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传

李政道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季承 著
图书标签:
  • 李政道
  • 物理学
  • 科学家
  • 传记
  • 诺贝尔奖
  • 科学史
  • 人物传记
  • 中美关系
  • 教育
  • 学术
  • 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ISBN:9787500449263
版次:1
商品编码:1053856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四代领导集体问策的伟大科学家
季羡林之子季承殚精竭虑之作,杨振宁李政道分手半世纪真相,“文革”时期科学界, 高层内幕大披露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院士专序推荐
一个人的时间简史,一段路的枝蔓纷纭,一个国家的科学梦想,一个民族的孤星轨迹。探宇宙秩序易厘人心纷扰难,爱要说出来
诺贝乐奖中华风云
语大义之方 论万物之理
华人诺贝尔奖这样炼成
百所高校校长倾力推荐,百位中外院士鼎力支持 百家媒体深入解读
诺贝尔奖首位华人得主的人生与精神传奇
中华梦想“推背”谬 胜在制度创新
学科跨越马力遥 铸就伟大之本
科学伦理行路难 呼唤巨匠典范
关于传主
李政道(Tsung Dao Lee):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26年11月25日出生于中国上海,1957年,他31岁时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李政道和杨振宁是早获诺贝尔奖的华人。两人在1962年分手。杨振宁拒绝谈论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的关系变得紧张。他说:“这是我生命中令我非常失望的一件事情。我要说,这是一个悲剧。”

内容简介

   《李政道传》精彩透析了李政道不凡的成功道路。浅俗曼妙地阐述了宇称不守恒定律的产生真相及其物理科学史上的重大意义。《李政道传》还从侧面反映了近年中国科学发展和教育决策的历史,全面披露了“文革”时期李政道的忧国情怀和相关高层内幕。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作者如实记述了李政道与杨振宁半个世纪学术恩怨的内幕。书中首次披露的事实,对时下学界的伦理困惑,也有着重大教育意义。
《李政道传》由李政道的好友兼助手季承先生耗费10年时间精心结撰,七删七改,还原了一个伟大学者的真实经历,特别讲述了李政道和妻子相遥、相知、相爱的故事。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旅程中,爱情始终是李政道赢得事业成功和牵福生活的源泉。
李政道,1957年因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与杨振宁同获诺贝尔物理奖。同时也是新中国科技发展的积极襄赞者,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四代领导人结下了深厚友谊。

作者简介

季承,著名学者季羡林之子,长期从事科研管理工作。从上世纪70年代末起,担任我国高能物理和高能加速器工程的重要领导工作,曾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曾任李政道先生主持的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顾问,参与编辑出版《李政道文集》等,与李政道有着长达三十年的紧密合作。

精彩书评

   “六月十四日函附有先生1956年和2006年两份珍贵手稿照片,看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幅照片既真实记录了先生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前所做的大量的艰苦思考和探索,又真实地记录了先生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的几十年中,仍在坚持细推物理日月不断,孜孜不倦,继续忠实地进行着自己的物理学研究事业……”
“先生在科学的崎岖道路上勇于攀登,最终定能达到光辉的顶点:先生在科学与艺术结合的领域不断求索,最终也定能进入新的境界”
“先生在科学研究上走过的光辉道路.充分体现出对科学的献身精神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先生在多个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和对人类的贡献是全体中国人的骄傲作为先生的朋友.我从心里为先生感到自豪愿先生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勇攀高峰,再创辉煌”
——温家宝

目录

代序:字称不守恒的发现影响了一代人的思维
第一章 回国:回击“四人帮”的诡辩
第二章 求学西南联大:历尽艰辛终与物理结缘
第三章 在芝加哥大学:初识杨振宁
第四章 师从中子物理学之父
第五章 芝城爱情故事
第六章 从普林斯顿到哥伦比亚:与杨振宁的合作与疏离
第七章 获诺贝尔奖:字称不守恒的发现
第八章 “字称”的破坏:与杨振宁分手
第九章 细推物理,其乐无穷:物理是我的生活方式
第十章 促进祖国基础教育与人才培养
第十一章 心通天宇:科学家的人文情怀
第十二章 人是诗,情是画,心是书
第十三章 书生意气,生活真人
第十四章 树欲静而风不止:无奈的争辩
第十五章 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
附录一:弱相互作用中的守恒质疑
附录二:李政道年谱

精彩书摘

“不知道。”毛泽东说:“有上海就有下海,不然,就不对称了。下海是一个镇子。”
毛泽东接着就对李政道说:“你提的培养人才的建议我是赞成的。但是,你的那个理论没有讲清楚。”李政道听到毛泽东赞成他的建议,心情顿时畅快了许多。听毛泽东说他道理没讲清楚,他先是一惊,但立刻感到这也有中肯的一面。看来毛泽东还没有看到他的《补充说明》。
毛泽东又幽默地自问自答说:“理论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是从应用科学来的,然后又指导应用科学。”李政道认为,这种说法自然是对的,这也就是那个哲学上的命题,即理论来自实践。可是问题在于,有人拿这个命题去贬低理论的重要性,甚至认为重视理论是错误的,是所谓“修正主义”。拓展开来,连培养基础科学人才都不对了。在毛泽东亲自发动的“文化大革命”的年代,这种认识被极端化,造成了对国家文化科技教育的极大破坏。李政道的建议正是针对这种情况提出的。周恩来接见时的情况说明,要恢复人们正确的认识有多么困难。这里面当然有毛泽东上面那些话的影响。毛泽东虽然说赞成李政道的建议,可是又说李政道没有把道理讲清楚。毛泽东所谓没讲清楚的仍然是那个老问题,即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毛泽东的阐述仍然明显地强调了实践对于理论的重要性或者说优先性。但不管怎样,眼前毛泽东既然表示赞成李政道的建议,那么事情就可以乘势做下去。于是李政道向毛泽东陈述了自己的建议。他提出的要重视基础科学和从年轻的人中间挑选,要参照培养芭蕾舞演员的办法去培养基础科学人才的建议,终于得到了毛泽东的首肯。在此之后,李政道的建议得以突破坚冰付诸实施。
……

前言/序言

  我和李教授算是同时代的人,又在物理学的一个领域内是同行,有幸在年轻时代起就不断追随李政道先生在各个时期所做的各项开拓性的工作。特别在粒子物理的领域内,政道教授绝对是“各领风骚”的先驱者,尤其是他和杨振宁教授合作研究的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理论的发现。
  1956年国庆前夕,张文裕教授、王承书教授、郭永怀教授、李佩教授乘海船由香港归来。我奉命到深圳的罗湖桥头欢迎他们四位回国服务。由于我的兴趣在粒子物理,而张文裕先生、王承书先生和李政道、杨振宁都是往来十分密切的朋友,所以,就自然而然地向我介绍了李政道和杨振宁所做的经典工作。而且,他们给了我一份由他们两位带回来的预印本《关于弱相互作用里的宇称是否守恒的问题》。
  宇称,涉及左和右相对称的概念,一个物理体系处在左和右相对称的始态。发展或演化以后,竟然会出现左和右不相对称的末态。


《李政道传》 一段关于求知、探索与超越的传奇 在科学的浩瀚星河中,总有一些名字,如璀璨的恒星,以其独特的光芒照亮人类的认知边界。李政道,便是其中耀眼的一颗。他的人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一部关于一个年轻人如何凭借非凡的智慧、坚韧的毅力和对宇宙奥秘的执着追求,最终攀登科学高峰的动人篇章。 本书旨在深入探寻李政道博士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从他江南水乡的童年,到他远赴重洋求学的艰辛,再到他与杨振宁博士共同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如何颠覆了物理学界,直至他晚年对科学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深邃思考,全景式地展现了这位诺贝尔奖得主不平凡的一生。 第一章:梦起太湖之滨,少年心向苍穹 故事的开端,将我们带回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在苏州这片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一个名叫李政道的男孩降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他的家庭环境,以及那个动荡年代的社会背景,共同塑造了他早年对知识的渴望与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本书将细致描绘李政道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启蒙,如何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数学天赋和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那段在私塾接受传统教育,又在新式学堂汲取新知,并最终接触到现代科学思想的经历,将是勾勒他早期思想雏形的基石。尽管年代久远,但通过史料的梳理和细致的描绘,我们将努力呈现一个鲜活的少年李政道,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悄然播下科学梦想的种子。 第二章:远渡重洋,风雨兼程求索 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断了许多年轻人的学业,却也磨砺了李政道的意志。在国家危难之际,他毅然踏上了求学之路,尽管条件艰苦,但他凭借坚定的决心和卓越的学习能力,克服了重重困难。在美国的求学经历,不仅仅是知识的累积,更是思想的碰撞与升华。本书将重点描绘他如何在美国顶尖的学术机构中,与众多杰出的科学家们交流学习,如何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学视角。从芝加哥大学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他接触到了当时最前沿的物理学理论,也开始思考那些尚未被解答的重大科学问题。这段经历,将展现出他作为一名年轻学者,如何在异国他乡,以惊人的毅力和才华,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为未来的科学突破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章:智创“宇称不守恒”,改写物理学篇章 科学研究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它往往伴随着挑战、质疑,乃至彻底的颠覆。李政道博士最为人称道的贡献,无疑是他在1956年与杨振宁博士共同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本书将花费大量篇幅,详细而生动地梳理这一理论的提出过程。我们将深入探讨当时物理学界对于“宇称守恒”这一基本原理的普遍认知,以及为何李政道和杨振宁会质疑这一看似牢不可破的定律。从对实验数据的敏锐洞察,到大胆的理论构想,再到严谨的数学推导,我们将尽可能还原两位科学家在思考过程中所经历的思维火花与逻辑演进。更重要的是,本书将着重分析“宇称不守恒”理论在提出后所引发的巨大争议,以及最终得到实验验证(由吴健雄博士的实验证实)后,对整个物理学界产生的革命性影响。它不仅刷新了我们对基本粒子相互作用的理解,更催生了新的研究方向,开启了粒子物理学的新纪元。这一章节,将是对科学创新精神和突破性思维的生动注解。 第四章:诺奖荣耀与持续探索 “宇称不守恒”理论的提出,不仅为李政道博士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更在1957年,为他与杨振宁博士带来了物理学领域的最高荣誉——诺贝尔奖。本书将记录他获得诺贝尔奖时的激动与谦逊,以及这一荣誉对他个人和中国科学界产生的深远影响。然而,诺贝尔奖并非他科学探索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本书将继续追踪他在获得诺奖后的科研生涯,他并未止步于过去的辉煌,而是继续在凝聚态物理、统计力学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挑战新的科学前沿。他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将在这部分得到细致的呈现,展现他作为一名顶尖科学家,其持续的创新能力和对科学的热情。 第五章:育才兴邦,回馈桑梓 除了在科研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李政道博士还将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科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事业中。他深知,国家的未来在于科技,而科技的进步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的涌现。本书将详细记录他为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发展所做的努力,包括他提出的“CUSPEA项目”(中美物理学联合招收研究生项目),这一项目为中国培养了大量优秀的物理学人才,成为中美科技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还积极倡导建设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机构,为科学家们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他的目光,始终关注着祖国的发展,他的行动,始终致力于为科学的进步和民族的振兴贡献力量。这部分内容,将展现出他作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其宏大的格局和深沉的家国情怀。 第六章:科学精神的传承与反思 在生命的晚年,李政道博士并没有停下思考的脚步。他持续关注着科学发展的未来趋势,对人工智能、宇宙学等新兴领域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同时,他也对科学的伦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本书将呈现他晚年的一些重要观点和思想,例如他对基础研究重要性的强调,对跨学科研究的倡导,以及对科学家社会责任的呼吁。通过对他人生最后阶段的描绘,我们可以看到一位智者对科学、对人类文明的深邃洞察,以及他对科学精神传承的拳拳之心。 《李政道传》,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传记,更是对科学精神的一次深刻解读,是对求知之路的庄严致敬。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困境,只要心中怀揣着对真理的渴望,凭借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念,就一定能够突破极限,照亮前行的道路,甚至改变世界的进程。这部传记,希望能够激励更多的读者,尤其是年轻一代,勇敢地投身科学探索的伟大事业,以李政道博士为榜样,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一般的传记那样按部就班地线性讲述,而是巧妙地运用了时空交错的叙事手法,将李政道先生的人生片段,穿插在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变革之中,形成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亲眼见证了中国近现代科学发展的跌宕起伏,也感受到了科学家们肩负的家国情怀。书中对李政道先生在推动中国科学发展、培养年轻一代科学家方面所做的贡献,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这让我对他除了作为一名顶尖科学家之外,还是一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展现一个人的成就,它更是记录了一个民族在科学探索道路上的奋斗足迹,以及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

评分

从这本书中,我读到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普及,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精神力量的传递。李政道先生的人生,是智慧与勤奋的完美结合,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是对人类科学事业的无私奉献。书中那些关于他在面对学术困境时如何坚持自我,如何在重大科学突破面前保持谦逊,以及如何在名利面前坚守初心的描写,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去展现了一位科学家的内心世界,他也会有迷茫,有困惑,有喜悦,有失落,这些真实的情感流露,让这个伟大的名字变得更加亲切和 relatable。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科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做一个有追求、有担当、有情怀的人的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充满了力量,也更加坚定了自己追求梦想的决心。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以一种近乎考古的严谨态度,去还原了一个真实、完整的李政道。它没有过度神化,也没有刻意回避,而是将一位科学巨匠的成长历程,那些荣耀时刻的光芒万丈,以及背后不为人知的辛酸与挣扎,都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李政道先生如何构建自己科学思想体系的部分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一系列的科学发现,更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他思考问题的方式,他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提炼出核心问题,以及他如何巧妙地运用数学工具来验证和发展他的理论。这种对科学思维过程的细致展现,对于我这样一个非物理专业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它让我看到,科学研究不仅仅是天赋,更是方法、是逻辑、是严密的推理。这本书,让我对科学研究的本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乍一听,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扑面而来,仿佛能窥见一个时代,一个科学巨匠的奋斗轨迹。拿到手里,还没翻开,光是封面那张照片,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李政道先生,那坚毅的眼神,睿智的光芒,似乎在诉说着无数个不眠之夜,无数次在概念的迷宫中穿梭的艰辛。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带领我走进那个属于粒子物理的黄金时代,去感受那些伟大的思想是如何孕育、碰撞,最终绽放出璀璨的光芒。我渴望了解,在那些看似枯燥的公式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人性光辉,怎样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本书,对我而言,不单单是一本传记,更像是一扇窗口,让我得以一窥科学探索的深邃与伟大,也让我有机会去学习和借鉴一位杰出科学家的人生智慧与处世哲学。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不仅仅是知道李政道先生是谁,更能理解他为何成为他,以及他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科学的精神。

评分

读完这本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科学家的传记,更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生史诗。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将李政道先生从青年时代初露锋芒,到中年获得诺贝尔奖的辉煌,再到晚年依然心系科学、桃李满天下的漫长人生,描绘得淋漓尽致。书中对于他早期求学经历的描写,那种在异国他乡,克服语言、文化、经济等多重困难,却依然保持着对科学的纯粹热爱和不懈追求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还有他与杨振宁先生在物理学领域那段传奇的合作与竞争,读来既让人振奋,又引人深思。作者在叙述科学成就的同时,也花了大量的篇幅去展现李政道先生作为一个人,他的情感、他的思考、他的担当,使得这个伟大的科学家形象更加立体、更加鲜活。这本书让我明白,科学的巅峰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超乎常人的智慧,更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对真理永不枯竭的渴求。

评分

一般

评分

一般

评分

看过几部老杨的传记,老李的还是第一本。

评分

在《杨传》之后写的,呵呵,分别看看挺好的。

评分

本书对李的生平和学术介绍得很全面。其中引述了很多原始资料,一些物理问题的介绍也比较简明,可以使非专业人士获得更多的了解,说明作者花了很多功夫,非常难得。书对但关于李与杨的关系,书中对传主的倾向性过强,带有太多的感情色彩。如有的地方说李和杨的数学能力旗鼓相当,有的地方却说杨强于数学,与李可以互补,这显然前后不一致。实际上,杨在除对物理学外,对数学的影响也非常大,克雷研究所悬赏各一百万美元的七个数学问题中,有一个就与杨-米尔斯方程有密切的关系。这是李的工作所无法企及的。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可以和江才健的杨传一起对比来读。

评分

因为要写传记所以参考一下

评分

《李政道传》由李政道的好友兼助手季承先生耗费10年时间精心结撰,七删七改,还原了一个伟大学者的真实经历,特别讲述了李政道和妻子相遥、相知、相爱的故事。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旅程中,爱情始终是李政道赢得事业成功和牵福生活的源泉。

评分

李政道,1957年因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与杨振宁同获诺贝尔物理奖。同时也是新中国科技发展的积极襄赞者,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四代领导人结下了深厚友谊。《李政道传》精彩透析了李政道不凡的成功道路。浅俗曼妙地阐述了宇称不守恒定律的产生真相及其物理科学史上的重大意义。《李政道传》还从侧面反映了近年中国科学发展和教育决策的历史,全面披露了“文革”时期李政道的忧国情怀和相关高层内幕。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作者如实记述了李政道与杨振宁半个世纪学术恩怨的内幕。书中首次披露的事实,对时下学界的伦理困惑,也有着重大教育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