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話·近代政治史係列:北洋政府史話 [A Brief History of Northern Warlord Government in China]

中國史話·近代政治史係列:北洋政府史話 [A Brief History of Northern Warlord Government in China]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潘榮,魏又行 著
圖書標籤:
  • 北洋政府
  • 近代史
  • 政治史
  • 中國曆史
  • 民國史
  • 軍閥混戰
  • 曆史讀物
  • 史話
  • 袁世凱
  • 政治人物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19817
版次:1
商品編碼:1084553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史話
外文名稱:A Brief History of Northern Warlord Government in China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1-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61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從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至1928年6月3日張作霖退齣北京,中華民國北京政權通常又被稱為北洋政府。從現象上看,北洋政府統治的主要特徵可以用“動亂不已”四個字來形容。它從建立到完結不過16年又3個月,國傢元首卻換瞭8次,國務總理更迭則達58次之多,真是“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而且上述國傢和政府領導人的變動都不是正常的人事變動,而是各種政治勢力主要是各大派軍閥之間明爭暗鬥以至戰場上兵戎相見的結果。
《中國史話·近代政治史係列:北洋政府史話》講述的僅是有關北洋政府的幾個側麵的情況,但它足以錶明,政府腐敗無能,隻能導緻國無寜日、民不聊生的局麵。

作者簡介

潘榮,漢族。1949年齣生於安徽省休寜縣屯溪鎮(今屬黃山市)。1981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曆史學碩士學位。此後先後供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南開大學曆史係中國近現代史教研室等單位。現任天津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主攻中華民國史。20世紀80年代曾參與李新等主編的多捲本《中華民國史》(中華書局齣版)的編寫並發錶《抗日戰爭中的敵後國民黨軍》等論文。90年代以後曾撰寫並齣版馮國璋等北洋人物傳記若乾種。
魏又行,漢族。1951年生,祖籍浙江嘉興。1986年畢業於天津教育學院中文係,現任天津師範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20世紀80年代以來與潘榮先生閤作,先後編撰瞭《張勛真傳》、《馮國璋傢族》、《北洋政府史話》等著作,並發錶過中國古典文學及圖書館專業論文十餘篇。

內頁插圖

目錄

引言
一 北洋政府的建立與洪憲醜劇
1.袁世凱與北洋集團的形成
2.北洋政府的建立
3.袁世凱獨攬政權
4.洪憲醜劇

二 皖係當政與北洋派的分裂
1.段皖當政
2.府院之爭
3.張勛復闢
4.馮段鬥法
5.副總統難産
6.徐段失和,政潮迭起
7.皖係統治垮颱

三 曹吳當政與賄選醜劇
1.親傢變冤傢
2.“法統重光”
3.曹錕賄選
4.直奉再戰

四 短命的執政府與安國軍政府
1.夾縫中的段執政
2.奉直兩係的明爭暗鬥
3.短命的安國軍政府
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進步黨人眼見國民係各派閤成一派,遂於9月12日宣布“憲法研究同誌會”與“憲法案研究會”無條件閤並為“憲法研究會”。此後,進步黨也被世人稱為研究係。該係在參眾兩院共擁有議員160餘人,僅次於國民係。在國會修訂憲法時國民係與研究係爭議最大、衝突最烈的是省製加入憲法問題。
10月中旬,經國民係議員屢次提案,省製加入憲法問題被列入審議議程。所謂省製入憲就是在憲法中加入有關地方製度的條文。其實質是要擴大地方議會和政府的權限。但是,這一提案遭到研究係議員的強烈反對。幾次會議,雙方都爭執不下,以至在12月上旬一次會上大打齣手。會場裏椅子、墨盒亂飛,互毆拳腳,肆口漫罵,緻使一批議員受傷,而到法院投訴。
研究係在省製問題上與國民係唱對颱戲,得到北洋派的支持。國會辯論省製問題前夕,16個省的北洋督軍聯名通電威脅國會,而由地方勢力控製的四川、廣東、廣西、雲南、浙江、江西等16省省議會則紛紛通電支持省製入憲,其中南方數省並要求實行省長民選,要求將地方自治條文加入憲法,反映瞭南方各省實力派和地方人士的利益。
國會鬥毆案發生後,北洋督軍紛紛攻擊國民黨人“搗亂”。但是,北洋派的攻擊和威脅,在製憲問題上卻隻能給研究係幫倒忙。至1917年4月下旬,憲法審議二讀會結束,研究係的主張大都未能寫進憲法草案。段祺瑞氣得在私下叫嚷,非解散國會不可。
如前所述,黎元洪與段祺瑞個人之間也早有芥蒂,二人矛盾錶麵化最初則是由國務院秘書長徐樹錚時常頂撞黎元洪而引起的。袁世凱死後,段祺瑞立即起用徐樹錚做國務院秘書長。黎元洪起初反對這一任命,但是段極力堅持。後由徐世昌、張國淦等人勸說,黎纔勉強從段所請,但心裏對徐始終沒有好感。徐自恃段的倚重,又有皖係軍人為後盾,根本不把沒有實力的總統放在眼裏。將內閣的文件、命令呈交總統審閱、用印,本屬國務院秘書長本職,但徐卻時常藉故不齣麵,派手下人嚮黎呈請用印,使黎非常不快。而徐本人對黎元洪,也老是沉著臉,並時而頂撞。有一次,某省同日更動三個廳長,黎嚮徐問瞭一句:“任命的都是些什麼人?”徐便搶白道:“隻在這裏蓋印好瞭,管他任命什麼人?”使黎非常難堪,憤怒地錶示,再也不願與徐見麵。1916年8月初,原總統府秘書長張國淦辭職,韜園係議員丁世嶧繼任。丁到任後,力主提高總統地位,限製國務院秘書長職權。8月下旬,丁提齣《府院辦事手續草案》,主要內容有兩點:第一,總統得隨時齣席國務會議;第二,所有國務院議決事件及任免官吏命令須經該管部長官同意後,再呈大總統蓋印,如總統有不同意見時,得交迴國務院再議。
……

前言/序言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文化曆史的古老國度,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從來都沒有停止過探尋、創造的腳步。長沙馬王堆齣土的輕若煙霧、薄如蟬翼的素紗衣嚮世人昭示著古人在絲綢紡織、製作方麵所達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個洞窟中的兩韆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繪壁畫又嚮世人顯示瞭古人在雕塑和繪畫方麵所取得的成績;還有青銅器、唐三彩、園林建築、宮殿建築,以及書法、詩歌、茶道、中醫等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産,它們無不嚮世人展示瞭中華五韆年文化的燦爛與輝煌,展示瞭中國這一古老國度的魅力與絢爛。這是一份寶貴的遺産,值得我們每一位炎黃子孫珍視。
  曆史不會永遠眷顧任何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傢,當世界進入近代之時,曾經一韆多年雄踞世界發展高峰的古老中國,從巔峰跌落。1840年鴉片戰爭的炮聲打破瞭清帝國“天朝上國”的迷夢,從此中國淪為被列強宰割的羔羊。一個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不僅使中國大量的白銀外流,更使中國的領土一步步被列強侵占,國庫虧空,民不聊生。東方古國曾經擁有的輝煌,也隨著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轟擊而煙消雲散,中國一步步墮入瞭半殖民地的深淵。不甘屈服的中國人民也由此開始瞭救國救民、富國圖強的抗爭之路。從洋務運動到維新變法,從太平天國到辛亥革命,從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人民屢敗屢戰,終於認識到瞭“隻有社會主義纔能救中國,隻有社會主義纔能發展中國”這一道理。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瞭新中國,從此飽受屈辱與蹂躪的中國人民站起來瞭。古老的中國煥發齣新的生機與活力,擺脫瞭任人宰割與欺侮的曆史,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華兒女應當瞭解中華民族數韆年的文明史,也應當牢記鴉片戰爭以來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曆史。
  當我們步入全球化大潮的21世紀,信息技術革命迅猛發展,地區之間的交流壁壘被互聯網之類的新興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麵前。世界上任何一個區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兩種以上文化的交匯與碰撞,但不可否認的是,近些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大潮,西方文化撲麵而來,有些人唯西方為時尚,把民族的傳統丟在一邊。大批年輕人甚至比西方人還熱衷於聖誕節、情人節與洋快餐,對我國各民族的重大節日以及中國曆史的基本知識卻茫然無知,這是中華民族實現復興大業中的重大憂患。
中國史話·近代政治史係列:北洋政府史話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中國史話·近代政治史係列”中的一捲,聚焦於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關鍵而動蕩的時期——北洋政府時期(1912-1928)。通過深入的史料梳理和生動的敘事方式,本書全麵描繪瞭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初期至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前,中國政治格局的演變、主要政治勢力的角逐、以及社會思潮的激蕩。 本書並非簡單羅列事件,而是力求還原一個復雜、多元且充滿張力的曆史現場。它探討瞭從袁世凱的威權統治到直係、皖係、奉係三大軍閥集團的輪番登場,再到瞭最終被國民革命軍終結的整個過程。敘事綫索緊密圍繞中央政權的更迭、憲政嘗試的挫摺、地方分權的加劇,以及帝國主義列強在華利益的重新分配。 第一部分:帝製的黃昏與共和的蹣跚(1912-1916) 本部分詳述瞭清朝覆滅後,共和政體如何在舊的官僚體係與新興的革命力量之間艱難孕育。重點剖析瞭孫中山領導的資産階級革命派與以袁世凱為代錶的北洋舊官僚集團之間的權力博弈。 袁世凱的崛起與獨裁: 詳細敘述瞭袁世凱如何利用其在北洋新軍中的影響力,迫使清帝退位,並最終通過“二次革命”的失敗,鞏固瞭其在民國初期的核心地位。敘事將側重於袁世凱如何逐步架空國會、破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直至建立起一個披著共和外衣的軍事強人統治。 洪憲帝製的鬧劇及其後果: 本章細緻描繪瞭袁世凱稱帝的動機、過程及其引發的全國性反抗。通過對護國戰爭的解析,展現瞭地方實力派和南方革命黨人如何共同促成瞭帝製的迅速崩潰。這一失敗標誌著舊式帝王夢想在現代民族國傢的土壤中已無生存空間,但同時也為後續軍閥割據埋下瞭伏筆。 第二部分:軍閥的時代與中央的失序(1917-1924) 袁世凱死後,中央政府的控製權徹底瓦解,中國進入瞭群雄逐鹿的軍閥混戰時期。本部分著重分析瞭三大主要派係——皖係、直係、奉係的形成、相互攻伐的邏輯,以及他們如何利用“中央政府”這一虛殼進行閤法性包裝。 皖係與府院之爭: 探討瞭段祺瑞領導的皖係如何在1917年“府院之爭”中取得對北京政府的實際控製權,以及他們試圖通過對外“武力統一”來實現政治理想的努力。這一時期,中央財政的枯竭和對日藉款的依賴,是理解皖係政策的關鍵。 直皖戰爭與直係的得勢: 詳細描述瞭直係(以馮國璋、曹錕為代錶)如何聯閤南方力量,最終在直皖戰爭中擊敗皖係,控製瞭北京政權。重點分析瞭曹錕通過賄選上颱的“坤厚門事件”,這一事件極大地摧毀瞭民國政治的公信力。 張作霖入關與奉係的擴張: 介紹瞭東北王張作霖如何穩固其在東北的統治,並伺機嚮關內擴張。分析瞭奉係軍閥的地域特性——依靠東北的資源和相對穩定的後方,對中央政局的影響力時大時小,但始終是決定性力量之一。 第三部分:思想的激蕩與新的力量崛起(1919-1925) 在政治混亂的同時,中國社會內部卻醞釀著深刻的思想變革和新的社會力量的覺醒。本書將此視為北洋史的另一重要側麵。 新文化運動的深化與政治影響: 分析瞭“德先生”與“賽先生”如何在軍閥混戰的背景下,對舊道德、舊文化進行批判,並為後來的政治運動提供瞭思想資源。重點關注瞭白話文運動對知識分子群體的影響。 五四運動的洗禮: 詳細考察瞭1919年五四運動如何標誌著中國現代政治舞颱上,學生、市民等新的社會階層開始發揮決定性作用。這次運動對北洋政府的威信造成瞭沉重打擊,也推動瞭激進主義思潮在知識青年中的傳播。 中國共産黨的創建與早期活動: 簡要概述瞭在北洋政府的統治陰影下,馬剋思主義如何傳入中國,以及中國共産黨如何在上海等地秘密建立,開始探索無産階級領導的革命道路。 第四部分:孫中山的聯俄容共與國民革命的醞釀(1924-1928) 本部分關注南方革命力量的整閤,特彆是孫中山晚年的重大戰略轉變對北洋史的終結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 國民黨改組與“三大政策”: 闡述瞭孫中山在蘇聯和中國共産黨的幫助下,如何改組國民黨,確立“聯俄、容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並建立黃埔軍校,為未來的軍事鬥爭奠定基礎。 軍閥的衰亡與國民革命的興起: 描述瞭直係內部的矛盾激化(如“京奉戰爭”)如何削弱瞭其對中央的控製。最終,以“打倒軍閥”為旗幟的國民革命軍北伐,如何從南方一路勢如破竹,迅速瓦解瞭北洋軍閥的統治體係,標誌著北洋時代的終結。 尾聲: 簡要總結瞭北洋政府作為中國近代史過渡階段的特徵——它是帝製嚮現代民族國傢轉型過程中,舊軍事力量對新政治力量的最後一次集體掙紮。盡管北洋政府以軍事暴力為基礎,但其曆史也見證瞭新思想、新階級的誕生與成長。 本書特點: 史料紮實: 廣泛參考瞭各派係留下的檔案、幕僚迴憶錄及外交報告,力求還原曆史細節的真實性。 敘事生動: 采用曆史敘事手法,將復雜的政治鬥爭和權力交易描繪得如同戲劇般引人入勝。 視角多元: 不僅關注中央高層的權力更迭,也兼顧瞭地方格局的演變和知識分子群體的動態。 問題導嚮: 深入探討瞭為何共和體製在精英階層的政治運作中屢遭挫敗,以及軍閥割據對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深遠影響。

用戶評價

評分

我非常欣賞這本書中蘊含的某種曆史的悲憫情懷。在描述那些在曆史洪流中掙紮浮沉的小人物,或者是在政治鬥爭中最終被犧牲的知識分子時,作者的筆調是剋製而充滿同理心的。他沒有急於下定論,而是讓曆史的重量自行體現。這種對於時代悲劇的細膩捕捉,使得全書的基調在緊張之餘,多瞭一份沉思的底色。它讓人思考,在那個國傢積貧積弱的年代,那些試圖力挽狂瀾的精英們,究竟錯在哪裏?是時代的選擇,還是他們自身能力的不足?這種引發讀者主動思考和辯證的敘事手法,纔是真正高明之處。它不僅是曆史的迴顧,更是一麵映照當下睏境的鏡子。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簡直是一股清流,完全顛覆瞭我對傳統嚴肅曆史著作的刻闆印象。作者似乎擁有化腐朽為神奇的魔力,他用一種近乎“說書人”的口吻,將那些錯綜復雜的政治傾軋和權力更迭講述得跌宕起伏,引人入勝。他擅長在關鍵節點設置懸念,或者用一種充滿畫麵感的語言來描繪當時的場景,仿佛讀者親身站在那些充滿硝煙和陰謀的會議室裏。這種敘事上的張力,讓原本枯燥的憲政爭論和軍事調動也變得如同精彩的戲劇一般。即便是對政治不甚熱衷的讀者,也能被故事的走嚮所牽引,自然而然地吸收瞭知識。我甚至忍不住在深夜裏為瞭知道下一步的走嚮而一口氣讀完好幾個章節。

評分

作者對於“權力製衡”這一核心議題的探討,達到瞭相當深刻的層次。他不僅僅是羅列瞭各路軍閥的軍事部署和聯盟瓦解,而是著重分析瞭外部環境——比如列強的乾預、地方實力的崛起、以及社會思潮的變化——是如何形塑北洋政府的命運的。書中關於“府院之爭”的論述尤其精彩,它揭示瞭在缺乏穩定憲政基礎的土壤上,任何形式的權力架構都可能因為人性的弱點和製度的漏洞而迅速崩塌。這種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的分析視角,使得讀者不僅理解瞭“發生瞭什麼”,更明白瞭“為什麼會這樣”。這讓本書的價值超越瞭一般的曆史記錄,而具備瞭深刻的現實啓示意義,讀完後久久不能平靜。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頗具匠心,拿到手裏就能感受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封麵采用的深色調搭配燙金的書名,既不失莊重,又帶有一絲古典的韻味。紙張的選擇也十分考究,觸感溫潤,閱讀過程中完全沒有廉價印刷品的粗糙感。尤其是排版布局,字體大小和行距的設置都恰到好處,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作者在敘述曆史事件時,總是能巧妙地穿插一些當時的圖像資料或地圖,這些視覺元素極大地豐富瞭文本內容,讓原本抽象的政治變動變得更加生動具體。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曆史脈絡時的清晰度,即便是初次接觸這一時期的讀者,也能順暢地跟上敘事的節奏,不會被繁雜的人物關係和事件節點所睏擾。這種對細節的關注,從物理層麵上提升瞭閱讀體驗,也為深入理解那個動蕩的時代奠定瞭良好的基礎。

評分

讀完這本書,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史料的挖掘和梳理上下的功夫令人敬佩。他並沒有滿足於常見的二手資料,而是深入挖掘瞭許多塵封已久的檔案和私人信件。書中對於袁世凱、黎元洪以及後來的段祺瑞、曹錕等核心人物的刻畫,遠比教科書上那種扁平化的描述要立體和復雜得多。作者擅長捕捉曆史人物性格中的矛盾性與局限性,比如他們如何在理想與現實、民族大義與派係私利之間艱難權衡。這種處理方式使得整個北洋時期的政治鬥爭不再是簡單的“好人”與“壞人”的對立,而是一幅充滿灰色地帶的眾生相。這種細膩入微的洞察力,成功地將曆史人物從神壇上拉迴地麵,讓他們以有血有肉的形象齣現在讀者麵前,極大地增強瞭曆史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評分

有趣的書,價格便宜,值得收藏,沒事看看,啓迪智慧

評分

換不錯

評分

發貨特彆快,圖書完好,滿意。

評分

《中國史話·近代政治史係列:北洋政府史話》講述的僅是有關北洋政府的幾個側麵的情況,但它足以錶明,政府腐敗無能,隻能導緻國無寜日、民不聊生的局麵。 從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至1928年6月3日張作霖退齣北京,中華民國北京政權通常又被稱為北洋政府。從現象上看,北洋政府統治的主要特徵可以用“動亂不已”四個字來形容。它從建立到完結不過16年又3個月,國傢元首卻換瞭8次,國務總理更迭則達58次之多,真是“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而且上述國傢和政府領導人的變動都不是正常的人事變動,而是各種政治勢力主要是各大派軍閥之間明爭暗鬥以至戰場上兵戎相見的結果。

評分

還沒看,先囤著 還沒看,先囤著

評分

從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至1928年6月3日張作霖退齣北京,中華民國北京政權通常又被稱為北洋政府。從現象上看,北洋政府統治的主要特徵可以用“動亂不已”四個字來形容。它從建立到完結不過16年又3個月,國傢元首卻換瞭8次,國務總理更迭則達58次之多,真是“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而且上述國傢和政府領導人的變動都不是正常的人事變動,而是各種政治勢力主要是各大派軍閥之間明爭暗鬥以至戰場上兵戎相見的結果。

評分

挺好的

評分

《中國史話·近代政治史係列:北洋政府史話》講述的僅是有關北洋政府的幾個側麵的情況,但它足以錶明,政府腐敗無能,隻能導緻國無寜日、民不聊生的局麵。

評分

《中國史話·近代政治史係列:北洋政府史話》講述的僅是有關北洋政府的幾個側麵的情況,但它足以錶明,政府腐敗無能,隻能導緻國無寜日、民不聊生的局麵。 從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至1928年6月3日張作霖退齣北京,中華民國北京政權通常又被稱為北洋政府。從現象上看,北洋政府統治的主要特徵可以用“動亂不已”四個字來形容。它從建立到完結不過16年又3個月,國傢元首卻換瞭8次,國務總理更迭則達58次之多,真是“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而且上述國傢和政府領導人的變動都不是正常的人事變動,而是各種政治勢力主要是各大派軍閥之間明爭暗鬥以至戰場上兵戎相見的結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