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比较的幽灵:名族主义 东南亚与世界
原价:48.00元
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4-01
ISBN:9787544725972
字数:
页码:48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6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比较的幽灵:民族主义、东南亚与世界》这本文集考察比较了各个东南亚国家具体的民族主义表现,对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社会现象提出了不少的洞见。作者将比较史、历史社会学、文本分析与人类学融于一体,从黎刹的小说到泰国的政治谋杀、菲律宾的地方巨头统治等,均能信手拈来并从中理出清晰的政治文化脉络,视角独特而内容丰富。
目录
作者介绍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1936— )
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民族主义研究和东南亚研究的专家。1953年进入剑桥大学主修西方古典研究和英法文学。1958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专攻印尼研究。1983年发表民族主义研究经典之作:《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此外还著有《革命时期的爪哇》(1972)、《镜中:美国殖民时期的暹罗政治与文学》(1972)、《语言与权力:探索印尼的政治文化》(1990)、《三面旗帜下:无政府主义与反殖民想象》(2005)等。
文摘
序言
《比较的幽灵:名族主义 东南亚与世界》这个书名给我一种既神秘又引人深思的感觉。我猜想,作者所说的“幽灵”并非仅仅指历史的残余,而更是一种持续存在、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力量。在东南亚这个地区,名族主义的“幽灵”可能表现得尤为复杂和微妙。我设想书中会深入探讨,在经历了长期的殖民统治后,东南亚国家如何在中西文化碰撞中,重新定义和构建自身的民族身份。这种身份的构建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历史的解读、对文化的认同,以及对“他者”的界定。例如,某些国家可能会强调其独特的历史悠久性,以对抗西方文明的强势;而另一些国家则可能在融合外来文化的同时,试图从中提炼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元素。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提及名族主义如何影响到东南亚国家与中国、日本、美国等大国之间的关系。这些大国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无疑会引发该地区民族主义的复杂反应。是会激起反抗情绪,还是会促使一种更加务实的民族主义政策?此外,将东南亚的名族主义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进行比较,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例如,与欧洲民族主义的起源和发展相比,东南亚的民族主义有何特殊之处?与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主义相比,又有哪些共通的挑战?这种多维度的比较,将极大地拓展我们对名族主义这一复杂现象的认识边界,帮助我们理解它在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独特形态和演变轨迹。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比较的幽灵:名族主义 东南亚与世界》仿佛在邀请读者进行一场智力探险,去解构一个看似熟悉却又异常复杂的概念。我深信,作者将会在书中提供大量鲜活的案例,来证明名族主义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充满了变异和适应性。东南亚各国在面对外部冲击(如殖民主义、冷战、全球化)时,其名族主义的形态必定会发生深刻的演变。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分析这些演变背后的逻辑,例如,当旧有的民族身份受到挑战时,新的民族叙事是如何被构建起来的?在多元族群并存的东南亚,名族主义是如何在不同族群之间进行博弈和妥协的?又或者,它是如何被用作一种工具,来压制少数族裔或巩固某一族群的主导地位?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否会触及名族主义与现代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在追求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名族主义扮演了何种角色?是加速了国家的凝聚力,还是成为了阻碍社会进步的绊脚石?而当我们将东南亚的名族主义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比较时,又会发现怎样的共性与差异?例如,中国、日本、印度等东方国家,以及欧美国家,它们各自的名族主义发展脉络又与东南亚有哪些呼应或背离之处?这种细致的比较分析,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名族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它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展现出独特的生命力。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比较”二字所带来的深刻反思。作者并没有仅仅将东南亚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来考察名族主义,而是巧妙地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视野中进行比较。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有机会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去审视名族主义在不同文明、不同发展阶段下的共性和差异。例如,东南亚国家在后殖民时期如何借鉴或拒绝了欧洲民族主义的模式?它们在追求国家统一和民族认同的过程中,是否也面临着类似西方国家在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内部张力和冲突?我尤其对作者如何处理“幽灵”这个比喻感到好奇。名族主义的“幽灵”可能体现在那些被遗忘的历史叙事、被压抑的群体记忆,抑或是那些在现代社会依然挥之不去、影响着群体行为的“集体无意识”。书中是否会提及那些曾经被历史洪流淹没的身份,又如何在当今以民族主义的面貌重新浮现?又或者,名族主义的“幽灵”是如何在国家内部被政治精英操纵,用于转移矛盾、煽动情绪,从而实现其政治目的?而当这些“幽灵”蔓延到国际层面,又会如何影响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甚至引发地区性或全球性的紧张局势?这种跨文化、跨地域的比较研究,无疑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名族主义现象的复杂性和普遍性,以及它在不同社会结构和历史语境下的独特表现。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比较的幽灵:名族主义 东南亚与世界》立刻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一直对“名族主义”这个概念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复杂演变和影响感到着迷,尤其是它如何在东南亚这片充满多元文化交织的土地上投射出怎样的“幽灵”。想象一下,那些潜藏在历史深处、影响着当下社会结构和个体认同的民族主义思潮,它们是像幽灵一样无形却又强大,塑造着这片土地的边界、文化认同,乃至与外部世界的互动模式。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通过详实的案例分析,剥开东南亚各国名族主义的层层外衣,揭示其内在的逻辑、驱动力以及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名族主义的比较。比如,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它们各自的名族主义叙事有何异同?又是什么历史事件、社会经济因素,甚至是地缘政治的博弈,孕育了它们独特的民族主义形态?而这些东南亚式的名族主义,又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与西方、东方或其他区域的名族主义产生微妙的共振或冲突?我设想书中会深入探讨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语言、宗教、历史记忆等关键元素的构建与重塑,以及这些如何被用于巩固或挑战现有权力结构。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东南亚,更是关于名族主义本身如何作为一种“幽灵”,在不同尺度上徘徊、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和启发性的研究课题,我迫不及待想一探究竟。
评分《比较的幽灵:名族主义 东南亚与世界》这个标题本身就具有一种诗意和批判性,仿佛在低语着那些隐藏在集体记忆深处、塑造着当下现实的无形力量。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名族主义是如何在东南亚这片土地上,成为一种既是构建者又是破坏者的“幽灵”。我设想作者会通过大量的史料和案例研究,来展示名族主义在东南亚国家独立建国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它如何影响了这些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发展。例如,名族主义是如何被用来动员民众、凝聚力量,以对抗殖民统治,实现民族解放的?而在独立之后,又如何面对维护国家统一、处理内部民族矛盾的挑战?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在东南亚地区,不同形式的名族主义,例如排外性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经济民族主义等,是如何交织并影响着国家政策和民众心态的?更重要的是,作者将如何运用“比较”的视角,将东南亚的名族主义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全球背景下进行审视?例如,它是否受到了冷战时期意识形态斗争的影响?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又如何与跨国资本、全球文化等力量产生互动?我期待看到书中能够就此提出独到的见解,揭示名族主义作为一种“幽灵”式的存在,如何在不同文明和国家之间穿梭、影响,并最终塑造着我们所处世界的复杂格局。这种跨文化、跨地域的比较研究,无疑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名族主义现象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它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理空间下的独特表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