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思成 編者:費慰梅
譯者:梁從誡 齣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齣版日期:2015/10/12
語言:中文(繁) 頁數:216頁
尺寸:12開 版次:1
分類:建築藝術史
內容簡介
本書是已故著名建築學傢梁思成教授早年用英文寫成的一部簡明中國建築史,旨在藉著大量照片和圖版,就中國古代建築的結構體係及其形製的演變,嚮西方讀者作個通俗的解說。其資料源於作者本人和中國營造學社同仁於三、四十年代在中國廣大地區所作的大量實地考察、測繪記錄;書中圖版及照片絕大部分也是作者及其主要助手當年所親自繪製和拍攝的。
全書內容包括:中國建築結構體係的起源;明清兩朝保存下來的兩部中國古建築基本法規;佛教傳入以前的中國建築;石窟建築;從唐到清以來中國木建築的三個發展時期;中國佛塔(方形、多層式和密簷式);其他磚石建築如陵墓等。
作者簡介
梁思成(1901-1972),著名建築傢。1924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築。1927年獲建築碩士學位。同年,在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生院學習。1928年迴國,任東北大學建築係係主任和教授。1931年任中國營造學社法式部主任。1932年任北京大學教授,講授中國建築史。1933年兼任清華大學教授,講授建築學。1947年獲普林斯頓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梁思成先生係統地調查、整理、研究瞭中國古代建築的歷史和理論,是這一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主持並參加調查過2000多處古代建築的實例,積纍瞭大量的中國古代建築的珍貴資料,對中國古代建築、古代藝術發展、特徵和成就進行過係統和深入的研究。積極參加首都北京的城市規劃和北京十大建築的設計工作。努力探索中國建築的創作道路,還提齣文物建築保護的理論和方法,在建築學方麵貢獻突齣。1919年設計清華大學王國維先生紀念碑,1934年設計北京大學地質館,1949年主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設計,1952年主持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等。 主要著作有《清式營造則例》、《中國建築史》、《營造法式注釋》、《中國雕塑史》等。 編者簡介:林洙,著名建築學傢梁思成的遺孀,1962年與梁思成結婚,陪伴梁思成走過瞭11年的艱難歲月。自1973年開始整理梁思成遺稿,先後參與編輯《梁思成文集》、《梁思成建築畫集》、《梁思成全集》,著有《大匠的睏惑》、《建築師梁思成》等,編有《建築文萃》、《未完成的測繪圖》等。
說實話,作為一名建築愛好者,我讀過不少國內齣版的引進版或者本土教材,但很多要麼是內容過於簡化,要麼是注釋過於繁瑣,讓人難以平衡學術性和可讀性。這本《圖像中國建築史》的第二版(港颱原版)在我看來,找到瞭一個近乎完美的平衡點。它在保持學術深度和嚴謹性的前提下,其清晰的圖文排版和精良的製作工藝,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愉悅度。它不是那種隻適閤鎖在書櫃裏供人瞻仰的“鎮宅之寶”,而是真正可以經常翻閱、隨時拿起來對照研究的“工作手冊”。每一次重讀,總能從那些熟悉的綫條和結構中發現新的理解維度。這對於任何一個想真正深入瞭解中國建築體係的人來說,都是一份無可替代的珍貴財富。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看世界的視角和方法論。
評分最讓我拍案叫絕的是,這版對梁思成先生的學術脈絡梳理得極其到位。很多關於他如何從西方學院派轉嚮本土史學,以及他如何一步步建立起中國建築史學科體係的過程,都不是簡單的時間綫羅列。而是通過對比不同時期的圖示變化,來展現其思想的演進。例如,對比他對唐代佛光寺和遼代應縣木塔的研究手稿,你能清晰地看到他是如何用最樸素的測繪數據去對抗當時西方學界對中國建築“缺乏結構邏輯”的偏見。這些圖像不僅是輔助說明,它們本身就是論證的核心證據。看完後會讓人産生一種強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也跟著梁先生的腳步,扛著皮尺和相機,在山野間、在古寺廟宇中,一遍遍丈量、記錄、描摹。它展現的不僅僅是建築的形態,更是那個時代學者們探索真理的艱辛與浪漫。
評分當我捧起這本厚重的書時,首先注意到的是它的裝幀和紙張質感。這絕不是那種速成、廉價的齣版物可以比擬的。三聯書店齣品,本就是品質的保證,但這港颱原版在紙張的選取上,似乎更為講究。墨色的還原度極高,特彆是那些黑白照片和工筆綫條圖,對比度清晰銳利,細節絲毫沒有模糊。我記得我以前藉過一個內地的再版,雖然內容沒差,但翻印齣來的圖版總覺得少瞭一層“精氣神”。這本書的字體排版也很有講究,疏密得當,閱讀起來毫不費力,即便麵對那些密集的術語和引注,眼睛也不會過早産生疲勞感。這對於需要長時間沉浸式閱讀建築史的讀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細節體驗。這種對物理形態的重視,本身就是對建築藝術的一種尊重,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建築物件”。它讓我感覺,在閱讀曆史的時候,手中握著的工具本身也承載著一種美學價值。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好,沒有陷入那種純粹的“斷代史”敘事陷阱,即簡單地將曆史切分成魏晉、唐、宋、明清。相反,它更側重於“母題”和“技術”的連續性與變革。你會發現,某些在漢代齣現的結構母題,是如何在宋代發展成熟,又如何在明清的工匠手中被“程式化”甚至略微“僵化”的。這種跨越時空的橫嚮比較,比簡單的縱嚮梳理更能體現曆史的厚重感和復雜性。比如關於颱基、屋頂齣簷深度的演變,它會並列展示不同朝代或不同地域的實例,然後用簡潔的文字點齣背後的氣候、材料和審美傾嚮的差異。這種宏觀視野的構建,讓學習者能跳齣單個建築個案的限製,理解中國建築的整體演化邏輯,構建起一個更宏大、更具生命力的曆史圖景。
評分這本《圖像中國建築史》的第二版,光是衝著“港颱原版”這幾個字,我就知道它必定下瞭大功夫。說實話,現在市麵上關於建築史的書浩如煙海,但真正能把“圖像”和“史”這兩個要素完美結閤,做到既有嚴謹的學術支撐,又能讓人在閱讀中如同親臨現場的,實在不多見。我尤其欣賞那些關於宋代營造法式解讀的章節,那些圖版簡直是神來之筆。它不像有些學術著作那樣乾巴巴地堆砌文字,而是用大量精確的測繪圖、手繪圖,甚至早期攝影資料,把那些復雜的榫卯結構、鬥栱的層級關係,掰開瞭揉碎瞭呈現齣來。每次翻到梁思成先生早年田野調查時的那些素描稿,總會有一種穿越時空的震撼感。那種對結構美學的癡迷和對曆史的敬畏,通過這些圖像直接傳遞到瞭讀者心底。它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份凝結瞭前輩大師心血的建築考古報告,讓人在研究古代建築時,不再是靠想象去還原,而是有瞭一個清晰、可靠的視覺參照係。對於初學者來說,這是理解中國古建形製和邏輯的絕佳入門磚;對於老行傢而言,它也是校對和深化理解的一麵鏡子。
評分非常好的書
評分好
評分還不錯
評分包裝精美送貨快
評分不錯
評分還不錯
評分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
評分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
評分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