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2013年修订版)
:12.00元
作者:《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编写组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040383843
字数:50000
页码:86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作为一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抱有浓厚兴趣的研究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两者之间关系的著作。《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2013年修订版)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这本书,可以说是在我众多的寻觅中,收获的一份惊喜。首先,本书并非仅仅是简单地罗列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或是对社会科学各种研究方法的流水账式介绍。它以一种系统性的、理论性的视角,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当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进行了精妙的结合。这种结合不是生硬的嫁接,而是深邃的逻辑贯穿。作者在开篇便点明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核心在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在此基础上,逐一阐释了诸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量变与质变、否定之否定等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如何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还体现在其对方法论的创新性解读上。作者并没有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视为一种僵化的教条,而是强调其在实践中的发展和应用。在讨论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分析当代社会问题时,作者举了大量生动的案例,这些案例涵盖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普适性和生命力。更重要的是,作者在书中强调了研究者自身的立场和价值观在研究过程中的作用,这对于我们这些正在学习和运用社会科学方法的研究生来说,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评分我认为,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贴近硕士研究生的阅读习惯。作者在行文中,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避免了枯燥晦涩的表述。他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例子,来解释深奥的哲学原理。同时,书中在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也给予了充分的解释和梳理,这对于初次接触或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有一定基础但理解不够深入的学生来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它并非孤芳自赏地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与实践紧密结合。在阐述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时,作者并没有回避当今世界面临的诸多挑战,例如全球化带来的新问题、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刻影响、以及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困境等。他巧妙地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历史分析、矛盾分析等方法,应用于这些具体问题之中,展现了理论的生命力和实践的指导性。
评分从学术视角来看,本书在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论述时,体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它不仅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的重要著作进行了深入的解读,还对这些论述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语境下的发展与演变进行了清晰的梳理。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吸收和借鉴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现代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了其在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中的独特价值。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本书在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研究方法上,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它清晰地划分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几个核心要素,如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辩证发展、认识的目的等,并在此基础上,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具体的社会调查、理论建构和学术研究中,运用这些原则。书中提供的许多思考题和案例分析,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帮助他们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能力。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提高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以及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关系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一本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性兼备的教材,更是一本能够激发学生学术热情、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优秀读物。它让我看到了理论的深刻力量,也让我对接下来的学术研究充满了信心。
评分本书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论的系统性阐释,为我理解和运用这些理论武器,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提供了清晰的思路。作者并没有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视为一种冰冷的学术工具,而是将其置于改造世界、服务人民的实践场域中来考察。在探讨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社会研究时,作者反复强调了研究者的主体性、历史性以及关怀性,这使得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不仅仅具有科学性,更 imbued 了人文关怀的温度。
评分读罢此书,我对其在理论深度上的挖掘尤其印象深刻。它不仅仅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介绍,而是着力于揭示这些原理如何内在地蕴含着一套完整的、具有强大解释力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例如,在论述阶级分析法时,作者并没有止步于阶级的定义和划分,而是深入剖析了马克思主义如何通过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等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来揭示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规律。这种分析方法,为我们理解复杂的社会现象,如贫富差距、社会分化、权力结构等,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理论框架。
评分一本优秀的教学大纲,不仅要传达知识,更要激发学习者的研究兴趣和批判性思维。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作者在介绍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各个方面时,始终不忘将其置于当代社会科学发展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并适时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鼓励读者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这种开放式的引导,对于培养独立研究能力至关重要。
评分可以
评分可以
评分可以
评分可以
评分可以
评分可以
评分可以
评分可以
评分可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