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学术名著·公共行政的预言:官僚制、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当代世界学术名著·公共行政的预言:官僚制、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法默尔 著,吴琼 译
图书标签:
  • 公共行政
  • 官僚制
  • 现代性
  • 后现代性
  • 学术著作
  • 社会科学
  • 政治学
  • 管理学
  • 西方理论
  • 经典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070018
版次:1
商品编码:1047333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2
字数:391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当代世界学术名著·公共行政的预言:官僚制、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运用一种反思性语言模式,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视作人类的两种心灵模式并从这两个维度对公共行政话语进行了解构式的阅读。作者认为,在现代主义的视角中,公共行政被建构为一种科学、技术、企业或者一种阐释;而在后现代主义的视角中,对想像、解构、非地域化和他在性的强调为变革公共官僚制以及公共行政的世界提供了契机,在这里,所有的意义都遭到解构,所有的边界都被瓦解,行政为反行政所取代。《当代世界学术名著·公共行政的预言:官僚制、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将引领你进入公共行政的思维和语言世界。

作者简介

戴维·约翰·法默尔,先后就学于伦敦经济学院、伦敦大学、多伦多大学和弗吉尼亚大学,现为弗吉尼亚公共福利大学政治科学与公共行政学教授,美国著名的公共行政理论学家。其主要代表著作除本书外还有:《犯罪控制:警察资源的利用与滥用》(1984)、《在时间之中:麦克塔伽特悖论观中时间的本质》(1990)等。

目录

第1章 导论

第2章 方法:反思性的阐释
2.1 范式
2.2 范式的基本原理
2.3 本书的研究对象
2.4 概要

第3章 现代性:方言
3.1 现代性的要旨与理性的节日
3.2 后启蒙的悲观主义
3.3 特殊的和独特的理性主义
3.4 现代性论述的几个假设
3.5 概要

第4章 现代性:特殊主义的局限
4.1 美国方面
4.2 公共方面
4.3 行政方面
4.4 概要

第5章 现代性:科学主义的局限
5.1 实证主义的议程
5.2 科学命题的地位
5.3 伦理型企业
5.4 理解
5.5 概要

第6章 现代性:技术主义的局限
6.1 公共行政作为低技术
6.2 重视技术的好处
6.3 从技艺到技术
6.4 社会技术的局限
6.5 概要

第7章 现代性:企业的局限
7.1 动机
7.2 复制、竞争和浪费
7.3 两次变革浪潮
7.4 公共选择的路线
7.5 概要

第8章 现代性:解释学的局限
8.1 公共行政学对意义的探求
8.2 再论哈贝马斯
8.3 理性的心理学批判
8.4 概要

第9章 后现代性:方言
9.1 后现代性释义
9.2 超现实
9.3 知识转向
9.4 概要

第10章 后现代性:想像
10.1 理性化的终结
10.2 想像界
10.3 想像与公共行政
10.4 否定的角度
10.5 肯定的角度
10.6 概要

第11章 后现代性:解构
11.1 何谓解构?
11.2 解构官僚制
11.3 概要

第12章 后现代性:非地域化
12.1 思维特征
12.2 思考对象的结构
12.3 概要

第13章 后现代性:他在性
13.1 反法西斯主义
13.2 开放性
13.3 差异性
13.4 反元叙事
13.5 颠覆已有的秩序
13.6 概要

第14章 跋
参考文献
索引

精彩书摘

第1章 导论��
语言不只是思维、认知和思想交流的工具。它也是构成我们世界观的观念、方法、直觉、假设和欲望的制造厂;语言构建了我们。可以看一下各民族语言的差异。法国人说到窗户的时候,其所设想的形状与美国人的窗户有所不同。他们不会想到两个长方形,一个叠在另一个的顶上;他们想到的将是法式窗户的形状。他们说到面包的时候,其所想像的形状也将有所不同;他们会设想一个长条的、薄薄的东西,而不是一个长方形的形状。当法国人说到法律条文的时候,他们心里想到的东西与英国人所意指的会有所不同;他们不会依据具体的案例来思考这个东西。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语言的代码写入机制乃是语言的一个实质性特征,这就是:它能反映和构建我们的世界观。
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对语言的本质作了更明确的阐述。在他看来,语言不是私人性的事务;它实质上是公共的和社会的。它是由某一语言共同体的成员相互创造和维系的,而且我们总是要参与各种语言游戏。维特根斯坦以一个建筑师与一个助手为例来说明某种原初的语言。这一语言是由砖块、柱子、横板、横梁这些词汇构成的。建筑师说出某个词汇,助手便把相关的石件运给他。词汇与行为构成了一个语言游戏。维特根斯坦使用“语言游戏”这个概念强调语言的言说是行动或生活形式的组成部分。
……

前言/序言


《官僚制、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一场关于权力、秩序与意义的深度对话》 在人类社会飞速变迁的浪潮中,一种结构性的力量始终若隐若现,深刻地塑造着我们的生活图景,它便是官僚制。从近代国家的崛起,到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再到信息时代的来临,官僚制以其特有的理性、效率和层级,不断演化,并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这两个宏大的社会文化概念交织缠绕,构成了一幅复杂而迷人的权力、秩序与意义的画卷。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学术著作的概述,而是借由“当代的视角”,围绕“公共行政的预言”这一核心命题,深入剖析官僚制在现代性土壤中滋生、发展,并面临后现代挑战的跌宕起伏,勾勒出其历史脉络、理论困境与未来走向。 第一部分:现代性的基石——理性化与官僚制的勃兴 现代社会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是“理性化”的产物。马克斯·韦伯的经典洞察,为我们理解这一进程提供了重要的钥匙。他所描绘的“理想型官僚制”,以其明确的规则、等级的隶属、非人格化的运作和专业化的分工,成为近代国家有效运作的基石。这种理性化逻辑,不仅体现在政治领域,也渗透到经济、法律、教育等各个层面。本书将追溯官僚制在现代性叙事中的起源,探讨其如何成为国家权力扩张、社会秩序建构以及资本主义发展不可或缺的工具。 理性化精神的渗透: 我们将考察启蒙运动以来,理性主义思潮如何挑战传统的权威,强调逻辑、证据和可预测性。这种精神如何促使人们寻求更系统、更规范的管理方式,从而为官僚制的出现奠定思想基础。 国家建构与官僚制的共生: 从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来看,官僚制是实现国家统一、税收征集、法律执行的关键。本书将分析不同国家在早期现代阶段,如何通过建立庞大而精密的官僚体系,整合分散的社会力量,塑造国家认同。 资本主义的加速器: 工业革命的推进,需要稳定、可预测的生产和市场环境。官僚制以其秩序和效率,为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和经济基础设施。我们将审视企业管理、金融体系以及劳动分工中的官僚化特征。 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深入解析韦伯关于理性化、工具理性以及“铁笼”的比喻。官僚制的“合法性”基础,其对个体自由的潜在压抑,以及其内在的“非人化”倾向,都将是此部分探讨的重点。 第二部分:现代性的挑战——官僚制的张力与困境 然而,现代性并非是一个单一、和谐的叙事,它本身就充满了内在的张力与矛盾。官僚制,作为现代性的产物,也随之显露出其固有的弊端与局限。当其理性化的逻辑走向极端,当其形式化的规则僵化僵持,当其非人格化的运作剥离了人性的温度,它便开始引发各种危机。 “铁笼”的牢固化: 韦伯的“铁笼”隐喻,揭示了理性化和官僚化可能带来的非自由困境。本书将探讨,当个体被规则和程序所束缚,当创造性和主动性被扼杀,当生活被高度预设和控制,社会将面临怎样的精神危机。 效率的背反与僵化: 官僚制追求效率,但过度的层级、繁琐的审批、部门间的推诿,往往会使其运行效率低下,反应迟钝。我们将分析官僚化可能带来的“效率陷阱”,以及其应对变革的固有难度。 权力滥用与腐败的温床: 尽管官僚制强调非人格化,但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加上信息不对称和监督不力,往往为其滥用和腐败提供了土壤。我们将考察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出现的官僚腐败现象,以及其对社会公正的损害。 “异化”的个体体验: 在高度官僚化的组织中,个体的价值往往被量化和工具化,其情感、创造力被忽视。我们将探讨官僚制如何导致个体在工作中感到疏离和异化,从而影响其幸福感和社会参与度。 现代性危机与官僚制的关联: 从环境污染、社会不公到战争冲突,许多现代性带来的危机,都与官僚体系的决策失误、反应迟缓或利益驱动有关。我们将审视官僚制在应对这些宏大挑战时的不足。 第三部分:后现代的冲击——解构、多元与不确定性 进入二十世纪晚期,随着后现代思潮的兴起,我们赖以生存的现代性叙事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后现代主义以其对宏大叙事的质疑、对多元视角的强调、对边界的模糊以及对不确定性的拥抱,为理解当下的社会变迁提供了新的视角。官僚制,作为现代性的典型代表,自然也无法逃脱后现代的冲击。 宏大叙事的崩塌与对理性权威的质疑: 后现代主义对启蒙理性及其所代表的进步乌托邦提出了深刻的质疑。本书将探讨,当人们不再普遍相信单一的、普适的理性解决方案时,高度依赖理性权威的官僚制将面临怎样的合法性危机。 多元化、碎片化与身份认同的重塑: 后现代社会呈现出高度的文化多元化和身份碎片化。在这种情况下,单一、统一的官僚规则和管理模式,可能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需求。我们将分析,如何在后现代背景下理解和应对不同群体、不同价值观的诉求。 边界的模糊与网络的兴起: 传统官僚制强调清晰的层级和部门划分,但后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的普及、全球化的深入以及跨界合作的增多,使得组织边界日益模糊。本书将探讨,网络化、扁平化组织对传统官僚制的挑战,以及新的管理模式的可能性。 不确定性、风险与“脆弱的”理性: 后现代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与追求稳定和可预测性的现代官僚制不同,后现代的挑战要求更强的适应性、灵活性和风险管理能力。我们将考察,当面对不可预测的危机时,传统官僚体系的“脆弱性”。 对“意义”的追寻与官僚制的空壳化: 后现代主义强调意义的多元构建和主观体验。当社会的价值取向从效率和秩序转向自由、创造和自我实现时,僵化的官僚程序可能被视为“空壳”,失去其内在的吸引力和合法性。 第四部分:公共行政的未来——在预言与实践之间 “公共行政的预言”并非一种静态的宣告,而是一个动态的、充满挑战性的探索过程。面对现代性的遗产与后现代的冲击,公共行政的未来将何去何从?本书的最后一章,旨在整合前文的论述,勾勒出一些可能的方向与反思。 后官僚制与新公共管理/治理的辩证: 探讨新公共管理(NPM)和新公共治理(NPG)等思潮,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回应官僚制的局限。它们是否真正超越了官僚制的逻辑,还是在其中引入了新的变体? 数字时代的官僚制重塑: 信息技术和大数据为官僚制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如何利用技术提高效率、透明度,同时避免新的权力集中和隐私侵犯? 弹性、适应性与韧性: 在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时代,公共行政需要培养更强的弹性、适应性和韧性,以应对突发事件和社会变迁。 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 如何在强调效率和秩序的同时,重新注入人性的关怀,建立更加以公民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服务体系? “去官僚化”的可能与代价: 探讨“去官僚化”的尝试,例如简化程序、下放权力,以及其可能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后果。 持续的对话与反思: 强调公共行政的未来并非预设的终点,而是一个需要持续对话、反思和实验的过程。如何在官僚制的理性逻辑与后现代的多元需求之间找到平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永恒课题。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局限于对某个理论的简单复述,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宏观的分析框架,将官僚制置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广阔历史与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它鼓励读者跳出“黑格尔式的辩证法”的局限,拥抱“德勒兹式的差异与生成”的可能,在理解官僚制复杂性的同时,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正、灵活和富有人性的公共领域。这不仅是对公共行政这一专业领域的深入探讨,更是对我们所处时代权力运作、秩序构建以及意义生成的一次深刻的哲学追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当代世界学术名著·公共行政的预言:官僚制、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就足够引人遐想了。我一直对公共行政领域的发展轨迹感到好奇,尤其是在我们这个信息爆炸、技术飞速迭代的时代,传统的官僚体系是否还能适应?这本书的标题点出了“预言”二字,这让我非常感兴趣,究竟是什么样的洞察,让作者敢于对公共行政的未来进行预言?“官僚制”作为核心概念,我们都知道它在现代国家的建立和运行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带来的效率、规范和秩序是无可否认的。然而,伴随而来的僵化、低效和“铁笼”效应也时常被诟病。这本书会如何审视官僚制的双重性?它会在何种程度上反思官僚制的局限性,并提出新的发展方向?而“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这两个词汇,更是为本书增添了理论深度。现代性带来了理性化、工业化和社会进步,但同时也可能导致异化和价值的失落。后现代性则挑战了宏大叙事和普适真理,强调多元、碎片化和不确定性。将这三者——官僚制、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结合起来,我预感这本书将是一场关于权力、治理、社会结构和未来方向的深刻对话。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全新的视角,来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复杂世界,并思考公共行政如何在不断变化的时代浪潮中寻找新的定位和出路。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关于国家治理、社会结构和未来走向的画面。“当代世界学术名著”的标签,给我一种权威和深度的预感,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敬畏和好奇。“公共行政的预言”,这四个字更是点睛之笔,直接触动了我对时代变革下治理模式的关注。在我看来,官僚制作为现代国家机器的核心,它的形态和效能决定了国家治理的效率和公民的福祉。然而,传统的官僚体系在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挑战时,似乎常常显得力不从心。这本书是否能够深入剖析官僚制的历史演进,揭示其在现代性框架下的成功之处,以及在后现代社会语境下所面临的深刻危机?“现代性”代表着理性、秩序和效率,但同时也可能带来僵化和异化;而“后现代性”则强调多元、不确定性和挑战权威。我想了解作者是如何将这两者置于一个辩证的视角下,来审视官僚制的未来走向。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全球化和公民社会参与日益增强的今天,公共行政将如何转型,才能更好地适应并引领时代的发展,真正实现“预言”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当代世界学术名著·公共行政的预言:官僚制、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本身就构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学术图景。首先,“当代世界学术名著”这几个字,为本书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和广泛的国际视野,预示着它将是一部值得深入研究的重量级作品。而“公共行政的预言”则将目光聚焦于一个至关重要的议题:未来公共行政将走向何方?这激起了我对本书内容的强烈期待。在我们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官僚制”无疑扮演了核心角色,它既是现代国家得以建立和运作的基石,也常常是低效和僵化的代名词。我想了解作者如何从历史和理论的纵深角度,去审视官僚制的演变轨迹,分析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和影响。更令我着迷的是,“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这两个概念的引入,它们为理解官僚制的转型提供了更具批判性和前瞻性的视角。“现代性”带来了理性化、科层化和效率的追求,而“后现代性”则挑战这些宏大叙事,强调多元、碎片化和不确定性。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在后现代的社会语境下,官僚制将如何被解构、重塑,甚至被新的治理模式所取代?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系列深刻的理论洞见,帮助我们理解当前公共行政面临的深层挑战,并为未来的治理模式提供富有启发性的思考方向。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第一反应就是它的分量感,不仅仅是纸张的厚度,更是其书名所蕴含的思想深度。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就必须深入剖析其公共行政的运作机制。而“官僚制”这个词,在我脑海中总是与稳定、秩序,但也常常伴随着某种程度的僵化和反应迟缓联系在一起。这本书的标题里,竟然直接点出了“预言”,这让我感到既兴奋又略带一丝忐忑。它预言的是什么?是官僚制的消亡,还是其重塑?是效率的提升,还是新的困境?“现代性”的标签,让我联想到韦伯笔下那种理性化、科层化的理想官僚制,但同时我也知道,在现实中,这种理想化往往难以实现,并且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效应。而“后现代性”的加入,则更加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后现代思潮的崛起,本身就是对现代性宏大叙事和确定性边界的挑战。那么,在后现代的语境下,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重构官僚制?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后现代的多元、碎片化、非中心化等特征,将如何影响公共行政的形态?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颠覆性的思考,帮助我理解当下公共行政面临的挑战,以及它在未来可能走向何方,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全球化和公民社会日益活跃的背景下,传统的官僚模型是否还能继续适用,又该如何进行创新与调整。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像是一张藏宝图,指引着我进入一个关于现代国家治理的深邃思想迷宫。“当代世界学术名著”,这个定语本身就说明了其学术价值和影响力,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而“公共行政的预言”几个字,更是直击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公共行政是连接政府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它的运作效率和模式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质量。然而,在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尤其是在全球化、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似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本书是否能够为我们揭示未来的发展趋势?“官僚制”是核心,它作为现代国家的核心运作机制,其优势与弊端一直是讨论的焦点。我想了解作者是如何剖析官僚制的内在逻辑,以及它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演变。而“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对照,则为理解官僚制的演变提供了更广阔的理论框架。现代性下的理性化、科层化,以及后现代性带来的去中心化、多元化、不确定性,这些都将如何影响官僚制的未来形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帮助我理解公共行政在后现代语境下的困境与机遇,甚至能否从中找到一些突破性的思路,应对当前公共治理面临的复杂问题,例如技术治理、网络民主、全球治理的挑战等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