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济纳汉简释文校本

额济纳汉简释文校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家洲 编
图书标签:
  • 额济纳汉简
  • 汉简
  • 考古
  • 历史
  • 文字学
  • 古籍
  • 出土文献
  • 释文
  • 校勘
  • 内蒙古自治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22519
商品编码:1047933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额济纳汉简研读班”的部分成果,以“读史割记。额济纳汉简研究”的形式,刊载于《历史研究》2006年第2期和第5期,其中包括谢桂华、刘乐贤、邬文玲、趟宠亮、张忠焯、庄小霞等六人的一组文章和马怡的一篇考证性长文。
  《额济纳汉简释文校本》则是研读班的最终成果。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额济纳汉简释文校正,汇集了读书班诸位同仁提出的释读和校改意见,一共对五百余枚中的近三百枚简的释文和说明文字作了校正。由邬文玲执笔整理而成,整理方式请参见《凡例》。二是额济纳汉简研究,收录了读书班成员以额济纳汉简为中心的研究论文28篇,内容不仅涉及释文订误、术语考释、简牍形制等基础研究方面,而且广泛涉及了政治事件、法律制度及用语、文书运行、边境防御、社会经济、历史地理、生态环境、职官、数术、改元、历谱等诸多领域的应用研究。其中部分文章曾在报刊上发表,此次收录,有的作者作过补充和修改。所收录的文章,只代表作者本人的意见,未经集体讨论定稿。之所以如此处理,一方面想要延续研读班自由讨论的气氛,另一方面也有“文责自负”的君子之约。学术研究,总是在不断的讨论中得以拓展的。此外,鉴于额济纳汉简多出自额济纳河流域的居延汉代烽燧道址,这些经科学发掘的遗址跟所出汉简的内容密切相关,二者可以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因此我们特别邀约发掘主持者、《额济纳汉简》主编魏坚先生提供大作。感谢魏坚先生的大力支持,提供了与昌硕先生合撰的《居延汉代烽燧的调查发掘及其功能初探》一文。我们将这篇文章收录其中,使得本书的体例更形完善,更可以为注意及此的读者提供便利。

目录

前言
上篇:额济纳汉简释文校正
凡例
额济纳汉简释文校正
附:额济纳汉简人名索引订补
下篇:额济纳汉简研究
居延汉代烽燧的调查发掘及其功能初探
额济纳汉简订误
额简释读献疑二则
额简始建国二年诏书册“壹功”试解
初读额济纳汉简
额济纳汉简数术资料考
额济纳《专部士吏典趣辄》简册释名
扁书试探
西汉与新莽时期政府信息传播媒介--额济纳汉简“扁书”探析
“介子推简”试释
额济纳汉简胶(革廷)及相关问题
额济纳汉简“茭钱”试解
说“财用钱”
释新莽“附城”爵称
简牍所见“督烽掾”试说
额济纳汉简法制史料考
额济纳汉简法律用语零拾
“烽火品约”性质辨析
额简“购赏科条”再研究--以居延简“购偿科别”册书
复原及相关问题研究为中心
“始建国二年诏书”册所见诏书之下行
始建国二年诏书册与新莽分立匈奴十五单于
始建国二年新莽与匈奴关系史事考辨
关于额济纳汉简所见“居延盐”
“居延盐”的发现--兼说内蒙古盐湖的演化与气候环境史考察河西地区汉代文物资料中有关“竹”的信息
额济纳汉简考释四则
额济纳汉简所见历谱年代考释
额济纳纪年简初考
汉代改元问题刍议

精彩书摘

  额济纳汉简释文校正
  额济纳汉简研读班
  专部士吏典趣辄
  告士吏候长候史[毋]坏亭隧外内
  告候尉赏仓吏平斗斛毋侵
  扁书胡虏讲赏二亭扁一毋令编币绝
  察数去署吏卒候长三去署免之候史隧长五去免辅广士卒数去徙署三十井关外
  察士吏候长候史多省卒给为它事者
  告隧长卒谨昼夜候有尘若警块外谨备之
  察候长候史虽毋马廪之(以上八简为一册书,尚存两道编绳)
  99ES16ST1:1-8
  (图○七三)
  按:根据文意,第二简“坏”前脱“毋”字;第三简“讲”当作“购”;第二简、第五简以及第七简之“隧”字,原简均作“熙”,今改为通行体。
  ……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与《额济纳汉简释文校本》无关: --- 《敦煌吐鲁番出土文献中的中古法律与社会》 本书是对敦煌、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大量中古时期(主要集中在唐宋及五代时期)法律文献和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文书进行系统梳理、深入研究的专著。它并非对特定汉简文本的辑录与校勘,而是聚焦于这些珍贵史料所揭示的社会治理、法律实践、民间纠纷解决机制以及当时社会结构变迁的宏大图景。 第一部分:文献基础与法律环境的重构 本书开篇部分,首先对研究对象的文献来源进行了详尽的界定与分类。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和吐鲁番阿斯塔那等地的出土文书,因其地理和历史的特殊性,为我们提供了自魏晋十六国至唐宋数百年的社会“活化石”。作者并未直接校注每一份文书,而是选取了代表性的法律条文、判词、诉讼文书和契约文本作为分析样本。 重点在于重建当时的法律环境。中古时期的法律并非一成不变的“大唐律疏”,而是区域性、实用性与中央律令并存的复杂体系。本书细致考察了官府文书中的“格”、“断”、“随事”等不同层级的法律适用情况。例如,在涉及边疆治理和多民族交流的吐鲁番地区,法律的适用往往带有强烈的因地制宜色彩,这与中原地区的严格执行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二部分:刑法观念与司法实践的演变 在中古社会,刑罚的执行不仅仅是国家权力的体现,也深刻反映了社会伦理和政治理想。本书的第二部分深入探讨了这一时期的刑法观念。 笞杖的“合理性”与“惩戒性”: 通过分析大量的审讯笔录和判决书,本书揭示了笞杖这一肉刑在不同案件中的使用频率和尺度。它不仅是惩罚手段,更是一种恢复社会秩序的仪式。作者强调,量刑的轻重往往与犯罪人的社会身份(士人、庶民、奴婢)密切相关,体现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义愤杀人”与“过失致死”的界限: 中古法律对于人身伤害的认定标准,尤其是区分故意与过失的难度,是本书探讨的难点。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判例,作者展示了儒家伦理(如“孝悌”观念)如何在司法实践中微妙地影响着对犯罪意图的判断。 诉讼程序的透明性与隐蔽性: 尽管有律令规定,但实际的司法程序往往充满地方特色。书中展示了大量基层社会通过“调解”、“和息”来避免官方介入的案例。这些民间私了的记录,揭示了官方法律体系之外存在的民间习惯法力量。 第三部分:社会生活中的契约、赋役与经济纠纷 法律并非只关乎犯罪,它更是规范社会经济关系和日常人身流动的基石。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了更为贴近普通百姓生活的文书。 土地买卖与典押契约的法律效力: 中古时期,土地所有权的流转极为频繁,尤其在战乱和人口迁徙背景下。本书详细分析了敦煌、吐鲁番出土的大量“文契”的格式、担保条款以及违约责任。这些契约文本,是研究当时土地制度变迁和财产观念的直接证据。它清晰地表明,契约的效力不仅依赖于官府的承认,更依赖于家族和宗族的信誉担保。 婚姻家庭中的财产分割与继承权: 通过分析离婚文书(“和离书”)和遗嘱,本书重构了中古女性在财产继承和婚姻解除中的法律地位。虽然整体上处于从属地位,但在特定条件下(如出资购房、生育子女),女性的财产权依然能得到法律文书的保障。 赋役制度与逃亡: 沉重的赋税和徭役是导致社会动荡的重要因素。本书整合了户籍簿、差役簿以及“投牒自首”的文书,揭示了百姓如何试图利用法律漏洞或通过贿赂等手段逃避国家义务,以及国家如何运用法律手段追捕和惩罚逃亡者。 第四部分:边缘群体与法律的“适用盲区” 最后一部分,本书关注了那些在主流法律叙事中容易被忽略的群体:奴婢、佃户、流民以及宗教群体。 奴婢的法律人格: 奴婢在法律上被视为“物”,但本书通过一系列涉及奴婢私奔、被虐待或被擅自转卖的诉讼,说明了他们在特定情境下仍能通过官方途径寻求有限的保护,尤其是在涉及生命安全时。 僧侣与俗务的交织: 敦煌文书中有大量涉及寺院财产管理、僧侣借贷的记录。本书考察了国家法律如何处理涉及宗教机构的经济纠纷,以及寺院自身的“清规”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替代或凌驾于世俗法律之上。 总结 《敦煌吐鲁番出土文献中的中古法律与社会》摒弃了对单一文本的孤立解读,而是将浩如烟海的文书视为一个有机的法律社会生态系统。它通过对法律实践的细致描摹,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唐宋法律史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展现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如何利用、规避、甚至重塑国家制定的法律条文,以应对复杂的社会生活挑战。本书的研究方法和论证逻辑,为中古史研究者提供了审视法律与社会互动关系的一个全新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初翻目录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和严谨的态度就让人肃然起敬。它显然不是那种为了迎合大众阅读趣味而刻意简化的通俗读物,而是面向有一定基础的研究者或深度爱好者精心打磨的成果。整体的章节结构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从宏观的背景介绍到微观的文本细察,过渡自然流畅,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考据功底。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处理那些晦涩难懂的文段时,总是能够提供多角度的解读和比对,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态度,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理解边界。这不是简单的文字转录,而是一场深度的心灵对话,引导读者去追溯历史的脉络,感受古人思维的精妙。对于希望系统学习相关领域知识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打开大门的钥匙。

评分

作为一名非专业人士,我最担心的就是阅读过程中会遇到太多阻碍而半途而废。然而,这本书在保持其专业深度的同时,也照顾到了进阶读者的需求。它没有将所有信息堆砌在一起,而是巧妙地运用了注释和附录来补充背景知识,使得主要的文本流保持了相对的流畅性。这意味着,即使你偶尔对某个术语感到陌生,也可以轻松地查阅到必要的解释,而不会完全打断阅读的连贯性。这种平衡处理,体现了作者的高度同理心——既要满足专业研究的精度要求,也要体恤渴望学习的普通读者。总的来说,这是一次非常充实且富有启发性的阅读旅程。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感和典雅的书卷气,拿在手里就觉得分量十足。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古朴,暗色的主色调配上精致的烫金字体,透露着一种历史的沉淀感。我个人很喜欢这种不事张扬但细节之处见真章的设计风格。内页的排版也做得非常考究,字体的选择兼顾了辨识度和古籍的美感,行距和页边距的留白把握得恰到好处,使得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拥挤或疲惫。装订方面,平装却异常牢固,即便是频繁翻阅也无需担心散页的问题。可以说,从实体书的角度来看,它完全称得上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这种对实体媒介的尊重,在如今这个电子书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让人愿意花时间沉浸其中,感受文字本身的质地。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乍一看似乎有些古奥,但细品之下,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独特韵味。作者的文字精准而凝练,很少有冗余的词句,每一个措辞都像是经过反复锤炼的。虽然主题严肃,但其行文间偶尔流露出的那种对古代文明的深切热爱和敬畏,使得整体阅读体验并不枯燥,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它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时而低沉庄重,时而激昂有力,节奏的把握极为老道。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回味某一句精妙的论述,然后才能带着更清晰的思路继续前行。这种需要“慢下来”去品读的文字,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显得尤为难得。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学术规范上的坚持。引文的标注清晰详实,参考文献的引用也极为全面和权威,这为读者提供了深入探究的可靠路径。在许多关键的争议点上,作者的处理方式是极其审慎和客观的,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将不同的观点并陈,留给读者自己去判断和思考的空间。这种不偏不倚的叙事风格,构建了一种高度的学术信任感。对我而言,阅读学术著作最看重的就是这份真诚和求实的态度,这本书恰恰展现了这一点。它就像一位耐心的导师,不会直接把答案塞给你,而是带着你一步步去接近真相,这种‘授人以渔’的教育方式,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知识传承。

评分

《额济纳汉简释文校本》则是研读班的最终成果。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额济纳汉简释文校正,汇集了读书班诸位同仁提出的释读和校改意见,一共对五百余枚中的近三百枚简的释文和说明文字作了校正。由邬文玲执笔整理而成,整理方式请参见《凡例》。二是额济纳汉简研究,收录了读书班成员以额济纳汉简为中心的研究论文28篇,内容不仅涉及释文订误、术语考释、简牍形制等基础研究方面,而且广泛涉及了政治事件、法律制度及用语、文书运行、边境防御、社会经济、历史地理、生态环境、职官、数术、改元、历谱等诸多领域的应用研究。其中部分文章曾在报刊上发表,此次收录,有的作者作过补充和修改。所收录的文章,只代表作者本人的意见,未经集体讨论定稿。之所以如此处理,一方面想要延续研读班自由讨论的气氛,另一方面也有“文责自负”的君子之约。学术研究,总是在不断的讨论中得以拓展的。此外,鉴于额济纳汉简多出自额济纳河流域的居延汉代烽燧道址,这些经科学发掘的遗址跟所出汉简的内容密切相关,二者可以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因此我们特别邀约发掘主持者、《额济纳汉简》主编魏坚先生提供大作。感谢魏坚先生的大力支持,提供了与昌硕先生合撰的《居延汉代烽燧的调查发掘及其功能初探》一文。我们将这篇文章收录其中,使得本书的体例更形完善,更可以为注意及此的读者提供便利。额济纳汉简释文校正

评分

《额济纳汉简释文校本》则是研读班的最终成果。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额济纳汉简释文校正,汇集了读书班诸位同仁提出的释读和校改意见,一共对五百余枚中的近三百枚简的释文和说明文字作了校正。由邬文玲执笔整理而成,整理方式请参见《凡例》。二是额济纳汉简研究,收录了读书班成员以额济纳汉简为中心的研究论文28篇,内容不仅涉及释文订误、术语考释、简牍形制等基础研究方面,而且广泛涉及了政治事件、法律制度及用语、文书运行、边境防御、社会经济、历史地理、生态环境、职官、数术、改元、历谱等诸多领域的应用研究。其中部分文章曾在报刊上发表,此次收录,有的作者作过补充和修改。所收录的文章,只代表作者本人的意见,未经集体讨论定稿。之所以如此处理,一方面想要延续研读班自由讨论的气氛,另一方面也有“文责自负”的君子之约。学术研究,总是在不断的讨论中得以拓展的。此外,鉴于额济纳汉简多出自额济纳河流域的居延汉代烽燧道址,这些经科学发掘的遗址跟所出汉简的内容密切相关,二者可以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因此我们特别邀约发掘主持者、《额济纳汉简》主编魏坚先生提供大作。感谢魏坚先生的大力支持,提供了与昌硕先生合撰的《居延汉代烽燧的调查发掘及其功能初探》一文。我们将这篇文章收录其中,使得本书的体例更形完善,更可以为注意及此的读者提供便利。额济纳汉简释文校正

评分

额济纳汉简研读班的部分成果,以读史割记。额济纳汉简研究的形式,刊载于《历史研究》2006年第2期和第5期,其中包括谢桂华、刘乐贤、邬文玲、趟宠亮、张忠焯、庄小霞等六人的一组文章和马怡的一篇考证性长文。

评分

名为《校本》,实则校本只是其中之一小半内容,主要的还是论文集。

评分

《额济纳汉简释文校本》则是研读班的最终成果。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额济纳汉简释文校正,汇集了读书班诸位同仁提出的释读和校改意见,一共对五百余枚中的近三百枚简的释文和说明文字作了校正。由邬文玲执笔整理而成,整理方式请参见《凡例》。二是额济纳汉简研究,收录了读书班成员以额济纳汉简为中心的研究论文28篇,内容不仅涉及释文订误、术语考释、简牍形制等基础研究方面,而且广泛涉及了政治事件、法律制度及用语、文书运行、边境防御、社会经济、历史地理、生态环境、职官、数术、改元、历谱等诸多领域的应用研究。其中部分文章曾在报刊上发表,此次收录,有的作者作过补充和修改。所收录的文章,只代表作者本人的意见,未经集体讨论定稿。之所以如此处理,一方面想要延续研读班自由讨论的气氛,另一方面也有文责自负的君子之约。学术研究,总是在不断的讨论中得以拓展的。此外,鉴于额济纳汉简多出自额济纳河流域的居延汉代烽燧道址,这些经科学发掘的遗址跟所出汉简的内容密切相关,二者可以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因此我们特别邀约发掘主持者、《额济纳汉简》主编魏坚先生提供大作。感谢魏坚先生的大力支持,提供了与昌硕先生合撰的《居延汉代烽燧的调查发掘及其功能初探》一文。我们将这篇文章收录其中,使得本书的体例更形完善,更可以为注意及此的读者提供便利。

评分

(图○七三)

评分

99ES16ST1:1-8

评分

额济纳汉简研读班

评分

不错的书。可是为什么原报告不弄得好一些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