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作为一个具有高度理论修养的革命家,列宁自觉地以革命理论来指导自己的革命实践。《列宁革命思想研究》对列宁革命思想的演进进行了细致梳理,揭示了列宁革命思想的深层结构和发展逻辑。本书审视了列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相结合的过程,试图厘清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所作的发挥和调整。《列宁革命思想研究》为人们理解苏俄社会主义的思想起源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总结和反思20世纪国际共运。
作者简介
曹浩瀚,男,湖北大冶人,200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中共中央编译局,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工作以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发表学术论文若干,本书为作者的第一本专著。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论
一、20世纪的政治试金石--列宁
二、国内外对列宁革命思想的研究状况
三、本书的主旨、结构及方法特点
第一章 列宁对俄国革命的早期探索
第一节 俄国革命的三大任务
一、争取政治自由:从民主共和国到“人民专制”
二、八小时工作制与工人阶级的自我限制
三、收回割地:从“双重原则”到对小私有制的特殊支持
第二节 俄国革命的动力与无产阶级的位置
一、俄国各阶级在争取政治自由斗争中的立场
二、俄国无产阶级的独立性与领导权
三、农村的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的两个联盟
第三节 俄国革命的性质及前途问题
第二章 1905年革命与工农民主专政
第一节 从两种革命方式到资本主义发展的两条道路
一、俄国两条革命道路的提出
二、1905年革命的进程与列宁政治分析的演进
三、俄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两条道路
第二节 “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
一、工农民主专政的提出
二、工农民主专政的诸方面规定
三、工农民主专政的前途
第三节 列宁对无产阶级历史革命经验的扬弃
一、法国大革命经验与俄国的罗伯斯庇尔
二、马克思在1848年的经验与列宁在1905年的策略
三、巴黎公社与列宁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第三章 “三条鲸鱼”与世界革命
第一节 土地国有化与“三条鲸鱼”
一、从收回割地到土地国有化
二、土地国有化是最彻底的资产阶级土地革命方案
三、土地国有化与复辟问题
四、列宁论斯托雷平土地改革
五、“三条鲸鱼”与列宁民主革命理论的成熟
第二节 俄国民主革命、世界革命与帝国主义大战
一、工农民主专政与世界革命
二、世界革命与一国胜利论
三、帝国主义大战与俄国革命
第三节 列宁与俄国革命的第一轮争论
一、列宁与孟什维克关于俄国革命动力的分歧
二、列宁对托洛茨基“不断革命论”的批判
三、列宁的民主革命理论小结
第四章 “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
第一节 建立新型国家与全部权力归苏维埃
……
第五章 不断革面与直接过渡
第六章 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迂回之路
结束语 区别对待列宁的革命思想遗产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一、争取政治自由:从民主共和国到“人民专制”
推翻沙皇专制、实现以立宪政治和代议制为核心内容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俄国近代革命知识分子长期追求的斗争目标。作为俄国革命知识分子优秀传统的继承者和俄国新生工人阶级的自觉代表,列宁自觉地为俄国几代革命者没有完成的这一历史任务而奋斗。在他制定的历次纲领中,争取政治自由总是排在首位,列宁把它看做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俄国革命中的主要政治任务①。
熟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读者应该记得,1848年革命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是否应该争取政治自由的问题上与形形色色的“封建社会主义”进行过斗争②。同样,列宁把政治自由确定为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目标也是经历了一番斗争的。俄国当时存在着类似的思潮,它们以种种理由引诱工人离开政治斗争。例如当时的民粹派和沙皇黑帮,他们从不同方面来否定工人争取政治自由的必要性。民粹派认为,俄国即使争取到了政治自由也只是有利于俄国资产阶级,他们认为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于俄国来说是祸害,因此工人不能争取政治自由,否则将有利于资产阶级而不利于无产阶级③;而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如黑帮之流)则试图利用资产阶级民主的缺陷来迷惑、恐吓工人,他们利用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选举的结果都是富人当权这一点,辩称俄国的政治制度更好,理由是俄国的沙皇和官吏处于穷人和富人之上,可以比较公道。④面对这些关于政治自由的错误乃至反动认识,列宁肯定了政治自由对于无产阶级的必要性。他清醒地认识到,单纯争取政治自由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它根本不会消除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然而尽管资产阶级民主有着这样那样的局限性,列宁仍然坚持俄国无产阶级必须积极参加争取政治自由的斗争,他提出无产阶级要成为争取民主的先进战士。①
列宁从多个角度论证了俄国无产阶级要为争取政治自由而斗争。
首先,在他看来,虽然政治自由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只能导致资产阶级的统治,但它也是工人阶级所需要的,是大规模的工人运动必不可少的条件。针对沙皇制度的维护者批评西方民主是富人民主的论调,他强调资产阶级民主对于无产阶级也有可以利用的一面,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和农民代表可以进入国家杜马(议会),以议会为平台进行自由的宣传鼓动工作。②
其次,列宁指出,专制制度的存在阻碍着工人阶级自身的发展,因为一方面它由于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农村无产阶级永远处于“闭塞无知、担惊受怕的状况”③,另一方面如果要在工人中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没有言论、出版和集会自由是不可思议的,而这些自由在沙皇专制制度下是不存在的。④列宁认为,在专制制度下,工人运动越是往前发展,工人在政治上毫无权利的情况就越是凸显出来,“因为没有政治自由,工人对国家事务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影响,从而必然仍旧是一个毫无权利的、受屈辱的、不能发表意见的阶级”⑤。
此外,列宁还认为,专制制度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的障碍,无产阶级“不打倒这些反动支柱,就根本无法同资产阶级进行有成效的斗争”⑥。无产阶级的任何改良主义要求,都会受到政治上的种种限制,都不可避免地导致工人同专制制度的冲突,因此只有首先解决掉专制制度,才能让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充分发展,为他们的斗争扫清战场⑦。
……
前言/序言
unll
《火焰的遗产:二十世纪的激进思潮与社会变迁》 引言 二十世纪,人类历史的风暴中心,硝烟与理想交织,变革与复兴并存。在这个充满剧烈动荡与深刻反思的时代,一股股激进的思潮如同燎原之火,席卷全球,重塑了政治版图,颠覆了社会结构,也激荡了无数个体的精神世界。它们或以改造现有秩序为己任,或以追求新的社会模式为目标,无不蕴含着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关切和对未来图景的宏大设想。本书《火焰的遗产:二十世纪的激进思潮与社会变迁》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历史人物或某一特定政治理论的孤立研究,而是旨在勾勒出二十世纪激进思想发展的宏观图景,审视这些思想如何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孕育、传播、演变,以及它们如何与社会现实发生深刻的互动,最终催生出那些改变世界进程的宏大事件。我们将深入探究这些激进思潮的源头、逻辑、表现形式及其深远影响,试图理解它们为何能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以及它们留给后世的遗产究竟是什么。 第一章:思想的熔炉——现代性危机与激进诉求的萌芽 二十世纪的激进思潮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深深植根于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性进程所带来的深刻矛盾与挑战。工业革命的飞速发展,一方面带来了物质的极大丰富,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社会阶层分化,城市贫困、环境污染、劳动者权益的被忽视等问题日益凸显。民族主义的兴起,在解放被压迫民族的同时,也滋生了扩张主义和民族冲突。科学技术的进步,虽然拓展了人类的认知边界,但也引发了对人类主体性、价值判断的迷茫,甚至对科学理性本身的质疑。 在此背景下,对现有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对社会不平等的反思、对人类生存状态的焦虑,构成了二十世纪激进思潮的初始动力。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在面对这些危机时,往往倾向于改良与渐进,而激进思潮则选择了更为彻底的变革路径。它们开始质疑私有制、议会民主的局限性,呼唤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和价值体系。本章将回顾现代性进程中的关键节点,分析催生激进思想产生的社会、经济、文化土壤,并初步探讨那些为后来的激进思潮奠定基础的早期思想家和哲学流派。我们将关注那些对现有秩序产生根本性怀疑的哲学思辨,以及在民间和社会运动中涌现的对不公的直接控诉。 第二章:解放的火种——民族主义、社会主义与反殖民的浪潮 二十世纪是民族解放和国家重塑的世纪。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的亚非拉地区,民族主义思潮高涨,民族独立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与此同时,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工人阶级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声势浩大。这些思潮的结合与碰撞,催生了更为复杂的政治运动。 本章将重点考察二十世纪上半叶,在不同地理区域,民族主义、社会主义如何相互影响、相互激化,并与反殖民斗争紧密相连。我们将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族主义形态,及其与左翼思潮的融合,例如在东方国家,民族独立与社会革命常常被视为一体两面。同时,我们也会审视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内部差异,从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以及它们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我们将着重分析这些思潮如何动员民众,如何构建身份认同,以及它们在争取政治权利和经济解放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和斗争方式。这一章的内容将关注那些旨在打破压迫、实现民族自决和阶级解放的宏大叙事。 第三章:理想的灯塔与现实的阴影——革命实践的尝试与困境 二十世纪的激进思潮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付诸于激烈的社会实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各种形式的革命。从俄国的十月革命,到中国的革命进程,再到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实验,这些革命的发生,深刻地改变了二十世纪的世界格局。然而,这些革命在追求理想社会的道路上,也遭遇了严峻的考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甚至走向了与初衷相悖的境地。 本章将回顾二十世纪一系列重要的革命实践,分析其发生的历史背景、理论指导、主要参与者以及具体的斗争过程。我们将探究这些革命是如何试图构建全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例如如何进行土地改革、工业化改造、集体化生产等。同时,我们也会深入剖析革命过程中出现的权力集中、意识形态控制、个人自由受限等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革命理想造成的侵蚀。我们将审视革命的胜利与失败,理想的辉煌与现实的残酷,试图理解革命的复杂性及其引发的深刻反思。本章将聚焦于那些旨在彻底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社会模式的宏大行动,以及这些行动带来的复杂后果。 第四章:思想的变奏——法西斯主义、国家主义与保守激进主义的兴起 并非所有的激进思潮都以左翼的面貌出现。在二十世纪,右翼的激进主义也曾一度占据主导地位,并对世界和平与稳定构成了巨大威胁。法西斯主义、纳粹主义以及某些形式的国家主义,以其强烈的民族主义、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鼓吹强权和精英统治等特征,吸引了大量追随者,并在一些国家取得了短暂的权力。 本章将深入剖析二十世纪右翼激进思潮的根源、逻辑和表现形式。我们将审视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的意识形态特征,包括其对民族纯洁性的强调、对阶级斗争的否定、对个人自由的压制、以及对暴力和战争的崇尚。我们将分析这些思潮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利用民众的焦虑、不满和民族情感,获得政治支持。同时,我们也会探讨国家主义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以及它如何与保守的社会价值观相结合,形成一股强大的保守激进力量。本章将关注那些以国家利益至上、强调集体意志、并常常诉诸民族复兴和权力扩张为核心的激进运动。 第五章:时代的迴响——激进思潮的遗产与当代社会的挑战 二十世纪激进思潮的浪潮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退去,但它们留下的遗产却依然深刻地影响着当代社会。许多关于社会公正、公平分配、民族权利、国家主权等议题的讨论,都或多或少地与二十世纪的激进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二十世纪激进思潮的失败与教训,也为我们反思当代社会面临的挑战提供了宝贵的镜鉴。 本章将对二十世纪激进思潮的整体遗产进行梳理和评估。我们将探讨这些思想如何塑造了当代的政治意识形态、国际关系、以及社会运动。我们将分析哪些激进思想的元素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生命力,并以何种形式出现。同时,我们也将反思二十世纪激进思潮的局限性和危险性,以及它们可能引发的极端化和非理性。我们将审视在追求理想社会的道路上,如何避免重蹈覆辙,如何在变革与稳定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尊重个体自由的同时实现社会公正。本章的目的是通过对过去的反思,为理解和应对当今世界的复杂性提供更深层次的视角。 结语 二十世纪,是一个充满激荡与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火花四溅的时代。那些激进的思潮,无论其初衷如何,无论其结果如何,都以其磅礴的力量,深刻地塑造了人类的历史进程。它们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也灼伤了无数生灵。《火焰的遗产:二十世纪的激进思潮与社会变迁》并非意在为任何一种激进思想背书,而是希望通过对这一宏大历史现象的审视,引发读者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类命运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唯有理解过去的火焰,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的方向,并为塑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