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道金斯傳(套裝共2冊)
定價:169.90元
作者:理查德·道金斯
齣版社:北京聯閤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年6月1日
頁碼:413頁
裝幀:平裝
開本:16
ISBN:9787550275157
理查德 道金斯自傳,提供150餘幅全彩珍貴照片,全景展示個人生活。
道金斯講述成長經曆,披露與人、愛人和摯友的溫情故事。
北京大學國際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汪丁丁,北京大學心理學係教授周曉林,知名語言學傢和認知心理學傢、暢銷書《語言本能》《心智探奇》作者史蒂芬 ·平剋及其妻子哲學傢麗貝卡·戈爾茨坦、美國投資傢、沃倫 巴菲特黃金搭檔查理 ·芒格 聯袂推薦。
湛廬文化齣品。
[英]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牛津大學教授,英國皇傢科學院院士,有“達爾文的鬥犬”之稱的進化生物學傢,“無神論四大騎士”之一,“第三種文化”推動者。
1941年齣生於非洲肯尼亞,8歲時,隨父母迴到英國。
1967年畢業於牛津大學,獲動物學博士學位。1995年成為牛津大學曆史上位“查爾斯·西濛尼教授”,隨後,創辦“西濛尼講座”,聘請丹尼爾·丹尼特、史蒂芬·平剋和賈雷德·戴濛德等名師上課。
在2013年《前景》雜誌“偉大思想傢”評選中,名列。
仍活躍在文壇的傑齣“非虛構類”作傢,創作瞭《自私的基因》《解析彩虹》《上帝的錯覺》多部暢銷作品。
《道金斯傳(上冊)》目錄:
部分在非洲
我的祖輩
肯尼亞的童年時光
馬拉維湖的沙灘
溫巴山的“金鷹”
再見,非洲!
第二部分求學
英格蘭的新生活
課堂之外的快樂
奧多中學
牛津,夢幻塔尖之城
與生俱來還是後天習得?
第三部分初踏科學之路
美國西海岸尋夢
重迴牛津
行為的語法
第四部分意外走紅的處女作
一舉成名的《自私的基因》
我的前半生
圖片緻謝
……
《道金斯傳(下冊)》
賈雷德 · 戴濛德
次和賈雷德 · 戴濛德見麵是 1987 年在洛杉磯。當時,我正在為《盲眼鍾錶匠》編寫彩色版的“生物形態”程序,於是在洛杉磯停留瞭兩周時間, 在蘋果公司裏艾倫 · 凱的研究機構中工作,忙得不亦樂乎。那裏的工作氛圍 十分和諧。在開放式辦公區域中,我與幾位智商超群的年輕程序員共事。我 對 Mac 工具箱深奧的內部運轉有任何問題,都可以隨時嚮他們請教。更令 人開心的是我的居住環境。那時,我藉住在熱情好客的格溫 · 羅伯茨(Gwen Roberts)傢。羅伯茨是一位數學老師兼益智題解謎達人,時常請五花八門的 外國訪客來傢裏小住。她詭黠有趣,如果寫書,一定能寫齣神奇的故事。 每天早上,我乘公交車從羅伯茨傢去辦公室,午休時與一幫極客共進午餐, 經常是從附近的小吃店訂三明治外賣。而其中有那麼,一位加州大學洛 杉磯分校的教授請我外齣吃午飯,此人在生物學領域可謂大名鼎鼎,但我始 終沒機會一睹真容。他就是賈雷德 · 戴濛德。
我們商定,他開車到蘋果公司的辦公室來接我。他的幾本著作都是榮登 榜首的暢銷書,於是我站在街角,尋找著車流中散發著低調奢華氣質的汽車。 他開的車,就算不浮華,也至少應該是雍容華貴的吧。但當一輛老舊的大眾 甲殼蟲,沿著筆直的公路,從地平綫一路顛簸、噴雲吐霧、歪歪扭扭地開到 我身邊時,我看都沒多看一眼。沒想到,此車竟吱吱扭扭地停瞭下來,車窗 裏齣現瞭戴濛德博士微笑的麵孔。我上瞭車,隻見車頂上懸著的舊式窗簾掉 下瞭一半,顛簸間,我還要不時躲閃晃到麵前的半截窗簾。之前,他沒有告 訴我打算帶我去一傢什麼樣的餐廳,但看到這輛頗具個性的大眾汽車,我心 裏大概有數瞭。我們將汽車停在瞭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校園裏,然後步行 到一條小溪旁邊。小溪的岸邊,草地豐美,綠蔭蔥蔥,涼爽宜人。我們坐在 草地上,戴濛德拿齣瞭他準備的午飯。隻見在一張大布裏,裹著一大坨奶酪, 還有幾塊乾巴麵包。他又掏齣一把瑞士軍刀,對著這些東西切瞭起來。這樣 的環境,多麼適閤激發起談話的趣味性,遠比喧鬧不堪的餐廳完美得多。在 餐廳裏,總會有媚笑的服務生過來說“我是戴濛德,由我來為您服務”, 對著菜單念一遍特色菜,然後還時不時地跑過來打斷談話,問“味道如何?” 而戴濛德帶來的奶酪和麵包,在那樣富有牧歌風情的環境中,吃起來味道還 真的不錯。
在英國的小酒館裏,麵包加奶酪,叫作“農夫午餐”。這個說法並不古老, 不知道是哪一份的天纔營銷手段,藉用瞭 BBC 廣播劇《阿奇爾一傢》(The Archers)中時代顛倒的搞笑段子。講得是一個老農民邊懷舊邊抱怨,說他為 村中小旅捨供應的“農夫午餐”根本比不瞭他年輕時在普魯曼吃過的午餐。
我再次與戴濛德見麵是 1990 年。長島冷泉港實驗室主任詹姆斯 · 沃森邀 請戴濛德和我共同組織一場會議,慶祝這處研究機構成立 100 周年。會 議主題為“進化:從分子到文化”。如今想來,令我印象為深刻的是到場的 一群德國語言學傢。他們講起話來,十分直接。戴濛德主動嚮他們發齣瞭邀 請,我可能也懷著美好的願望,想象著語言學傢和進化生物學傢之間一定有 許多共同語言。隨著曆史的延續、時間的發展,語言會逐漸變遷。從錶麵看 來,這一現象與生物種群隨地質時代的演變而變化存在相似之處。語言學傢 研究齣成熟的方法,通過對古代失傳語言(例如原始印歐語)的衍生支係進行仔細的對比分析,能對其進行重建。這樣的方法,在進化生物學傢看來, 再熟悉不過。特彆是分子分類學傢,在沃森 - 剋裏剋提齣全新理論之後,更 是整日與所謂的分子文本打交道。而且,我們的類人祖先産生語言能力 的情境,也是生物學傢十分好奇的話題(雖然在某些語言學傢看來,這一問 題因無法追溯,所以是禁談的)。1866 年,巴黎語言學協會宣布,由於該話 題永遠無法找到答案,所以禁止對其繼續進行討論。
這樣的禁令,在我看來極為荒謬。無論重建工作有多難,語言一定存在 一個起源或幾個起源。一定存在一個從祖先的前語言狀態嚮語言狀態過渡的 轉型期。這種轉型,是真實存在的現象,無論巴黎協會對此有著怎樣的好惡, 都確確實實地發生過,而對其進行猜想,並不會有任何負麵影響。我們的祖先, 是否經過瞭一個像大猩猩手語那樣的階段,雖然詞匯量豐富,但不存在如今 人類的層級嵌套的語法?這種層級嵌套語法結構,是不是突然間由某位 天纔個體提齣的?如果是這樣,那麼他嚮誰傳授瞭這種方法?語法是否像軟 件工具那樣,隨內在的無聲思想而誕生,後來纔通過有聲語言的方式實現瞭 外部化?我們能否從化石中分析齣我們各類祖先能夠發齣的聲音範圍?這些 問題,即使瞭我們的能力所及,也必定存在一個確切的答案。我會在下 一章繼續討論這些話題。
戴濛德和我保持著通信,一起做齣一份會議嘉賓名單,但我必須承認, 大部分專業工作,都是由他完成的。等到會議真正召開時,卻令我頗有些睏 惑。會上,語言學傢自信地宣稱,能對相對較為臨近的古代語言(如公元前 3500 年的原始印歐語)進行重建。這樣的自信令我頗為欽佩。對原始烏拉 爾語或原始阿爾泰語的重建,我完全能夠理解。通過更加嚴格的類推工作, 我想,從理論上可以將這些原始語言輸入到同樣的重建熔爐中,然後就能生 成一切原始語言的始祖— “原始諾斯特拉語”。但事實上,我覺得,就連許 多語言學傢都覺得這樣的方法有些太過牽強。
說到這裏,還是讓人挺感興趣的。但當我提齣瞭一個明顯不經大腦的直白建議後,卻一下子釋然瞭。作為一名進化生物學傢,我為瞭做齣點貢獻, 提齣瞭我的想法,我認為語言進化和基因進化之間存在顯著差異。某類生物 一旦由於某種原因(如地質事件)分化成為兩類,而分化所造成的差異一旦 大到無法實現雜交繁殖的程度,那麼就沒有迴頭路可走瞭。兩類基因庫之前 是通過性繁殖得以混閤的,而之後即使相遇,也不可能再次融閤。實際上, 這就是我們為物種分化所下的定義。相比之下,語言在形成分支之後,還能 再次匯聚為一體,形成紛繁豐富的混閤體。這就意味著,雖然生物學傢能針 對所有現存哺乳動物追溯到曾生活在億萬年前的某一母係個體上,但我們卻 不能認為,可以將所有印歐語係追溯到生活在數十萬年前東歐的某個特定部 落所講的某種特定古代語言上。
俄羅斯語言學傢一聽此話,立刻勃然大怒,激動得麵紅耳赤。語言從來 不會融閤。我結結巴巴地問道,那那那,英語又是怎麼迴事?他們對著我嚷 道:一派鬍言!英語是純粹的日耳曼語。“英語中有百分之多少的詞匯起源於 羅馬?”我問。“嗯,大概 80%吧。”他們不假思索地給齣瞭這個目空一切而 又自相矛盾的迴答。就這樣,我又縮迴到生物學傢的保護殼裏。雖然受瞭打擊, 但並不全然信服。
會議取得瞭成功,戴濛德和我感到十分欣慰。他來到牛津,做“西濛尼 講座”的嘉賓時,依然是那麼謙厚有禮。他特意為拉拉和我帶來瞭一瓶那帕 溪榖的赤霞珠,還在瓶身上認真地寫下瞭佳品嘗期在 2005 年到 2017 年。 他這樣精緻的生活細節,與其說是與那頓麵包加奶酪的午餐相悖,不如說是 相得益彰。等到這本自傳齣版之時,我們一定要打開這瓶好酒慶祝一下。戴 濛德是的生理學傢、鳥類學傢兼生態學傢,而除此之外,他還極為淵博, 通曉多種語言,對人類學和世界曆史有著深刻的理解。在“西濛尼講座”上, 我們也因他的淵博而大為受益。那次講座,是圍繞著他的著作《槍炮、病菌 與鋼鐵》(Guns, Germs and Steel)進行的。講座極為精彩,讓人不禁想到, 在他之前,為什麼沒有曆史學傢針對這個話題著書立說。為什麼要靠一位科學傢來展開如此令人目眩的曆史畫捲?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改變我們認知世界方式的人充滿敬畏,理查德·道金斯無疑是其中的一位。他以其獨特的洞察力和犀利的語言,深刻地影響瞭我們對生命、演化以及宇宙的理解。這本書,以“道金斯傳”為名,無疑是對他一生思想和事業的一次深度迴溯。我期待的不僅僅是瞭解他取得的科學成就,更想探究的是,是什麼樣的經曆和思考,讓他形成瞭如此堅定而獨特的科學觀。他是否在年輕時就展現齣瞭非凡的天賦,還是經曆瞭漫長的摸索和自我懷疑?他在傳播科學理念的過程中,又遇到瞭哪些阻礙和挑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到他的內心世界,去感受他作為一位科學傢和思想傢所經曆的每一次思想的碰撞和升華。一本優秀的傳記,應該能夠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與傳主一同經曆人生的起伏,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從而獲得更深刻的共鳴和啓發。
評分最近,我一直沉浸在一些關於思想傢和科學傢的傳記之中,總覺得從他們的生平故事中,能夠汲取到麵對生活睏境和挑戰的智慧與勇氣。理查德·道金斯,我一直把他看作是當代科學領域裏一位極具影響力和話題性的人物。他對於演化論的深入闡述,以及他對宗教和僞科學的犀利批判,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這本書,顧名思義,似乎是在描繪他波瀾壯闊的一生。我特彆想瞭解的是,是什麼樣的經曆塑造瞭如此鮮明的他?他早年的教育背景,他與哪些人有過深刻的交流,又經曆瞭哪些不為人知的掙紮和頓悟?這些細節往往是構成一個完整人物的關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他的內心世界,而不僅僅是羅列成就。因為,正是那些平凡的、充滿人情味的時刻,纔讓我們覺得他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偶像,而是一個真實可信的人。期待這本書能夠讓我更立體地認識這位偉大的思想傢,並從中獲得一些關於如何堅持自己信念的啓示。
評分我一直對科學史和偉大科學傢的故事充滿濃厚的興趣,所以當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就立刻被吸引住瞭。理查德·道金斯這個名字在我腦海裏一直是那個在科學界振聾發聵、敢於挑戰傳統觀念的旗幟性人物。他的思想如同閃電,穿透迷霧,為我們展現科學的本來麵貌。而這本書,據說就是他的人生軌跡的梳理,從他的早期成長,到他如何一步步成為如今我們所熟知的科學傳播者和演化生物學傢,這其中的經曆必然充滿瞭挑戰、堅持與非凡的智慧。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瞭解到他思想的源頭,他那些顛覆性理論的誕生過程,以及他在麵對質疑和反對時的勇氣與力量。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通過他的視角,去理解科學研究的本質,去感受那種探索未知世界的狂熱與激情。一本好的傳記,不僅僅是記錄一個人的生平,更是傳遞一種精神,一種麵對人生和世界的態度。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這樣一部作品,給我帶來深刻的啓迪和鼓舞。
評分坦白說,我很少主動去閱讀傳記類的書籍,總覺得很多時候隻是簡單地敘述一個人的生平,缺少一些真正引人入勝的元素。但是,理查德·道金斯這個名字,在我看來,絕對是一個例外。他身上所代錶的理性、批判性思維,以及他對科學普及的貢獻,都是我一直非常欣賞的。這本書,以“道金斯傳”為名,又以套裝的形式呈現,讓我感覺它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介紹,而是對這位科學巨匠一生的一次全麵而深入的解讀。我特彆好奇的是,在他看似順風順水的科學道路背後,是否也隱藏著不為人知的艱辛和奮鬥?他在學術研究之外的生活又是怎樣的?他如何平衡工作與傢庭,又如何在眾多的爭議聲中保持內心的平靜?這些都是普通讀者難以窺見的層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做到這一點,挖掘齣他作為一個人,而非僅僅一個科學傢的真實麵貌,讓我們看到一個更完整、更立體的道金斯。
評分這本書籍的裝幀設計實在是太令人驚喜瞭!拿到手的時候,那種厚重感和紙張的觸感就讓我愛不釋手。封麵色彩搭配得很經典,既有曆史的沉澱感,又不失現代的審美。文字印刷清晰,字體大小適中,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眼睛疲勞。我尤其喜歡它使用的紙張,非常有質感,翻閱時能聽到沙沙的聲音,仿佛在翻閱一本珍貴的古籍。而且,兩冊套裝的設計也很閤理,方便攜帶和收藏。在如今這個追求快節奏和電子化的時代,能夠收到這樣一本精心製作的實體書,真是一種享受。我之前也買過一些傳記類的書籍,但很少有能做到像它這樣,在細節上都如此用心的。無論是書脊的設計,還是內頁的排版,都透著一種嚴謹和專業的態度。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藝術品,擺在書架上,也能為整個空間增添一份雅緻。這種對書籍品質的追求,本身就傳遞瞭一種對知識和文化的尊重,讓我更加期待內容本身的精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