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历史

清朝大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孟森 著
图书标签:
  • 清朝史
  • 历史
  • 王朝
  • 政治
  • 文化
  • 社会
  • 民族
  • 改革
  • 晚清
  • 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京华出版社
ISBN:9787550201392
版次:1
商品编码:1054064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清朝大历史》现在书店里有三类历史书:一是历史学的研究专著;二是历史演义、历史小说;三是大众历史。历史研究著作属于小众历史,阅读面很小,但是它很科学。历史小说是娱乐化的产物,有些历史的影子,但虚构成分太重,不能当历史来看。大众历史比较客观、通俗地向读者介绍历史,如《清朝大历史》一书,写出了作者心中的真实历史,兼顾了学术和通俗两方面,在清史研究方面有很高地位。它既有一定的可读性又比较符合历史原貌,其中还融入了作者对历史、政治、权谋、人生的独特感悟。
   ——王立群

内容简介

《清朝大历史》是孟森先生清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同时也是有关清史问题研究的代表性作品和奠基之作。孟森先生利用《清实录》和《清史稿》,又兼采清廷档册及《朝鲜李朝实录》等鲜为人用的史料,揭示剖析了清代历史的诸多核心问题,对清朝二百多年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了全面的述评。全书结构严谨,评论精当,用词古雅,引文考究,是研习清史者之入门必读书。

作者简介

孟森,字莼孙,笔名心史,号阳湖孑遗。江苏武进人,明清史学大师。早年毕业于江阴南菁书院,嗣留学于日本东京法政大学。归国后,入郑孝胥广西兵备道幕府。后又出任《东方杂志》主编。1913年1月,当选国会众议员,7月又被选为宪法起草委员。翌年11月,国会解散,逐渐淡出政坛,专心明清史研究。1929年,受聘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系副教授。1931年,受聘国立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一生著述甚丰,主要有:《清初三大疑案考实》、《心史丛刊》、《明元清系通纪》、《明清史讲义》等。

精彩书评

  现在书店里有三类历史书:一是历史学的研究专著;二是历史演义、历史小说;三是大众历史。历史研究著作属于小众历史,阅读面很小,但是它很科学。历史小说是娱乐化的产物,有些历史的影子,但虚构成分太重,不能当历史来看。大众历史比较客观、通俗地向读者介绍历史,如《清朝大历史》一书,写出了作者心中的真实历史,兼顾了学术和通俗两方面,在清史研究方面有很高地位。它既有一定的可读性又比较符合历史原貌,其中还融入了作者对历史、政治、权谋、人生的独特感悟。
  ——王立群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太祖三代:开国
第一节 马背民族的崛起/4
第二节 太祖努尔哈赤的“七大恨”/8
第三节 壮志未酬的太宗皇太极/13
第四节 父辈辉煌下的世祖顺治/17
第五节 八旗制度应运而生/36

第二章 康熙大帝:巩固国基
第一节 十四岁少年的政治手腕/55
第二节 三藩之乱/60
第三节 康熙妙取台湾省/71
第四节 治民先要治河/76
第五节 蒙古的绥服政策/79
第六节 清军进藏/84
第七节 留头还是留发/89
第八节 振兴文教/97
第九节 千古一帝的瑕疵/99

第三章 雍正乾隆:全盛
第一节 世宗雍正初政/117
第二节 雍正朝的制度革新/121
第三节 收复青海、喀木/135
第四节 再定西藏/141
第五节 力取北疆准噶尔/143
第六节 平定南疆大小和卓叛乱/155
第七节 雍正登基的血色权谋/170
第八节 雍乾时期的儒学/180

第四章 嘉庆道光:守文
第一节 乾隆禅位的真实原因/191
第二节 祸起三省苗/202
第三节 南方白莲教起义/215
第四节 东南海患/226
第五节 京畿天理教叛乱/232
第六节 道光年间的改革/238
第七节 鸦片战争/255
第八节 鸦片战争前后/275

第五章 咸丰同治:转危为安
第一节 太平天国(上)/290
第二节 太平天国(中)/299
第三节 太平天国(下)/305
第四节 太平军与清朝的兴衰/315
第五节 捻军起义/320
第六节 回部纷争再起/325

精彩书摘

自太祖以前,可纪之事,较前代帝王开国以前之祖宗功德可为独多。 余别作《明元清系通纪》,成专书数十册,今不复复述,述之自太祖始。 太祖自二十五岁以前,景祖、显祖皆在,在父祖重荫之下,无事可纪。《 实录》载其不得于继母等事,与创业无关,亦不述。景、显二祖,本导明 总兵李成梁图其同族建州右卫酋王杲、阿台父子,而为成梁军中所骈杀。 明人谓太祖以夷目余孽,俘虏孤童,给役李成梁家,成梁抚之有恩,故与 李氏有香火情。以今考之,不为无因,而亦不能尽确。如谓太祖为四岁孤 童,有弟舒尔哈亦更幼,皆由成梁长养,此则不确。二祖死后,太祖即与 尼堪外兰寻仇,年岁相合,断不能于二祖既死,再由成梁抚之二十年,然 后长大称兵。成梁之诛阿台,在万历十一年,与《清实录》相合。不数年 间,明已假借太祖,官以都督,宠之以龙虎将军,亦与《清实录》略同。 而《明实录》皆有年岁可纪。故四岁孤童受抚于李成梁之说,实出附会。 唯太祖始起,正为成梁衰暮之年,以敷衍悍酋,期保威名,以全晚节,但 得太祖表示效顺,即保奏给官,甚且弃地以饵之,为廷臣宋一韩等所纠, 按臣熊廷弼所勘,俱见《实录》及诸臣章疏。又舒尔哈亦之女,有为成梁 予如柏妾者,太祖之求媚于成梁,自亦无所不至。皆见《明实录》。 当万历四十六年以前,太祖虽已极狡展,然朝有严命,即阳示觳觫遵 守,中朝犹视为属夷首鼠常态。虽朝鲜来报建酋已立国僭号,亦不欲先诘 ,以为小丑戏侮,见怪不怪,可以了事。太祖亦倏进倏退,可伸可屈,深 中明季苟且之隙。僭号在万历四十四年丙辰,至四十六年戊午四月十三日 壬寅,以七大恨告天。(七大恨原文今不见,并非《实录》所载之文。今 北京大学史料室存有天聪四年正月日印刷黄榜,为再度入关复述戊午七恨 之文,事实颇有不同,当尚是戊午原状。事隔十三年,对明之心理尚未变 ,且明边内外耳目相接,所需此榜文之效用,尚未悟其无谓,故有复述榜 发之举。可信其正是原文;纵有改窜,必最相近。《实录》之始修,已在 天聪九年,时已觉榜示七恨之徒扬己丑,特史中不能不存一告天事实,乃 改窜以录之。故有《实录》以后,即是改本。余别有文考之,于此不复述 。)袭破抚顺,守将游击李永芳叛降。继又破清河。于是为公然犯顺,对 明称兵之始。 明年,万历四十七年,即太祖称天命之四年,明发大军分四路讨建州 ,用杨镐为经略。镐固承平时科目庸材,李成梁已前死,镐等方倚李氏余 威以自壮,固为敌人所嗤。命将调发,期日道路,尽泄于敌,太祖得设伏 以待,尽覆其师。师号称四十余万,并调朝鲜兵为助。明四路将帅,忠勇 骁健者皆殉,刘蜒、杜松,世尤惜之,坐为经略非人所误。独李如桢迟迟 不进,闻败,全师而还。镐之私李,李之通敌,益为世口实,是败也,天 下震动,明乃用前巡按熊廷弼代镐,太祖遂敛兵不动,间以零骑掠边,如 向来之草窃故技。廷弼方规画大举,事未集而中朝群议其老师怯战,排击 之使去。廷弼身捍大敌,相持年余,朝廷不以未有丧失为功,而以不急挞 伐为罪,于廷弼所图制胜方略,亦漠然不知且不问,以袁应泰代之。太祖 知新经略易与,又大入边。天启元年(天命六年)三月十三日取‘沈阳, 二十一日即取辽阳。袁应泰自焚死。中朝又大震,复起熊廷弼而斥前之攻 廷弼者。而太祖则已由故居赫图阿喇移辽阳,谓之迁都,一改其寇钞出入 ,饱即扬去之故态矣。P8-9

前言/序言

  前 言
  清未有史也,而有《史稿》,《史稿》为辛亥革命后政府所修。若以革命为易代之限,则《清史稿》与史有同等效力。然革命后同为民国,而政府之递嬗,意义有不尽同。故前一期政府之所修,又为后一期政府之所暂禁。今犹在审查中,卒蒙弛禁与否也不可知。要之,吾辈今日之讲清史,犹未能认《清史稿》为勒定之正史也。则于史学上,无一定之史书可作根据。但论史之原理,一朝之经过,是否有为修正史之价值?能统一国土,能治理人民,能行使政权,能绵历年岁,则能占一朝正史之位置,意义全矣。政府之意,亦非谓清不当有史,但未认《清史稿》即为《清史》。然则于清一代史料之正确者,悬设一正史之位置处之,史料极富。《清史稿》为排比已有具体之一大件,亦应在悬设正史之位置中,参加史料之一席。真正史料,皆出于史中某一朝之本身所构成, 闻野记,间资参考,非作史之所应专据也。
  清之于史,自代明以来,未尝一日不践有史之系统。中国史之系统,乃国家将行一事,其动机已入史,决不待事成之后,乃由史家描写之。描写已成之事,任何公正之人必有主观,若在发动之初,由需要而动议,由动议而取决,由取决而施行,历史上有此一事,其甫动至确定,一一留其蜕化之痕迹,则虽欲不公正而不能遇事捏造,除故意作伪之别有关系者外,国事之现象,如摄影之留真,妍媸不能自掩也。有史之组织,清代明时未尝间断,故有史之
  系统未尝差池。民国代清,独未尝留意此事,及今而始议保管档案。保管档案,乃抱残守缺之事,非生枝发叶,移步换形,而皆使之莫可逃遁之事也。中国有史之系统,严正完美,实超乎万国之上。由科钞而史书,由史书而日录,而起居注,而丝纶簿,清代又有军机处档。具此底本,再加种种之纂修,《实录》又为其扼要,分之而为本纪,为列传,为方略,为各志各表,史已大备。易代后就而裁定,其为史馆自定者无几矣。《清史稿》即就此取材,故大致当作《清史》规范。而其原件之存在,因印刷之发达,流布尤多。故以此大宗史料归纳之为《清史》。而此《清史》之在史学上位置,必成正史,则无可纠驳矣。
  近日浅学之士,承革命时期之态度,对清或作仇敌之词。既认为仇敌,即无代为修史之任务。若已认为应代修史,即认为现代所继承之前代,尊重现代,必并不厌薄于所继承之代,而后觉承统之有自。清一代文治武功,幅员人才,皆有可观。明初代元,以胡俗为厌,天下既定,即表章元世祖之治,惜其子孙不能遵守。后代于前代,评量政治之得失,以为法戒,乃所以为史学。故史学上之清史,自当占中国累朝史中较盛之一朝,不应故为贬抑,自失学者态度。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部假定名称为《清朝大历史》的书籍,但内容完全不涉及清朝历史的、详细且自然的图书简介。 --- 《寰宇文明变迁录:从新石器曙光到数字浪潮的全球史诗》 一部横跨数万年、串联五大洲的宏伟叙事,深度剖析人类社会结构、技术革新与文化冲突的驱动力。 图书简介: 人类文明的进程,绝非孤立的断点拼接,而是一张由无数细密丝线交织而成的巨大挂毯。我们习惯于将历史划分为线性的朝代更迭,却往往忽略了在同一时间轴上,地球另一端的社会正经历着怎样的深刻变革。本书《寰宇文明变迁录》正是试图打破这种线性桎梏,以一种宏观的、比较的、动态的视角,重构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人类发展史。 本书的起点,并非任何单一帝国的兴衰,而是数万年前非洲大陆上智人走出摇篮的那一刻。我们从旧石器时代的工具演进切入,探讨气候变化如何塑造了早期人类的迁徙路径与认知结构。随后,焦点转向人类历史上最关键的转折点之一:新石器革命。我们不只聚焦于两河流域的灌溉系统,而是将目光投向中国仰韶文化的彩陶艺术、中美洲的玉米驯化以及太平洋岛屿上的航海技术,对比不同地理环境下,农业的诞生如何引发了定居、剩余产品、社会分化以及早期神权政治的萌芽。 进入青铜时代,本书不再局限于地中海周边的米诺斯文明或美索不达米亚,而是深入考察了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明的城市规划(其复杂程度在当时无出其右),以及南美安第斯山脉查文文化对宇宙观的构建。我们探讨了金属冶炼技术的传播与区域权力结构的关系,展示了技术扩散如何成为文明间早期互动的关键载体。 古典时代的交错辉映:哲学、帝国与信仰的全球性碰撞 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公元前500年至公元500年间,被誉为古典文明的“轴心时代”。然而,我们的考察范围远超希腊城邦的民主试验或罗马帝国的军事扩张。 我们细致描绘了孔子与墨家学说的产生背景,探究了其对早期中国官僚体制思想的奠基作用。与此同时,古印度奥义书的哲学思辨如何在种姓制度的框架下寻求个体解脱与宇宙真理。在西方,我们对比了苏格拉底的理性精神与北欧日耳曼部落的口头史诗传统,试图理解不同地域对“正义”与“秩序”的理解差异。 重点章节深入分析了丝绸之路的早期形态,将其视为一个全球性的信息与物种交换网络,而非单纯的贸易通道。商品流动背后的思想和瘟疫(如安东尼瘟疫)的传播,如何同步地削弱了远隔千里的帝国基础,为下一轮变革铺平道路。 中世纪的区域重塑与全球性联系的增强 进入中世纪,许多历史叙事倾向于“黑暗时代”的描述。然而,《寰宇文明变迁录》强调的是“区域性繁荣”。 我们详尽考察了伊斯兰黄金时代在巴格达和科尔多瓦的学术成就,特别是他们如何保存并发展了希腊科学,以及其在代数、医学和天文领域的突破。与此同时,本书对比了拜占庭帝国对古典遗产的固守,以及玛雅文明在中美洲雨林中建立的复杂天文历法系统。 本书特别关注东南亚和东非的海洋贸易网络。从斯瓦希里海岸的奴隶贸易与香料交换,到湄公河三角洲的佛教艺术传播,我们揭示了海洋连接性在塑造区域权力平衡中的核心地位,即便在欧洲相对孤立的时期,全球的物质循环从未停止。 技术革命与大航海时代的双重引擎 从15世纪开始,人类社会进入了加速演变阶段。本书对此的分析是双轨并行的: 一、技术驱动的社会重构: 重点分析了中国活字印刷术(毕昇)与欧洲古腾堡印刷术在知识普及上的异同,以及这如何影响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思想基础。同时,我们深入研究了风车、水车、以及早期火药技术在欧亚大陆不同应用方式对军事和社会动员能力的影响。 二、地理的重塑与物种交换: 哥伦布的航行被视为全球生态史的一次剧变。我们不仅记录了地理大发现,更侧重于“哥伦布大交换”的长期生态后果——从美洲的马铃薯和玉米如何改变了非洲和亚洲的农业人口承载力,到旧世界的病菌如何对新大陆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探讨了这种不平衡的交流如何奠定了现代世界经济体系的基础。 近代的转型与全球体系的形成 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被视为人类文明的又一次奇点。本书将工业化置于全球原料供应和市场需求的宏大背景下审视。 我们比较了英国煤炭蒸汽机的崛起与印度棉纺织业的衰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了日本明治维新如何通过对西方技术的选择性吸收,实现快速的国家整合;并探讨了在这一时期,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如何受到全球自由贸易理念的影响,但又受制于既有的种植园经济结构。 当代挑战与未来的视野 在收尾部分,本书探讨了20世纪至今的两次世界大战、冷战格局以及全球化加速带来的结构性变化。我们不再强调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聚焦于能源结构转型、信息技术革命(半导体与互联网的诞生)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了国家主权、个人生活乃至文化认同。 《寰宇文明变迁录》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理解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复杂世界的真正起源——它不是单一民族或帝国的遗产,而是数万年来,无数文明在技术、地理、思想的张力下,共同雕刻出的宏伟史诗。阅读此书,将使人获得一种超越地域偏见的、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眼光”。 --- 核心阅读价值: 多中心叙事: 彻底打破欧洲中心论,将非洲、美洲、澳洲的古代史与欧亚大陆并置比较。 技术与社会耦合: 深度解析关键技术(如灌溉、冶金、印刷术、蒸汽机)在不同社会中的适应与异化。 生态史观: 将气候、物种、疾病视为历史的强大驱动力,而非被动的背景板。 适合读者: 历史爱好者、跨学科研究者、关注全球化挑战的政策制定者,以及所有渴望超越传统历史框架、理解人类共同命运的求知者。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那就是“苍凉的史诗感”。作者在文字中流淌出一种对逝去时代的深切缅怀与叹息,但这种叹息绝非无病呻吟,而是建立在对历史规律深刻洞察的基础之上。他笔下的时代充满了壮阔的悲剧色彩,那些试图力挽狂澜的努力,在历史的洪流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却又如此动人心魄。这种情感的张力,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沉浸感。它不仅是关于“过去”的记录,更像是一面映照“现在”与“未来”的镜子。它促使读者去思考:在任何一个看似无可挽回的巨大变革期,个人的能动性究竟能发挥多大的作用?这种对人与命运关系的哲学性探讨,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一般的历史著作范畴。

评分

这部作品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那近乎电影镜头的叙事手法。它没有被沉重的史实压垮,反而用一种非常现代、甚至带有一丝宿命感的笔调,将宏大的历史背景转化为一系列鲜活的场景和人物群像。我特别喜欢它处理细节的方式,比如对某一重大事件发生前夕,宫廷内一次不起眼的宴会、一次无足轻重的交谈的描写,那些细微的互动往往预示着巨大的风暴将至。这种“见微知著”的能力,让冰冷的历史时间线立刻变得有温度、有悬念。看完后,我脑海中构建的那个时代的画面感极强,人物的性格特征鲜明得仿佛昨天才见过。它成功地将历史的“大叙事”巧妙地融入到了无数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之中,阅读体验极佳,完全没有拖沓感。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在史料的运用上达到了一个惊人的高度,那种扎实感不是一般的历史普及读物能比拟的。我关注到作者引用的那些一手资料,很多都是我以前从未在其他通俗读物中见过的,这极大地增强了叙事的可靠性和厚重感。它不满足于讲述“发生了什么”,更深层次地探究了“为什么会这样”,对宏观的社会结构变迁与微观的个体选择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比如,他对某一时期财政制度改革失败原因的归纳,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分析,清晰地指出了体制僵化与思想保守如何共同构筑了前进的壁垒。整个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严谨的学术对话,但又不失流畅的文笔,读起来非常过瘾,让人忍不住想停下来查阅更多相关文献,去验证和深化自己脑海中的历史图景。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相当独特,它避开了传统史学惯常聚焦的帝王将相的正面战场,而是将大量的笔墨倾注在了社会基层和地方精英阶层的生活变迁之上。作者似乎对普通士绅、乡绅阶层在时代剧变面前的挣扎与适应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人士命运的交叉描写,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复杂的社会全景图,而不是以往那种自上而下的单一叙事。这种“从下往上”的视角,极大地补充了我以往认知中的盲点,让我理解到,历史的惯性是如何在无数个微小的抵抗与妥协中被塑造的。它的观点往往非常锐利,敢于挑战一些根深蒂固的传统认知,读起来让人耳目一新,甚至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完全领会其中深意。

评分

天呐,最近读完的这本《王朝的黄昏》真是让人欲罢不能!作者的笔力简直太强了,把那个时代那种步履蹒跚、挣扎求存的氛围刻画得入木三分。我尤其欣赏他对权力更迭、内部纷争的细致描摹。感觉那些王公大臣、士大夫阶层的心思,那些错综复杂的利益链条,都被他抽丝剥茧地摊在了我们面前。读的时候,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的陈旧气息,能感受到那些历史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无奈。书里对几次关键转折点的叙述,尤其精彩,逻辑严密,论证有力,完全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年代流水账,而是充满了历史的张力和人性的深度。读完之后,我对那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些冰冷的口号和事件堆砌,而是活生生的、充满血肉和泪水的过往。这本书简直是历史爱好者不可多得的珍藏。

评分

便宜,感觉挺不错的。

评分

质量不错,内容也不错,很喜欢看

评分

这书还没有看,不知道如何。

评分

!历史就是在细微的地方发现不一样的东西

评分

重新学习一下历史!!!

评分

书很好,写的不错,绝对值得一看

评分

额,书不是白话文,看的有些不耐烦!

评分

这个没有塑封,封面有点脏,不过内容还不错。多读读历史书。

评分

读起来比较费劲,一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