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 195-2010):液压爬升模板工程技术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 195-2010):液压爬升模板工程技术规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液压爬升模板
  • 模板工程
  • 行业标准
  • 建筑工程
  • 施工技术
  • 规范标准
  • JGJ 195-2010
  • 建筑施工
  • 工程技术
  • 安全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17833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5965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0-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8
字数: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一批))的通知》 (建标[2008]102号)的要求,江苏江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爬模施工准备、爬模装置设计、爬模装置制作、爬模装置安装与拆除、爬模施工、安全规定、爬模装置维护与保养、环保措施等。
本规程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基本规定
4 爬模施工准备
4.1 技术准备
4.2 材料准备

5 爬模装置设计
5.1 整体设计
5.2 部件设计
5.3 计算

6 爬模装置制作
6.1 制作要求
6.2 制作质量检验

7 爬模装置安装与拆除
7.1 准备工作
7.2 安装程序
7.3 安装要求
7.4 安装质量验收
7.5 拆除

8 爬模施工
8.1 施工程序
8.2 爬模装置爬升
8.3 钢筋工程
8.4 混凝土工程
8.5 工程质量验收
9 安全规定
10 爬模装置维护与保养
11 环保措施
附录A 爬模装置设计荷载标准值
附录B 承载螺栓承载力计算
附录C 爬模工程垂直偏差测量记录表
附录D 爬模工程安全检查表
本规程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精彩书摘

1 吸收了支模工艺按常规方法浇筑混凝土,劳动组织和施工操作简便,混凝土表面质量易于保证等优点,当新浇筑的混凝土脱模后,以油缸或千斤顶为动力,以导轨或支承杆为爬升轨道,将模板自行向上爬升一层;
2 可以从基础底板或任意层开始组装和使用爬升模板;
3 内外墙体和柱子都可以采用爬模,无需塔吊反复装拆模板;
4 钢筋可以提前绑扎,也可随升随绑,操作方便安全;
5 根据工程特点,可以爬升一层墙,浇筑一层楼板,也可以墙体连续爬模施工,楼板滞后施工;
6 模板上可带有脱模器,确保模板顺利脱模而不粘模;
7 爬模可节省模板堆放场地,施工现场文明,对于在城市中心施工场地狭窄的工程项目有明显的优越性;
8 一项工程完成后,模板、架体及液压设备可继续在其他工程使用,周转次数多,模板摊销费用低,适合租赁和模板工程分包;
9 液压爬模在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施工进度、降低成本,提高工效等方面均有良好的效果。
鉴于以上的特点,爬模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国内已在很多高层建筑和高耸构筑物工程中应用。目前爬模装置多数由模板专业厂家生产,也有施工单位自行设计加工,其原理基本相同,具体构造和设计上形式多样,施工单位在爬模施工安全、技术和管理水平上差距较大,为规范液压爬升模板的设计。

前言/序言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V2008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8]102号)的要求,江苏江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爬模施工准备、爬模装置设计、爬模装置制作、爬模装置安装与拆除、爬模施工、安全规定、爬模装置维护与保养、环保措施等。
  本规程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程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江苏江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江苏江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液压爬升模板工程技术的行业标准图书的简介,其中不包含《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 195-2010):液压爬升模板工程技术规程》的具体内容。 --- 图书名称:现代建筑施工技术:高层结构与复杂构件的创新应用 图书简介 导言:工程实践的深度探索与技术革新 本书聚焦于当代高层建筑和复杂结构工程中的关键施工技术,旨在为建筑工程师、项目管理人员以及相关技术人员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技术参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结构日益复杂化、高度化,对施工效率、安全性和质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摒弃了传统教科书的宏观叙述模式,转而深入探讨那些直接关系到工程成败的核心技术领域,特别是那些在现代建筑工法中扮演关键角色的创新性技术。 第一部分:高层建筑施工的挑战与策略 本书首先剖析了当前高层建筑施工面临的几大核心难题,包括但不限于超高结构垂直度控制的精度要求、风荷载对施工过程的影响、复杂巨型结构节点区的构造与施工难点。我们详细探讨了针对这些挑战所发展的系统化解决方案。 核心内容概述: 垂直度控制的精细化管理: 介绍了一系列现代测量技术在超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如高精度全站仪结合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实时监测系统。书中阐述了如何通过数据反馈机制,实现对结构位移和沉降的早期预警与及时纠偏。 巨型柱与核心筒的协同施工: 重点分析了复杂剪力墙体系与超大截面柱的交叉部位,如何在保证结构受力完整性的前提下,实现快速、连续的施工接茬。书中对不同类型的高强混凝土在复杂模板系统下的浇筑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 深基坑与地下工程的结构安全: 探讨了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深基坑支护技术,包括SMW工法、地下连续墙的施工控制要点,以及如何将地下结构施工与地上主体结构施工的工序进行优化衔接,以缩短整体工期。 第二部分:先进模板系统的原理与应用拓展 本部分是本书的技术核心之一,专注于探讨那些能够显著提高施工效率、保证结构几何精度的新型支护与成型技术。我们侧重于分析模板系统的设计理念、材料选择以及现场安装与拆除的工艺流程控制。 核心内容概述: 模块化钢结构模板的设计与经济性分析: 详细介绍了应用于大跨度结构、桥梁工程中可重复利用的重型钢模板的设计规范和应力计算模型。特别关注了非标准构件(如曲线梁、斜交梁)模板的定制化设计流程。 预制化与装配式结构中的模板技术: 探讨了PC构件生产车间对模板刚度、精度和脱模周期的严苛要求。书中分析了真空吸附技术、快速锁紧装置在预制构件模板系统中的应用案例,并对比了不同预制构件连接节点的模板处理工艺。 复杂曲面结构(如体育场馆、会展中心)的适应性模板技术: 深入研究了曲面钢结构、异形混凝土构件的模板设计流程。内容涵盖了三维放样技术(3D modeling)在复杂曲面模板放样中的应用,以及柔性模板材料的选择与现场调整策略。 第三部分: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与信息化集成 本书强调,先进的模板技术必须辅以严格的过程质量控制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才能发挥最大效能。本部分着重于如何将BIM/CIM技术融入到模板工程的整个生命周期管理中。 核心内容概述: 模板工程的BIM应用: 阐述了如何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进行模板的碰撞检测、安装顺序模拟和工程量精确统计。书中提供了将BIM模型直接转化为数控加工指令(CNC)的实践路径,以提高模板制作的自动化水平。 混凝土浇筑与养护的同步控制: 讨论了针对大体积混凝土、超高泵送混凝土的施工要求。内容涉及对不同温湿度条件下,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水化热释放的实时监控,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模板体系的保温措施来保证混凝土内部温度均匀性。 施工安全与风险辨识体系: 结合近年来工程事故案例,分析了模板支撑系统失稳的主要诱因。书中提出了建立基于风险等级的模板施工安全检查清单和应急预案,强调了在关键受力部位,必须进行第三方监测和验收的流程规范。 结语 《现代建筑施工技术:高层结构与复杂构件的创新应用》不仅是技术规范的汇编,更是工程实践智慧的结晶。本书力求在理论与实际操作之间架起一座坚实的桥梁,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精益求精的模板及支撑技术,确保建筑工程的结构安全、形态精准与经济高效。本书适合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案头参考书,以及建筑院校高年级学生的专业选修读物。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封面,仿佛预示着里面蕴含的知识体系是多么的严谨和专业。从拿在手里的第一刻起,我就感觉到它不同于市面上那些轻飘飘的技术手册,它沉甸甸的分量,暗示着其中必然是经过了无数次的实践检验和理论打磨。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考究,即便是反复查阅也不会轻易损坏,这对于我们一线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福音。我尤其欣赏它的排版风格,图表清晰明了,字体选择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不失规范性,即便是复杂的结构示意图,也能让人一目了然。整体来看,光是作为一本工具书摆在案头,它就散发出一种令人信赖的专业气息,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它,探究其中关于现代建筑工程的那些精妙之处。这本标准,在视觉和触觉上,都成功地建立起了它作为权威参考资料的初步印象。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典型的严谨、精准,几乎没有一句废话,每一个技术术语的使用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校对,体现了国家级标准的专业素养。我特别留意了它对“偏差控制”那部分的描述,那简直就是一场关于精确测量的学术盛宴。它不仅告诉我们“应该”做到什么精度,更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产生特定的误差,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液压回路的阻尼系数来最小化这些误差。这种深入骨髓的探究精神,让人感觉到编写团队对工程质量的执着追求。对于那些对细节有着偏执要求,渴望将施工误差控制在毫米级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珍贵的“武功秘籍”,它把模糊的经验提升为了可量化的科学流程。

评分

说实话,最初我拿到这本标准时,内心是有些抗拒的,毕竟行业标准往往意味着枯燥和晦涩。然而,翻阅后我才意识到,这本规程在吸收和融合前沿技术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并没有固守传统的施工方法,而是大胆地引入了诸如物联网监控、远程诊断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在爬升模板系统中的应用探讨,这充分体现了制定者与时俱进的视野。特别是它对新型复合材料在模板结构中应用的可能性进行了前瞻性的分析和风险评估,这对于我们未来进行技术升级和成本控制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它不仅仅是在“规范”当下,更是在“引导”未来,这种兼顾实用性与前瞻性的平衡感,是很多技术规范所欠缺的,也是我给予它高度评价的主要原因之一。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组织逻辑性极强,完全是按照一个工程项目从准备到实施,再到验收的全生命周期来构建的。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研究其中关于材料选型和设备维护的那几个章节,发现作者们显然对实际操作中的痛点有着深刻的理解。比如,它对不同环境温度下液压系统的压力调控给出了非常详尽的参数范围和应对措施,这可比以往我参考的那些通用指南要实用得多,真正做到了“对症下药”。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安全规范的阐述上,并没有采用那种空泛的口号式语言,而是用具体的案例和量化的指标来要求我们,比如对操作人员的资质认证等级、应急预案的演练频率等,都规定得清清楚楚、板上钉钉。这种近乎于“手把手”的指导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新接触这一领域的工程师的学习曲线,使得标准不再是束之高阁的教条,而是可以立即投入应用的实战手册。

评分

从一个项目管理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其提供的标准化流程接口,极大地优化了跨部门协作的效率。以往在进行爬升模板安装时,设计部门、施工部门、监理部门之间的沟通成本总是居高不下,因为大家对“合格”的定义标准不统一。但有了这本统一的规程作为参照系后,所有人都站在了同一个对话平台上。它清晰界定了各个阶段的检查点和判定依据,使得验收过程变得透明且高效,大大减少了扯皮和返工的现象。这套系统化的方法论,使得原本复杂多变的现场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可预测和可控,从宏观管理层面来看,它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时间节约是不可估量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