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道金斯传(套装共2册)
定价:169.90元
作者:理查德·道金斯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6月1日
页码:413页
装帧:平装
开本:16
ISBN:9787550275157
理查德 道金斯自传,提供150余幅全彩珍贵照片,全景展示个人生活。
道金斯讲述成长经历,披露与人、爱人和挚友的温情故事。
北京大学国际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汪丁丁,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晓林,知名语言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畅销书《语言本能》《心智探奇》作者史蒂芬 ·平克及其妻子哲学家丽贝卡·戈尔茨坦、美国投资家、沃伦 巴菲特黄金搭档查理 ·芒格 联袂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英]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牛津大学教授,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有“达尔文的斗犬”之称的进化生物学家,“无神论四大骑士”之一,“第三种文化”推动者。
1941年出生于非洲肯尼亚,8岁时,随父母回到英国。
1967年毕业于牛津大学,获动物学博士学位。1995年成为牛津大学历史上位“查尔斯·西蒙尼教授”,随后,创办“西蒙尼讲座”,聘请丹尼尔·丹尼特、史蒂芬·平克和贾雷德·戴蒙德等名师上课。
在2013年《前景》杂志“伟大思想家”评选中,名列。
仍活跃在文坛的杰出“非虚构类”作家,创作了《自私的基因》《解析彩虹》《上帝的错觉》多部畅销作品。
《道金斯传(上册)》目录:
部分在非洲
我的祖辈
肯尼亚的童年时光
马拉维湖的沙滩
温巴山的“金鹰”
再见,非洲!
第二部分求学
英格兰的新生活
课堂之外的快乐
奥多中学
牛津,梦幻塔尖之城
与生俱来还是后天习得?
第三部分初踏科学之路
美国西海岸寻梦
重回牛津
行为的语法
第四部分意外走红的处女作
一举成名的《自私的基因》
我的前半生
图片致谢
……
《道金斯传(下册)》
贾雷德 · 戴蒙德
次和贾雷德 · 戴蒙德见面是 1987 年在洛杉矶。当时,我正在为《盲眼钟表匠》编写彩色版的“生物形态”程序,于是在洛杉矶停留了两周时间, 在苹果公司里艾伦 · 凯的研究机构中工作,忙得不亦乐乎。那里的工作氛围 十分和谐。在开放式办公区域中,我与几位智商超群的年轻程序员共事。我 对 Mac 工具箱深奥的内部运转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向他们请教。更令 人开心的是我的居住环境。那时,我借住在热情好客的格温 · 罗伯茨(Gwen Roberts)家。罗伯茨是一位数学老师兼益智题解谜达人,时常请五花八门的 外国访客来家里小住。她诡黠有趣,如果写书,一定能写出神奇的故事。 每天早上,我乘公交车从罗伯茨家去办公室,午休时与一帮极客共进午餐, 经常是从附近的小吃店订三明治外卖。而其中有那么,一位加州大学洛 杉矶分校的教授请我外出吃午饭,此人在生物学领域可谓大名鼎鼎,但我始 终没机会一睹真容。他就是贾雷德 · 戴蒙德。
我们商定,他开车到苹果公司的办公室来接我。他的几本著作都是荣登 榜首的畅销书,于是我站在街角,寻找着车流中散发着低调奢华气质的汽车。 他开的车,就算不浮华,也至少应该是雍容华贵的吧。但当一辆老旧的大众 甲壳虫,沿着笔直的公路,从地平线一路颠簸、喷云吐雾、歪歪扭扭地开到 我身边时,我看都没多看一眼。没想到,此车竟吱吱扭扭地停了下来,车窗 里出现了戴蒙德博士微笑的面孔。我上了车,只见车顶上悬着的旧式窗帘掉 下了一半,颠簸间,我还要不时躲闪晃到面前的半截窗帘。之前,他没有告 诉我打算带我去一家什么样的餐厅,但看到这辆颇具个性的大众汽车,我心 里大概有数了。我们将汽车停在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校园里,然后步行 到一条小溪旁边。小溪的岸边,草地丰美,绿荫葱葱,凉爽宜人。我们坐在 草地上,戴蒙德拿出了他准备的午饭。只见在一张大布里,裹着一大坨奶酪, 还有几块干巴面包。他又掏出一把瑞士军刀,对着这些东西切了起来。这样 的环境,多么适合激发起谈话的趣味性,远比喧闹不堪的餐厅完美得多。在 餐厅里,总会有媚笑的服务生过来说“我是戴蒙德,由我来为您服务”, 对着菜单念一遍特色菜,然后还时不时地跑过来打断谈话,问“味道如何?” 而戴蒙德带来的奶酪和面包,在那样富有牧歌风情的环境中,吃起来味道还 真的不错。
在英国的小酒馆里,面包加奶酪,叫作“农夫午餐”。这个说法并不古老, 不知道是哪一份的天才营销手段,借用了 BBC 广播剧《阿奇尔一家》(The Archers)中时代颠倒的搞笑段子。讲得是一个老农民边怀旧边抱怨,说他为 村中小旅舍供应的“农夫午餐”根本比不了他年轻时在普鲁曼吃过的午餐。
我再次与戴蒙德见面是 1990 年。长岛冷泉港实验室主任詹姆斯 · 沃森邀 请戴蒙德和我共同组织一场会议,庆祝这处研究机构成立 100 周年。会 议主题为“进化:从分子到文化”。如今想来,令我印象为深刻的是到场的 一群德国语言学家。他们讲起话来,十分直接。戴蒙德主动向他们发出了邀 请,我可能也怀着美好的愿望,想象着语言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之间一定有 许多共同语言。随着历史的延续、时间的发展,语言会逐渐变迁。从表面看 来,这一现象与生物种群随地质时代的演变而变化存在相似之处。语言学家 研究出成熟的方法,通过对古代失传语言(例如原始印欧语)的衍生支系进行仔细的对比分析,能对其进行重建。这样的方法,在进化生物学家看来, 再熟悉不过。特别是分子分类学家,在沃森 - 克里克提出全新理论之后,更 是整日与所谓的分子文本打交道。而且,我们的类人祖先产生语言能力 的情境,也是生物学家十分好奇的话题(虽然在某些语言学家看来,这一问 题因无法追溯,所以是禁谈的)。1866 年,巴黎语言学协会宣布,由于该话 题永远无法找到答案,所以禁止对其继续进行讨论。
这样的禁令,在我看来极为荒谬。无论重建工作有多难,语言一定存在 一个起源或几个起源。一定存在一个从祖先的前语言状态向语言状态过渡的 转型期。这种转型,是真实存在的现象,无论巴黎协会对此有着怎样的好恶, 都确确实实地发生过,而对其进行猜想,并不会有任何负面影响。我们的祖先, 是否经过了一个像大猩猩手语那样的阶段,虽然词汇量丰富,但不存在如今 人类的层级嵌套的语法?这种层级嵌套语法结构,是不是突然间由某位 天才个体提出的?如果是这样,那么他向谁传授了这种方法?语法是否像软 件工具那样,随内在的无声思想而诞生,后来才通过有声语言的方式实现了 外部化?我们能否从化石中分析出我们各类祖先能够发出的声音范围?这些 问题,即使了我们的能力所及,也必定存在一个确切的答案。我会在下 一章继续讨论这些话题。
戴蒙德和我保持着通信,一起做出一份会议嘉宾名单,但我必须承认, 大部分专业工作,都是由他完成的。等到会议真正召开时,却令我颇有些困 惑。会上,语言学家自信地宣称,能对相对较为临近的古代语言(如公元前 3500 年的原始印欧语)进行重建。这样的自信令我颇为钦佩。对原始乌拉 尔语或原始阿尔泰语的重建,我完全能够理解。通过更加严格的类推工作, 我想,从理论上可以将这些原始语言输入到同样的重建熔炉中,然后就能生 成一切原始语言的始祖— “原始诺斯特拉语”。但事实上,我觉得,就连许 多语言学家都觉得这样的方法有些太过牵强。
说到这里,还是让人挺感兴趣的。但当我提出了一个明显不经大脑的直白建议后,却一下子释然了。作为一名进化生物学家,我为了做出点贡献, 提出了我的想法,我认为语言进化和基因进化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某类生物 一旦由于某种原因(如地质事件)分化成为两类,而分化所造成的差异一旦 大到无法实现杂交繁殖的程度,那么就没有回头路可走了。两类基因库之前 是通过性繁殖得以混合的,而之后即使相遇,也不可能再次融合。实际上, 这就是我们为物种分化所下的定义。相比之下,语言在形成分支之后,还能 再次汇聚为一体,形成纷繁丰富的混合体。这就意味着,虽然生物学家能针 对所有现存哺乳动物追溯到曾生活在亿万年前的某一母系个体上,但我们却 不能认为,可以将所有印欧语系追溯到生活在数十万年前东欧的某个特定部 落所讲的某种特定古代语言上。
俄罗斯语言学家一听此话,立刻勃然大怒,激动得面红耳赤。语言从来 不会融合。我结结巴巴地问道,那那那,英语又是怎么回事?他们对着我嚷 道:一派胡言!英语是纯粹的日耳曼语。“英语中有百分之多少的词汇起源于 罗马?”我问。“嗯,大概 80%吧。”他们不假思索地给出了这个目空一切而 又自相矛盾的回答。就这样,我又缩回到生物学家的保护壳里。虽然受了打击, 但并不全然信服。
会议取得了成功,戴蒙德和我感到十分欣慰。他来到牛津,做“西蒙尼 讲座”的嘉宾时,依然是那么谦厚有礼。他特意为拉拉和我带来了一瓶那帕 溪谷的赤霞珠,还在瓶身上认真地写下了佳品尝期在 2005 年到 2017 年。 他这样精致的生活细节,与其说是与那顿面包加奶酪的午餐相悖,不如说是 相得益彰。等到这本自传出版之时,我们一定要打开这瓶好酒庆祝一下。戴 蒙德是的生理学家、鸟类学家兼生态学家,而除此之外,他还极为渊博, 通晓多种语言,对人类学和世界历史有着深刻的理解。在“西蒙尼讲座”上, 我们也因他的渊博而大为受益。那次讲座,是围绕着他的著作《枪炮、病菌 与钢铁》(Guns, Germs and Steel)进行的。讲座极为精彩,让人不禁想到, 在他之前,为什么没有历史学家针对这个话题著书立说。为什么要靠一位科学家来展开如此令人目眩的历史画卷?
我一直对科学史和伟大科学家的故事充满浓厚的兴趣,所以当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立刻被吸引住了。理查德·道金斯这个名字在我脑海里一直是那个在科学界振聋发聩、敢于挑战传统观念的旗帜性人物。他的思想如同闪电,穿透迷雾,为我们展现科学的本来面貌。而这本书,据说就是他的人生轨迹的梳理,从他的早期成长,到他如何一步步成为如今我们所熟知的科学传播者和演化生物学家,这其中的经历必然充满了挑战、坚持与非凡的智慧。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了解到他思想的源头,他那些颠覆性理论的诞生过程,以及他在面对质疑和反对时的勇气与力量。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通过他的视角,去理解科学研究的本质,去感受那种探索未知世界的狂热与激情。一本好的传记,不仅仅是记录一个人的生平,更是传递一种精神,一种面对人生和世界的态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这样一部作品,给我带来深刻的启迪和鼓舞。
评分坦白说,我很少主动去阅读传记类的书籍,总觉得很多时候只是简单地叙述一个人的生平,缺少一些真正引人入胜的元素。但是,理查德·道金斯这个名字,在我看来,绝对是一个例外。他身上所代表的理性、批判性思维,以及他对科学普及的贡献,都是我一直非常欣赏的。这本书,以“道金斯传”为名,又以套装的形式呈现,让我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介绍,而是对这位科学巨匠一生的一次全面而深入的解读。我特别好奇的是,在他看似顺风顺水的科学道路背后,是否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艰辛和奋斗?他在学术研究之外的生活又是怎样的?他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又如何在众多的争议声中保持内心的平静?这些都是普通读者难以窥见的层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做到这一点,挖掘出他作为一个人,而非仅仅一个科学家的真实面貌,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完整、更立体的道金斯。
评分这本书籍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令人惊喜了!拿到手的时候,那种厚重感和纸张的触感就让我爱不释手。封面色彩搭配得很经典,既有历史的沉淀感,又不失现代的审美。文字印刷清晰,字体大小适中,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我尤其喜欢它使用的纸张,非常有质感,翻阅时能听到沙沙的声音,仿佛在翻阅一本珍贵的古籍。而且,两册套装的设计也很合理,方便携带和收藏。在如今这个追求快节奏和电子化的时代,能够收到这样一本精心制作的实体书,真是一种享受。我之前也买过一些传记类的书籍,但很少有能做到像它这样,在细节上都如此用心的。无论是书脊的设计,还是内页的排版,都透着一种严谨和专业的态度。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摆在书架上,也能为整个空间增添一份雅致。这种对书籍品质的追求,本身就传递了一种对知识和文化的尊重,让我更加期待内容本身的精彩。
评分最近,我一直沉浸在一些关于思想家和科学家的传记之中,总觉得从他们的生平故事中,能够汲取到面对生活困境和挑战的智慧与勇气。理查德·道金斯,我一直把他看作是当代科学领域里一位极具影响力和话题性的人物。他对于演化论的深入阐述,以及他对宗教和伪科学的犀利批判,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顾名思义,似乎是在描绘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我特别想了解的是,是什么样的经历塑造了如此鲜明的他?他早年的教育背景,他与哪些人有过深刻的交流,又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挣扎和顿悟?这些细节往往是构成一个完整人物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他的内心世界,而不仅仅是罗列成就。因为,正是那些平凡的、充满人情味的时刻,才让我们觉得他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偶像,而是一个真实可信的人。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更立体地认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并从中获得一些关于如何坚持自己信念的启示。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改变我们认知世界方式的人充满敬畏,理查德·道金斯无疑是其中的一位。他以其独特的洞察力和犀利的语言,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对生命、演化以及宇宙的理解。这本书,以“道金斯传”为名,无疑是对他一生思想和事业的一次深度回溯。我期待的不仅仅是了解他取得的科学成就,更想探究的是,是什么样的经历和思考,让他形成了如此坚定而独特的科学观。他是否在年轻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还是经历了漫长的摸索和自我怀疑?他在传播科学理念的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阻碍和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到他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作为一位科学家和思想家所经历的每一次思想的碰撞和升华。一本优秀的传记,应该能够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与传主一同经历人生的起伏,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从而获得更深刻的共鸣和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