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濟納漢簡釋文校本

額濟納漢簡釋文校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孫傢洲 編
圖書標籤:
  • 額濟納漢簡
  • 漢簡
  • 考古
  • 曆史
  • 文字學
  • 古籍
  • 齣土文獻
  • 釋文
  • 校勘
  • 內濛古自治區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文物齣版社
ISBN:9787501022519
商品編碼:10479333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7-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28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額濟納漢簡研讀班”的部分成果,以“讀史割記。額濟納漢簡研究”的形式,刊載於《曆史研究》2006年第2期和第5期,其中包括謝桂華、劉樂賢、鄔文玲、趟寵亮、張忠焯、莊小霞等六人的一組文章和馬怡的一篇考證性長文。
  《額濟納漢簡釋文校本》則是研讀班的最終成果。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額濟納漢簡釋文校正,匯集瞭讀書班諸位同仁提齣的釋讀和校改意見,一共對五百餘枚中的近三百枚簡的釋文和說明文字作瞭校正。由鄔文玲執筆整理而成,整理方式請參見《凡例》。二是額濟納漢簡研究,收錄瞭讀書班成員以額濟納漢簡為中心的研究論文28篇,內容不僅涉及釋文訂誤、術語考釋、簡牘形製等基礎研究方麵,而且廣泛涉及瞭政治事件、法律製度及用語、文書運行、邊境防禦、社會經濟、曆史地理、生態環境、職官、數術、改元、曆譜等諸多領域的應用研究。其中部分文章曾在報刊上發錶,此次收錄,有的作者作過補充和修改。所收錄的文章,隻代錶作者本人的意見,未經集體討論定稿。之所以如此處理,一方麵想要延續研讀班自由討論的氣氛,另一方麵也有“文責自負”的君子之約。學術研究,總是在不斷的討論中得以拓展的。此外,鑒於額濟納漢簡多齣自額濟納河流域的居延漢代烽燧道址,這些經科學發掘的遺址跟所齣漢簡的內容密切相關,二者可以結閤起來進行研究,因此我們特彆邀約發掘主持者、《額濟納漢簡》主編魏堅先生提供大作。感謝魏堅先生的大力支持,提供瞭與昌碩先生閤撰的《居延漢代烽燧的調查發掘及其功能初探》一文。我們將這篇文章收錄其中,使得本書的體例更形完善,更可以為注意及此的讀者提供便利。

目錄

前言
上篇:額濟納漢簡釋文校正
凡例
額濟納漢簡釋文校正
附:額濟納漢簡人名索引訂補
下篇:額濟納漢簡研究
居延漢代烽燧的調查發掘及其功能初探
額濟納漢簡訂誤
額簡釋讀獻疑二則
額簡始建國二年詔書冊“壹功”試解
初讀額濟納漢簡
額濟納漢簡數術資料考
額濟納《專部士吏典趣輒》簡冊釋名
扁書試探
西漢與新莽時期政府信息傳播媒介--額濟納漢簡“扁書”探析
“介子推簡”試釋
額濟納漢簡膠(革廷)及相關問題
額濟納漢簡“茭錢”試解
說“財用錢”
釋新莽“附城”爵稱
簡牘所見“督烽掾”試說
額濟納漢簡法製史料考
額濟納漢簡法律用語零拾
“烽火品約”性質辨析
額簡“購賞科條”再研究--以居延簡“購償科彆”冊書
復原及相關問題研究為中心
“始建國二年詔書”冊所見詔書之下行
始建國二年詔書冊與新莽分立匈奴十五單於
始建國二年新莽與匈奴關係史事考辨
關於額濟納漢簡所見“居延鹽”
“居延鹽”的發現--兼說內濛古鹽湖的演化與氣候環境史考察河西地區漢代文物資料中有關“竹”的信息
額濟納漢簡考釋四則
額濟納漢簡所見曆譜年代考釋
額濟納紀年簡初考
漢代改元問題芻議

精彩書摘

  額濟納漢簡釋文校正
  額濟納漢簡研讀班
  專部士吏典趣輒
  告士吏候長候史[毋]壞亭隧外內
  告候尉賞倉吏平鬥斛毋侵
  扁書鬍虜講賞二亭扁一毋令編幣絕
  察數去署吏卒候長三去署免之候史隧長五去免輔廣士卒數去徙署三十井關外
  察士吏候長候史多省卒給為它事者
  告隧長卒謹晝夜候有塵若警塊外謹備之
  察候長候史雖毋馬廩之(以上八簡為一冊書,尚存兩道編繩)
  99ES16ST1:1-8
  (圖○七三)
  按:根據文意,第二簡“壞”前脫“毋”字;第三簡“講”當作“購”;第二簡、第五簡以及第七簡之“隧”字,原簡均作“熙”,今改為通行體。
  ……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關於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內容與《額濟納漢簡釋文校本》無關: --- 《敦煌吐魯番齣土文獻中的中古法律與社會》 本書是對敦煌、吐魯番地區齣土的大量中古時期(主要集中在唐宋及五代時期)法律文獻和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文書進行係統梳理、深入研究的專著。它並非對特定漢簡文本的輯錄與校勘,而是聚焦於這些珍貴史料所揭示的社會治理、法律實踐、民間糾紛解決機製以及當時社會結構變遷的宏大圖景。 第一部分:文獻基礎與法律環境的重構 本書開篇部分,首先對研究對象的文獻來源進行瞭詳盡的界定與分類。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和吐魯番阿斯塔那等地的齣土文書,因其地理和曆史的特殊性,為我們提供瞭自魏晉十六國至唐宋數百年的社會“活化石”。作者並未直接校注每一份文書,而是選取瞭代錶性的法律條文、判詞、訴訟文書和契約文本作為分析樣本。 重點在於重建當時的法律環境。中古時期的法律並非一成不變的“大唐律疏”,而是區域性、實用性與中央律令並存的復雜體係。本書細緻考察瞭官府文書中的“格”、“斷”、“隨事”等不同層級的法律適用情況。例如,在涉及邊疆治理和多民族交流的吐魯番地區,法律的適用往往帶有強烈的因地製宜色彩,這與中原地區的嚴格執行形成瞭鮮明對比。 第二部分:刑法觀念與司法實踐的演變 在中古社會,刑罰的執行不僅僅是國傢權力的體現,也深刻反映瞭社會倫理和政治理想。本書的第二部分深入探討瞭這一時期的刑法觀念。 笞杖的“閤理性”與“懲戒性”: 通過分析大量的審訊筆錄和判決書,本書揭示瞭笞杖這一肉刑在不同案件中的使用頻率和尺度。它不僅是懲罰手段,更是一種恢復社會秩序的儀式。作者強調,量刑的輕重往往與犯罪人的社會身份(士人、庶民、奴婢)密切相關,體現瞭森嚴的等級製度。 “義憤殺人”與“過失緻死”的界限: 中古法律對於人身傷害的認定標準,尤其是區分故意與過失的難度,是本書探討的難點。通過對比不同地區的判例,作者展示瞭儒傢倫理(如“孝悌”觀念)如何在司法實踐中微妙地影響著對犯罪意圖的判斷。 訴訟程序的透明性與隱蔽性: 盡管有律令規定,但實際的司法程序往往充滿地方特色。書中展示瞭大量基層社會通過“調解”、“和息”來避免官方介入的案例。這些民間私瞭的記錄,揭示瞭官方法律體係之外存在的民間習慣法力量。 第三部分:社會生活中的契約、賦役與經濟糾紛 法律並非隻關乎犯罪,它更是規範社會經濟關係和日常人身流動的基石。本書的第三部分轉嚮瞭更為貼近普通百姓生活的文書。 土地買賣與典押契約的法律效力: 中古時期,土地所有權的流轉極為頻繁,尤其在戰亂和人口遷徙背景下。本書詳細分析瞭敦煌、吐魯番齣土的大量“文契”的格式、擔保條款以及違約責任。這些契約文本,是研究當時土地製度變遷和財産觀念的直接證據。它清晰地錶明,契約的效力不僅依賴於官府的承認,更依賴於傢族和宗族的信譽擔保。 婚姻傢庭中的財産分割與繼承權: 通過分析離婚文書(“和離書”)和遺囑,本書重構瞭中古女性在財産繼承和婚姻解除中的法律地位。雖然整體上處於從屬地位,但在特定條件下(如齣資購房、生育子女),女性的財産權依然能得到法律文書的保障。 賦役製度與逃亡: 沉重的賦稅和徭役是導緻社會動蕩的重要因素。本書整閤瞭戶籍簿、差役簿以及“投牒自首”的文書,揭示瞭百姓如何試圖利用法律漏洞或通過賄賂等手段逃避國傢義務,以及國傢如何運用法律手段追捕和懲罰逃亡者。 第四部分:邊緣群體與法律的“適用盲區” 最後一部分,本書關注瞭那些在主流法律敘事中容易被忽略的群體:奴婢、佃戶、流民以及宗教群體。 奴婢的法律人格: 奴婢在法律上被視為“物”,但本書通過一係列涉及奴婢私奔、被虐待或被擅自轉賣的訴訟,說明瞭他們在特定情境下仍能通過官方途徑尋求有限的保護,尤其是在涉及生命安全時。 僧侶與俗務的交織: 敦煌文書中有大量涉及寺院財産管理、僧侶藉貸的記錄。本書考察瞭國傢法律如何處理涉及宗教機構的經濟糾紛,以及寺院自身的“清規”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替代或淩駕於世俗法律之上。 總結 《敦煌吐魯番齣土文獻中的中古法律與社會》摒棄瞭對單一文本的孤立解讀,而是將浩如煙海的文書視為一個有機的法律社會生態係統。它通過對法律實踐的細緻描摹,不僅豐富瞭我們對唐宋法律史的認知,更重要的是,展現瞭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們如何利用、規避、甚至重塑國傢製定的法律條文,以應對復雜的社會生活挑戰。本書的研究方法和論證邏輯,為中古史研究者提供瞭審視法律與社會互動關係的一個全新視角。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質量確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厚重感和典雅的書捲氣,拿在手裏就覺得分量十足。封麵設計簡約而不失古樸,暗色的主色調配上精緻的燙金字體,透露著一種曆史的沉澱感。我個人很喜歡這種不事張揚但細節之處見真章的設計風格。內頁的排版也做得非常考究,字體的選擇兼顧瞭辨識度和古籍的美感,行距和頁邊距的留白把握得恰到好處,使得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擁擠或疲憊。裝訂方麵,平裝卻異常牢固,即便是頻繁翻閱也無需擔心散頁的問題。可以說,從實體書的角度來看,它完全稱得上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這種對實體媒介的尊重,在如今這個電子書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讓人願意花時間沉浸其中,感受文字本身的質地。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乍一看似乎有些古奧,但細品之下,卻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獨特韻味。作者的文字精準而凝練,很少有冗餘的詞句,每一個措辭都像是經過反復錘煉的。雖然主題嚴肅,但其行文間偶爾流露齣的那種對古代文明的深切熱愛和敬畏,使得整體閱讀體驗並不枯燥,反而充滿瞭探索的樂趣。它像是一部精心編排的交響樂,時而低沉莊重,時而激昂有力,節奏的把握極為老道。我常常需要停下來,迴味某一句精妙的論述,然後纔能帶著更清晰的思路繼續前行。這種需要“慢下來”去品讀的文字,在快餐文化盛行的當下,顯得尤為難得。

評分

初翻目錄時,那種撲麵而來的學術氣息和嚴謹的態度就讓人肅然起敬。它顯然不是那種為瞭迎閤大眾閱讀趣味而刻意簡化的通俗讀物,而是麵嚮有一定基礎的研究者或深度愛好者精心打磨的成果。整體的章節結構邏輯清晰,層層遞進,從宏觀的背景介紹到微觀的文本細察,過渡自然流暢,顯示齣作者深厚的學養和紮實的考據功底。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在處理那些晦澀難懂的文段時,總是能夠提供多角度的解讀和比對,這種細緻入微的分析態度,極大地拓寬瞭我的理解邊界。這不是簡單的文字轉錄,而是一場深度的心靈對話,引導讀者去追溯曆史的脈絡,感受古人思維的精妙。對於希望係統學習相關領域知識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打開大門的鑰匙。

評分

作為一名非專業人士,我最擔心的就是閱讀過程中會遇到太多阻礙而半途而廢。然而,這本書在保持其專業深度的同時,也照顧到瞭進階讀者的需求。它沒有將所有信息堆砌在一起,而是巧妙地運用瞭注釋和附錄來補充背景知識,使得主要的文本流保持瞭相對的流暢性。這意味著,即使你偶爾對某個術語感到陌生,也可以輕鬆地查閱到必要的解釋,而不會完全打斷閱讀的連貫性。這種平衡處理,體現瞭作者的高度同理心——既要滿足專業研究的精度要求,也要體恤渴望學習的普通讀者。總的來說,這是一次非常充實且富有啓發性的閱讀旅程。

評分

我特彆欣賞這本書在學術規範上的堅持。引文的標注清晰詳實,參考文獻的引用也極為全麵和權威,這為讀者提供瞭深入探究的可靠路徑。在許多關鍵的爭議點上,作者的處理方式是極其審慎和客觀的,沒有急於下定論,而是將不同的觀點並陳,留給讀者自己去判斷和思考的空間。這種不偏不倚的敘事風格,構建瞭一種高度的學術信任感。對我而言,閱讀學術著作最看重的就是這份真誠和求實的態度,這本書恰恰展現瞭這一點。它就像一位耐心的導師,不會直接把答案塞給你,而是帶著你一步步去接近真相,這種‘授人以漁’的教育方式,纔是真正有價值的知識傳承。

評分

察士吏候長候史多省卒給為它事者

評分

幫彆人的買的書,用於研究可以的

評分

額濟納漢簡研讀班

評分

扁書鬍虜講賞二亭扁一毋令編幣絕

評分

甲骨的書,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後期,當時紙尚未發明,人們就地取材,以龜甲和獸骨為材料,把內容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這就是甲骨的書。石頭的書在古代,石頭也用來作書寫材料,甚至將整篇作品或整部著作刻於石上。簡牘的書簡牘是對我國古代遺存下來的寫有文字的竹簡與木牘的概稱。縑帛的書,縑帛是絲織物,輕軟平滑,易於著墨,幅的長短寬窄可以根據文字的多少來剪裁,而且可隨意摺疊或捲起,攜帶方便,可以彌補簡牘。古代寫本書在紙發明初期,紙書並未完全取代簡牘與縑帛圖書,而是三者並用。此外,還有宋至清代的印本圖書到現代的電子書。

評分

(圖○七三)

評分

額濟納漢簡研讀班

評分

名為《校本》,實則校本隻是其中之一小半內容,主要的還是論文集。

評分

察候長候史雖毋馬廩之(以上八簡為一冊書,尚存兩道編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