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地捍卫科学:在科学主义与犬儒主义之间 [Defending Science within Reason between Scientism and Cynicism]

理性地捍卫科学:在科学主义与犬儒主义之间 [Defending Science within Reason between Scientism and Cynicism]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哈克 著,曾国屏,袁航 等 译
图书标签:
  • 科学哲学
  • 科学史
  • 知识论
  • 科学与社会
  • 理性主义
  • 批判性思维
  • 科学主义
  • 后现代主义
  • 学术著作
  • 科学辩护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094373
版次:1
商品编码:1047225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科学哲学基本著作丛书
外文名称:Defending Science within Reason between Scientism and Cynicism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7-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理性地捍卫科学:在科学主义与犬儒主义之间》尝试以批判常识主义、坦诚实在论和温和的自然主义立场,来克服关于科学的传统尊崇主义和新犬儒主义的两种极端立场,从而对于科学究竟是什么和科学究竟干什么阐明一种新的真实理解。作者深入考察了科学探究的性质、科学方法、科学真理和科学进步等基本问题,以及科学与社会、文学、法律、宗教等的基本关系,致力于践履“理性地捍卫科学”。这是一本科学哲学(或曰更广范围的科学元勘)前沿领域的相当睿智的创新之作,成为了力图超过“科学大战”的振聋发聩之声。

作者简介

苏珊·哈克,美国迈阿密大学的哲学教授,她于牛津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于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剑桥大学和华威大学。苏珊·哈克教授著有《变异逻辑》、《逻辑哲学》、《证据与探究:走向认识论的重构》、《变异逻辑与模糊逻辑》、《一位热情的稳健派的宣言:不时髦的论文集》,以及本书《理性地捍卫科学》。2004年,她被选入Peter J. King的100 Philosophers: The Life and Work of the Worlds Greatest Thinkers (New York: Barron., 2004);次年,她被Sunday Independent (London) 誉为历来最重要的10位女性哲学家之一。
曾国屏,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合)译著有《超循环论》、《自组织的宇宙观》、《复杂性中的思维》、《诺贝尔奖演讲全集·化学卷(Ⅰ,Ⅱ,Ⅲ)》、《科学与国家利益》、《真科学》、《技术创新进化论》、《复杂性与后现代主义》、《未来是定数吗》等。
袁航,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博士生,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有《科学说明为何离不开理解》、《关注科学理解》、《李约瑟使用的隐喻分析》等。

精彩书评

   这是一本由享有世界声誉的学者撰写的原创性著作,阐述了科学之本性以及大众所关注的科学对于文化诸问题的影响。该书深入浅出,如同条理清晰之散文,特征鲜明,而又处处坦率——这部分地说明了科学家、法律学者、哲学家和其他人文学者对哈克作品投以非凡关注的原因。哈克阐明了关于担保和辩护的重大问题以及“证据”的适当含义;这使得她摧毁了流行的相对主义的、后现代主义的和政治-社会学的观点的骄傲自负……哈克关于科学与宗教的论述尤其精彩——她采取了温和的实在论立场,认识到历史的绵亘逶

目录

前言
致谢
第一章 既非神圣亦非骗局:批判常识主义的宣言
第二章 钉子汤:传统尊崇主义固执己见之简史
第三章 解开科学证据之谜的线索:一个尤其如此的故事
第四章 常识的深刻影响:作为一个科学方法理论的替代
第五章 真实之状况:科学如何时而摸索时而稳步前进
第六章 大同小异:整合意向性的科学
第七章 一项温和的提议:科学社会学中的明智纲领
第八章 强于虚构:科学、文学以及“科学文学”
第九章 缠于荆棘丛林:法律中的科学
第十章 关乎名誉之事:科学与宗教
第十一章 有志者,何事成:科学之价值
第十二章 并没有结束:对科学终结的反思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精彩书摘

一个人若要有望去理解(科学),除非他认识到,无论其符号体系(symbolism)有时变得多么形式化,但仍不是一种逻辑推演。
当一些哲学家谈论科学调研的逻辑时,我只能认为他们是在打比喻地说话。
哈里斯(Henry Harris),《运转着的理性》相信科学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理性的事业,传统尊崇主义者在这一点上是正确的,然而却假定新的、形式化的逻辑足以清楚阐明其认识论的核心,在这一点上则是错误的;新犬儒主义相信传统的尊崇主义已经失败了,他们在这一点上是正确的,然而却错误地得出科学的认识论主张是站不住脚的结论。当然这个过分轻快的诊断简化了实际上却完全复杂的问题的相互纠缠,但是如果它把我们的注意力从对理性的东西的同化(assimi1ation)引导到对被尊崇主义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同时也不被犬儒主义者所质疑的精细逻辑(the narrowly logical),那它还是可以达到其目的的。
现代数理逻辑的兴起,以及随之而来的朝向我称做“精细逻辑”的合理性概念所隐含的用法的变化鼓舞着这种同化。在20世纪,一个作为那些好的推理公式的理论的旧的、较宽泛的逻辑概念,被一个作为有效性的形式化理论的较精细的逻辑概念所取代。这有点如同一个特殊商标的成功,“胡佛”(hoover)成为了真空吸尘的代名词,“施乐”(xerox)成为了影印的代名词,“逻辑”这个词渐渐脱离了它的旧的、宽泛的范围,呈现出现代的、精细的指称,并为合情合理的或合理性的东西,即广义逻辑,与形式的、精细逻辑的融合(confiasion)打好了基础。
事实上,逻辑实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逻辑的”,是因为它依靠了由布尔(Boole)、皮尔斯、弗雷格(Frege)、罗素(Russell)等人在形式演绎逻辑上所做出的显著进展,这同早期的素朴实证主义的形式是颇为不同的。这些形式上的革新。最初部分地是由理解数学之基础的愿望推动的,看起来好像恰恰是精确性的典范;这些形式上的革新,可理解为鼓励了这个希望:一特别在那些被物理学这个最数学化的科学所先人为主的哲学家中:新逻辑,或某些非常类似于它的东西,将足以胜任对有关科学之基础的核心问题做出回答。

前言/序言

  自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以来,国人之系统移译西学典籍已逾140余年,其中科学哲学的西文著述始终为重头之作。许多学者为译介之事倾一生之力,成绩斐然,贡献难于估量。国人的眼光由此脱出域内而与世界学术潮流相呼应,华夏学人的思想创造,也随着中西文化的相互涤荡而得以坎坷而执著地前行。
  在现代与后现代、全球化与地域性、自由派与新左派、东方与西方、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儒家文明与西方文明、能源与政治、帝国与反恐、环境与发展、和谐与冲突等种种学术的、社会的抑或政治的主题纷争中,人类进入了2l世纪,我们进入了中西文化的冲突更加激烈却难以解纷的纠结时代。当下的中国学人正以一种更开阔的世界性眼光回溯与前瞻人类文明的漫漫路途,在吸取与借鉴中,以期树立独立的中国学术文化品格,呼唤中华优秀知识传统的复兴与昌盛,期盼中国之经济大国和科技大国地位的确立,渴望真正之文明中国、思想中国和学术中国之初曙。正是在这种令人欣喜鼓舞的气氛中,“科学哲学基本著作丛书”应运而生,是为知识界上述诉求的一种记录,一个回应。
  这套丛书的整理出版,其目的在于有效地推动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建设。这是一个单纯的目的,又是直接针对国内该领域研究现状的一个深思良久的举措。中国的科学技术哲学是脱胎于自然辩证法,但又以西方的科学哲学作为学科的基本理论。因此,中国科学技术哲学在诞生之初就面临着奠基和转向的双重焦灼。在理论基础尚不坚固之时不得不应对转向。后现代思潮在西方知识界全面人侵各个学术领域,后现代思潮对理性的怀疑和反思精神,使中国的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从一开始就与当代世界的科技发展和社会生活难以分离。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您的特定书名的图书简介,重点在于探讨科学哲学、认识论的复杂性,以及在当代社会中如何理解和实践科学。 --- 书名暂定:知识的边界与审慎的探寻:当代科学认识论的再评估 内容提要: 在信息洪流与价值判断日益交织的当下,我们如何定位科学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的位置?《知识的边界与审慎的探寻》深入剖析了现代科学实践背后的认识论基石,旨在超越将科学视为万能药或彻底虚无主义的两种极端倾向。本书并非一部科学史教科书,亦非对具体科学成就的颂扬或批判,而是聚焦于科学的本质、局限及其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科学的效力源自其独特的、可修正的方法论,而非其宣称对“终极真理”的垄断。通过审慎地考察科学知识的生成、验证与演进过程,读者将被引导进入一场关于认识论的深度对话,理解知识是如何被建构,以及何谓“科学的可靠性”。 第一部分:科学的内在结构与方法论的韧性 本部分首先探讨科学知识的本体论基础——经验证据的地位。我们将详细审视归纳推理的困境,并引入波普尔对“可证伪性”的经典论述,但更进一步地,分析在实际科研操作中,这种标准如何被复杂化和情境化。知识的积累并非一条直线,而是充满了修正、范式转换(库恩意义上)和理论竞争的动态过程。 我们特别关注科学共同体的角色。科学并非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社会化的实践。本书讨论了同行评审制度的优点与缺陷,以及科学社群如何通过内部的伦理规范和话语权力来筛选和确立“有效知识”。在这里,我们区别了科学的理想模型与现实中的操作层面,探讨了在资源分配、研究方向选择中,非认识论因素如何悄然介入,影响知识的边界。 此外,本书深入探讨了科学理论的“解释力”与“预测力”之间的张力。一个理论即使在经验上高度成功,其内在的结构是否必然导向更深刻的理解?我们审视了基础科学领域中,那些虽具有强大数学美感但缺乏直接经验验证的理论(例如某些弦理论的哲学地位),并讨论了在当前技术条件下,我们应该如何审慎地评估这些“潜在知识”的价值。 第二部分:科学与社会:能见度、影响与边界 科学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实验室的围墙,深入到法律、政策制定乃至日常伦理决策中。第二部分聚焦于科学知识的社会扩散与滥用风险。我们认为,对科学的误读往往源于对其认识论地位的理解偏差——即混淆了“科学结论”与“科学过程”。 本书批判性地考察了“科学主义”的倾向,即认为科学方法可以且应该解决所有人类问题,包括道德、政治和存在主义困境。我们论证,这种过度延伸的科学权威,反而削弱了科学自身的信誉,因为它忽视了人类经验中那些无法被还原为可量化数据的领域。我们探讨了哲学、伦理学和艺术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的不可替代性,它们提供了必要的语境和批判性的反思框架。 同时,我们也要正视“犬儒主义”的诱惑——当科学的复杂性、偶然性或资金驱动的偏见暴露时,人们可能转向彻底的怀疑论,否认一切知识的客观性。本书努力寻找一条中间道路:承认科学的局限性,但不放弃对其方法的尊重。我们分析了“知识生产的伦理责任”,强调科学家在向公众传达复杂信息时,必须清晰界定证据强度、不确定性区间以及潜在的利益冲突。 第三部分:面向未来的审慎认识论 在快速发展的技术领域,如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等,传统上验证知识的方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例如,深度学习模型的“黑箱”特性如何影响我们对“理解”的定义?本书审视了新兴技术对科学知识的传统范式构成的挑战,并探讨了必要的认识论适应。 我们提出,未来的科学实践需要一种更具包容性和反思性的认识论框架。这包括更深入地整合跨学科研究,承认不同知识传统(包括非西方或土著知识体系在某些特定情境下的有效性)的价值,并建立更透明、更具社会责任感的科研治理结构。 本书旨在激发一场关于知识本质的严肃对话,鼓励读者以一种成熟而批判性的眼光看待科学。它不是要贬低科学的成就,而是要确保我们理解科学的真实面貌:一个强大、动态、不断自我修正,但最终仍受制于人类有限认知能力的探寻过程。通过审慎地界定科学的边界,我们才能更有效地利用其力量,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人类智慧图景中加以珍视。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五段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说实话,带有一种古典的思辨力量,但丝毫没有陈旧感。它更像是一封写给所有认真思考者的信件,语气诚恳,逻辑严密,充满了一种知识分子的责任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构建论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求同存异”的姿态,他似乎在邀请所有心存疑惑的人加入这场对话,而不是高高在上地进行说教。在许多章节中,作者通过设置精妙的反问,迫使读者主动去清理自己头脑中那些未经检验的预设。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是很多纯粹的科普读物所无法比拟的。读完之后,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将书中的某些精彩段落摘录下来,作为自己未来进行批判性思考时的“座右铭”。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工具书,能够提升一个人的心智成熟度,使其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和定力。

评分

第四段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公共政策讨论的业余观察者,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分析框架,来审视当前社会上关于“专家意见”与“公众选择”之间的张力。它没有简单地指责公众的非理性,而是深入剖析了信息传播失真和科学机构公信力受损的社会根源。特别是关于“知识的谦逊”这一主题的探讨,简直是一剂良药。作者提醒我们,科学的进步恰恰建立在对现有认知的不断修正和推翻之上,这种内在的不确定性,恰恰是它区别于宗教教条或意识形态信条的核心所在。如果一个人将科学视为永恒不变的真理宝库,那他已经陷入了第一种极端;而如果他将每一次实验失败都视为科学的彻底破产,那就是陷入了另一种偏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我们稳定在了那个充满张力却又无比真实的中间地带。

评分

第一段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直击灵魂的呐喊,那种将复杂思辨视觉化的功力令人叹服。我是在一个充斥着伪科学和过度简化论的时代背景下翻开这本书的,甫一接触,便有一种“终于有人把脉开得这么准了”的如释重负感。它没有陷入那种故作高深的学术腔调,反而用一种近乎辩论赛的精妙逻辑,层层剥开了那些试图将科学神化或彻底贬低的极端思潮。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科学的“边界”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审慎和克制。他不像某些鼓吹者那样,将科学视为万能的救世主,动辄宣称一切问题皆可量化分析;更没有像那些愤世嫉俗者一样,把科学的进步史描绘成一场谎言的堆砌。这种对科学本质的深刻洞察,让我对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类信息有了更清晰的过滤机制。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关于认知论的深度Spa,彻底放松了那些被时代噪音紧绷的神经。

评分

第二段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类主题的书籍是抱持着一种“可能又是一本老生常谈”的警惕心理的。但这本书真正让我眼前一亮的地方,在于它对“科学精神”这一抽象概念的具象化描绘。作者巧妙地穿梭于历史案例与当代热点之间,使得那些宏大的哲学命题变得触手可及。比如,书中对“可证伪性”在实际科研操作中的灵活应用所做的论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彩。它没有把波普尔的理论当成铁律去僵硬套用,而是探讨了在面对复杂系统,如气候模型或流行病学预测时,这种工具如何需要被“有智慧地”运用。这种对实践层面的关怀,远超出了纯粹的理论思辨。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新闻报道时的那种急躁感减弱了,开始更注重论证的严谨性和数据来源的可靠性,而不是仅仅被结论所裹挟。这无疑是一次对思维习惯的彻底重塑。

评分

第三段 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掌握得极好,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指挥家在掌控一场交响乐。它既有缓慢铺陈、细致入微的论证段落,也有如同警报般急促有力的反驳篇章。我最喜欢的是它对“科学素养”的定义拓展。以往我们总认为,科学素养就是知道牛顿定律或者DNA结构,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素养在于理解科学作为一种探索世界的方法论,以及对人类自身局限性的谦卑认知。作者在引述经典文献时,选材角度非常刁钻,总能找到那些被主流叙事忽略的细微之处,然后以此为支点,撬动了整个论证体系。对于那些习惯了快餐式知识获取的人来说,这本书可能需要一些耐心去消化,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次深入阅读,都会带来新的理解层次,就像剥洋葱一样,越往里走,越能体会到其内在的结构美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