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千年:中央与地方关系(套装上下卷)

中国五千年:中央与地方关系(套装上下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治安 编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中国历史
  • 政治
  • 中央与地方
  • 五千年
  • 历史研究
  • 政治体制
  • 古代史
  • 套装
  • 通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59297
版次:1
商品编码:1048210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80
套装数量:2
字数:1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五千年中央与地方关系(套装上下卷)》稿具有如下三个特色其一,上下五千年,贯通地考察古今中央地方关系的历史变迁。在贯通研究中国古代、近代和当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同时,兼及美、日、德、俄等西方主要国家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像这样的大跨度、广视角的研究与探索,在国内是一例。其二,较广泛采用政治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多学科方法,发挥跨学科的优势,进行多层面的综合研究。其三,侧重于比较研究,即首先对古今中外的中央与地方关系诸模式分别予以描述,然后进行各模式现象的分类认识和分析综合,在此基础上开展不同历史阶段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纵向比较,也开展同时期国内外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横向比较。

目录

前言
导论
第一编 先秦至明清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及基本模式探析
第一章 先秦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萌芽及发展
一、早期共主政体下夏王朝与诸侯方伯的关系
(一)国土结构与禹画九州
(二)共主制政体下夏王朝与诸侯方伯的关系
(三)小结
二、商代中央与地方政权关系的萌芽
(一)殷商疆域格局
(二)朝歌内服与诸侯外服
(三)小结
三、西周宗法分封制下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逐步确立
(一)西周的国家结构
(二)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四、春秋战国新型国家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孕育与发展
(一)王室衰微大国争霸
(二)诸侯国内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孕育与发展
五、儒、法等家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论述与构拟
(一)儒家对古代国家政权模式的构拟
(二)法家的国家观及其对古代国家政权结构的论述
六、小结:先秦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线索

第二章 秦代郡县制极端中央集权
一、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一)郡县机构的建置和职权
(二)郡县系统内的行政统嘱
(三)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
二、撮粟尺布尽专于中
三、调兵遣将合符而动
(一)秦朝的武装力量及其分布
(二)中央对地方的军事统属
四、法网严密纲目结合
(一)郡县审判与权限
(二)皇帝决断与廷尉执柄
五、严格监督互相纠察
(一)郡县系统内的行政监察
(二)中央对地方官员的行政监察
六、中央对边疆少数民族区域的开发与经营

第三章 汉代郡国并行下中央与地方关系
一、汉鉴秦亡郡国并行
(一)郡国的建置和职权
(二)郡国系统内的行政统属
(三)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
二、量度官用征留由中
(一)主要赋税与财政管理
(二)中央与地方的财赋分配
三、师旅之布强干弱枝
(一)汉朝的武装力量及其分布
(二)兵役制度和编制
(三)中央对地方的军事统领
四、郡县审判廷尉执柄
(一)县级司法
(二)郡级司法
(三)中央与地方司法权力的分配
五、刺史监郡层层举劾
(一)郡县系统内的行政监察
(二)中央对地方行政官员的监察
六、镇抚并用因地制宜
(一)武力征服设置郡县
(二)建属国特区
(三)持节统领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都督方镇制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一、三国、西晋时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一)牧守申政朝廷监控
(二)财分大府小府利权统归于上
(三)都督刺史以军代政州郡置兵军政一体
(四)州郡决狱朝廷复案
(五)御史监察弱化刺史校事权重
二、东晋南朝时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一)行政节制松弛朝廷集权乏力
(二)拨款、公田、杂税州郡财源颇多
(三)荆、扬兵强财富手诏定夺调军
(四)“近道”朝廷理狱畿外委之刺史
(五)左丞、刺史察所属御史、典签监州镇
三、北朝时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一)“方伯守令皆命于天朝
(二)设军镇府兵谋干枝强弱
(三)“纳其方贡以充仓廪收其货物以实库藏
(四)刑德之柄归朝廷助审之职在州县
(五)南台监百官专道隆台威

第五章 隋代郡县制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一、二级建置皇权加强
(一)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
(二)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监督管理
二、租调归公比部勾检
三、寓兵于农居中御外
四、政刑合一二级审判
五、御史出巡刺史分部
六、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关系
七、小结

第六章 唐代道、藩镇制下中央与地方关系
一、朝廷统辖道、藩镇节制
……
第七章 宋代路监司并立制下中央与地方关系
第八章 元代行省制下中央与地方关系
第九章 明代三司督抚制下中央与地方关系
第十章 清代督抚制下中央与地方关系

第二篇 近百年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
上篇 中华民国时期的中央与地方关系(1911-1949)
第一章 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政坛论争
第二章 南京时政府和北京下令时期中央与地方
第三章 孙中山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构想
第四章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一)
第五章 国民党洗衣粉时期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二)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设想与实践
第七章 民国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综合分析

下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中央与地方关系(1949-2000)
第一章 建国初期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第二章 突破“苏联模式”的尝试
第三章 曲折发展时期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第四章 新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新探索
第五章 崭新模式:中央与特别行政区关系
第六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结语:关于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基本范式与机制的理论思考
附录 西方主要国家中央与地方关系概述
主要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型国家内部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成长
春秋时期,虽然宗法制遭到严重破坏,但西周以来的宗法分封制残余在一些大的诸侯国内部的政治、经济及军事生活诸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时,各国都按宗法关系进行分封,故而受封地者多为公族出身的卿大夫。卿大夫在自己采邑内,具有生杀予夺之权。他们任命家臣为邑宰去治理采邑,可以派宰去杀死有罪的家族成员。采邑内还设有武装组织,任命司马或马正去管理。卿大夫从国君那里获得土地,他们必须为国君尽一定的义务。领主除了向国君交纳贡税之外,还必须为国君提供军队和粮草。这充分表明,春秋时期诸侯国内部新型国家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尚处在孕育阶段。
战国时期,历史又向前迈出了颇为关键性的一大步。在新、旧制度鼎革之际,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变化,最终导致了适应新形势且以中央集权制为最突出特点的政治结构的出现。郡县制的确立,完成了对分封制的直接否定。西周、春秋以来以宗法分封制为特点的中央和地方的政治组织,也在这场深刻的社会大变革中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在新的政治结构下,新的官僚制度代替了以往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各大诸侯国也分别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国家的地方行政组织是郡、县。郡、县的行政和军事权力都控制在国君手里,国君直接任命郡、县长官并加以考核。县之下,已有乡、里、聚(村落)或连、闾等基层组织。战国时期诸侯国的统治机构,从国到郡,从郡到县,从县到乡,有系统地分布到每一个角落,层层控制着整个国家。

前言/序言

这部书稿作为“九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比较研究”最终成果,耗时8年而完成。它是第一部系统研究我国历史上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的学术专著。
书稿是在10年前撰写的《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基础上重新构思和大幅度扩充改写而成的。不仅增添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和隋朝的丰富而有特色的内容,还本着“厚今薄古”的原则,用一半以上的篇幅描述了近百年来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新情况、新发展。
撰写者遵循“通古今之变”和“取中外之长”的宗旨,对五千年以来,特别是近百年来中央与地方关系作了认真总结和回顾,还比较分析并汲取世界各主要国家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有益经验及教训,试图为科学地构建21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中央与地方关系,提出一些理性思考和认识。
按照原先的计划,书稿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先秦到明清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及基本模式探析”,第二部分是“近百年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第三部分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中外比较与思考”。初稿完成以后,我感到第三部分运用外文资料不足,学术创新较差,难登大雅之堂。在大幅度充实外文资料之前,只好暂时以“西方主要国家中央与地方关系概述”的名目放入附录,以供读者参考。于是,书稿名称重新确定为《五千年中央与地方关系》。
《中国五千年:中央与地方关系》 内容简介: 《中国五千年:中央与地方关系》是一部宏大叙事的历史巨著,它以时间为轴线,深入剖析了在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中央集权与地方自主力量之间长达五千年的复杂互动、博弈与演进。本书并非简单的历史编年,而是聚焦于一个核心命题——如何理解中国独特而漫长的国家治理模式,以及这种模式如何塑造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面貌,并最终影响了其在全球文明史上的独特地位。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着重梳理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部落联盟到秦汉帝国确立大一统格局,再到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与整合,直至隋唐盛世的中央集权强化与地方回应。作者细致描绘了不同朝代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上的制度设计,例如分封制、郡县制、州县制、节度使制度等,并分析了这些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上卷特别强调了早期中国国家形态的奠基过程,以及中央权力如何从碎片化走向集中化,而地方势力又如何在国家机器的缝隙中寻求生存与发展。从夏商周的“国人”意识与诸侯并立,到秦汉统一文字、度量衡,建立强大的官僚体系,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与地方豪强的崛起,直至隋唐科举制的推行和均田制的实施,上卷展现了中央与地方关系在不断尝试与调整中,逐渐形成一种动态平衡的趋势。读者将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时空,见证那些塑造了中国政治地理格局的关键时刻。 下卷则将视角进一步延伸至宋元明清,直至近现代的演变。这一时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呈现出更为复杂多元的面貌。宋朝的“守内虚外”政策,对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地方军事力量的制衡;元朝蒙古统治下的行省制度,如何在大一统的框架下融合多元民族文化;明朝的锦衣卫、厂卫特务机构,以及地方官员的权力限制与监察体系;清朝的满汉一体、八旗制度与地方督抚权力,以及其在维护大一统和应对内忧外患中的作用。下卷尤其关注中央权力如何在不同外族统治、内部矛盾激化、经济重心南移等多种因素影响下,不断调整其对地方的管控方式。同时,也深入探讨了地方在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社会自治等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本书将审视中央如何通过赋税、军事、监察、意识形态等多种手段来维持其统治,而地方又如何通过经济优势、文化认同、社会网络等方式来获得并发挥影响力。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宏观的视角与微观的史实相结合。作者并非仅限于宏大的政治制度分析,而是善于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传记、社会经济史料中挖掘信息,例如地方官吏的任免升迁、税赋征收的实际情况、民间组织的活动、区域经济的差异、文化习俗的演变等等,来印证和丰富其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论述。通过对这些丰富而细致的史料解读,本书力图展现中国历史发展中,中央与地方并非是简单的“压迫”与“反抗”的关系,而是一种更为动态、互动、共生共存的复杂联系。 《中国五千年:中央与地方关系》特别关注了中央权力对地方的“恩赐”与“约束”,以及地方对中央的“忠诚”与“离心”。它探讨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央政府是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来平衡中央权威与地方活力的,例如财政制度的中央集中与地方留成、人才选拔机制的全国统一与地方推荐、意识形态的推广与地方思想的独立等等。同时,也深入分析了地方势力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崛起与衰落,它们如何在中央的缝隙中寻求发展,又如何受到中央力量的制约。本书也探讨了文化、经济、地理等因素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影响。例如,经济重心的南移如何影响了中央对全国的控制能力;不同区域的文化差异如何导致地方认同的形成,并对中央权威构成潜在挑战;地理上的隔阂如何影响了中央政府的信息传递和指令执行。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中国历史,跳出传统的王朝兴衰叙事,而是将中央与地方关系视为理解中国政治文明演进的核心线索。作者认为,正是这种中央与地方之间持续的张力与互动,才孕育了中国特有的国家治理智慧,塑造了中华文明的韧性与稳定性。本书对于理解中国历史的独特性,以及当代中国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挑战与机遇,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通过对五千年历史的回溯,《中国五千年:中央与地方关系》不仅展现了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维系其国家形态的,也揭示了中央与地方之间权力边界的不断调整与重塑。它是一部关于权力、制度、文化与地域之间复杂互动的史诗,为读者提供了一部理解中国历史深层逻辑的钥匙,也为思考国家治理的未来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镜鉴。本书的写作风格严谨而不失生动,史料翔实,论证有力,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乏可读性,适合对中国历史、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无论是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精细梳理,还是对不同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深刻洞察,亦或是对历史发展脉络的宏观把握,《中国五千年:中央与地方关系》都力图为读者呈现一幅波澜壮阔、层层深入的中国历史画卷。它邀请读者一同探寻中国国家治理的独特基因,理解中华文明何以历经千年而不衰,何以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记。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花了大量时间沉浸在这套《中国五千年: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可以说是一次酣畅淋漓的历史阅读体验。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运作,必须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这个角度切入,而这套书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卓越的叙事能力,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从早期王朝的分封制,到秦汉的郡县制,再到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制度演变,书中对中央权力如何一步步渗透和控制地方,以及地方势力又如何反抗和影响中央,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对于一些具体案例的解读,比如汉朝的“七国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以及明朝的“南党北党”之争,都深刻地揭示了中央与地方之间复杂的权力博弈。书中还探讨了中央与地方在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层面的互动,比如地方税收的争夺,军事力量的调配,以及地方文化如何影响中央政策等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事实,更提供了深刻的分析和洞见,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以及当下中国政治格局的形成逻辑。

评分

这套书的出版,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福音!我一直觉得,研究中国历史,绕不开“中央”与“地方”这两个核心概念,但很多书对此的阐述都比较碎片化。这套《中国五千年:中央与地方关系》就像一座灯塔,照亮了我探索历史的道路。作者的视野极其宏大,从先秦时代的部落联盟,到统一王朝的建立,再到近代的民族国家形成,几乎涵盖了中国历史上所有重要的政治转型时期。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变迁,进行了非常精细的梳理。比如,我印象最深的是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在地方形成强大势力,与中央政权形成对峙局面的分析。还有宋朝时期,文官制度高度发达,但地方财政收入的控制权却一直是中央政府关注的重点。作者在书中也深入探讨了中央与地方在文化传承、民族融合、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互动。它让我看到了,中国漫长的历史,并非是一条笔直的直线,而是在中央集权与地方自主性之间的不断拉锯和妥协中前进的。这本书的史料翔实,论证严谨,但又不失可读性,非常值得推荐给所有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套书的厚度有些畏惧,担心会是枯燥乏味的学术论文集。但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深深吸引住了。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将厚重的历史知识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它不像很多历史书籍那样,只是罗列事实,而是充满了洞察力。比如,作者在分析不同朝代的政治体制时,总能抓住核心问题,并用生动的例子加以说明。我记得有段提到,在秦朝统一后,如何通过郡县制来彻底打破旧有的封建体制,巩固中央集权。而在之后的朝代,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平衡又在不断地调整和博弈中。书中对明朝后期,各地商帮的崛起以及他们与地方官僚之间的复杂关系,也进行了详实的描述,这让我看到了经济力量在地方权力构成中的重要作用。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一些关键历史事件的解读,比如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威如何受到严重的挑战,以及地方藩镇如何逐步坐大。这本书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带领读者去思考,去分析,去理解中国历史的复杂性。它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对“中央”与“地方”这两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治理模式,就必须深入其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这套《中国五千年:中央与地方关系》给了我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它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堆砌,更是一种深刻的社会科学分析。作者的叙事非常引人入胜,从夏商周的分封制开始,一步步解析了中央集权制度的萌芽、发展、巩固和演变。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朝代中央与地方权力博弈的细致描绘。例如,在汉朝,如何通过推恩令来削弱诸侯王的力量;在唐朝,如何在新安事件之后,藩镇问题日益突出,最终导致了唐朝的衰落;在宋朝,如何通过“杯酒释兵权”和加强文官制度来防止地方武力的威胁,但也因此埋下了“积弱”的隐患。书中还探讨了明朝的内阁制和锦衣卫等机构如何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以及清朝的满汉一体和八旗制度在维护统一方面的作用。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不仅仅关注政治层面的权力斗争,还深入到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维度,展现了中央与地方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和权力拉锯。这本书对于想深入了解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理解中国历史发展内在逻辑的读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必读之作。

评分

这套书真的让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中国的历史很感兴趣,但总觉得对“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博弈缺乏一个清晰的脉络。过去看书,要么侧重于王朝兴衰,要么聚焦于某个具体的区域故事,总感觉缺少了点什么。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白,它从宏观的视角,梳理了从先秦到近代的漫长岁月中,中央集权与地方势力此消彼长的复杂关系。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时期地方势力的分析,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隋唐时期的藩镇割据,明清时期的宗族势力,以及近代以来各路军阀的崛起。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地方势力脸谱化,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兴起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根源以及对中央政权的影响。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还探讨了中央与地方在文化、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的互动,比如漕运对经济命脉的影响,科举制度对人才选拔的统一,以及地方文化如何渗透和挑战中央的官方意识形态。读完之后,我对中国历史的理解不再是割裂的片段,而是形成了一个更加立体、动态的图景,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为何会形成如今的政治格局和文化特征。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绝对值得反复品读,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收获。

评分

书非常好很好,丰富了知识

评分

内容不错哦,唯一就是价格太贵,搞活动的时候拿下了。

评分

因为不好把握

评分

在书展上看到的,很好,所以回到家在京东上买了。

评分

开卷有益,观点新颖,值得收藏。

评分

这部写得很好

评分

书非常好很好,丰富了知识

评分

在书展上看到的,很好,所以回到家在京东上买了。

评分

经典图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