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城山智子 著
图书标签:
  • 大萧条
  • 中国经济史
  • 经济危机
  • 国际贸易
  • 国家干预
  • 市场经济
  • 世界经济
  • 20世纪中国
  • 经济发展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065056
版次:1
商品编码:10437015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0-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0
字数:237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是一次全球性事件,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历史。由于当时各国都已纷纷摆脱银本位,世界货币体系由金本位主导,而中国是当时世界上几乎仍采用银本位的国家,因此当世界上其他国家作为商品的Eh银价格发生波动,就会对中国的金融和经济生产带来直接的冲击。《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大萧条时期的中国》通过长江中下游地区棉纺业、缫丝业在大萧条中的表现具体演示了这种传导效应。当终于无法承受这种冲击之时,国民政府不得不积极地进行币制改革,废除银本位。这场由;政府主导的币制改革,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关系和严峻的国内经济形势的挑战。尽管以摆脱银本位的法币改革初时颇见成效,但外汇储备始终不足、对财政金融管控不力,都为中国经济后来更大的混乱埋下伏笔。

目录

译者的话
导论
银本位的中国: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
大众预期与金融危机
市场、政府和货币体系
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两次危机及其后
本书结构
上卷 通货膨胀与自由放任的年代:1931年之前的经济趋势
第一章 银本位: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国
中国的银本位
作为货币或商品的白银
作为白银交易商的银行:平价与市场汇率
白银价格及其对中国货币供应的影响
小结
第二章 工业化的到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纺织业
棉纺业
缫丝业
小结
第三章 公司负债:资本积累问题
资本积累:企业家的初始问题
寻求贷款与银行贷款合同条款
债务与公司管理
小结
下卷 萧条年代,l931一1937年:经济与政治的转变
第四章 农村崩溃
农产品价格的下降
农村地区的贸易状况
农村金融机构的崩溃
农村的崩溃:一个城市问题
小结
第五章 工业萧条
缫丝业
棉纺业
小结
第六章 上海金融恐慌(1934—1935年)
城市繁荣的幻象:l929年10月至l931年8月
银行延误清偿:1931年9月至l934年6月
上海金融恐慌:1934年6月至l935年11月
小结
第七章 应对危机:l935年11月的币制改革
币制改革的外交背景
1935年11月4日的币制改革
从大萧条中复苏200
……
结论
译后记
《危机与转型:20世纪上半叶的全球经济变局》 引言:一个被遗忘的十字路口 二十世纪上半叶,世界历史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动荡。两次世界大战的阴影笼罩全球,而随之而来的“大萧条”更是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彻底颠覆了既有的经济秩序与社会结构。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这一时期全球经济格局的重塑过程,重点聚焦于那些在传统史学叙事中常被边缘化或简化处理的区域与议题,特别是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如何应对这场席卷全球的危机,以及这些应对策略如何塑造了战后世界的经济形态。我们关注的焦点,并非单一民族国家的内部治理,而是跨国资本流动、国际贸易体系的崩溃与重建、技术进步的非均衡影响,以及帝国体系解体后新兴经济体所面临的独特挑战。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崩塌与体系性风险的暴露 第一章:金本位的黄昏与金融的脆弱性 本章首先回顾了19世纪末“光荣孤立”时期构建的全球金融秩序——以英镑为核心的金本位制。我们分析了这一体系在战时资金需求、战后债务清偿以及黄金分布不均压力下的内在脆弱性。通过对跨国借贷数据和央行政策的细致考察,我们揭示了1920年代“繁荣”背后的结构性失衡,尤其是美国信贷扩张如何成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器和潜在的引爆点。重点讨论了国际清算银行(BIS)在危机爆发前夕所扮演的有限且充满争议的角色,以及各国央行之间协调机制的严重缺失。 第二章:贸易壁垒的兴起与全球供应链的断裂 大萧条的爆发并未立即导致普遍的贸易保护主义,但随后各国为保护本国市场而采取的关税升级和配额限制,标志着自由贸易时代的终结。本章通过分析1930年代初期主要工业国(如美国、德国和英国)的贸易政策演变,量化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等措施对全球进出口总量的实际冲击。我们引入了“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概念,探讨了帝国经济体系(如英联邦特惠制)如何在危机中强化其内部联系,却进一步加剧了区域外经济体的孤立与困境。这种“以邻为壑”的政策,极大地延缓了全球经济的复苏进程。 第三章:技术进步的悖论:工业化前沿的产能过剩 尽管危机是金融驱动的,但工业部门的结构性问题不容忽视。本章研究了20世纪初大规模生产技术(如福特主义的扩散)带来的生产效率飞跃,及其与有效需求增长之间的失配。我们考察了汽车、钢铁和电力等关键行业,分析了在缺乏有效需求管理的情况下,产能过剩如何转化为工厂关闭和大规模失业。特别关注了技术扩散的地域差异,解释了为何一些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反而率先陷入更深的生产停滞。 第二部分:区域应对与发展路径的分化 第四章:帝国心脏的调整:英国的“帝国化”战略 本章聚焦于英国在危机中的应对策略。面对金融中心地位的动摇和海外投资的缩水,英国政府采取了“贸易帝国化”的路径。我们详细分析了1932年渥太华会议的成果,探讨了帝国特惠制如何为英国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市场,但也牺牲了其在全球新兴市场(如拉丁美洲和亚洲部分地区)的份额。同时,研究了英国国内产业政策的调整,特别是对新兴重工业的有限干预尝试,以及这些尝试对战后英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深远影响。 第五章:法西斯经济的动员与国家资本主义的兴起 危机为极端政治力量的崛起提供了土壤。本章对比研究了德国的“四年计划”和意大利的“社团主义经济”模式。我们分析了这些政权如何通过大规模的公共工程、严格的资本管制和军事工业的优先发展,迅速将失业率降至低位。重点探讨了这种“国家导向型”复苏的代价:即个人自由的丧失、对资源分配的过度干预,以及对对外扩张的依赖性,从而将国内的经济问题转化为国际冲突的根源。 第六章:拉丁美洲的进口替代工业化(ISI)的早期尝试 在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模式因全球需求崩溃而遭受重创后,拉丁美洲国家被迫寻求经济独立。本章详细考察了阿根廷、巴西和墨西哥在1930年代初启动的早期进口替代工业化(ISI)的特征。我们分析了这些国家如何利用汇率贬值和暂时性的贸易保护来扶持本土轻工业的发展,并讨论了ISI战略在初期取得的成果与面临的内在矛盾,如对进口中间产品的持续依赖以及对国内农业部门的资源挤压。 第三部分:世界体系的重构与新规则的萌芽 第七章:国家干预的理论基础:凯恩斯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大萧条彻底挑战了古典经济学对市场自动调节能力的信心。本章系统梳理了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这一时期的核心论述及其对各国政策制定的影响。我们不仅关注其著作的理论深度,更考察了这些理论如何在不同政治体制下被采纳、扭曲或拒绝。特别比较了罗斯福“新政”中实用主义的财政支出与欧洲国家在面对外汇管制压力时所采取的有限干预措施之间的异同。 第八章:非西方世界的资本流动与债务重组 传统的全球经济史往往侧重于大西洋两岸。本章将目光投向亚洲和中东。我们研究了在西方列强忙于国内危机时,其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金融和基础设施投资如何遭受重创。重点分析了特定区域的债务违约案例,以及这些违约如何迫使西方资本重新评估其长期投资风险。此外,考察了日本等新兴工业国如何利用金融和军事力量,在旧有帝国体系瓦解时,试图建立新的经济势力范围。 第九章:通往布雷顿森林:战后经济秩序的远见 尽管战争尚未爆发,但大萧条的教训已成为未来国际合作的基石。本章分析了1930年代末期各国经济官员(如怀特和凯恩斯)开始进行的关于战后国际货币和贸易体系的秘密磋商。我们揭示了他们试图避免重蹈1920年代覆辙的关键设计理念,包括对固定汇率体系的偏好、对国际收支失衡的再平衡机制的需求,以及对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雏形的构想。这些早期的“远见”,正是为解决大萧条遗留下的结构性问题而准备的蓝图。 结论:持续的遗产 《危机与转型》总结认为,20世纪上半叶的全球经济动荡并非一系列孤立事件的叠加,而是全球化进程在面对结构性不平衡、政治短视和金融投机共同作用下所经历的一次系统性压力测试。这场危机不仅暴露了当时国际经济治理的缺陷,更深刻地塑造了现代国家的经济职能与国际合作的模式。理解这一时期的分化与转型,对于认识当代全球经济的内在张力,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曾对大萧条时期中国经济状况略有了解,但总觉得碎片化、缺乏系统性。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从目录上看,作者显然下了极大的功夫,将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信息巧妙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框架。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市场”的论述。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如何运作的?是否已经形成初步的工业品市场和农产品市场?是否存在着严重的区域市场分割?又或者,国家的干预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的自由运作?这些问题都深深地吸引着我。而“国家”这一概念,在书中被赋予了怎样的内涵?是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还是通过其他行政手段来应对经济危机?作者是否会剖析不同政治派别、不同阶层对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我希望能够看到一个立体、多维度的中国国家形象。至于“世界经济”的部分,则更是令人期待。大萧条是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书中将如何分析世界经济的波动如何传导至中国,以及中国又如何通过有限的国际贸易和对外关系来应对外部冲击?作者的分析能否让我们看到,中国在那个时期,是如何在世界经济的大潮中,试图找到自己的航向,避免被吞噬的?我对作者在此问题上的独到见解抱有极高的期望。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我立刻就被它所吸引了。大萧条,一个曾让无数人陷入困境的词汇,而中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两者结合所碰撞出的火花,无疑是令人着迷的。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中国的“市场”是如何反应的?是否也经历了剧烈的动荡,还是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我猜测作者会深入分析当时的商品流通、价格波动、消费者需求以及生产能力的具体情况,从而勾勒出中国市场经济的真实图景。而“国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是本书的重头戏。在经济危机面前,中国的政府是如何应对的?它是否积极地推行了某些经济改革或调控政策?这些政策的效果又如何?作者是否会分析不同政治力量在经济决策中的博弈,以及国家机器在应对危机时的能力边界?更令人期待的是“世界经济”这一维度。大萧条是全球性的危机,中国不可能完全置身事外。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中国的经济状况与当时的全球经济大势联系起来的?国际贸易、资本流动、汇率变动,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中国的,而中国又如何在这种外部压力下寻找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我相信,这本书将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中国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是如何在复杂的全球经济格局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展现出独特的生存智慧和发展模式。

评分

这份读物,与其说是一本单纯的历史书籍,不如说是一次对人类社会在极端经济压力下集体应对机制的深度解剖。作者巧妙地将中国在20世纪30年代所经历的困境置于全球大萧条的宏大背景之下,这本身就具有非凡的意义。大萧条对西方工业化国家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而对于当时的中国,一个正在经历转型、工业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农业国而言,其影响又是另一番模样。我特别关注书中对“市场”的讨论,究竟是大萧条时期中国本土市场的韧性,还是其脆弱性,最终决定了国家经济的走向?书中会不会深入分析国内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市场的具体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国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同样令人遐想。是积极干预、引导经济复苏,还是在多重压力下显得力不从心?作者如何界定国家权力与市场力量之间的界限,又是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这些都是我阅读的重点。而“世界经济”这一维度,则为我们提供了审视中国自身处境的参照系。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梳理中国与全球经济的联系,如何揭示国际贸易、资本流动以及地缘政治变动对中国国内经济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在20世纪复杂国际关系中的独特视角,也为理解现代国家如何应对全球性经济危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评分

在我看来,这是一本具有宏大叙事野心的著作。它不仅仅关注中国内部的经济动态,更将其置于一个全球化的语境下进行审视。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处理“市场”这个概念。在大萧条的阴影下,中国本土市场究竟是展现出怎样的生命力?是否存在着一些尚未被充分发掘的商业潜能,亦或是固有的结构性问题加剧了经济的脆弱性?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以及金融市场的具体状况,从而揭示出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而“国家”的地位和作用,更是本书的焦点之一。作者将如何描绘中国政府在大萧条时期的角色?是积极的经济干预者,还是在内忧外患中步履维艰的掌舵者?我期待能够看到对国家政策制定过程的细致分析,以及这些政策在执行中遇到的挑战和产生的实际效果。至于“世界经济”这一维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大萧条并非孤立的事件,它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的贸易、金融和政治格局。本书将如何展现中国与外部世界经济体系的互动,以及这种互动对中国国内经济产生的双向影响?作者是否会分析国际商品价格的波动,国际资本的流向,以及主要经济体政策调整对中国产生的连锁反应?我相信,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理解中国在那个特殊时期,如何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经济舞台上,试图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极具年代感,深棕色的背景仿佛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中央烫金的标题“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在昏黄的灯光下显得格外醒目。我翻开扉页,纸张泛黄,散发着一股淡淡的陈旧气息,似乎在诉说着一段尘封的往事。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凭其厚重的篇幅和严谨的排版,就能预感到这将是一次深入的学术探索。我对作者在“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这三个核心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张力如何展开叙述充满好奇。大萧条时期,全球经济风雨飘摇,中国作为一个东方古国,又是如何在这种剧变中寻找自身的定位,又是如何受到外部经济冲击的影响,同时又如何以自身的独特方式回应,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了解的。书中的章节标题虽然简洁,却暗示着对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剖析。例如,“国家调控的边界”这一标题,就让我联想到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中央政府在应对经济危机时可能采取的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局限性。同样,“世界市场的涟漪”也让我思考,远在欧洲和美洲的大萧条,其经济的寒潮又是如何跨越山海,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激起层层涟漪的。我期待作者能通过详实的史料和精辟的论证,为我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让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期中国人民的智慧与挣扎。

评分

给老公买的,不知道好不好,我是不看的

评分

书不错,印刷清晰,内容详实

评分

现在是新常态,也要,看一下历史

评分

书不错,印刷清晰,内容详实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本有关中国经济史的书籍,值得推荐购买~

评分

写得比较理论化,但是是不错的书。谢谢京东。

评分

想买很久了,不错的样子

评分

印刷质量不错,正版图书

评分

想上手好久了,拿下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