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扎扭钢筋混凝土构件技术规程(JGJ 115-2006)

冷扎扭钢筋混凝土构件技术规程(JGJ 115-200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混凝土结构
  • 预应力混凝土
  • 冷扎扭钢筋
  • 结构工程
  • 建筑工程
  • 规范标准
  • 技术规程
  • 桥梁工程
  • 隧道工程
  • 加固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14405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580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4
字数:5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总则;术语、符号;材料;基本设计规定;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构造规定;冷轧扭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施工。修订的主要内容是:增加了冷轧扭钢筋Ⅲ型(圆形截面)550级和650级两个新品种;调整了冷轧扭钢筋Ⅰ、Ⅱ型的强度级别和Ⅱ型的截面规格、尺寸;增加了Ⅲ型冷轧扭钢筋用于预应力构件时的相关条文;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的变列,对本规程做相应的修改。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材料
3.1 混凝土
3.2 冷轧扭钢筋

4 基本设计规定
4.1 一般规定
4.2 预应力冷轧扭钢筋混凝土构件

5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5.1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5.2 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6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6.1 裂缝宽度验算
6.2 受弯构件挠度验算

7 构造规定
7.1 混凝土保护层
7.2 冷轧扭钢筋的锚固与接头
7.3 冷轧扭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7.4 板
7.5 梁

8 冷轧扭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施工
8.1 冷轧扭钢筋成品的验收和复检
8.2 冷轧扭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施工

9 预应力冷轧扭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施工工艺
9.1 原材料及设备检验
9.2 预应力冷轧扭钢筋的张拉
9.3 预应力冷轧扭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制作
9.4 预应力筋的放松
9.5 结构构件性能的检验
附录A 冷轧扭钢筋与Ⅰ级钢筋抗拉强度设计代换
附录B 冷轧扭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受弯构件纵向受拉钢筋截面面积计算方法
附录C 冷轧扭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不需作裂缝宽度验算的最大钢筋直径
附录D 冷轧扭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不需作挠度验算的最大跨高比
附录E 本规程用词说明
附加说明

精彩书摘

3.1.4 异形柱结构体系应通过技术、经济和使用条件的综合分析比较确定,除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对一般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有关要求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异形柱结构中不应采用部分由砌体墙承重的混合结构形式;
2抗震设计时,异形柱结构不应采用多塔、连体和错层等复杂结构形式,也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
3异形柱结构的楼梯间、电梯井应根据建筑布置及结构抗侧向作用的需要,合理地布置剪力墙或一般框架柱;
4异形柱结构的柱、梁、剪力墙均应采用现浇结构。
3.1.5 异形柱结构的填充墙与隔墙应符合下列要求:
1填充墙与隔墙应优先采用轻质墙体材料,根据不同条件选用非承重砌体或墙板;
2墙体厚度应与异形柱柱肢厚度协调一致,墙身应满足保温、隔热、节能、隔声、防水和防火等要求;
3填充墙和隔墙的布置、材料强度和连接构造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3.2 结构布置
3.2.1 异形柱结构宜采用规则的结构设计方案。抗震设计的异形柱结构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特别不规则的结构设计方案。

前言/序言

  根据建设部建标[2004]84号文件的要求,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依据国内研究成果,参考有关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程。
  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符号;3.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定;4.结构计算分析;5.截面设计;6.结构构造;7.异形柱结构的施工。
  本规程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规程主编单位:天津大学(邮政编码:300072,地址:天津市卫津路92号)
  本规程参加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清华大学
  东南大学
  南昌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
  南昌大学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
  天津市新型建材建筑设计研究院
  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昆明市建设局
  昆明理工大学
  同济大学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天津市建筑材料集团总公司本规程主要起草人:严士超 康谷贻 王依群陈云霞。
现代土木工程材料与结构设计规范汇编 本书聚焦于当代土木工程领域中,除冷轧扭钢筋混凝土构件特定技术规程之外,其他关键材料的性能、应用标准以及结构设计方法的最新进展。 本汇编旨在为结构工程师、材料科学家、施工管理人员及相关专业院校师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学习和参考平台,涵盖从基础材料的研发到复杂结构体系的性能评估等多个维度。 本书内容涵盖范围广阔,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核心部分: --- 第一部分:先进结构钢材与连接技术规范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除冷轧扭钢筋以外,其他高强度结构钢材的标准、检验方法及其在现代工程中的应用。 1. 高性能结构钢材的性能要求与应用标准: Q355/Q420级钢材的疲劳性能与焊接性评估: 详细阐述了新一代高强度低合金结构钢在桥梁、超高层建筑等受力复杂结构中的抗疲劳设计参数、断裂韧性指标的测试方法,以及国家标准对焊接区域热影响区(HAZ)性能退化的控制要求。重点收录了针对不同厚度钢板的预热、层间温度控制规范。 耐候钢(Corten Steel)的应用指南: 涵盖了耐候钢的锈层形成机理、锈层厚度与防腐性能的量化关系,以及在不同气候条件(如海洋性气候、高湿度环境)下的寿命预测模型与维护周期标准。 2. 钢结构连接技术的最新规程: 高强度螺栓连接的施工与检验(基于承载力设计方法): 详述了摩擦型连接和承压型连接的设计计算流程,特别是对于大跨度结构中,对螺栓预拉力检测的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要求,以及扭矩系数标定方法的标准流程。 焊接结构中的无损检测(NDT)标准: 集中介绍超声波检测(UT)、射线检测(RT)在钢结构焊缝质量控制中的应用规范,包括探伤仪器的精度要求、缺陷的分类、定量标准(如AWS D1.1或EN ISO标准的相关采纳)。 新型连接技术: 包括粘接剪力连接件(如胶粘钢板、灌浆套筒)的承载力测试方法和长期可靠性评估标准。 --- 第二部分: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规范 本部分聚焦于传统HPB300、HRB400/500级钢筋在普通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的设计与施工细则,作为结构设计的基础参考。 1. 钢筋的采购、检验与保护: 钢筋的力学性能复检标准: 规定了进场钢筋(直条、盘螺)抽样检验的批次划分、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及伸长率的测试流程,以及如何根据试验结果判定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控制与钢筋锚固要求: 详细说明了在不同环境类别(如I类、IIb类)下,梁、板、柱的最小保护层厚度标准,以及带肋钢筋的锚固长度计算方法,包括明敷和暗埋构件的差异化要求。 2. 现浇钢筋混凝土构件的配筋构造原则: 梁、板受力钢筋的最小/最大配筋率: 提供了不同截面尺寸和荷载组合下,保证延性破坏的最小配筋要求和防止超配筋的上限标准。 剪力设计与箍筋构造: 集中阐述了梁柱节点域抗剪验算方法,箍筋的间距、肢数、端部加密区长度的构造要求,并纳入了剪力滞后效应在深梁设计中的考量。 柱的轴压比与配筋率的相互制约: 阐述了在偏心受压情况下,配筋率如何影响构件的受压承载力和延性等级的确定。 --- 第三部分:高性能混凝土材料与配合比设计 本部分全面覆盖了现代高性能混凝土(HPC)和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材料特性、配合比优化以及施工工艺标准,这些材料体系的设计理念与冷轧扭钢筋的应用场景存在显著区别。 1. 高性能混凝土(HPC)的性能指标与配合比设计: 耐久性指标的量化控制: 详细介绍了抗氯离子渗透性(快速法/慢速法)、抗碳化深度、抗冻融循环次数等耐久性指标的测试标准与设计目标值。 新型胶凝材料的应用: 探讨了高炉矿渣粉(GGBS)、粉煤灰(FA)、硅灰等活性矿物掺合料在提高混凝土长期强度和降低水胶比中的优化配比模型,特别关注其在收缩性能上的影响。 高性能外加剂的应用指南: 涵盖了高性能减水剂(聚羧酸醚类)的选择标准、掺量对泌水性、塌落度保持时间的影响机制及现场控制方法。 2. 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特殊施工与性能评估: UHPC的纤维配筋与流变性控制: 重点分析了UHPC中钢纤维(或聚合物纤维)的体积配比、长度对极限拉伸强度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高位流化技术实现自密实。 试件制作与龄期强度要求: 规范了UHPC试块的振捣、养护条件(如高温高压蒸汽养护的参数设定)以及达到设计强度所需的龄期标准。 --- 第四部分:结构抗震、抗火设计与既有结构评估 本部分侧重于结构在极端荷载作用下的性能分析和安全评估的规范体系。 1. 结构抗震设计的深化应用: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PBEE)框架: 介绍了基于反应谱分析、非线性时程分析在超高层和复杂结构中的应用细则,重点是位移延性的校核指标。 消能减震与隔震技术规范: 阐述了粘滞阻尼器、屈服型阻尼器以及基础隔震系统在不同场地类别下的设计参数取值和安装精度要求。 2. 结构构件的抗火性能设计: 耐火极限与承载力评估: 介绍了根据火灾持续时间(R、E、I等级)对梁、板、柱构件的截面尺寸增量要求,特别是基于纤维素涂层或耐火材料保护层的实际导热系数应用。 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防火构造措施: 规定了关键节点和防火分区内材料的构造连接标准。 3. 既有结构评估与加固技术规范: 结构健康监测(SHM)的数据分析: 探讨了基于光纤光栅(FBG)或应变片采集的长期应力应变数据如何用于评估既有桥梁和建筑的剩余使用寿命。 碳纤维布(CFRP)和钢板粘贴加固技术: 详细规范了混凝土表面处理、胶粘剂配比、加固层厚度及养护工艺,以确保加固结构的长期粘结性能和整体受力可靠性。 --- 总结: 本汇编是一部面向现代工程实践的综合性技术参考书,它全面收录了土木工程领域内,除了特定钢筋加工工艺外的其他关键结构设计、材料应用、质量控制及性能评估的现行国家与行业标准精粹。全书注重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结合,为实现结构的高安全性和高经济性提供坚实的规范依据。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结构工程师,我通常对各种新材料和新技术抱有极大的热情,并期望技术规范能够及时跟进时代的步伐。这本书的标题虽然提到了“冷扎扭钢筋混凝土构件”,但这似乎只是一个噱头,实际内容中对于这类钢筋在特殊构件(比如预应力结构或抗震耗能元件)中的应用经验分享和案例分析少得可怜。我们知道,冷轧扭钢筋的特点在于其优异的屈服强度和延展性,这在提升结构抗震性能方面潜力巨大。然而,翻阅全书,我没有找到任何关于如何利用其特殊性能进行创新设计的深入探讨,更多的是将其视为普通钢筋的替代品,套用陈旧的计算框架。例如,在描述钢筋与混凝土的相互作用时,缺乏对冷轧表面微观形貌如何影响抗剪性能的微观解释,这使得设计人员无法真正掌握其性能极限。这种保守甚至可以说是滞后的技术视野,使得这本书的参考价值大打 বিব(减弱)了。它更像是对上世纪末期技术状态的一个存档,而不是指引未来十年结构技术发展的风向标。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质量,也着实让人感到不适。在技术类书籍中,清晰准确的示意图是至关重要的辅助工具,它能将复杂的空间关系和荷载传递路径直观地展现出来。然而,书中使用的许多图例,线条粗糙,尺寸标注含糊不清,有些甚至出现了比例失调的现象,这在涉及精确几何尺寸的结构设计中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更不用说,很多表格的设计也显得非常不人性化,数据分布混乱,查找效率低下。例如,某个关于环境类别对保护层厚度影响的表格,竟然将不同水环境等级的数值混杂在一起,需要反复比对才能确定。这种低劣的制作工艺,不仅影响了阅读的流畅性,更在潜意识中削弱了读者对规范内容的权威性和严谨性的信任感。对于一本涉及结构安全的技术规范而言,形式上的严谨与内容上的严谨同等重要,显然,这本书在这方面是存在明显短板的。

评分

我接触过许多国内外的结构设计手册和规范,大多都能提供清晰的逻辑框架和丰富的图表支撑,帮助读者快速理解设计意图。但这本所谓的《技术规程》,在结构组织上显得异常散乱,缺乏层次感。章节之间的跳转显得非常突兀,似乎是将不同时间点收集的资料简单地堆砌在一起,而不是经过系统性的梳理和提炼。比如,谈到抗剪承载力时,应该首先阐述基本原理和作用机制,再过渡到具体的计算公式和构造要求。可这本书却是直接抛出复杂的公式,然后附带一堆限制条件,让初学者无从下手。更令人费解的是,许多关键概念的定义模糊不清,比如对于“有效面积”和“构造最小配筋率”的界定,在不同章节中似乎存在微妙的矛盾,这极大地增加了理解和执行的难度。如果说一本技术规程的价值在于其清晰性和指导性,那么这本书在这一点上,无疑是失色的。它更像是一份匆忙拼凑的内部参考文件,而不是面向全国推广的权威标准。我希望看到的,是一个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而不是一堆零散的规则碎片。

评分

这本号称是“冷扎扭钢筋混凝土构件技术规程”的著作,从我翻阅的经验来看,更像是一份充满行业“黑话”的迷宫,而不是一本实实在在指导工程实践的宝典。我本来期望能看到一些关于新型钢筋材料力学性能的深入分析,比如冷轧带肋钢筋在不同温度和应力状态下的蠕变特性,或者扭转受力对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的长期影响机理。然而,书中的大部分篇幅似乎都聚焦在极其繁琐的规范条文和各种系数的取值上,对于我们一线工程师最关心的“为什么这么设计”以及“如何应对复杂施工现场的突发状况”这些核心问题,阐述得极其含糊。例如,关于钢筋的连接技术,我希望能看到不同焊接工艺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对比,特别是针对大直径钢筋的疲劳寿命预测模型,但这本书似乎对此避而不谈,只是给出了一个生硬的规范要求。读完后,我感觉自己掌握了一堆可以背诵的条文,但对于如何真正优化结构设计,提升构件的耐久性和经济性,依然感到茫然。它更像是一本面向审查人员而非设计人员编写的工具书,缺乏对材料科学和结构理论前沿进展的任何体现,整体阅读体验,只能用“枯燥”和“晦涩”来形容。

评分

从规范的适用范围和背景来看,我本期待它能为一些非标准构件或特殊荷载条件下的设计提供更具弹性和前瞻性的指导,毕竟,现代建筑的复杂性要求设计人员具备更强的应变能力。然而,这本书的语气和内容处理,却显得过于僵硬和教条化,几乎是“一刀切”式的处理所有情况。例如,对于极端荷载组合下钢筋的屈服限值,规范中给出的似乎是基于传统材料得出的保守经验值,并没有充分考虑现代材料优化带来的冗余度释放空间。这种对安全余量的过度保守,无疑会牺牲掉工程的经济性。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在确保绝对安全的前提下,能够提供一些进阶的设计思路,比如基于可靠度理论的优化设计方法,或者针对预埋件抗拔性能的非线性分析指导。总而言之,这本书像是一个被时间定格的“老古董”,虽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参考价值,但在指导当代高标准、高效率的工程实践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缺乏应有的活力和深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