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比較的幽靈:名族主義 東南亞與世界
原價:48.00元
作者:本尼迪剋特·安德森
齣版社:譯林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4-01
ISBN:9787544725972
字數:
頁碼:487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62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比較的幽靈:民族主義、東南亞與世界》這本文集考察比較瞭各個東南亞國傢具體的民族主義錶現,對殖民主義和民族主義的社會現象提齣瞭不少的洞見。作者將比較史、曆史社會學、文本分析與人類學融於一體,從黎刹的小說到泰國的政治謀殺、菲律賓的地方巨頭統治等,均能信手拈來並從中理齣清晰的政治文化脈絡,視角獨特而內容豐富。
目錄
作者介紹
本尼迪剋特?安德森(1936— )
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民族主義研究和東南亞研究的專傢。1953年進入劍橋大學主修西方古典研究和英法文學。1958年赴美國康奈爾大學專攻印尼研究。1983年發錶民族主義研究經典之作:《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此外還著有《革命時期的爪哇》(1972)、《鏡中:美國殖民時期的暹羅政治與文學》(1972)、《語言與權力:探索印尼的政治文化》(1990)、《三麵旗幟下:無政府主義與反殖民想象》(2005)等。
文摘
序言
《比較的幽靈:名族主義 東南亞與世界》這個標題本身就具有一種詩意和批判性,仿佛在低語著那些隱藏在集體記憶深處、塑造著當下現實的無形力量。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名族主義是如何在東南亞這片土地上,成為一種既是構建者又是破壞者的“幽靈”。我設想作者會通過大量的史料和案例研究,來展示名族主義在東南亞國傢獨立建國過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以及它如何影響瞭這些國傢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多個層麵的發展。例如,名族主義是如何被用來動員民眾、凝聚力量,以對抗殖民統治,實現民族解放的?而在獨立之後,又如何麵對維護國傢統一、處理內部民族矛盾的挑戰?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在東南亞地區,不同形式的名族主義,例如排外性民族主義、文化民族主義、經濟民族主義等,是如何交織並影響著國傢政策和民眾心態的?更重要的是,作者將如何運用“比較”的視角,將東南亞的名族主義置於一個更廣闊的全球背景下進行審視?例如,它是否受到瞭冷戰時期意識形態鬥爭的影響?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又如何與跨國資本、全球文化等力量産生互動?我期待看到書中能夠就此提齣獨到的見解,揭示名族主義作為一種“幽靈”式的存在,如何在不同文明和國傢之間穿梭、影響,並最終塑造著我們所處世界的復雜格局。這種跨文化、跨地域的比較研究,無疑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名族主義現象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它在不同曆史時期和地理空間下的獨特錶現。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比較的幽靈:名族主義 東南亞與世界》仿佛在邀請讀者進行一場智力探險,去解構一個看似熟悉卻又異常復雜的概念。我深信,作者將會在書中提供大量鮮活的案例,來證明名族主義並非鐵闆一塊,而是充滿瞭變異和適應性。東南亞各國在麵對外部衝擊(如殖民主義、冷戰、全球化)時,其名族主義的形態必定會發生深刻的演變。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分析這些演變背後的邏輯,例如,當舊有的民族身份受到挑戰時,新的民族敘事是如何被構建起來的?在多元族群並存的東南亞,名族主義是如何在不同族群之間進行博弈和妥協的?又或者,它是如何被用作一種工具,來壓製少數族裔或鞏固某一族群的主導地位?更讓我感興趣的是,書中是否會觸及名族主義與現代性之間的復雜關係。在追求現代化和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名族主義扮演瞭何種角色?是加速瞭國傢的凝聚力,還是成為瞭阻礙社會進步的絆腳石?而當我們將東南亞的名族主義與世界其他地區進行比較時,又會發現怎樣的共性與差異?例如,中國、日本、印度等東方國傢,以及歐美國傢,它們各自的名族主義發展脈絡又與東南亞有哪些呼應或背離之處?這種細緻的比較分析,將有助於我們理解名族主義在全球範圍內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以及它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展現齣獨特的生命力。
評分《比較的幽靈:名族主義 東南亞與世界》這個書名給我一種既神秘又引人深思的感覺。我猜想,作者所說的“幽靈”並非僅僅指曆史的殘餘,而更是一種持續存在、潛移默化影響著人們思想和行為的力量。在東南亞這個地區,名族主義的“幽靈”可能錶現得尤為復雜和微妙。我設想書中會深入探討,在經曆瞭長期的殖民統治後,東南亞國傢如何在中西文化碰撞中,重新定義和構建自身的民族身份。這種身份的構建過程中,必然伴隨著對曆史的解讀、對文化的認同,以及對“他者”的界定。例如,某些國傢可能會強調其獨特的曆史悠久性,以對抗西方文明的強勢;而另一些國傢則可能在融閤外來文化的同時,試圖從中提煉齣具有民族特色的元素。我特彆好奇,書中是否會提及名族主義如何影響到東南亞國傢與中國、日本、美國等大國之間的關係。這些大國對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力,無疑會引發該地區民族主義的復雜反應。是會激起反抗情緒,還是會促使一種更加務實的民族主義政策?此外,將東南亞的名族主義與世界其他地區的進行比較,也是本書的一大亮點。例如,與歐洲民族主義的起源和發展相比,東南亞的民族主義有何特殊之處?與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主義相比,又有哪些共通的挑戰?這種多維度的比較,將極大地拓展我們對名族主義這一復雜現象的認識邊界,幫助我們理解它在不同社會和文化背景下的獨特形態和演變軌跡。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是“比較”二字所帶來的深刻反思。作者並沒有僅僅將東南亞作為一個獨立的單元來考察名族主義,而是巧妙地將其置於一個更廣闊的世界視野中進行比較。這種宏觀的視角讓我有機會跳齣固有的思維框架,去審視名族主義在不同文明、不同發展階段下的共性和差異。例如,東南亞國傢在後殖民時期如何藉鑒或拒絕瞭歐洲民族主義的模式?它們在追求國傢統一和民族認同的過程中,是否也麵臨著類似西方國傢在民族國傢形成過程中所經曆的內部張力和衝突?我尤其對作者如何處理“幽靈”這個比喻感到好奇。名族主義的“幽靈”可能體現在那些被遺忘的曆史敘事、被壓抑的群體記憶,抑或是那些在現代社會依然揮之不去、影響著群體行為的“集體無意識”。書中是否會提及那些曾經被曆史洪流淹沒的身份,又如何在當今以民族主義的麵貌重新浮現?又或者,名族主義的“幽靈”是如何在國傢內部被政治精英操縱,用於轉移矛盾、煽動情緒,從而實現其政治目的?而當這些“幽靈”蔓延到國際層麵,又會如何影響國與國之間的關係,甚至引發地區性或全球性的緊張局勢?這種跨文化、跨地域的比較研究,無疑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名族主義現象的復雜性和普遍性,以及它在不同社會結構和曆史語境下的獨特錶現。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比較的幽靈:名族主義 東南亞與世界》立刻勾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我一直對“名族主義”這個概念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復雜演變和影響感到著迷,尤其是它如何在東南亞這片充滿多元文化交織的土地上投射齣怎樣的“幽靈”。想象一下,那些潛藏在曆史深處、影響著當下社會結構和個體認同的民族主義思潮,它們是像幽靈一樣無形卻又強大,塑造著這片土地的邊界、文化認同,乃至與外部世界的互動模式。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通過詳實的案例分析,剝開東南亞各國名族主義的層層外衣,揭示其內在的邏輯、驅動力以及與其他國傢和地區名族主義的比較。比如,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傢,它們各自的名族主義敘事有何異同?又是什麼曆史事件、社會經濟因素,甚至是地緣政治的博弈,孕育瞭它們獨特的民族主義形態?而這些東南亞式的名族主義,又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與西方、東方或其他區域的名族主義産生微妙的共振或衝突?我設想書中會深入探討民族國傢構建過程中,語言、宗教、曆史記憶等關鍵元素的構建與重塑,以及這些如何被用於鞏固或挑戰現有權力結構。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東南亞,更是關於名族主義本身如何作為一種“幽靈”,在不同尺度上徘徊、影響著人類社會的進程,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具挑戰性和啓發性的研究課題,我迫不及待想一探究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