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虚卜辞综述 陈梦家 中华书局

殷虚卜辞综述 陈梦家 中华书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梦家 著
图书标签:
  • 殷商
  • 卜辞
  • 甲骨文
  • 历史
  • 考古学
  • 文字学
  • 陈梦家
  • 中华书局
  • 商朝
  • 古文字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大千红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01631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6827938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198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殷虚卜辞综述

:198.00元

售价:154.4元,便宜43.6元,折扣77

作者:陈梦家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1988-01-01

ISBN:9787101001631

字数:

页码:67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1.6kg

编辑推荐


《殷虚卜辞综述》由中华书局出版。

内容提要


目录



章 总论
节 甲骨的发现、鉴定与蒐集
第二节 甲骨的种属及采用的部分
第三节 甲骨的整治与書刻
第四节 甲骨的出土地的确定与展延
第五节 “殷墟”所在和甲骨包含的年代
第六节 安阳发掘与甲骨铜器出土地区
第七节 甲骨刻辞的内容与其它铭辞
第八节 甲骨刻辞研究的经过

第二章 文字
节 甲骨文字的初期審释
第二节 甲骨字彙的编制及其内容
第三节 考释甲骨文字的方法
第四节 甲骨文字和汉构造

第三章 文法
节 卜雨之辞
第二节 词位的分析——名词
第三节 单位词
第四节 代词
第五节 动词
第六节 状词
第七节 数词
第八节 指词
第九节 关系词
第十节 助动词
第十一节 句形
第十二节 结语

第四章 断代 上
节 断代的分期及其标准
第二节 坑位对于甲骨断代的限度
第三节 村中出土的康、武、文卜辞
第四节 ×组卜辞
第五节 ×16坑×组的时代
第六节 賓组卜辞
第七节 子组卜辞
第八节 午组卜辞
第七节 结语

第五章 断代下
节 武丁賓组卜人
第二节 武丁特殊词刻辞
第三节 武丁不系聊的卜人
第四节 祖康、祖甲出组卜人
第五节 出组分羣及其相当的朝代
第六节 廩辛何组卜人
第七节 何组卜人早晚的分别
第八节 武乙和帝乙、帝辛卜人
第九节 结语
第六章 年代
第七章 历法天象
第八章 万国地理
第九章 政治区域

第二册
第十章 先公旧臣
第十一章 先王先妣
第十二章 庙号 上
第十三章 庙号 下
第十四章 亲属
第十五章 百官
第十六章 农业及其他
第十七章 宗教
第十八章 身分
第十九章 总结
第二十章 附录
插图目录
图版目录

作者介绍


陈梦家,(1991-1966)是我国现代的诗人、古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浙江上虞人。1932年于中央大学毕业后,先后在青岛大学、燕京大学、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4-1947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讲授中国古文字学,并搜集流散在欧美的商周青铜器资料。归国后,担任清华大学教授,1952年调至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任研究员。
陈梦家先生因研究古代宗教、神话、礼俗而治古文字,再由研究古文字而转入研究古史及考古学。在甲风学、西周铜器断代及简牍研究方面,均卓有建树,为国内外学术界所推重。

文摘


1920年華北大旱,村民相約挖掘。羅振玉早期的收藏,有些出於此處。
(3)小屯付中小廟西南及村南地 1909年春袭民在村南部村口張學獻地中因掘山药溝發现甲骨甚多,地主之母與農民大事爭鬥。1923年春張學獻自己在共菜園內挖掘。192斗年小屯村人築牆發現一坑甲骨,為明義士所得。1925年村人在村南大路旁挎则,一部分歸於劉禮智。1926年春張學獻被綁,村人在張家菜園內大舉挖掘,多歸明義上。1924年春秋之交因軍事廢農,農民與地主相約於村南大路旁及麥場前樹林中挖狈。抗戰期間,村中也出了一大批甲骨。
(4)張家十八畝地 此在付東北高地,西界張家地,東即沙丘地带,前中央研究院發掘大連坑即在此中段。大連坑多麋辛時代卜骨,而此期卜骨在早期收藏中也很多,大約也被挖掘過。
(5)何家七畝地 此在朱家與張家十八畝之間,西端臨河,前中央研究院發掘的圓井E16和圓坑E57,59,60在七畝地的南半。
(6)張家七畝地 此在劉家二十畝之南,張家十八畝北端之西,前中央研究院發掘得甲多的YHl27坑即在此處。
(7)霍家九畝地 此在張家七畝之南,靠近村子北邊,村人亦往往於此挖到字骨。

序言


本书从一九五三年开始写起,至一九五四年底写完,共经二年。本来想要作的,是一个稍加评论的“总结”,叙述五十年来有关甲骨刻辞研究的成绩,并且稍加j)(去取与估定其贡献。这样的做法,免不了许多无谓的繁琐的引述与争辩。因此,在试作数章以后,改变了原来的计划,将前人可以成立之说加以<整理,根据现有的新材料加以补充和修正,按照我们今日的理解对于甲骨刻辞的某些类别的材料加以解释。我们称此书为“综述”者,是综合了前人近人的各种可采取的说法,综合地叙述甲骨刻辞中的各种内容。希望它对于研究甲骨学的和研究古代历史社会的,可以有一些参考和检查的用处。
作此书时,曾时常注意到两件事:一是卜辞、文献记载和考古材料的互相结合;一是卜辞本身内部的联系。为了使卜辞所反映的殷代社会更为显著起见,在某些地方特别引述了西周的材料以资对照。
作者在一九三二年起从事甲骨研究之时,曾经片面的注重于文字的分析与寻求卜辞中的礼俗。后来因为作完了铜器断代的工作,才觉得应从断代着手、圣面的研究卜辞。辽于19斗9年起写了甲骨断代学四篇。这四篇已经发表,其大部分稍经删改后并入于本书之内。过去所已发表的一些单篇,有很多不成熟与错误之处,均因本书的印行而作废。
作者在此敬致谢于3(下各位先生:郭沫若、唐兰、于省吾、杨树达、胡厚宣,他们的著作、通讯、讨论对于本书的作咙有很大的帮助;郑振铎、尹达、梁思永、夏鼐、徐炳昶、郭窦钩、张政娘、唐兰、于省吾,或者审定了本计划的进行,或者审阅了本书的一部分,提供了宝贵白驴见:徐森玉、王献唐对于我经常不断的鼓励和关怀;张长寿、陈公柔、周永珍曾有过部分的协助;我在清华大学写作甲骨断代学时也曾获得朱德熙和马漠麟的协助,这些工作也是构成本书的一小部分。
限于个人的能力和时间,有许多地方未能作详细的核对。其中一定有许多错误和遗漏,希望读者多加指正。


《殷墟甲骨文释读与研究:一部未竟的史诗》 引言: 在中华文明璀璨的星河中,商代晚期的殷墟遗址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古老智慧的光芒。而在这颗明珠的深处,埋藏着无数承载着先民思维、信仰与生活的甲骨文,它们是汉字最早的形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宗教、语言最直接、最珍贵的原始材料。本书,并非对已有的学术成果进行简单的汇编或重述,而是试图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以一种更加宏观、更加深入的视角,去重新审视殷墟甲骨文的释读与研究,揭示其背后蕴含的未竟的史诗,以及在现代学术语境下,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第一章:殷墟的发现与甲骨文的惊世出土 自20世纪初殷墟的发现以来,这片古老的土地便吸引了无数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文字学家的目光。从王懿荣先生的偶然发现,到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等前辈学者的大力推动,殷墟甲骨文的整理与研究逐渐成为一门显学。本书将回顾这一波澜壮阔的发现历程,详细介绍甲骨文出土的地点、数量、重要发现,以及早期学者们在辨识、缀合、释读甲骨文方面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我们将深入探讨,为何这批看似零散的刻字,能够以如此惊人的方式,将我们带回到三千多年前的商王朝,让我们得以窥探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 第二章:甲骨文的文字体系与构形特征 甲骨文并非凭空出现,它承载着汉字演进的脉络。本章将聚焦于甲骨文的文字体系本身,对其构形特征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我们将考察甲骨文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探究其字形结构的多样性与演变规律。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坑出的甲骨文,我们可以观察到文字的初步规范化过程。同时,本书还将探讨甲骨文与后世汉字在形体、结构上的联系与区别,力图勾勒出汉字早期演变的基本轨迹。我们也将深入分析那些至今仍未完全释读的疑难字,探讨其可能的构形逻辑与释读方法,这部分内容将充满探索的趣味与挑战。 第三章:甲骨文所载的商代社会生活图景 甲骨文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文字本身,更在于其所承载的丰富信息。本章将以甲骨卜辞为主要依据,全面展现商代晚期的社会生活图景。我们将深入剖析卜辞中涉及的政治制度、军事活动、农业生产、畜牧经济、祭祀宗教、天文历法、医疗卫生、刑罚法律等方方面面。通过对大量卜辞的解读,我们可以勾勒出商王室的权力结构,了解其对外征伐的策略,认识到农业在商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以及畜牧业的繁荣。 尤为重要的是,我们将详细阐述商代宗教信仰的特点,包括对自然神祇的崇拜、祖先崇拜的普及,以及占卜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本书将重点关注那些反映商人日常生活细节的卜辞,例如天气、出行、疾病、生育等,力图展现一个生动、真实、立体、充满人情味的商代社会。我们也将探讨甲骨文所反映的商代社会阶层,以及不同阶层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地位。 第四章:商代宗教信仰与占卜文化 宗教与占卜,是理解商代社会的一把关键钥匙。本章将深入探讨商代的宗教信仰体系,以及占卜活动在其中的核心地位。我们将详细解读卜辞中记载的各种祭祀活动,包括祭祀的对象、祭品、仪式等,以及这些祭祀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通过对卜辞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理解商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祖先神灵的崇拜。 本书将特别关注占卜的实际操作过程,从卜者的选定、占卜的工具(龟甲、兽骨)的准备,到占卜问题的提出、占卜结果的解读,再到事后占卜记录(卜辞)的书写,进行全程的还原与分析。我们将探讨占卜活动在商代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影响,以及它如何成为商王决策的重要依据。我们也将尝试揭示,在看似迷信的背后,是否隐藏着商代先民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某种朴素认知。 第五章:甲骨文与商代历史分期与王室世系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商代历史的认识,甚至纠正了传统的史书记载。本章将聚焦于甲骨文在商代历史分期和王室世系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将介绍学者们如何通过甲骨文的字形、内容、出土地点等信息,对商代晚期进行更为精细的分期,并据此来梳理商王世系。 本书将重点讨论那些与商王、贵族有关的重要甲骨材料,例如武丁、祖甲、帝乙、帝辛等商王的卜辞,以及与他们的政治活动、军事征伐相关的记录。我们将深入分析,甲骨文如何帮助我们确认了历史上一些模糊不清的商王名号,并进一步完善了商代的历史年表。同时,我们也将审视,在甲骨文材料的局限性下,商代历史分期与王室世系研究仍然面临的挑战和悬而未决的问题。 第六章:甲骨文研究的学术方法与理论进展 甲骨文研究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学术理论的发展和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其研究方法和理论视角也在不断演进。本章将梳理和介绍甲骨文研究的主要学术方法,包括文字学方法、历史学方法、考古学方法、语言学方法等。我们将探讨这些方法各自的优势与局限,以及它们如何相互补充,共同推动甲骨文研究的深入。 本书还将关注近年来甲骨文研究中的一些新的理论进展,例如从微观的文字释读到宏观的文化解读,从文本分析到跨学科研究的转向。我们将讨论如何运用认知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理论工具,去更深入地理解甲骨文所反映的商代思想观念、文化心理和社会结构。我们也将探讨,在数字化时代,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图像识别、大数据分析)来助力甲骨文的研究与保护。 第七章:未竟的史诗:甲骨文研究的当代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甲骨文研究已取得辉煌成就,但我们必须承认,这仍是一部未竟的史诗。本章将着眼于当代甲骨文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首先,大量的甲骨文材料尚未得到系统整理和深入研究,许多重要字词的释读仍存在争议。其次,如何将甲骨文研究成果更有效地融入到通史叙述中,让更多普通读者了解商代历史的真实面貌,也是一个挑战。再次,甲骨文作为汉字的原初形态,其在汉字学、语言学、文化传播等领域的深层价值仍有待挖掘。 未来,我们期待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更精细的甲骨文断代研究;更深入的商代社会经济结构分析;更全面的商代思想文化研究;以及甲骨文在东亚文化圈传播与影响的探索。本书将呼吁更多的学者跨学科合作,运用更先进的研究方法,共同续写殷墟甲骨文研究的辉煌篇章,让这段古老的史诗,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结语: 《殷墟甲骨文释读与研究:一部未竟的史诗》并非终结,而是新的开始。它邀请每一位对中华文明充满好奇的读者,一同走进那段遥远的岁月,聆听先民的心声,感悟中华文字的源头活水。在探索甲骨文的奥秘过程中,我们不仅是在回顾历史,更是在理解当下,展望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它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却在每一个细节处都透露出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对材料的精熟掌握。我个人非常喜欢那种学术性与可读性达到微妙平衡的状态。虽然主题极其专业,但作者的逻辑推进是如此的清晰有力,即便是初学者也能顺着他的思路走下去,而不至于迷失在浩如烟海的甲骨文符号之中。它不仅仅是罗列知识点,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传递。我从中学习到的,是如何去“读”历史,而不是仅仅“看”历史。例如,作者对某些关键概念的界定和区分,精准到位,极大地避免了后世理解上的偏差。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与一位智者进行深入的、耐心的学术对话,他会耐心解答你的每一个疑问,但同时也期望你付出同样的专注与思考。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远胜于那些快餐式的知识灌输。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对单条卜辞的释读上,它更宏大地展现了商代文字体系的演变脉络和其背后的文化意涵。我发现,作者在处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出土的卜辞时,展现出了极高的辨识度和归纳能力。每一次对新的字形、新的用法的辨识,都伴随着对商代政治、宗教观念的深入剖析,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考古思维训练”。它教会我如何从残缺不全的资料中重建历史的可能性,如何看待文字作为一种权力工具和社会记忆载体的作用。我曾尝试在其他一些相关著作中寻找类似的系统性论述,但都感觉零散或侧重不足。而这本“综述”,真正做到了“综”字的要求,它将分散在不同考古报告和专业期刊中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高质量的整合与提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去理解殷墟的全部信息。对于任何想认真钻研商史的人来说,这无疑是绕不开的一座高峰。

评分

这本厚重的书籍,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沉淀感。我拿到它的时候,首先被它严谨的装帧设计所吸引,中华书局出品,质量自然是毋庸置疑的。其实,我对古代文字的研究兴趣由来已久,尤其钟爱那些能直接与古人对话的文献。翻开扉页,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让人立刻意识到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要求你带着敬畏和耐心去进入一个全新的认知世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脉络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大家风范,他没有急于抛出结论,而是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一步步引导读者穿越迷雾,去认识那些深藏在甲骨之下的世界观和礼仪制度。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对照着图版和注释反复揣摩,那种如同考古学家在现场发掘的细致入微,令人着迷。它不仅仅是文字的解读,更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通往商代精神世界的大门,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祭祀活动乃至日常生活都有了更加立体和鲜活的理解。这种全方位的知识渗透,远超出了我对一本“综述”的初步预期,它更像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入门指南,但其深度又足以让资深学者感到满足。

评分

我必须强调,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是难以估量的。它不像某些时髦的科普读物那样追求引人入胜的开篇,而是以一种近乎“档案”的严谨态度,构建起一个关于殷墟卜辞研究的完整知识体系。从材料的发现、整理,到文字的考证,再到占卜仪式的重建,每一个环节都有详尽的论述和可靠的引证。我感受到作者在构建这个体系时所付出的巨大心血,他不仅是收集者,更是梳理者和阐释者。它为我后续深入研究商周青铜器铭文乃至更早的文字形态,打下了极其坚实的基础。每一次重读,我都会有新的体会,发现之前忽略的某个细节,或者对某个论断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于有志于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人而言,这本书不只是一本“综述”,它更像是一部指导性的“教科书”和必备的“工具书”,其地位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坦率地说,初接触这类专业书籍,总难免有些畏难情绪,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出乎意料地具有一种引导性。我必须承认,一些关键术语和繁复的考证过程初看时如同天书,但作者的笔法巧妙地将晦涩的学术讨论融入到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中。他似乎总能找到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将那些看似零散的卜辞片段,串联成一幅完整而具有逻辑性的商代社会图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证不同观点时的那种审慎态度,他从不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充分展现了各种学说的优劣和依据,留给读者足够的思考空间。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主动的探索,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当我跟随作者的思路,逐步理解了那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逻辑——从询问天气到战争胜负,无所不包——我仿佛能听到三千年前的商王在晨昏之际,向神灵发出的那些沉重而急切的疑问。这种代入感,是许多历史著作难以企及的,它将冰冷的文字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