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移动通信

数字移动通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康晓非,暴宇 著
图书标签:
  • 数字通信
  • 移动通信
  • 无线通信
  • 信号处理
  • 通信原理
  • 调制解调
  • 多址接入
  • 信道编码
  • 无线网络
  • 通信系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232700
版次:1
商品编码:1043610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1世纪高等院校信息与通信工程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数字移动通信》从工程应用角度关注移动通信主要技术和典型系统。在介绍基本理论、工作原理时注重实际应用,力求概念清楚。
易于理解;在讲述典型系统时突出学习重点,注重对比总结。力求条理清晰。深入浅出。
《数字移动通信》在结构上。首先介绍了移动通信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和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接着讲述了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技术。包括移动信道理论、蜂窝技术、编码技术、交织技术、分集技术和数字调制技术等;最后列举分析了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的典型系统。包括GSM和GPRS系统、IS-95 CDMA和cdma2000 lx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WCDMA、cdma2000、TD-SCDMA)及其演进。
《数字移动通信》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通信工程和相关专业的高年级学生教材。也可供移动通信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内容简介

《数字移动通信》介绍了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主要技术和典型系统,以及移动通信领域最新技术的发展。
全书分为3个部分。第1部分(第1章)主要介绍移动通信的发展和基本概念,使读者对移动通信有一个总体认识。第2部分(第2章~第3章)主要介绍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技术,包括移动信道理论、蜂窝技术、编码技术、交织技术、分集技术、数字调制技术等。在阐述过程中突出每种技术的作用、原理及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第3部分(第4章~第6章)主要介绍广泛应用的典型移动通信系统,包括GSM和GPRS系统、IS-95 CDMA和cdma2000 lx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WCDMA、cdma2000和TD-SCDMA)及其演进。在阐述时将每个系统的特点、网络结构和空中接口作为重点。
《数字移动通信》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通信工程和相关专业的高年级学生教材,也可供移动通信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目录

第1章 移动通信概述
1.1 移动通信的发展
1.1.1 世界移动通信的发展
1.1.2 中国移动通信的发展
1.2 移动通信基本概念
1.2.1 移动通信的定义及特点
1.2.2 移动通信的分类
1.2.3 移动通信的工作频段
1.2.4 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
1.3常用移动通信系统
1.3.1 无绳电话系统
1.3.2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
1.3.3 无线电寻呼系统
1.3.4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1.3.5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本章小结
习题与思考题

第2章 移动通信信道
2.1 移动通信信道基本特性
2.1.1 移动通信信道的主要特点
2.1.2 电波传播方式
2.1.3 接收信号中的4种效应
2.2 衰落
2.2.1 大尺度衰落
2.2.2 小尺度衰落
2.3 噪声和干扰
2.3.1 移动通信中的噪声
2.3.2 移动通信中的干扰
本章小结
习题与思考题

第3章 移动通信主要技术
3.1 蜂窝技术
3.1.1 蜂窝的概念
3.1.2 切换
3.1.3 频率复用
3.2 多址技术
3.2.1 多址方式的概念
3.2.2 3种多址方式的特点
3.2.3 3种多址方式的比较
3.3 编码及交织技术
3.3.1 语音编码
3.3.2 信道编码
3.3.3 交织
3.4.数字调制技术
3.4.1 数字调制技术概述
3.4.2 恒包络调制
3.4.3 线性调制
3.5 分集技术
3.5.1 分集技术的概念
3.5.2 分集技术的分类
3.5.3 典型的分集技术
3.5.4 常用的合并技术
本章小结
习题与思考题

第4章 GSM和GPRS系统
4.1 GSM系统
4.1.1 GSM系统概述
4.1.2 GSM系统组成
4.1.3 GSM无线接口理论
4.1.4 GSM主要技术
4.1.5 GSM的区域与编号计划
4.2 GPRS网络
4.2.1 GPRS概述
4.2.2 GPRS的业务
4.2.3 GPRS网络结构
4.2.4 GPRS空中接口
4.2.5 GPRS优势及其局限性
本章小结
习题与思考题

第5章 IS一95CDMA和cdrna20001x系统
5.IIS.9 5CDMA系统概述
5.1.1 IS-95CDMA的产生和发展
5.1.2 Is.9 5载波带宽的选择和蜂窝结构的变化
5.1.3 采用直扩CDMA技术带来的
好处和存在的问题
5.2 IS.9 5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5.2.1 CDMA网络结构与组成
5.2.2 IS.9 5CDMA系统接口
5.3 IS.9 5CDMA系统的无线链路
5.3.1 IS.9 5前向信道
5.3.2 IS-95反向信道
5.4 IS-95CDMA系统的同步与定时
5.5 IS.9 5CDMA系统的功率控制
5.5.1 功率控制的必要性和局限性
5.5.2 输出功率的限制
5.5.3 功率控制的分类与方法
5.5.4 IS.9 5系统中的功率控制
5.6 IS-95的软切换技术及其漫游
5.6.1 IS-95切换分类
5.6.2 IS.9 5的软切换过程
5.6.3 IS-95CDMA的漫游
5.7 cdma2000lx
5.7.1 cdma2000lx技术标准
5.7.2 cdma2000lx前向链路信道组成
5.7.3 cdma2000lx反向链路信道组成
5.7.4 cdma2000lx中的功率控制和切换
本章小结
习题与思考题

第6章 3G移动通信系统及其演进
6.1 3G系统概述
6.1.1 3G移动通信标准
6.1.2 3G移动通信业务
6.1.3 3G商用概况
6.2 WCDMA移动通信系统
6.2.1 WCDMA系统网络结构
6.2.2 WCDMA系统技术特点
6.2.3 WCDMA系统信道结构
6.3 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
6.3.1 TD-SCDMA系统技术特点
6.3.2 TD-SCDMA系统信道结构
6.4 cdma2000移动通信系统
6.5 3G的演进
6.5.1 3G的演进路线
6.5.2 LTE技术简介
6.5.3 LTE-Advanced技术简介
6.5.4 WiMAX的演进
本章小结
习题与思考题
附录 英文缩略语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IS-95 CDMA系统是由美国Qualcomm(高通)公司1993年提出的,并被TIA(电信工业协会)采纳为北美数字蜂窝网标准。该系统基于直接序列扩频通信,因此具有天然的抗干扰能力,可以在较低信噪比下工作。由于采用了CDMA多址方式,通过不同的扩频码来区分用户,这样不同的用户可以使用相同的频率,从而大大提高了频谱利用率和系统容量。此外,该系统采用了具有语音检测的可变速率语音编码器,从而显著地减少了所需的传输数据速率,并减少了移动发射机的电池功耗。1995年下半年,第一个CDMA商用网络在中国香港地区开通,随后CDMA在韩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也得到了大规模商用。
JDC(Japanese Digital Cellular,日本数字蜂窝),现在也称:PDC(Pacific Digital Cellular,太平洋数字蜂窝)是由日本自行研发的,1990年日本开始制定相关技术标准(RCR-STD-27B),1993年开始在日本商用。该系统在无线传输方面采纳了与Is.54相似的技术;而在网络管理和控制方面,则采取了和GSM相似的方案。
第5阶段开始于2000年左右,为宽带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具体的设计、规划和实施阶段。前面介绍的2G典型系统,以其固有的技术优势一经推出便蓬勃发展起来,用户数量急剧增加。然而2G也有自己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能满足未来用户的业务需求。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是针对传统的语音和低速率数据业务的系统,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等的飞速发展,图像、语音、数据相结合的多媒体业务和高速率数据业务将成为必不可少的服务内容,它们的业务量将有可能远远超过传统语音业务的业务量。
……

前言/序言

  移动通信是通信领域中最活跃和发展最为迅速的分支,将是21世纪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科学领域之一。截至2009年年底,全球移动用户数已达到46亿,我国移动用户数则超过7.4 7亿。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激发了人们学习移动通信知识的热情,也推动了移动通信教学的发展,并增加了对移动通信教材的需求。近年来,国内外出版了不少移动通信类的教材,其中不乏优秀之作。考虑到技术更新快、课时受限及专业特点等因素,编者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多年在移动通信领域工作、教学和科研的经验编写了本书。本书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关注基本原理和主要技术,论证简明扼要,尽量避免繁琐的数学推导。
  全书共分为6章。第1章介绍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和移动通信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第2章介绍移动无线信道的相关理论。第3章介绍移动通信的主要技术,包括蜂窝技术、编码技术、交织技术、分集技术和数字调制技术等。第4章和第5章主要介绍广泛应用的典型移动通信系统,包括GSM和GPRS系统、IS-95CDMA和cdma2000lx系统。第6章介绍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cdma2000、WCDMA和TD-SCDMA)及其演进。每章都给出一定量的习题与思考题,帮助读者巩固所学的知识,启发思路。附录中列出了移动通信常用英文缩略语的中文对照表,以方便读者的学习。
  本书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通信工程和相关专业的高年级学生教材,也可供移动通信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本书第1章~第4章由康晓非编写,第5章~第6章和附录由暴宇编写。康晓非对全书进行了统稿和审定。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杨家玮、韦惠民提出许多宝贵的建议,李白萍、殷晓虎、崔星、李阳等也给予很多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误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穿越时空的智慧:历史长河中的思想脉络》 在人类文明波澜壮阔的长卷中,思想如星辰般闪耀,指引着我们探索未知的边界,塑造着我们对世界和自身的理解。然而,这些璀璨的思想并非凭空诞生,它们深植于历史的土壤,与时代背景、社会变迁、文化积淀紧密相连,并在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家手中传承、演进、碰撞,最终汇聚成浩瀚的思想星河。《穿越时空的智慧:历史长河中的思想脉络》一书,正是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幅宏大而精细的历史思想图景。它并非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的学说,也不是对某位哲人思想的孤立剖析,而是致力于梳理和呈现那些贯穿人类历史、深刻影响文明进程的普适性思想的起源、发展与演变。 本书从人类文明的黎明时期出发,追溯远古先民对宇宙、生命、道德的朴素认知,考察早期文明(如古埃及、古巴斯比底、古印度、古希腊、中国先秦时期)如何孕育出最早的哲学、宗教、伦理思想的雏形。我们将看到,在面对自然界的神秘与未知时,人类如何试图建立秩序,解释现象,并对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初步的思考。例如,古希腊的哲学探索,如何从对自然本源的追问,逐渐转向对人、城邦、正义的理性思考,为后世的西方哲学奠定了基础。中国的诸子百家,如何在礼崩乐坏的时代,针对社会秩序、人生价值提出多元的解决方案,构成了东方智慧的基石。 随着人类社会的复杂化和知识体系的初步建立,思想的演进也呈现出新的特征。本书将深入探讨中世纪时期,宗教思想如何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并与哲学、科学在碰撞中寻求融合,塑造了当时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我们会看到,不同文明圈在这一时期各自的发展轨迹:伊斯兰世界的学术繁荣,如何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的哲学遗产,并将其传播到欧洲;欧洲在中世纪的学术复兴,如何在神学框架下,重新审视古希腊哲学,为文艺复兴埋下伏笔;东方文明,如中国,在不同朝代思想的传承与变革,如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与政治哲学体系。 文艺复兴的曙光,带来了对人性和理性的重新发现,也标志着思想的解放和多元化的开端。本书将详细解析这一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对经典文化的重新解读,以及科学精神的萌芽。我们将看到,从艺术到文学,从政治到宗教,各个领域都涌现出深刻的思想变革,对人类自身的价值和潜力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肯定。紧随其后的启蒙运动,更是将理性之光照亮了整个欧洲,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将着重阐述启蒙思想家们关于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科学方法等核心理念,分析这些思想如何挑战旧有的权威,催生了现代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和科学研究的范式。 进入近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也对思想界产生了颠覆性的冲击。本书将探讨19世纪以来,涌现出的各种重要的思想流派,例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唯物主义、实证主义等,分析它们如何回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如工业化的社会矛盾、民族主义的兴起、殖民主义的扩张等。我们会看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如何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并对社会经济结构进行了革命性的解读;尼采、达尔文等人的思想,如何挑战了传统的道德观和生命观,引发了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深刻反思。 20世纪是思想急剧变革和冲突的时代。两次世界大战、冷战、科技的爆炸式发展,以及全球化的进程,共同塑造了20世纪思想史的复杂图景。本书将梳理20世纪涌现出的重要哲学思潮,如存在主义、现象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分析哲学等,探讨它们如何回应战争的创伤、技术的异化、语言的局限等时代挑战。我们将深入分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如何揭示了人类潜意识的奥秘,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如何重塑了我们对思维和沟通的理解,福柯的权力理论如何揭示了知识与权力的复杂关系。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的崛起、信息爆炸、文化冲突等。本书将展望当代思想的可能走向,探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哪些思想脉络正变得日益重要。我们将关注后人类主义、生态哲学、人工智能伦理、全球正义等新兴议题,思考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重新构建我们对自身、对他人、对世界的理解,如何在跨越文化和地域的藩篱,寻求普适性的智慧和解决方案。 《穿越时空的智慧:历史长河中的思想脉络》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集,而是力求以生动、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读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漫游。本书在梳理宏大思想脉络的同时,也会穿插介绍历史上重要的思想家及其代表性观点,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解读,帮助读者理解抽象的哲学概念。本书强调思想的连续性与创新性,展示思想如何在传承中发展,在批判中进步,最终汇聚成人类文明前进的动力。 本书的核心在于“脉络”二字。它不仅仅罗列思想,更重要的是揭示思想之间的联系、影响与演变轨迹。它将帮助读者理解,为何在某个时代会出现某种特定的思想,这种思想又如何孕育了后来的发展,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成了我们今天所拥有的知识和观念的基础。通过对这些思想脉络的梳理,读者不仅能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更能培养一种深刻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理解当下,并以更开阔的视野去思考未来。 《穿越时空的智慧:历史长河中的思想脉络》旨在成为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与大众可读性的著作,它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人类思想史的浓厚兴趣,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最终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思想定位,汲取穿越时空的智慧,照亮前行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在研究一些与物联网相关的项目,所以偶然翻到了这本《数字移动通信》。起初只是想找些关于信号传输和频谱利用的资料,但这本书的内容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深入。它不仅仅是停留在基础层面,而是对数字调制解调、编码技术、多址接入技术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细致的讲解。我尤其对书中的纠错编码部分印象深刻,它解释了即使在信号干扰的情况下,我们的数据也能保持一定的完整性,这让我觉得非常神奇。书中还提到了信道估计和均衡技术,这些我之前闻所未闻,但通过作者的讲解,我开始理解它们在保证通信质量中的关键作用。虽然有些章节涉及的数学公式比较多,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去理解,但我认为这对于深入掌握数字移动通信的原理是必不可少的。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让我能够更自信地去探索更复杂的物联网通信技术。

评分

作为一个对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想弄明白手机信号到底是怎么工作的。《数字移动通信》这本书,虽然封面看起来有些专业,但意外地写得非常接地气。它没有直接抛出晦涩的术语,而是从我们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入手,比如为什么我们去到不同的地方,手机信号会有强弱变化,为什么我们在信号不好的地方打电话会断断续续。书中用很多生动的例子解释了基站、频率、信号衰减这些概念,让我感觉就像是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给我耐心讲解。我尤其喜欢书里对“切换”过程的描述,想象着手机在移动中如何平滑地从一个基站“交给”另一个基站,就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这让我对手机通信的背后原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让我对“看不见”的信号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敬佩那些让这一切成为可能的技术。

评分

这本《数字移动通信》就像一本开启无线世界大门的钥匙,虽然我买来时主要是想了解一些基础概念,比如我们手机是怎么连接到信号塔的,数据又是怎么传输的,但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误闯了一个科技的宝库。书里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各种通信协议,像3G、4G,甚至还隐约提到了未来的5G技术。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图文并茂的解释,那些抽象的技术原理,通过精美的示意图,变得直观易懂。例如,关于蜂窝网络的原理,书中将其比喻成一个蜂巢,每个基站覆盖一片区域,就像蜂巢的各个小格子,用户在移动时,信号会自动在不同的基站之间切换,这个比喻让我立刻茅塞顿开。我还发现,书里不仅仅是讲技术,还穿插了一些通信行业的发展历史,以及这些技术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这一点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温度,不像是冷冰冰的技术手册。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通过阅读,我对这个我每天都在使用的“数字移动通信”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好奇未来它还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

评分

我是一名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在为期末论文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这本《数字移动通信》。我当时最迫切的需求是找到一些关于MIMO(多输入多输出)技术以及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在现代移动通信中应用的详细资料,因为这些是我论文的核心研究方向。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非常详尽,它不仅阐述了MIMO技术如何通过增加天线数量来提升数据传输速率和频谱效率,还深入分析了OFDM技术如何克服频率选择性衰落,实现高速率的数据传输。书中给出的原理推导清晰明了,并且引用了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行业标准,这对我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我甚至还在书中找到了关于信道编码优化和功率控制策略的最新进展,这为我拓展论文的深度和广度提供了新的思路。

评分

最近公司开始推广新的无线数据传输解决方案,我作为技术支持人员,被要求快速了解相关的技术细节。《数字移动通信》这本书,正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它系统地介绍了数字信号处理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包括采样、量化、编码等基本原理,以及如何将这些应用于数据传输。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差错控制和信道编码的部分,它详细解释了如何通过增加冗余信息来检测和纠正传输错误,这对于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至关重要。此外,书中还对几种主要的调制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这让我能够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选择最合适的调制方式。虽然书中的一些章节涉及到复杂的算法和数学模型,但作者的讲解逻辑清晰,步骤详尽,使得即使是对于初学者也能有所领悟。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公司正在推广的新技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