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像春天的燕子似的:一嘴泥,一嘴草,我和我的爱人也终于筑成了一个家。
内容简介
《为了爱的缘故: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手稿本)》是一部具有史料价值的回忆录。本书所辑存注释的四十二封书简,大部分是萧红于一九三六至一九三七年间,由日本东京寄回上海和青岛给萧军的,也有几封是她回国后,又去北京,由北京寄到上海的。作者在四十多年后,于故纸堆中发现了这批书简,将它们按年月日作了排序,加以适当的注释,是对其与女作家萧红相识、相处六年间(即上世纪30年代)一段过往心态和历史往事的追忆。
从这批书简的一枝一叶里,也可以大致理解一些这位短命作家基本思想和感情的特点,精神、肉体、生活上所遭受的种种痛苦与折磨到了如何境地。为了使这辑书简注释能够更多一些发挥它的文献参考价值,《为了爱的缘故: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手稿本)》在附录中尽可能增加了一些与萧红有关的各方面材料,由于它们也与这批书简有着一定的关联性。这对于热心研究萧红这位短命作家的作品、生平、思想、感情、生活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用处。
《为了爱的缘故: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手稿本)》分为四部分:萧红写给萧军(萧红自日本东京寄上海、青岛的35封和自北京寄上海写给萧军的7封书信手稿及注释)、海外的悲悼(萧红所写悼念鲁迅先生逝世的书信文章)、萧军写给萧红(萧军自上海寄北京写给萧红的4封书信手稿、注释及诗文)、附录(九篇与女作家萧红有关的各方面材料)。
作者简介
萧军(1907-1988),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刘鸿霖,祖籍辽宁义县沈家台镇下碾盘村(现属凌海市)。
他五岁进村学,受私塾启蒙;十八岁入伍当骑兵;后考入“东北陆军讲武堂炮兵科”学习军事。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萧军拟组织抗日义勇军,因事机不密险遭不测,事败后潜入哈尔滨,易姓更名,鬻文为生,开始文笔生涯……在此期间结识了大批革命志士,遭伪满通缉而逋迁关内。其成名作《八月的乡村》出版后,被誉为“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文学上的一面旗帜”,鲁迅先生称它“是一部很好的书”。历时十余载写就的长篇巨著《第三代》(上下卷,即《过去的年代》)被视为他的代表作。
他是一位多产而极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无不涉猎,仅古体诗留存下来的就近千余首。在极度困难的境况下,他也不曾放弃自己的信念——为了祖国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翻身和一个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的实现,倾尽毕生的心血。
他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承上启下者,一位“有民族气节的革命作家”。
萧军晚年所写的《鲁迅先生给萧军萧红信简注释录》和《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开创书信注释新时期文学的先河,受到学术界好评与关注。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萧红《生死场》)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鲁迅
这本(萧红《生死场》)不但写出了愚夫愚妇的悲欢苦恼,而且写出了蓝空下的血迹模糊的大地和流在那模糊的血土上的铁一样重的战斗意志的书,却是出自一个青年女性的手笔。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女性的纤细的感觉,也看到了非女性的雄迈的胸境。
——胡风
要点不在(萧红)《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茅盾
张爱玲下来就是萧红的文章好,《生死场》、《呼兰河传》真是好得不得了。
——夏志清
当许多民国时代的作品,因受时间限制而遭受读者唾弃时,萧红的力作将因它们历久常新的内容及文采,终究会使她跻身于中国文坛巨匠之林。
——葛浩文
目录
萧红写给萧军
第一封信 (一九三六年七月十八日船上)
上海距日本的路程不算太远,生活费用比上海也贵不了多少;那里环境比较安静,既可以休养,又可以专心读书、写作;同时也可以学学日文。
第二封信 (一九三六年七月二十一日东京)
我们彼此对各自的体性“相知之深”,生活在一起并没什么“矜持”的习惯。
第三封信 (一九三六年七月二十六日东京)
回忆我们将到上海时,虽然人地生疏,语言不通,但是还有我们两人在一道,同时鲁迅先生几乎每隔一天就要写给我们一封信,在精神上是并不寂寞的。
第四封信 (一九三六年八月十四日东京)
后来我就把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规律化起来:一、早晨六时以前必须起床。二、沿跑道跑步三圈。三、一小时运动后,漱洗,休息,吃早点。四、八时半或九时开始写作。
第五封信 (一九三六年八月十七日东京)
我总愿意说一些愉快的事情去影响她,用以冲淡她那种容易感到孤独和寂寞的心情,所以总是说这样好,那样好……免得她大惊小怪,神经过敏,浪费精力来关心我!
第六封信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十二日东京)
我们这虽然也算是夫妻之间的“情书”,但却看不出有多少地方谈到“情”、谈到“爱”!或者谈到彼此“想念之情”,更多的谈的却只是事务和工作。
第七封信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十七日东京)
这也就是当时我们的关系和实情。又如两个刺猬在一起,太靠近了,就要彼此刺得发痛;远了又感到孤单。这也是我们当时的关系和实情。
第八封信 (一九三六年八月三十日东京)
她是以自己的生命来对待自己的工作的,这也就是很快地熄灭了她的生命之火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九封信 (一九三六年八月三十一日东京)
我估计自己当时不会“漠然视之”,可能马上就写了复信表示祝贺和鼓励!她是需要鼓励的。同时也会对她提出“警告”,当心身体所能容许的限度,免得再故病复发。
第十封信 (一九三六年九月二日东京)
在我的意念中,过早地睡觉是一种时间的“浪费”!我是很珍惜夜深人寂那一段时间的。
第十一封信 (一九三六年九月四日东京)
从这封信中可以看出,由于肚痛好了,写作胜利地完成了,所以她就感到了宁静和“快活”了。
第十二封信 (一九三六年九月六日东京)
她是有矛盾的,但为了自尊,还是隐忍地要坚持原来的计划——住一年,因此我也不便勉强她回来。
第十三封信 (一九三六年九月九日东京)
一件作品如此,一个作家也如此,只要人民需要他,他就要被批准,任何排斥,掩没,或假装他不存在的办法…一也是无用的。
第十四封信 (一九三六年九月十日东京)
这就是她的脾气,一切事常喜欢从兴趣出发,缺乏一种持久的意志。
第十五封信 (一九三六年九月十二日东京)
一个人的心情一坏下来,对于任何事物全会厌烦的,更何况从事所谓“文学写作”?
……
萧军写给萧红
附
编后赘语
精彩书摘
第九封信东京——青岛
均:
不得了了!已经打破了纪录,今已超出了十页稿纸。我感到了大欢喜。但,正在我(写)这信,外边是大风雨,电灯已经忽明忽灭了几次。我来了一个奇怪的幻想,是不是会地震呢?三万字已经有了二十六页了。不会震掉吧!这真是幼稚的思想。但,说真话,心上总有点不平静,也许是因为“你”不在旁边?
电灯又灭了一次。外面的雷声好像劈裂着什么似的!……我立刻想起了一个新的题材。
从前我对着这雷声,并没有什么感觉,现在不然了,它们都会随时波动着我的灵魂。
灵魂太细微的人同时也一定渺小,所以我并不崇敬我自己。我崇敬粗大的、宽宏的.!……
我的表已经十点一刻了,不知你那里是不是也有大风雨?
电灯又灭了一次。
只得问一声晚安放下笔了。
吟
八月卅一日夜
注释
在这封信的前面,应该还有一封信,因为这里剩下一只空封简,背面30/8平031/8复的记号,这可能是八月三十日到的信,八月三十一日我就作“复”了。这封信本身却不见了,邮票也不知被什么人剪去了。我发现有一些邮票大部分是被剪去了的,这是淡红色,标着“叁钱”的日本邮票。她又兴奋起来了,因为当天写作量竟超过了十页稿纸,每页以四百字计算,这大概已经接近了五千字,这对于她的写作能力和平常写作习惯来说,确是创造了一个“新纪录”。我估计自己当时不会“漠然视之”,可能马上就写了复信表示祝贺和鼓励!她是需要鼓励的。同时也会对她提出“警告”,当心身体所能容许的限度,免得再故病复发。
我的写作习惯和她是不相同的,我可以像办“公事”那样来写作。就是说,在一定的时间开始,譬如:上午九时至十二时,下午三时至六时,夜间九时至十二时……稿纸的定量大约是五至六页(每页四百字,约两干字左右),到时就置笔不写了,事后也不再继续想写作的任何问题,该吃饭就吃饭,该睡觉就睡觉,该干别的什么事就干什么事……完全可以把“写作问题”抛到头脑以外去,使它不干扰我其他的任何日程。无论在任何场合和情况下,如果我真的要写作,马上就可以写作下去,一般的来说外来的事物和环境也很少能够干扰到我的写作进程。例如我的《羊》,那个短篇小说,因为在家热而又暗,吵而又杂……实在无法工作下去了,我就躲到“法国公园”(当时名称,吕班路附近)里去,扯了一张单人椅子到一处树林深处人不容易走到的地方,一只手擎着一叠稿纸放在叠起来一条腿的膝头上,就是如此开始写起来,也是如此终结的。
我从来不等待“灵感”来工作的,只要一坐到桌子旁边,拿起笔来就可以开始写作,除非特殊情况,我是很少有什么“灵感焕发”……写作到“废寝忘餐”以至“病倒了”那样地步的。
我自以为是一个正常的人,无论精神和身体全是正常的,思想和感情也是正常的。我很难于被任何喜悦的事情激动起来,也很少被任何悲哀的事情痛苦或消沉到站不起来的地步,但却很难于控制自己的愤怒的感情。当愤怒起来我是完全可以忘掉自己存在的,也不计及到任何后果——这可能就是我平生的“弱点”,也可能是我自己所谓“正常”状态中不正常的地方。我懂得自己这弱点,因此就常常有意识地控制着自己这种感情,有时控制到残酷甚至在肉体上来虐待自己的程度。——这只有我自己知道这是如何苦恼、痛苦的事!
记得一九三七年她由日本回到上海,我们住在吕班路二五六弄一处由俄国人经营的家庭公寓里,她一时写不出文章来,而我还是照常写作着,这使她“生气”了,就把我光着背脊戴着一顶小压发帽的背影用炭条速写下来,据她说这是对我一种嫉妒的“报复”!这速写竟还被我保存下来,画得确属不坏,线条简单、粗犷而有力,特征抓得也很鲜明。她绘画的才能是很高的,可惜没把它认真发挥出来。
……
前言/序言
《为了爱的缘故: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手稿本)》 一、 缘起与珍藏 《为了爱的缘故: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手稿本)》并非一本寻常的书籍,它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一份凝结着岁月痕迹与情感温度的史料。其核心价值在于其“手稿本”的身份——它并非由他人整理、编纂、印刷的二次创作,而是直接呈现了萧红最为真挚、未经修饰的文字记录。这份手稿,如同穿越时空的信使,将一个伟大灵魂最私密的心声、最生动的瞬间,毫无保留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本书的诞生,源于对萧红这位传奇女性文学地位的深切认识,以及对她笔下那些触动人心的文字背后,隐藏的真实情感世界的渴望。萧红,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绕不开的一位重要作家,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生命力、深刻的人文关怀以及对女性命运的细腻描摹而广受赞誉。然而,关于她的个人生活、她的情感世界,尤其是那些未曾公诸于世的个人信件,一直是学术界和读者关注的焦点。这些信件,往往比公开发表的任何文字更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面貌,更能揭示其创作的源动力和情感的脉络。《为了爱的缘故》正是这样一份努力,它试图通过辑存和注释萧红的书信手稿,构建一个更立体、更鲜活的萧红形象,让读者得以窥见她文学创作之外,那更为复杂而动人的灵魂。 “手稿本”的意义在于其无可复制的原始性。它不仅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书写者当时的心绪、状态、甚至笔触的直接体现。泛黄的纸页,墨迹的深浅,笔画的顿挫,都可能承载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一个未竟的情愫,或是一次深刻的思考。这份手稿,是萧红留给世人最直接的“自述”,它绕过了任何中间环节,直接抵达了她内心的最深处。因此,对这份手稿的辑存和注释,就成了一项至关重要的学术和文化工作。它要求我们以最严谨的态度,去对待这份凝聚了生命温度的珍贵史料,去辨识、去解读、去还原,让那些沉寂的文字重新焕发生机,成为我们理解萧红和她所处时代的重要窗口。 二、 辑存的价值:未竟的生命与流动的思绪 “辑存”二字,意味着一种搜集、整理、汇聚的行动。在《为了爱的缘故》中,“辑存”的对象是萧红的书信手稿。这意味着,本书并非按照某一特定主题或时间线进行编排,而是尽可能地将散落在各处、属于萧红的、带有她个人印记的信件手稿汇集起来。这种辑存方式,本身就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它弥补了资料的零散性。萧红的一生,足迹遍布各地,她与各方人士的联系从未间断。她的信件,可能分散在不同的档案馆、私人收藏家手中,甚至可能隐藏在某些故纸堆中。通过辑存,这些分散的珍贵资料得以汇聚,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便于研究者和读者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研究。这种汇聚,如同将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展现出完整的项链之美,也揭示了更为宏观的图景。 其次,辑存的内容反映了萧红生命流动的真实状态。书信,尤其是手写书信,具有极强的即时性和情感性。它们记录了萧红在不同时期、不同境遇下的所思所想,所感所遇。这些信件,可能是她对亲人朋友的问候,可能是她对创作的烦恼与喜悦,可能是她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与思考,也可能是她对个人情感的倾诉与挣扎。通过辑存这些不同时期的信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她思想的演变,情感的起伏,以及生命轨迹的真实流淌。这些原始的文字,没有经过后期的润色和修改,因此更能捕捉到她最真实的情感和最敏锐的感受。 再者,辑存的内容为解读萧红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线索。萧红的作品,总是与她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紧密相连。她的笔下人物的悲欢离合,她对爱情、亲情、友情、乡情的描绘,往往都可以在她的书信中找到呼应和佐证。例如,她对某个社会事件的看法,对某个人物的评价,都可能直接影响到她作品的创作方向和人物塑造。通过辑存书信,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她创作的动机,更准确地把握她作品的思想内涵,从而对她的文学成就做出更深刻的评价。 《为了爱的缘故》的“辑存”,是对萧红生命片段的一次重要汇聚。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收集信件,更是一种对一个鲜活个体生命痕迹的尊重和珍视。这些汇聚起来的文字,是萧红不曾完全公开的“独白”,是她与世界沟通的最直接方式,也是理解她内心世界的一把关键钥匙。 三、 注释的意义:还原历史与照亮过往 “注释”是《为了爱的缘故》一书的核心学术价值所在。手稿本的原始性固然可贵,但如果仅仅是呈现原貌,对于不熟悉那个时代背景、不了解信件中的人物关系、不清楚信件背后事件的读者而言,可能会存在阅读上的障碍。注释的出现,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它充当了连接过去与现在、复杂信息与清晰理解的桥梁。 首先,注释是还原历史语境的基石。萧红生活在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她的通信对象、提及的人物、发生的事件,都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例如,提到某个社会运动,某个文学团体,某个历史事件,都需要注释来解释其含义,说明其发生的时间、地点、影响,以及萧红与此的关系。没有注释,读者可能无法理解信件中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也无法理解萧红的思想是如何在这种环境中孕育和形成的。 其次,注释是对信件中人物关系的梳理与辨析。萧红一生中交往的人物众多,有作家、朋友、家人、恋人。信件中对这些人物的称呼、提及,往往蕴含着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注释的任务,就是通过考证史料,辨明这些人物的身份、关系,解释信件中关于他们的具体指代,甚至揭示一些不为人知的交往内幕。这种梳理,对于理解萧红的情感世界,以及她的人际交往方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再者,注释是对信件中隐晦信息的解读与阐释。书信作为一种私密的交流方式,往往会使用一些约定俗成的暗语、戏谑的称谓,或者由于篇幅限制而省略部分信息。注释的作用,就是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解读这些隐晦的信息,揭示信件背后可能存在的更深层含义。例如,一句看似平常的问候,在注释的帮助下,可能指向了当时一个重要的文学动态;一个简单的抱怨,可能影射了当时某个社会问题的严重性。 此外,注释还可能涉及对信件语言风格、用词习惯的分析。萧红的语言极具特色,她的口语化表达、地方方言的运用,甚至一些不规范的写法,都构成了她独特的语言风格。注释可以帮助读者理解这些语言特点,体会其生动性和地方色彩,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萧红的文学魅力。 《为了爱的缘故》的“注释”,是对萧红书信手稿的“二次创作”,但这种创作并非为了改变或解读,而是为了“呈现”和“解释”。注释的工作,需要研究者具备深厚的史学功底、文学素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它要求研究者不仅要熟悉萧红的生平、作品,还要广泛涉猎当时的社会史、文化史、文学史,才能为读者提供准确、可靠、有价值的解读。通过这些注释,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手稿,得以被广大读者所理解和接受,从而真正发挥其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四、 “为了爱的缘故”:情感的驱动与生命的回响 书名《为了爱的缘故》,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情感的张力。这个标题,不仅是对萧红一生情感写照的概括,也点明了她生命中最核心的驱动力之一。书信,作为一种情感的载体,承载着写信人最真挚的情感。而“爱”,作为一种最普遍、最深刻的情感,无疑在萧红的生活和创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爱”,在萧红的书信中,可能体现在多个层面。 a. 对爱情的追寻与表达: 萧红的情感世界,无疑是她生命中最炽热的部分之一。她的爱情,充满了曲折与坎坷,但也充满了真挚与执着。《为了爱的缘故》中的书信,很可能记录了她与不同伴侣的情感交流,那些深情的告白,那些思念的煎熬,那些为了爱而做出的牺牲与选择,都可能在这字里行间得到体现。通过这些书信,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她对于爱情的理解,以及她如何在现实的羁绊中,依然坚持内心的情感追求。 b. 对亲情的依恋与眷顾: 尽管身处异乡,漂泊不定,但萧红对家人的情感依然深厚。她的信件中,可能饱含着对父母、兄弟姐妹的思念,对家庭的眷恋。这种亲情的羁绊,也是她生命中重要的支撑和慰藉。注释部分,将有助于辨识信件中提及的亲人,理解她对亲情的表达方式。 c. 对友情的珍视与维系: 萧红一生中结交了众多文学界和生活中的好友。她与鲁迅、端木蕻良、等等众多文坛巨匠的交往,都可能在书信中有所体现。这些书信,不仅是友谊的见证,更是他们在那个特殊时代,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的史料。通过这些信件,我们可以看到萧红作为一位朋友,她的真诚、她的仗义、她的幽默。 d. 对人与自然、对生命的博爱: 萧红的作品,总是充满了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风光的赞美。这种广博的爱,也可能在她的书信中有所流露。她可能通过信件,与他人分享她对生活的感悟,对自然的赞叹,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这种博爱精神,是她作为一位伟大作家的重要品质。 《为了爱的缘故》一书,正是试图通过辑存和注释萧红的书信手稿,来呈现她一生中,那些“为了爱的缘故”所付出的努力、所经历的情感、所做出的选择。这些书信,是她生命最真实的写照,是她情感最直接的流露。通过阅读这些手稿,并辅以细致的注释,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萧红的生命轨迹,她的文学成就,以及她那颗炽热而又敏感的心。这份辑存注释录,是对萧红生命最深情的致敬,也是对她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的珍视与传承。它不仅仅是一份史料,更是一份情感的连接,一份跨越时空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