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淡水鱼

观察淡水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易刚 著
图书标签:
  • 淡水鱼
  • 鱼类
  • 动物
  • 自然
  • 科普
  • 生物
  • 观察
  • 水生生物
  • 生态
  • 博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445661
版次:1
商品编码:1044406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我爱自然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9
字数:6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在淡水鱼类中,大体可分属卞列四大类:圆口类、软骨鱼类、软骨硬鳞鱼类、真骨(硬骨)鱼类。
在中国已知的1050种淡水鱼中,除少数的1 3种之外,其余全为真骨鱼类。

内容简介

鱼,是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的水生脊椎动物的泛称。
近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最早的鱼形动物,揭开了脊椎动物史的序幕。从这一点看,它们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脊椎动物间接的“远祖”。然而真正的鱼类却出现于3亿年前,今天的鱼类,仅仅只是由它们演化而来的极小一部分种类。目前,世界上已知鱼类2.8万种,估计约3万种,是52500种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大类。
在淡水鱼类中,大体可分属下列四大类:圆口类、软骨鱼类、软骨硬鳞鱼类、真骨(硬骨)鱼类。在中国已知的1050种淡水鱼中,除少数的13种之外,其余全为真骨鱼类。现在,让我们从低等的真正鱼类——魟鱼开始,一起来观察认识淡水鱼吧!
在美丽的太阳鱼种类中,最为夺目的种类就是这一款被称为“嫦娥”的种类,其闪烁着耀眼的金属蓝色色调的鱼身上,布满了桔色的斑点,眩目而美丽的眼睛后端有一双宛如耳状的花纹,这是它们明显的标志。

作者简介

易刚,作家。文字散见于《国家人文地理》等报刊,并入选《新散文百人百篇》等多部诗文集。喜游历探索自然,爱读书品味人生;崇尚“知行合一”的古训。出版有《我只是天堂的过客》、《感动宣言》、《石头开花》(合著)、《中老年旅游圣经》(合著)等。

目录

魟(魟为简体字)
鱼—001
鲟鱼—002
鲤鱼—004
锦鲤—006
鲫鱼—007
锦鲫—008
金鱼—010
草鱼—012
鳙鱼—012
鲢鱼—014
鲃—015
白甲鱼—019
异鱲(鱲为简体)—020
棒花鱼—021
鳑鮍(鮍为简体)—023
宽鳍鱲(鱲为简体)—024
马口鱼—025
麦穗鱼—027
鲴—028
鳊—029
花鳅—030
鳅—032
条鳅—033
横纹南鳅—034
平头平鳅—035
平鳍鳅—036
腹吸鳅—040
青鳉—041
食蚊鱼—042
剑尾鱼—043
鳜鱼—045
鲈鱼—046
太阳鱼—046
地图鱼—048
罗非鱼—049
福寿鱼—050
五彩神仙鱼—051
慈鲷鱼—053
乌鳢—054
月鳢—056
塘鳢—057
鰕(鰕为简体)—058
子陵鱼—062
鲇鱼—063
黄颡鱼—065
清道夫—066
鮡(鮡为简体)—070
纹胸鮡(鮡为简体)—072
福建纹胸鮡(鮡为简体)—072
红尾鸭嘴—074
黄鳝—075
河鲀—76
雀鳝—078

精彩书摘

草鱼
草鱼,是鲤科草鱼属的唯一种。草鱼有草棒等近20种俗称,简直就是在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架势,故意混淆人们的视听。
草鱼的身体略呈圆筒形,较长,头部稍平扁,尾部侧扁;嘴巴呈弧形;上颌略长于下颌。鱼身呈浅茶黄色,背部青灰,略带草绿,腹部灰白。胸、腹鳍略带灰黄,其他各鳍浅灰色。
草鱼一般喜欢在淡水的中、下层和近岸多水草区域游弋。贪食,活泼好动,游水快,常成群觅食。草鱼在鱼苗阶段摄食浮游动物,幼鱼期兼食昆虫、蚯蚓、藻类和浮萍等,体长达10cm以上时,完全摄食禾本科等水生植物,是鱼类中典型的“素食主义者”。中国除新疆和青藏高原以外,皆可见它的身影。
另外,还有一种俗名“野草鱼”的赤眼鳟,外形酷似草鱼,唯有眼睛的上半部有红色斑,故名。这也是它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鳙鱼是鲤科鳙属的唯一种。它的英文名就是“大头鱼”的意思。这也意味着鳙鱼的精华在于鱼头。在我做淡水鱼研究和拍摄之前,根本不晓得鳙鱼是什么东西。现在才知道它就是人们常说的花鲢。
鳙鱼的身体侧扁,头极肥大。嘴巴也较大,下颌稍向上倾斜。眼小,位置偏低,嘴上没有须。鳞片较小,腹面仅腹鳍至肛门有皮质腹棱。胸鳍长,末端超过了腹鳍的基部。身体侧上半部为灰黑色,腹部灰白,两侧杂有许多浅黄色及黑色的不规则小斑点。
鳙鱼以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为主要产地,喜欢生活于水体的中上层,动作较迟缓,不喜跳跃。以浮游动物为主食,亦食一些藻类。
……
《星海拾遗:失落文明的密码》 主题: 远古文明的遗迹、宇宙的终极奥秘、个体在宏大历史中的挣扎与探索。 类型: 硬科幻、悬疑、探险、哲学思辨。 --- 卷首语:寂静的回响 在群星之间,我们寻找生命的足迹,却常常只触摸到冰冷的虚无。那些曾经照耀过银河的伟大文明,他们的辉煌与陨落,留下的只是一串串无法被完全解读的符号,散落在时间的荒野中。 《星海拾遗:失落文明的密码》不是一个关于征服或战争的故事,它是一曲献给“逝去”的挽歌,是对“认知边界”的无情试探。本书将带领读者潜入一片被时间尘封的宇宙角落,追寻一个超越人类理解范畴的超级文明——“织梦者”留下的最后信息。 --- 第一部分:残骸与启示 故事始于公元2742年,人类已不再局限于太阳系,但对外星文明的探索仍旧充满盲点。主人公,艾丽娅·文森特,一位在学术界被视为异类的“符号考古学家”,在对一颗编号为“幽灵星云-7”的废弃行星进行例行勘测时,发现了一个不应存在的结构体。 该结构体并非自然形成,其材质的同位素比例完全违背了已知物理定律,它的核心是一个巨大的、近乎完美的球体,表面刻满了闪烁着微弱、非周期性光芒的复杂几何图形。艾丽娅将其命名为“寂静之眼”。 “寂静之眼”的发现立即引发了星际联盟的极大关注。它被认定为失落的“织梦者”文明的遗迹之一。这个文明在约五百万年前突然从宇宙记录中消失,没有留下任何战争的痕迹,没有被任何已知的敌对势力摧毁,仿佛是主动选择了“退场”。 艾丽娅的团队,包括精通量子纠缠理论的物理学家卡尔·雷纳,以及对古代语言学有着深刻理解的智能AI“奥秘”,开始了对“寂静之眼”的破译工作。他们发现,那些刻在球体上的符号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文字或数学公式,而是一种基于“信息密度”而非“线性序列”构建的复杂信息包。 第二部分:熵增与反向时间流 随着研究的深入,艾丽娅发现“织梦者”似乎掌握了颠覆宇宙基本法则的技术。他们留下的信息指向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结论:这个文明并非死于外部冲突,而是死于对“时间”本身的理解与操作。 “织梦者”文明曾达到技术巅峰,他们成功地将自身的信息流耦合进宇宙的熵增轨道中,实现了对时间流的局部逆转——这并非回到过去,而是创造了一个“信息永恒”的状态。然而,这种逆转带来了不可预见的后果:他们开始“遗忘”自我,个体意识与宏大宇宙背景融为一体,最终导致了文明的自愿性“退相干”。 卡尔·雷纳通过分析“寂静之眼”发出的微弱能量脉冲,推演出了一套“反熵公式”。他认为,要真正理解“织梦者”的消失,必须找到他们的“中央枢纽”,一个被称为“时间的熔炉”的地方。 然而,星际联盟内部的势力开始对“反熵公式”产生觊觎。一个名为“秩序之手”的军事派系,坚信掌握了逆转时间的技术,就能彻底消除“过去”的错误和潜在的威胁,从而建立一个“永恒完美”的帝国。他们试图强行接管艾丽娅的研究成果。 第三部分:意识的囚笼与边界之外 艾丽娅和奥秘必须抢在“秩序之手”之前,利用破译出的坐标,前往“时间的熔炉”。这次旅程将不再是星际航行,而是一次深入纯粹信息领域的精神穿越。 “时间的熔炉”位于一个被高维时空扭曲环绕的区域,那里的物理现象已经无法用三维空间来描述。进入该区域后,艾丽娅的意识开始被海量的、来自五百万年前的信息洪流冲击。她不再是观察者,而是成为了“织梦者”信息网络的一部分。 在这里,她看到了文明的终极选择:在理解了宇宙的无限循环和最终的虚无之后,他们选择了一种更高层次的“存在”——将所有经验、所有情感、所有知识,压缩成一个完美的、不消耗能量的“静态信息晶体”,悬置于时空之外。他们的消失,是一种极端的、自愿的升华。 艾丽娅面临抉择: 1. 泄露“反熵公式”,帮助人类摆脱时空的桎梏,但可能重蹈“织梦者”因过度掌握力量而消亡的覆辙。 2. 销毁“寂静之眼”的核心数据,维护宇宙现有的因果律,但可能永远失去解答终极奥秘的机会,并被“秩序之手”追捕。 在信息的海洋中,艾丽娅最终明白了“织梦者”的终极密码:真正的自由,并非是打破所有的限制,而是彻底接受自身的有限性。 尾声:知识的重量 艾丽娅带着对“织梦者”文明的深刻理解返回。她没有公布“反熵公式”的全部细节,而是散布了一系列看似矛盾的、哲学性的理论,成功误导了“秩序之手”。 《星海拾遗》的结尾,艾丽娅选择退隐,成为了一个沉默的守望者。她知道,宇宙中最大的秘密并非物质的构成,而是意识的边界。人类对星空的探索,最终指向的将是自身的认知局限。 本书通过对宏大宇宙叙事中“缺席者”的描绘,探讨了文明的成熟标志——并非是技术能力的无限扩张,而是对“终结”的优雅处理。失落的文明留下的,是比任何科技蓝图都更为沉重的、关于存在意义的诘问。 --- 本书特色: 硬核细节的打磨: 详尽描述了符号破译过程中的量子退相干模型和信息拓扑学应用。 哲学深度的挖掘: 探讨了时间、熵、意识在不同维度下的相互作用,以及“存在”与“信息”的关系。 紧张的叙事节奏: 融合了高智商的解谜过程与星际政治的阴谋斗争,保持阅读的持续张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观察淡水鱼》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以为只是一本普通的儿童科普读物,但事实证明我大错特错了。这本书的深度和专业性完全可以媲美一些大学教材,却又用一种非常易懂和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简直是给所有人准备的知识盛宴!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对鱼类演化历程的梳理,以及它们如何在不同的地质时期和气候条件下,演变出令人惊叹的形态和生存策略。 书中对鱼类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讲解,虽然用词专业,但作者总是能用恰当的比喻和类比,将复杂的概念变得清晰明了。比如,在解释鱼鳔的作用时,他将其比作潜水员的压载水舱,让我瞬间明白了鱼类如何调节自己在水中的浮力。他对鱼类感觉器官的细致描述,也让我对这些生活在“黑暗”水底的生物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它们拥有如此敏锐的嗅觉、听觉甚至侧线系统,能够感知到水流的微小变化,从而在复杂的水域中生存。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仅仅关注那些体型较大的、人们熟知的淡水鱼,而是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介绍那些鲜为人知、却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的微小鱼类。作者的笔触细腻,将这些“不起眼”的小生物的独特之处和重要性娓娓道来,让我感到非常震撼。这是一种真正的博物学精神,对所有生命都怀有平等的好奇心和尊重。 此外,本书的参考文献和索引做得非常出色,为我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如果你是一个对生物学、生态学或者仅仅是对自然界充满好奇的人,那么这本书绝对不容错过。它会颠覆你对淡水鱼的固有印象,让你看到一个更加广阔、更加神秘的世界。

评分

对于我来说,《观察淡水鱼》这本书就像是一张精美的地图,指引着我去探索那片我一直心生向往,却又有些陌生的水下世界。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它涵盖了从鱼类的基本特征到复杂生态位的广泛知识,并且将这些知识以一种非常有条理、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淡水鱼类生存环境的细致描绘。作者不仅仅告诉你鱼住在哪里,还会详细描述那个环境的特点:水流的速度、水质的酸碱度、底部的基质类型,以及是否有水生植物覆盖等等。这些细节让我明白,为什么某些鱼类只出现在特定的环境中,以及它们是如何演化出适应这种环境的特定生理和行为特征的。 书中对于鱼类之间相互关系的阐述,也让我大开眼界。无论是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还是共生、寄生的关系,作者都用生动的事例进行了说明。我尤其被关于某些鱼类如何利用其他物种来保护自己或捕食的章节所吸引,这让我看到了大自然中精妙的生存智慧。 这本书还有一个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它鼓励读者进行积极的参与。它提供的观察方法和指导,让我觉得我也可以成为一名“淡水鱼观察者”,而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接收者。它激发了我走出舒适区,去亲身体验和感受的欲望。 总的来说,《观察淡水鱼》是一本非常实用且引人入胜的书。它不仅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点燃了我探索自然的热情,让我对这个充满生机的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热爱。

评分

翻阅《观察淡水鱼》这本书,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妙水下世界的窗户,令人目眩神迷。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令人惊喜,它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图文介绍,而是深刻剖析了淡水鱼的生存智慧与生态足迹。作者的叙事风格颇具感染力,他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博物学家,用充满智慧的语言,将那些生活在湖泊、河流、溪流中的精灵们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 书中对鱼类适应环境的描述,让我对生命的多样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例如,书中详细阐述了不同体型、不同色彩的鱼类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来融入环境,或是进行伪装,或是凭借速度逃脱捕食者的追击,亦或是利用光线折射来隐匿行踪。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某些鱼类如何利用特定季节的变化来完成繁殖和迁徙的章节所吸引,这不仅仅是生物本能,更是一种对自然规律的精准把握和顺应。 这本书并非只是枯燥的知识堆砌,它巧妙地融入了作者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人文关怀。在描述鱼类生存状况的同时,作者也时常流露出对人类活动对淡水生态影响的担忧,并提出了保护这些生物的建议。这种人文关怀让本书的内容更加丰满,也促使读者在了解自然的同时,反思自身的行为。 我特别欣赏本书在理论知识之外,还融入了大量的实践指导。它鼓励读者走出书本,亲身去观察、去体验。书中提供了关于如何安全、有效地观察淡水鱼的建议,包括合适的观察时机、地点选择,以及如何避免惊扰到它们。这些贴士极具操作性,让我跃跃欲试,希望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真实的体验。 总而言之,《观察淡水鱼》是一本集科学性、趣味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优秀读物。它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更激发了我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敬畏之心。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它能够引导读者以一种更深刻、更全面的视角去理解和欣赏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评分

《观察淡水鱼》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科普书,不如说是一本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关系的哲学读本。它以一种极其缓慢、细腻的节奏,带领读者去体验观察的乐趣,去感受生命的渺小与伟大。书中对于“观察”二字的解读,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视觉捕捉,它强调的是一种深入的理解,一种与被观察对象建立精神连接的过程。 作者的文字风格极其古朴典雅,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娓娓道来他对淡水鱼的种种感悟。他很少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描绘场景、设置悬念,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去发现。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沉默的观察者”这一章节,作者将鱼类比作静默的哲学家,它们不言不语,却在自己的世界里演绎着生命的真谛。 书中对于鱼类行为的描写,不再是简单的描述性语言,而是充满了诗意和哲思。例如,他会描述一条鱼在水中缓慢游弋时的“思考”,或者一条鱼在捕食时的“决绝”,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虽然有艺术加工的成分,却让我更加贴近了这些生物的内心世界。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了我如何放慢脚步,如何在一个被快节奏生活所裹挟的时代里,重新找回与自然对话的能力。它让我明白,即使是再平凡的生命,也蕴含着无尽的奥秘,值得我们去探索,去珍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平静,对世界的看法也更加多元。

评分

这本书简直太棒了!作为一个从小就对水生生物着迷,尤其喜欢家里鱼缸里那些游弋的小生命的人,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真正深入浅出、既有科学严谨性又不失趣味性的关于淡水鱼的书。终于,我找到了《观察淡水鱼》!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期待。它不仅仅是罗列各种淡水鱼的名字和基本信息,而是真正带我走进了淡水鱼的世界。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用词生动形象,仿佛我真的能看到那些在溪流中穿梭的小鱼,感受到它们为了生存而展现出的各种智慧。 书中对鱼类行为的描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告诉你一条鱼吃什么,更会告诉你它如何捕食,它的捕食技巧有多么高明,它如何躲避天敌,它的警惕性有多强。读到关于繁殖的章节时,我更是惊叹不已,原来小小的淡水鱼身上承载着如此复杂的生命仪式,它们为了下一代的延续付出了那么多努力。书中还穿插了很多有趣的民间传说和故事,这些故事让原本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更加鲜活有趣,也让我对这些生物产生了更深厚的情感连接。 这本书的插图也是一大亮点。每一幅插图都栩栩如生,色彩鲜艳,将不同种类淡水鱼的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无论是鱼鳞的质感,还是鱼鳍的舒展,抑或是眼睛的神采,都处理得非常到位。我常常会一边阅读文字,一边对照插图,仿佛真的置身于那片水域,亲眼观察这些美丽的生物。而且,书中还提供了很多关于如何在家中观察淡水鱼的小贴士,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观察地点,如何捕捉和饲养,以及如何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这对于像我这样希望在生活中实践观察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宝贵的指导。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非常合理。它从最基础的淡水鱼分类讲起,逐步深入到不同栖息地的鱼类,再到它们的食性、繁殖、迁徙等各个方面。每一个章节都衔接得非常自然,逻辑清晰,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理解。即使是对淡水鱼不太了解的初学者,也能很快入门,并且爱上这个领域。而对于已经有一些基础的读者,这本书也能提供更深入、更全面的知识,拓宽视野。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生态系统的讲解,它让我明白,每一条淡水鱼在整个水域生态系统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的存在与否,都会对整个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 《观察淡水鱼》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鱼类的科普读物,更像是一本带领我重新认识自然、感受生命之美的指南。它让我学会了用一种更加细致、更加尊重的眼光去看待我们身边那些平凡却又伟大的生命。读完这本书,我再到河边或者池塘边,看着那些不起眼的小鱼,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敬意。我看到了它们顽强的生命力,看到了它们在自然界中扮演的独特角色。这本书让我更加热爱生活,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因为它让我深刻体会到,保护这些美丽的淡水鱼,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评分

图片很漂亮,图书质量很好,是不错的百科书。

评分

作为非专业人士拍的写的,已经相当不错了。

评分

作为一般的常识性读物还是很不错的,内容就太简单了一点。

评分

内容不错,很难得的一本书,只是好像少了一些物种。

评分

作为一般的常识性读物还是很不错的,内容就太简单了一点。

评分

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

评分

作为非专业人士拍的写的,已经相当不错了。

评分

作为非专业人士拍的写的,已经相当不错了。

评分

作为一般的常识性读物还是很不错的,内容就太简单了一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