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果實品質形成與調控的分子生理》針對我國果品質量亟待提高,果實品質研究成果亟待總結這一需要編著,具有鮮明的針對性和目的性。《果實品質形成與調控的分子生理》共分六章,分彆以果實糖、有機酸、類鬍蘿蔔素、花青苷、芳香物質和生物活性物質的組成和代謝為主題對果實品質形成和調控規律及機製進行介紹。《果實品質形成與調控的分子生理》並不是對一般栽培技術進行闡述,而是從生理學、分子生物學和現代植物化學角度深入分析。《果實品質形成與調控的分子生理》既具現代科學理論貢獻又具潛在應用價值,是該領域富有新意的一部著作。
    《果實品質形成與調控的分子生理》讀者對象廣泛,既可供園藝工作者包括從事果樹、蔬菜、瓜果教學,科研及技術人員閱讀參考,也可提供從事植物生産(包括農學和林學)教學科研人員參考。                 
內容簡介
       《果實品質形成與調控的分子生理》針對我國果品質量亟待提高,果實品質研究成果亟待總結這一需要編著,具有鮮明的針對性和目的性。《果實品質形成與調控的分子生理》共分六章,分彆以果實糖、有機酸、類鬍蘿蔔素、花青苷、芳香物質和生物活性物質的組成和代謝為主題對果實品質形成和調控規律及機製進行介紹。本書並不是對一般栽培技術進行闡述,而是從生理學、分子生物學和現代植物化學角度深入分析。本書既具現代科學理論貢獻又具潛在應用價值,是該領域富有新意的一部著作。
    《果實品質形成與調控的分子生理》讀者對象廣泛,既可供園藝工作者包括從事果樹、蔬菜、瓜果教學,科研及技術人員閱讀參考,也可提供從事植物生産(包括農學和林學)教學科研人員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序
前言
第一章 果實糖分運輸、代謝、積纍及其調控
1 果實糖的積纍類型與積纍模式
1.1 果實糖的成分構成與積纍特點
1.2 果實糖積纍模式
2 果實中的糖(光閤産物)運輸
2.1 光閤産物及其運輸形態
2.2 韌皮部運輸機理
2.3 糖分進入果實的途徑與方式
3 糖運輸的分子機理
3.1 己糖運輸的分子機理
3.2 蔗糖運輸的分子機理
3.3 山梨醇運輸蛋白基因與功能
4 糖代謝的分子生理基礎
4.1 蔗糖代謝
4.2 山梨醇代謝
4.3 己糖代謝
4.4 糖對植物糖代謝基因錶達的調控
5 植物糖信號轉導途徑和糖作為信號分子對源庫關係的調控
5.1 糖對植物源庫關係的調節
5.2 植物糖感受和信號轉導途徑
5.3 植物中蔗糖或雙糖感受
5.4 葡萄糖感受
5.5 糖信號轉導中的信號元件——蛋白激酶和磷酸酯酶
5.6 糖信號與氮信號的聯係
6 糖信號與植物激素信號之間的聯係
6.1 糖與植物激素信號之間的聯係
6.2 葡萄糖與ABA之間的聯係
6.3 葡萄糖與乙烯的聯係
6.4 糖與生長素、細胞分裂素、赤黴素信號之間的聯係
6.5 糖與激素聯係的模式
7 糖代謝與積纍的調控
7.1 澱粉積纍的調控
7.2 蔗糖積纍的調控
7.3 果糖積纍的調控
7.4 糖積纍的調控技術
8 小結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二章 果實有機酸代謝及其調控
1 引言
2 果實中有機酸含量與組分
2.1 果實有機酸分類
2.2 果實有機酸含量與組分
3 果實中有機酸的來源
4 果實發育過程中有機酸的變化
5 有機酸代謝酶與果實中有機酸含量的關係
5.1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
5.2 檸檬酸閤成酶(CS)
5.3 烏頭酸酶(Aco)
5.4 異檸檬酸脫氫酶(DH)
5.5 NAD-蘋果酸脫氫酶(NAD-MDH)和NADP-蘋果酸酶(Nm)P-ME)
5.6 蘋果酸閤成酶(MS)和異檸檬酸裂解酶(ICL)
6 液泡膜質子泵與果實中有機酸的含量
7 果實有機酸的遺傳
8 果實有機酸代謝的分子生物學
9 影響果實有機酸含量的因素
9.1 溫度
9.2 光照和水分
9.3 土壤和營養元素
9.4 葉果比
10 降低果實有機酸含量
11 小結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三章 果實類鬍蘿蔔素代謝及其調控
1 果實類鬍蘿蔔素的種類與分布
……
第四章 果實花色素苷代謝及其調控
第五章 果實香氣成分及風味物質形成與調控
第六章 果實生物活性物質生理功能與代謝
附錄 部分英文名稱縮略詞錶      
精彩書摘
       6.5 糖與激素聯係的模式
    分析擬南芥糖信號與激素信號轉導突變體的遺傳、錶型、生理及分子生物學的結果錶明,糖與各種激素信號途徑之間有復雜而廣泛的聯係。葡萄糖與乙烯之間的相互拮抗作用部分是通過ABA閤成與信號轉導介導的,而通過己糖激酶(HXK)這一葡萄糖傳感蛋白進行的ABA閤成與信號轉導受葡萄糖調節。因此可以認為,己糖激酶是糖與激素聯係的一個關鍵元件。揭示糖與激素信號之間的聯係以及它們之間對植物生長發育的協同調控作用對認識植物生長發育的信號調控網絡,並從信號水平上調控植物生長發育來說很重要。糖與激素信號互作可能是植物整閤內外環境與營養信號進而調控植物代謝活動以適應內外環境變化的一種主要方式。以前都認為ABA和乙烯是脅迫激素,後來在分析ginl突變體時纔發現乙烯促進擬南芥枝梢生長的效應。在光照條件下,即使缺少高濃度糖,乙烯仍能促進下胚軸的伸長,但其在黑暗條件下則抑製下胚軸的伸長。
    通過ginl/aba2突變體錶型的鑒定,人們對內源ABA促進生長的效應的認識也變得較為明確(Cheng等,2002),說明同樣的信號分子在不同的條件下會使植物産生不同的響應。轉錄因子如ABI4和ABI5可能起整閤點(integration nodes)的作用,它能從多個信號中接受信號並使植物産生綜閤響應。
    目前,有關植物糖與激素響應途徑之間聯係的信息大多是通過鑒定擬南芥種子萌發、幼苗早期發育和馬鈴薯塊莖形成等過程獲得的。由於這些發育過程中植物體內的代謝是由一係列復雜的過程組成,這其中的每一個過程都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對糖與激素信號做齣響應。如鑒定ABA和GA在種子萌發過程中的作用結果顯示,種子萌發中的有一些過程受ABA調控,有一些受GA調控,而另有一些受二者共同調控(Lovegrove和Hooley,2000)。
    ……      
前言/序言
       
				 
				
				
					暫定書名:土壤微生態與作物養分素養的協同調控機製研究  第一章 緒論:土壤微生態係統在現代農業中的核心地位  本章將深入探討土壤微生態係統在維持土壤肥力、促進作物生長和提高農産品品質中的關鍵作用。隨著全球對可持續農業和食品安全的日益關注,傳統依賴化肥的農業模式正麵臨嚴峻挑戰,轉嚮以生態化、精細化管理為核心的現代農業已成為必然趨勢。土壤微生物群落,作為土壤生態係統的核心驅動力,其多樣性、功能性和穩定性直接決定瞭土壤養分的有效性與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效率。  本章首先迴顧瞭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與功能的基本理論框架,重點闡述瞭細菌、真菌、古菌及原生動物在有機質分解、固氮、解磷解鉀以及次生代謝産物生成中的生態學功能。隨後,將闡述當前土壤健康評估的新指標體係,從傳統的理化性質轉嚮基於微生物組學的多維度評價方法。最後,本章將明確提齣研究土壤微生態與作物養分素養之間協同調控機製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為後續章節的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第二章 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與環境因子的互作機製  本章聚焦於解析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的關鍵環境因子及其復雜的互作關係。研究錶明,土壤的物理性質(如質地、孔隙度)、化學性質(如pH值、有機碳含量、氧化還原電位)以及生物因子(如植物根係分泌物、土壤動物活動)對微生物群落的組成和功能具有決定性的塑造作用。  我們將詳細分析土壤pH梯度如何影響特定功能微生物群落的富集與衰退,特彆是對硝化細菌和産酸真菌的影響。有機質輸入速率與類型,作為微生物能源的主要來源,其變化如何驅動微生物群落的“呼吸”和“休眠”狀態轉變也將被深入剖析。此外,本章將運用高通量測序技術(16S rRNA/ITS測序)和宏基因組學方法,構建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與環境因子之間的定量關係模型,揭示驅動微生物群落動態變化的核心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途徑。重點將放在根際(Rhizosphere)微環境的特殊性上,探討根係分泌物如何通過“底物效應”精細調控根際微生物的組成和活性。  第三章 作物營養素的生物有效性與微生物介導的循環轉化  本章將核心探討土壤中宏量及微量營養元素(特彆是氮、磷、鉀及鐵、鋅)的生物有效性是如何被土壤微生物群落所介導和調控的。養分元素的有效性不再僅僅是土壤化學性質的體現,更是微生物生理活性的直接結果。  在氮素循環方麵,本章將詳細描述微生物如何通過固氮作用(如解偶聯的氮固定)、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以及氨化作用,實現氮素形態間的復雜轉化。研究將側重於解析微生物群落在不同環境脅迫下(如缺氧、高溫)對氮素損失途徑的控製能力。  對於磷素,本章將深入研究微生物如何分泌有機酸和磷酸酶,有效溶解土壤中難溶性的無機磷和有機磷,提高作物的磷素吸收效率。本章還將通過同位素示蹤技術,追蹤特定微生物群落對磷素吸收的貢獻率。對於鉀和微量元素(如鋅、鐵),微生物分泌的螯閤劑(如鐵載體)在促進這些元素嚮植物根係遷移和吸收過程中的機製也將被詳細闡述。  第四章 微生物群落與植物互作的分子生理基礎  本章將焦點放在土壤微生物與宿主植物之間建立的互利共生、拮抗或中性關係,並深入探討這些互作在作物營養素獲取和抗逆性增強中的分子生理機製。  我們將詳細介紹植物根瘤菌固氮的分子信號轉導過程,包括ChvI/Nod因子識彆、根部分生組織誘導以及固氮酶的錶達調控。對於非根瘤菌固氮微生物,本章將解析其通過分子信號與植物進行“串擾”的機製。在根際促進生長微生物(PGPR)方麵,本章將探討PGPR如何通過閤成植物激素(如IAA、ACC脫氨酶)影響植物的根係形態建成和養分吸收效率。  此外,本章還將討論微生物介導的生物防禦係統。通過分析微生物誘導的係統抗性(ISR)和係統獲得抗性(SAR)的分子通路,闡明微生物如何通過調節植物體內水楊酸、茉莉酸/乙烯等信號分子網絡,提高作物對病蟲害和非生物脅迫(如乾旱、鹽漬化)的耐受性,從而間接優化作物的營養素積纍模式。  第五章 土壤微生態調控的精準農業策略與應用前景  基於前述的基礎研究,本章將重點探討如何將土壤微生態的調控原理轉化為可操作、可推廣的精準農業技術體係,以實現作物養分素養的最大化和環境負荷的最小化。  本章將係統介紹新型生物肥料、生物刺激素的研發與應用效果,特彆是那些通過定嚮篩選具有特定養分轉化功能的微生物菌株構建的復閤菌劑。我們將評估不同施用方式(如種子處理、土壤拌施、葉麵噴施)對作物生長和養分利用效率的差異化影響。  同時,本章將探討“生物土壤改良”技術,如生物炭復閤微生物接種技術,如何協同作用於改善土壤物理結構、穩定土壤有機質並提高養分保持力。研究將側重於建立基於微生物群落健康指數的土壤診斷模型,並將其與精準灌溉、變量施肥技術相結閤,實現養分資源的按需供給。最後,本章將展望未來,展望利用閤成生物學和基因編輯技術定嚮改良優勢微生物功能,以及開發智能化微生物監測係統的潛力。  第六章 結論與展望  本章對全書的主要研究發現進行總結,提煉齣土壤微生態-作物養分素養協同調控的關鍵科學問題和核心規律。我們將指齣當前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例如微生物群落功能預測的準確性、田間尺度應用效果的穩定性等。最後,本章將提齣未來十年土壤微生態與作物健康領域亟待突破的研究方嚮,強調多組學整閤分析、宏基因組功能預測和生態係統尺度的長期監測在推動農業綠色發展中的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