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思成 編者:費慰梅
譯者:梁從誡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5/10/12
語言:中文(繁) 頁數:216頁
尺寸:12開 版次:1
分類:建築藝術史
内容简介
本書是已故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教授早年用英文寫成的一部簡明中國建築史,旨在藉著大量照片和圖版,就中國古代建築的結構體系及其形制的演變,向西方讀者作個通俗的解說。其資料源於作者本人和中國營造學社同仁於三、四十年代在中國廣大地區所作的大量實地考察、測繪記錄;書中圖版及照片絕大部分也是作者及其主要助手當年所親自繪製和拍攝的。
全書內容包括:中國建築結構體系的起源;明清兩朝保存下來的兩部中國古建築基本法規;佛教傳入以前的中國建築;石窟建築;從唐到清以來中國木建築的三個發展時期;中國佛塔(方形、多層式和密檐式);其他磚石建築如陵墓等。
作者簡介
梁思成(1901-1972),著名建築家。1924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築。1927年獲建築碩士學位。同年,在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生院學習。1928年回國,任東北大學建築系系主任和教授。1931年任中國營造學社法式部主任。1932年任北京大學教授,講授中國建築史。1933年兼任清華大學教授,講授建築學。1947年獲普林斯頓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梁思成先生系統地調查、整理、研究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歷史和理論,是這一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主持並參加調查過2000多處古代建築的實例,積累了大量的中國古代建築的珍貴資料,對中國古代建築、古代藝術發展、特徵和成就進行過系統和深入的研究。積極參加首都北京的城市規劃和北京十大建築的設計工作。努力探索中國建築的創作道路,還提出文物建築保護的理論和方法,在建築學方面貢獻突出。1919年設計清華大學王國維先生紀念碑,1934年設計北京大學地質館,1949年主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設計,1952年主持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等。 主要著作有《清式營造則例》、《中國建築史》、《營造法式注釋》、《中國雕塑史》等。 編者簡介:林洙,著名建築學傢梁思成的遺孀,1962年與梁思成結婚,陪伴梁思成走過了11年的艱難歲月。自1973年開始整理梁思成遺稿,先後參與編輯《梁思成文集》、《梁思成建築畫集》、《梁思成全集》,著有《大匠的困惑》、《建築師梁思成》等,編有《建築文萃》、《未完成的測繪圖》等。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没有陷入那种纯粹的“断代史”叙事陷阱,即简单地将历史切分成魏晋、唐、宋、明清。相反,它更侧重于“母题”和“技术”的连续性与变革。你会发现,某些在汉代出现的结构母题,是如何在宋代发展成熟,又如何在明清的工匠手中被“程式化”甚至略微“僵化”的。这种跨越时空的横向比较,比简单的纵向梳理更能体现历史的厚重感和复杂性。比如关于台基、屋顶出檐深度的演变,它会并列展示不同朝代或不同地域的实例,然后用简洁的文字点出背后的气候、材料和审美倾向的差异。这种宏观视野的构建,让学习者能跳出单个建筑个案的限制,理解中国建筑的整体演化逻辑,构建起一个更宏大、更具生命力的历史图景。
评分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这版对梁思成先生的学术脉络梳理得极其到位。很多关于他如何从西方学院派转向本土史学,以及他如何一步步建立起中国建筑史学科体系的过程,都不是简单的时间线罗列。而是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图示变化,来展现其思想的演进。例如,对比他对唐代佛光寺和辽代应县木塔的研究手稿,你能清晰地看到他是如何用最朴素的测绘数据去对抗当时西方学界对中国建筑“缺乏结构逻辑”的偏见。这些图像不仅是辅助说明,它们本身就是论证的核心证据。看完后会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也跟着梁先生的脚步,扛着皮尺和相机,在山野间、在古寺庙宇中,一遍遍丈量、记录、描摹。它展现的不仅仅是建筑的形态,更是那个时代学者们探索真理的艰辛与浪漫。
评分说实话,作为一名建筑爱好者,我读过不少国内出版的引进版或者本土教材,但很多要么是内容过于简化,要么是注释过于繁琐,让人难以平衡学术性和可读性。这本《图像中国建筑史》的第二版(港台原版)在我看来,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在保持学术深度和严谨性的前提下,其清晰的图文排版和精良的制作工艺,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它不是那种只适合锁在书柜里供人瞻仰的“镇宅之宝”,而是真正可以经常翻阅、随时拿起来对照研究的“工作手册”。每一次重读,总能从那些熟悉的线条和结构中发现新的理解维度。这对于任何一个想真正深入了解中国建筑体系的人来说,都是一份无可替代的珍贵财富。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看世界的视角和方法论。
评分这本《图像中国建筑史》的第二版,光是冲着“港台原版”这几个字,我就知道它必定下了大功夫。说实话,现在市面上关于建筑史的书浩如烟海,但真正能把“图像”和“史”这两个要素完美结合,做到既有严谨的学术支撑,又能让人在阅读中如同亲临现场的,实在不多见。我尤其欣赏那些关于宋代营造法式解读的章节,那些图版简直是神来之笔。它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干巴巴地堆砌文字,而是用大量精确的测绘图、手绘图,甚至早期摄影资料,把那些复杂的榫卯结构、斗栱的层级关系,掰开了揉碎了呈现出来。每次翻到梁思成先生早年田野调查时的那些素描稿,总会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震撼感。那种对结构美学的痴迷和对历史的敬畏,通过这些图像直接传递到了读者心底。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份凝结了前辈大师心血的建筑考古报告,让人在研究古代建筑时,不再是靠想象去还原,而是有了一个清晰、可靠的视觉参照系。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是理解中国古建形制和逻辑的绝佳入门砖;对于老行家而言,它也是校对和深化理解的一面镜子。
评分当我捧起这本厚重的书时,首先注意到的是它的装帧和纸张质感。这绝不是那种速成、廉价的出版物可以比拟的。三联书店出品,本就是品质的保证,但这港台原版在纸张的选取上,似乎更为讲究。墨色的还原度极高,特别是那些黑白照片和工笔线条图,对比度清晰锐利,细节丝毫没有模糊。我记得我以前借过一个内地的再版,虽然内容没差,但翻印出来的图版总觉得少了一层“精气神”。这本书的字体排版也很有讲究,疏密得当,阅读起来毫不费力,即便面对那些密集的术语和引注,眼睛也不会过早产生疲劳感。这对于需要长时间沉浸式阅读建筑史的读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细节体验。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本身就是对建筑艺术的一种尊重,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建筑物件”。它让我感觉,在阅读历史的时候,手中握着的工具本身也承载着一种美学价值。
评分非常好的图书,可惜开本再大些则更好。
评分不错的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好
评分内容非常好
评分非常好的图书,可惜开本再大些则更好。
评分不错的
评分包装精美送货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