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儒學西傳歐洲研究導論——16—18世紀中學西傳的軌跡與影響 |
| 作者 | 張西平 |
| 定價 | 58.00元 |
| 齣版社 | 北京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301271896 |
| 齣版日期 | 2016-07-01 |
| 字數 | 320000 |
| 頁碼 | 312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儒學西傳歐洲研究導論——16—18世紀中學西傳的軌跡與影響》是國內學術界部係統研究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西方傳播和影響的著作。 《儒學西傳歐洲研究導論——16—18世紀中學西傳的軌跡與影響》以人物、機構和刊物為抓手,對16-18世紀儒學西傳歐洲進行瞭全麵的梳理和總結,對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外譯的數量和時段做瞭初步的劃分,也對我國中學西傳研究滯後的原因做瞭分析。在中國文化走嚮世界的今天,這本著作無論在學術上還是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具有重大的價值。 |
| 作者簡介 | |
| 張西平,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中國文化研究院(原中國海外漢學研究中心)榮譽院長,《國際漢學》主編,國際儒聯副會長,國傢有突齣貢獻的專傢,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
| 目錄 | |
| 前 言 開拓儒學早期西傳歐洲研究的新領域 導 語 章 羅明堅:中國古代文化經典西傳的開拓者 一、首次將儒傢經典《大學》的部分內容翻譯成拉丁文 二、繪製瞭歐洲的份中國地圖 三、本介紹中國及在中國傳教的拉丁文著作 四、次將《四書》翻譯成拉丁文 五、羅明堅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 來華耶穌會:中國古代文化經典西傳的橋梁 一、'禮儀之爭暠前來華傳教士對中國古代典籍的翻譯 二、'禮儀之爭暠中在華耶穌會會士對中國典籍的翻譯 三、來華耶穌會士對中國典籍翻譯的一個初步小結 第三章 《中國哲學傢孔子》:18世紀歐洲的中國哲學名著 一、《中國哲學傢孔子》簡介 二、《中國哲學傢孔子》與禮儀之爭 三、《中國哲學傢孔子》的跨文化特點 四、《中國哲學傢孔子》的世界文化史意義 五、《中國哲學傢孔子》的基本內容 六、書中譯文的分析:搖擺於歐洲與中國之間 七、對中國知識認識的推進 第四章 16-18世紀中國文化經典對歐洲的影響 一、全球史觀下新的思考 二、18世紀歐洲的中國熱 三、中國思想的價值 四、啓濛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 第五章 一個初步的研究總結 一、耶穌會中學西傳事業的翻譯數量和時段劃分 二、16-18世紀中學西傳的一個小結 三、16-18世紀中學西傳研究滯後的原因 結 語 附 錄 一、《入華耶穌會年報告檔案文獻目錄》中傳教士關於'禮儀之爭暠之記載的目錄 二、歐洲早的儒傢經典翻譯 三、波塞維諾《圖書選編》(1593)中的中國 四、羅明堅在《圖書選編:有關曆史、學科、救世的學習方法》中有關中國的記載 五、《中國哲學傢孔子》中的《中庸》譯文擇錄 六、衛方濟《中國六經》法語轉譯本前言 書 目 索 引 跋 |
| 編輯推薦 | |
| 《儒學西傳歐洲研究導論——16—18世紀中學西傳的軌跡與影響》在學術上和實踐上都具有加大的意義和價值。在學術上,這是中國學術界對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西方的傳播的早期的全麵研究,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對'中譯外'的特點和方法,'中譯外'與'外譯中'的不同都做瞭全新的研究。在實踐上,目前中國文化走齣去已經成為國策,國傢在中國古代文化經典的翻譯上也投入瞭大量的精力,在這個意義上,本書的研究可以使當下國傢所做的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域外傳播翻譯的工作更為閤理。 |
| 文摘 | |
| 序言 | |
從讀者體驗的角度來看,我對這本書能否成功“去魅”那些被過度浪漫化的曆史敘事抱有很高的期待。長期以來,儒學西傳似乎總帶有一種“中華文化偉大”的濾鏡,仿佛孔子是啓濛運動的隱形導師。然而,曆史往往更為冷峻。我更希望看到對18世紀中期“禮儀之爭”後,儒學在歐洲熱度下降,甚至被某些哲學傢(如伏爾泰晚期的態度轉變)所冷遇的真實原因的剖析。這種熱度的起伏,恰恰說明瞭儒學在歐洲並非一種“永恒的真理”,而是特定曆史語境下的一個知識對象,它必須與當時的科學革命、理性主義思潮以及殖民擴張的背景緊密聯係起來纔能被理解。如果作者能坦誠地討論,歐洲對儒學的興趣最終是如何被其自身的內在矛盾(如對專製主義的警惕或對東方神秘主義的厭倦)所消解的,那麼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將大大提升,它會更接近於一部關於“知識的興衰史”的考察,而非簡單的“文化功績展示”。
評分這本書的題目中提到瞭“影響”,這一點至關重要。儒學對17、18世紀歐洲産生瞭何種結構性的影響?這種影響是僅僅停留在對“賢君政治”的贊美層麵,還是深入到瞭更基礎的知識論或政治哲學的結構之中?例如,孟子關於人民主權的思想碎片,是否在洛剋或盧梭的理論演進中留下瞭不可磨滅的痕跡,哪怕隻是間接的觸動?我猜測,作者可能需要藉助比較政治哲學的方法,去追蹤那些模糊不清的引文和觀念的流動路徑。同時,我也想看看,這種影響是否具有地域性差異,比如儒學在英國的經驗主義者群體中與在德國的唯心主義者群體中的接受度有何不同。如果作者能夠提供具體的案例研究,比如分析某位啓濛思想傢是如何將其批判歐洲教會的論點,巧妙地嫁接到對中國科舉製度或道德哲學的推崇上,那麼“影響”這個抽象的概念就變得具體可感,真正抓住瞭曆史的脈絡。
評分我尤其關注作者在闡述西傳“軌跡”時所采取的敘事手法和證據鏈的嚴密性。一個好的導論,不應隻是簡單地羅列人名和著作,而應該構建起一個清晰的傳播網絡圖譜。比如,從利瑪竇在澳門的早期嘗試,到後來的白晉、閔明我在歐洲宮廷中扮演的角色,他們是如何通過拉丁文或法文的譯介,使得儒傢思想從邊緣的“異域學說”逐漸進入主流學術視野的?這種“軌跡”的描摹,想必需要紮實的文獻功底,不僅僅是歐洲方麵的檔案,也需要對明清時期國內士大夫對西方傳教士的反應有所涉獵,以形成一個雙嚮互動的立體圖景。歐洲學者們對“天人閤一”的理解,與他們對基督教神學的建構是否存在某種隱秘的對話關係?這種深層次的理論接駁,遠比錶麵上的文獻翻譯來得復雜和耐人尋味。一個優秀的導論,應當為後續更深入的專題研究提供一個堅實可靠的地圖,標明齣關鍵的節點、主要的影響人物以及核心的爭論焦點。我期待在這本書中看到一種既宏觀又微觀的平衡。
評分這本關於儒學西傳的著作,光是書名就足夠引人入勝,它聚焦於16到18世紀這個關鍵的曆史窗口,試圖描繪齣中華思想如何跨越地理和文化鴻溝,在歐洲大陸上留下印記的過程。我設想中,這本書必然會細緻入微地梳理齣早期的傳教士群體,他們是如何充當文化橋梁的角色,攜帶的不僅是宗教信仰,更有《論語》《孟子》的精髓。想象一下,那些身著歐洲服飾的學者們,在巴黎的沙龍裏,或者在萊比锡的學院中,引用著孔子的格言,討論著“仁”與“禮”的概念,這本身就是一幅充滿張力的曆史畫麵。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處理這種“馴化”與“誤讀”並存的復雜性——歐洲的啓濛思想傢們,究竟是如何截取和重構瞭儒傢思想的片段,用以服務於他們自身的哲學建構,比如自然法、道德哲學乃至政治理論的探討。這種跨文化的話語轉換,絕非坦途,必然充滿瞭協商、過濾和創新的痕跡。這本書若能將這些動態的互動過程描摹得淋灕盡緻,那麼它就不僅僅是一部學術史,更是一部人類思想交流的生動編年史。
評分最後,作為一本由北京大學齣版社齣版的“導論”,我期望它在學術規範和學理深度上能達到國際一流的水準,同時兼顧國內讀者的閱讀習慣,做到既有深度又不至於過於晦澀難懂。對於一個“導論”而言,它需要在勾勒齣宏大框架的同時,也精準地指齣後續研究的空白點和可能的爭議焦點,為後續的學術新人指明方嚮。一個優秀的導論不應是終結,而應是齣發點。我希望作者能夠清晰地界定研究的範圍——哪些文本被采納,哪些視角被摒棄——並對所使用的原始文獻(無論是拉丁文、法文還是中文的史料)的可靠性做齣審慎的評估。讀完這本書,我希望自己能對儒學在那個特定時期的歐洲身份有一個清晰而多維的認知:它究竟是作為一種政治烏托邦的鏡像,一種道德教化的參照係,還是僅僅作為歐洲自身理性探索的一個外部刺激物而存在。這種復雜身份的界定,將是對這段曆史最負責任的交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