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谱——完整披露民国手抄本
○史料——罕见流派的挖掘整理
○口述——生动、真实的口传身授
○传承——谭腿、太极、八卦
○境界——武人文心,以拳悟道
《三爷刘晚苍——刘晚苍武功传习录》是一份刘晚苍习武与授艺生涯的真实记录。
刘晚苍之师刘光斗学自张玉连(谭腿)、王茂斋(太极功)、兴石如(八卦功),少年即于北京城享有盛誉,惜命运多舛,传人不多,刘晚苍是其武艺的全面继承者与传播者。刘光斗在抗日战争期间下落不明后,刘晚苍长期受教于王子英,精研推手。
民国期间,刘晚苍获陕西省国术比赛大枪第*,被誉为“大枪刘”;新中国成立后,与日本国手三浦英夫比手,三胜而服之,名扬海外。刘晚苍从不自秘,桃李天下,更安贫乐道,与世无争。为免“前哲之倡导不宏,后世之欣慕亦寡”,刘晚苍传人完整披露了刘晚苍所学谭腿、太极功、八卦功的功谱,并不遗余力,采访刘晚苍传弟子门生,整理出他们记忆里跟随刘晚苍学拳的经过,其中既有口传身授的点拨之语,又不乏立身做人的谆谆教诲。
刘源正,1959年生于北京,刘晚苍长孙,自幼随祖父习武练功。先后就职于中国中信集团办公厅秘书处及行政处、中信贸易公司办公室、信太航空服务有限公司等处。
季培刚,1982年生于山东蓬莱,先后就读于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及广东社会科学院,历史学硕士,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生。编著有《太极往事》《杨振声年谱》等。
不少人说刘晚苍老师的推手能发人丈外而不使人感觉痛苦,确实不假,这在我遇到的太极拳家中也不多见。
——胡海牙
我接触过的吴式门前辈王子英、张继之、杨禹廷、董焕堂先生,他们都称赞过刘老师的功夫好,功夫全面,让我好好跟他学。
——马长勋
我到北京图书馆查报纸,日本报纸登了,说日本代表团回到东京机场时,代表团团长对记者说:“我们有幸在北京见到了‘中国刘’。”
——陈耀庭
前言
第1编起源
潭腿说略//张玉连稿
谭腿证悟//刘光斗
八卦功妙艺谱//宋派兴福师传授刘光魁重订
刘光魁传妙艺功箴言//刘光魁
太极功精解//刘光斗
蓬莱刘氏志略//刘本钊
与刘晚苍跟刘光斗老师学拳的经过//刘焕烈/口述刘培俊、季培刚/整理
史料中所见刘光斗的三位武功老师//季培刚
第二编述往
与三浦英夫切磋技艺//刘晚苍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马长勋/口述罗希和/整理
功夫要脚踏实地//王举兴/口述季培刚/整理
以心行气,不以力胜//陈耀庭/口述季培刚/整理
无形无象方为真//潘鸣皋/口述季培刚/整理
养浩然之气,行无为之为//王云龙/口述季培刚/整理
承前启后的仁爱之师//刘培俊/口述季培刚/整理
“厚德”与“高艺”互为表里//张楠平/口述季培刚/整理
“太极”本是“无极”生//孙长青/口述季培刚/整理
与世无争,其乐融融//刘源正/口述季培刚/整理
第三编记录
太极打手的击拿发放//刘晚苍、刘石樵
博采众家之长,深研太极精髓//刘光鼎
德艺双馨,风范永存//刘培一
体用兼备,自成一家//刘沛雨
悟解阴阳之理,方得太极真谛//赵德奉
善待问者如撞钟//胡海牙
序属师生,情同手足//赵绍琴胡海牙
尚武精神的典范//门惠丰
我 佩服的武术家//李春生
地坛时光//王克南
善推手者,亦善知机造势//陈惠良
何日再相逢//峡猿
北海晨早//殷健
《卧病说武集》我与武术的因缘//殷鉴
附录
附录一刘晚苍师承表
附录二刘晚苍传人名录(排名不分先后)
附录三刘晚苍及其传人相关著作索引
编后记
关于“太极味”
太极拳架子虽对,就是味差,内行人一看就知道。外部动作可以纠正,可味道只能凭自悟了。例如写字,颜真卿柳公权的字有多好!可你看郑板桥的字,七扭八歪的,也得说好,为什么?劲对味好。你说他的味好让我拿出来尝一尝――没有。你写出字来一笔一划的,人家一看知道是什么字,可不说它好,就是没味。这味就是神韵,太极拳叫做气势。
关于“气宜直养”
有人把经络运气方法“大胆引进”到太极拳里,走经串络不亦乐乎,刘先生强调:不宜轻易运气。太极养生犹如往平桌上滴水,水可垒起很高但并不流散,倘若拿火柴棍轻轻一划,水便顺着划道一泻而去再无回头。运气不成功真气散漫则难聚拢,故而气以直养而无害,谨记腹内松净气腾然,日积月累自出功夫。“内功拳就像培养婴儿,刚满月的小孩不能随便乱跑,须不断哺育,待身体强壮才能行走。”
关于“问劲”
推手时第1要听对方来劲,第二要自己主动‘问’。‘问’出对方劲来更要能化解,比如说你钓鱼,一会儿鱼围过来了,你却背着鱼杆往回跑,难道说那鱼还能跟着你后面往岸上跑?
关于“擎起彼身借彼力”
一次,晚苍先生在地坛公园作盘架子示范时,我发现在白鹤亮翅和玉女穿梭中都明显地出现了小臂滚卷的动作。对此先生给出两种解释。首先,先生观察到用圆木垫在笨重物体之下可以轻易地移动此物体;其次,拳论要求“擎起彼身借彼力”,对方施力于我小臂,如我臂顺其力滚卷,则不要多大力量使着力点落空,对方身体势必腾虚,脚跟浮起,而我臂再作反向滚卷,恰好正击中对方。这样,向后的滚卷是顺其力,使着力点落空,则反向滚卷,又是我发放的落点,使对方倾倒。这正是“乱环决”中所谓“发落点对即成功”,也是听劲与懂劲的结果。应该附带说明的是,白鹤亮翅与玉女穿梭的习练中都必须从小臂到后腰有劲,不得丢匾,顺势滚卷和反向滚卷也都必须以腰为轴,力求完整。
马长勋回忆王门轶事
60年代“文化大革命”以前,王茂斋的儿子王子英曾在家里教拳和推手,几乎每天都有人聚集到他家里学拳。我也有幸赶上这个时期,有缘去王家学了几年。记得尤其一到秋冬,每周有几天都有一二十人在他家里。只有夏天天热不太方便,我们才不去了。
在这之前,刘老师平时总跟我们说师大爷王子英功夫怎么好。我们跟刘老师要求去见见师爷,刘老师却始终不肯,说你们现在还没到那个程度,去了也听不懂,以后再说吧。那时刘老师每年过年总是第1个到王先生家拜年。有时早上四五点钟就去,因为当时的形势,不太敢让人知道。我们也曾要求跟刘老师一起去王先生家拜年,刘老师也总不同意。后来我有机会见到过王先生了,就跟刘老师说了,刘老师才带我去了。到了师爷家,刘老师跟王先生说,我在您这儿麻烦这么多年,您看这孩子又来了,又得给您添麻烦了。师爷说,没关系,他爱好这个,愿意练就跟着练吧。刘老师在回来的路上还跟我说,不是我不带你来,因为师爷那么大岁数了,我从年轻时起就来了多少年,现在有了学生了,学生也来,怕不合适。从这以后,每次我从师爷家回来,刘老师都问我,师爷又跟你说了什么手了。我就跟刘老师说,刘老师再掰开了揉碎了地细致讲解这些手法和身法,让我觉得难能可贵。
说到此,顺便讲一件反映刘老师功力的趣闻轶事。有一年我上刘老师家串门,刘老师说,我准备让你们学学抖大杆子。那杆子年头多了,有点弯儿,我想把它烤一烤直一直,就把它搁在门槛上撬起来了。可是由于多年未用了,一弄杆子就折了。我们仔细一端量这大杆子,好嘛,杆子号称涨四,不是指长一丈四尺,而是指杆子大头的粗细。一把粗加一指叫涨一,以此类推,加四指即为涨四,可见这根大杆子有多粗了。当时我暗自想,这杆子幸亏折了,要不像我这个个子可真抖不了,刘老师要是再要求严一点,学练这个可是真够我呛的。后来刘老师用这个大杆子修了一对拦马撅,说也别浪费了。这些东西刘老师后来倒也都没让我们学。他当时说,看我学推手已经能看出点眉目来了,用他们山东话说,叫“睁眼”了。他说,你就专一地练推手吧,其他的就不要练了。练那么多家伙干吗呀,学多了练多了,也是浪费时间。
像刘老师这种涨四的杆子,我后来再也没见到过,这样的杆子买也买不到,更没地儿踅摸去。后来,别的老师又弄来几根杆子,其中有一对儿也就是涨二,一把攥过来涨两个手指,比刘老师的那根细多了。说这杆子也就是想说明刘老师的功力之大。刘老师还有一把好刀,一把八卦刀,是定制的折铁的,外观、颜色、质地都属上乘,可惜“文化大革命”中上缴了, 后也不知落入何人手中了。刘老师对此甚感遗憾和惋惜,因为再也找不到这样的好刀了。
此外,王子英先生家里有一把兴三爷留下的断臂剑,这两件东西可以相互媲美。它们的钢口极好,柔韧性也好,就说兴三爷留下的那把剑,能在腰上围一圈。以前我到王家拜年时,刘老师说让我们年轻人开开眼,请王先生拿出来展示过,所以我眼见过那把断臂剑,前头是剑后头是刀,还有血槽,异常锋利,颜色是天蓝色的,折铁淬火的印儿都还有,非常漂亮。只可惜没有留到现在,要不是珍贵的文物。刘老师的那些刀枪棍棒,“文化大革命”中都上缴了, 后也不知所终,甚为可惜。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有讲究,封面那种仿古的纹理和字体选择,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武术风骨犹存的年代。初次翻开时,那种油墨散发出的特殊气味,配合着内页清晰的排版,阅读体验相当不错。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习内容,但光从排版和插图的布局来看,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整理这些传统武术资料时所下的苦功。尤其是那些技法图解部分,线条流畅而精确,即便是像我这样初窥门径的人,也能大致理解动作的要领所在。这本书的纸张选择也恰到好处,既不会过于反光影响阅读,又有足够的韧性,方便在练习时反复翻阅而不会轻易损坏。整体感觉,这是一本用心制作的、值得收藏的武术典籍,光是作为案头摆设,也彰显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我期待着未来能有更多时间,静下心来对照图示,体会其中蕴含的精妙招式与内功心法。
评分这本书的厚度令人印象深刻,内容之详实,也确实对得起这份分量。我特别留意了关于“谭腿”的章节,其中对腿部动作的分解非常细致,从起腿的角度到落地的缓冲,每一步都有详尽的图解和文字说明。最让我惊喜的是,作者似乎还探讨了不同流派在同一招式上的细微差异,并试图分析这些差异背后的环境或历史因素。这种“比较宗教学”式的武术研究方法,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视野。它不再是单纯的“照着做”,而是引导我去思考“为什么是这样”,并鼓励我在实际练习中去体会和辨析。从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对武术本体的敬畏与热爱,它绝非速成指南,而是一份需要终生研读的武学指南。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传统武术薪火相传的一种有力证明。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与一位武学大家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书中的语言风格时而古朴凝重,仿佛能嗅到旧日练武场的尘土气息;时而又变得极为现代和清晰,用精确的术语来解析那些看似玄奥的招式。这种风格上的跳跃感,恰恰反映了武术自身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轨迹——既要保留根基,又必须与时俱进。我发现,书中对“八卦”的阐释尤其引人入胜,它不仅仅是步法的变化,更是一种空间意识和应对策略的体现。作者似乎花了大量的笔墨去描绘如何在这种变化中保持自身的平衡与连贯性,这远比死记硬背招式要重要得多。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思维框架”,指导读者如何去思考和构建自己的武术体系,而不是仅仅成为一个招式动作的模仿者。
评分作为一个常年混迹于武术论坛的爱好者,我接触过不少形形色色的武学书籍,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在“故事性”和“技术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奇妙的平衡点。它不仅仅是枯燥的招式分解,似乎还穿插着一些关于刘晚苍老先生的生平轶事和武学理念的阐述。这种叙事方式,让原本可能有些高深的武术理论变得更加平易近人,仿佛一位老前辈正坐在你身边,娓娓道来他的武术心得。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拳理时的那种细腻笔触,没有过度渲染虚无缥缈的“气感”,而是更注重身体结构、重心转移这些可感知、可训练的物理要素。这种务实的态度,对于追求实战效果的习武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它不像某些书那样只是堆砌术语,而是力求让读者真正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这种深层次的解析,是衡量一本优秀武术书籍的关键指标。
评分坦白说,我拿到这本书时,内心是抱着一丝审慎态度的,毕竟市面上“秘籍”太多,真正有价值的凤毛麟角。但翻阅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叙述逻辑非常严谨,它似乎采用了分层递进的教学结构。从最基础的站桩、调息入手,逐步过渡到具体的腿法和掌法,最后才探讨复杂的套路组合和应用。这种循序渐进的编排,体现了作者对武术传承规律的深刻洞察。特别是关于“劲力”的描述部分,作者尝试用现代解剖学和运动学的概念去解释传统武术中的发力机制,这种跨界的融合非常大胆且有效。我注意到,许多细节图注都标注了肌肉群的参与情况,这对于现代习武者进行针对性训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本书并非简单的招式复述,它更像是一部结合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的武术训练手册,对于那些希望系统性提升武学境界的人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