爆发出的巨大能量。看完这本书,感觉心灵被某种原始而强大的力量涤荡了一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