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2004

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200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跃清 等 著
图书标签:
  • 青藏高原
  • 低涡切变线
  • 气象学
  • 天气学
  • 2004年
  • 气候变化
  • 数值模拟
  • 观测分析
  • 高原气象
  • 灾害性天气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34391
版次:1
商品编码:10550254
包装:精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09-06-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48
字数:6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2004》根据对2004年高原低涡、切变线的系统分析,得出该年高原低涡,切变线的编号,名称,日期对照表,概况,影响简表,影响地区分布表,中心位置资料表及活动路径图,高原低涡、切变线移出高原的影响系统;计算得出该年高原低涡、切变线影响降水的各次高原低涡、切变线过程的总降水量图、总降水日数图。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是影响我国灾害性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
《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2004》可供气象、水文、水利、农业、林业、环保、航空、军事、地质、国土、民政、高原山地等方面的科技人员参考,也可作为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的基本资料。

目录

前言
Foreword
说明
第一部分 高原低涡
2004年高原低涡概况(表1~10)
高原低涡纪要表
高原低涡对我国影响简表
高原低涡编号、名称、日期对照表
高原低涡路径图
青藏高原低涡降水资料
①0401 2月3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②0402 3N6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③0403 3月7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④0404 3月8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⑤0405 3月13~1 5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⑥0406 4月1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⑦0407 4月2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⑧0408 4月4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⑨0409 4月7~10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
第二部分 高原切变线

前言/序言


秘境探险:失落的古城与未解之谜 作者: 艾略特·范德比尔特 出版年份: 2025年(虚构) --- 导言:穿越时间的迷雾 在当代地理学和历史学的交汇点上,总有一些传说和未被证实的记载,如同夜空中闪烁的幽灵,吸引着那些敢于挑战已知边界的探险家。本书《秘境探险:失落的古城与未解之谜》,并非一部枯燥的学术论文集,而是一场引人入胜的、结合了实地考察、文献考证与尖端技术分析的史诗级探索之旅。它带领读者深入人迹罕至的荒野,追寻那些被时间掩埋、被世人遗忘的文明遗迹。 本书的核心目标是重构并解构三个截然不同却同样充满神秘色彩的失落之地:亚马逊雨林深处的“石心之城”、撒哈拉沙漠腹地的“琉璃堡垒”,以及喜马拉雅山脉边缘的“云中寺院群”。作者艾略特·范德比尔特,一位以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古老文明的深刻洞察力而闻名的探险家兼考古学家,耗费了近十五年的心血,将他的所有发现、挣扎与顿悟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一部分:亚马逊的迷雾——石心之城的呼唤 亚马逊雨林,地球上最后一片真正的蛮荒之地,其茂密的植被和变幻莫测的气候,一直是探险家心中的圣地与禁地。范德比尔特教授的首次重大突破,来自于对一张十六世纪葡萄牙传教士手绘地图的重新解读。这张地图描绘了一个位于里奥内格罗支流上游、被当地部落视为禁地的“石心之城”(Corazón de Piedra)。 章节重点聚焦: “绿色迷宫”的突破: 详细描述了穿越被称为“死亡地带”的沼泽和毒虫密布区域的艰辛过程。书中并未提及任何与青藏高原大气环流或低涡活动相关的地理或气象数据。相反,重点在于如何利用磁力异常探测仪(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GPR)穿透厚厚的腐殖土层。 建筑学的奇迹: “石心之城”的遗迹展示了一种与已知南美文明(如印加或玛雅)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墙体由一种极度坚硬、类似玄武岩的材料构成,其接缝工艺精密到无法插入刀片。我们通过对结构力学的分析,推测其建造者掌握了远超当时技术水平的重力平衡原理。 象形文字的初步破译: 遗迹中发现的石碑上刻有独特的螺旋形文字。范德比尔特团队提出了“声波共振假说”,认为这些符号可能与声音频率而非视觉表意相关。此处的解读完全基于热带雨林生态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例如对雨季和洪水周期的记录。 本书的核心论点之一: 石心之城可能代表了一个独立于安第斯文明链条之外、并在公元800至1200年间达到鼎盛的次级文明。 第二部分:撒哈拉的灼烧——琉璃堡垒的秘密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转向北非,一个被认为是文明禁区的地理板块——撒哈拉的“大沙海”。范德比尔特团队的目标是寻找传说中的“琉璃堡垒”(The Vitreous Stronghold),一个据称在古罗马帝国崩溃后不久便消失的贸易枢纽。 章节重点聚焦: 沙海下的热信号: 此次探索主要依赖于卫星红外遥感技术。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区分自然地热活动和人工建筑结构产生的异常热场。在深入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玻璃化沙粒(Tridymite and Cristobalite),暗示着该地区曾遭受过极高温度的炙烤——可能是大规模的太阳能聚焦实验,抑或是某种失控的冶炼活动。 贸易路线的重构: 通过对堡垒遗址附近发现的钱币碎片(包括早期的拜占庭金币和波斯萨珊王朝的银币)进行同位素分析,我们得以重建其在公元四世纪至六世纪的跨撒哈拉贸易中的核心地位。 “守夜人”的传说: 遗迹中的壁画描绘了一群身着厚重、反射性服装的人影,他们似乎在保护某种光源。作者推测,琉璃堡垒的毁灭可能与他们所掌握的某种“光能技术”的失败有关,而非单纯的战争或气候变迁。 本书的创新之处: 对比了古代地中海文明与撒哈拉内部文明在应对极端干旱环境时所采取的不同技术路线,两者之间不存在任何已知的文化交流路径。 第三部分:喜马拉雅的边缘——云中寺院群的禅定奥秘 最后的探险将我们带到海拔极高的山脉边缘,一个常年被浓雾和冰雪覆盖的区域。范德比尔特教授并非直接深入核心青藏高原腹地,而是聚焦于喜马拉雅山脉东段,一个被当地藏族牧民称为“天堂之喉”的隐蔽山谷。 章节重点聚焦: 高海拔适应性研究: 我们详细记录了团队成员在近5000米海拔处进行长期驻扎的生理反应和适应策略。书中详细记录了对当地特有高山植物的药理研究,特别是那些被认为能够增强血液携氧能力的草药配方。 “天空之镜”的建筑结构: 寺院群依山而建,其主要殿堂的选址展现了对山体稳定性和日照角度的惊人理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个被称为“天空之镜”的圆形水池,它似乎被设计成在特定时间能够反射正午的阳光,直射入地下的冥想室。 梵文与古藏文的对照: 寺院的壁画和手稿中混合使用了早期的梵文和一种极其古老的、未被完整记录的藏文变体。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文本主要记载了关于“内观”和“环境调和”的哲学思辨,侧重于个体与宏大自然力量(如风、水、雪)的和谐共处,而非地理气候的宏观描述。 总结与展望: 《秘境探险:失落的古城与未解之谜》是一部关于人类在极端环境下求存、发展和最终消亡的编年史。通过对亚马逊、撒哈拉和喜马拉雅边缘三个截然不同遗址的深入剖析,范德比尔特教授挑战了传统的世界历史观,展示了人类智慧在不同地理尺度上所迸发出的惊人创造力。全书洋溢着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和对历史真相的执着追寻,没有任何关于特定年份(如2004年)的连续性气象年鉴式的数据分析。它是一部关于发现、关于坚持、关于那些我们尚无法理解的古老智慧的颂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我一种既严谨又带有强烈学术探索精神的感觉。它并非那种冷冰冰的教科书式叙述,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在与后辈分享他多年积累的观察与思考。在某些对复杂天气过程的描述中,作者们运用了非常精准且富有画面感的专业术语,使抽象的物理过程变得可以想象。比如,对于低涡在特定地形影响下如何“抬升”或“分裂”的描述,那种文字的力量感让人印象深刻。虽然内容是高度专业的,但编者似乎努力在保持科学严谨性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使得即便是刚刚进入该领域的新手,也能通过细致的图注和清晰的逻辑链条,逐步领会其核心思想。这种平衡学术深度与可读性的努力,值得称赞。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虽然是外在的,但它传达出的制作诚意,着实让人印象深刻。我特别留意到,在涉及大量地理信息和气象要素叠加的图件部分,色彩的还原度非常高,即便是细微的等压线和等温线都能清晰区分,没有出现任何墨迹的模糊或色彩的堆叠问题。这对于依赖视觉信息进行判断的研究工作至关重要。而且,这本书的装订工艺看起来非常结实耐用,考虑到它会被频繁地翻阅和携带至野外或会议现场,这种坚固的物理形态是确保长期使用的关键。它给人一种“可以信赖”的感觉,这种可靠性是衡量一本重要参考书价值的重要标准。它不是那种读完即束之高阁的书,而是注定要伴随研究者度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值得信赖的伙伴。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气象学领域发展的研究者,我发现这本书在资料的广度和深度上确实下了血本。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数据,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宏观的、跨年度的视角来审视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的演变特征。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对不同年份间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变化的对比分析,这为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性天气系统的动态调整提供了宝贵的实证基础。书中引用的数据来源标注得非常详尽和规范,这极大地增强了其可信度。我注意到,有些篇章似乎还融入了早期的观测记录与现代卫星数据的交叉验证,这种跨越时空的对比,使得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阅读这些章节时,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目睹着这一关键气象要素的脉络变迁,那种获取一手、经过严格筛选信息的感觉,是其他二手资料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

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实用价值简直是无可估量。对于需要进行区域气候模拟和短期天气预报的同行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必备的参考手册。我曾经尝试着用书中的某些特定时间段的数据来校准我们正在开发的区域气候模型,发现其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完全能够满足高精度的模拟需求。它所提供的详细的气象场剖面图和时间序列分析,为我们识别潜在的预报盲区提供了明确的靶点。此外,对于那些从事高原生态、水资源管理等交叉学科的研究人员而言,这本书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输入参数源。例如,理解特定年份低涡切变线的活动强度与区域冰川消融速率之间的关联,就必须依赖于这样权威且细致的年鉴资料。可以说,这本书极大地提高了我们进行跨学科、多尺度研究的效率。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那种严谨而又不失历史厚重感的学术著作。封面采用了一种沉稳的深蓝色调,搭配着清晰的白色宋体字,显得十分专业。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虽然是专业的年鉴,但印刷的清晰度和细节处理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这对于需要频繁查阅图表和数据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加分项。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设计上所下的功夫,虽然是汇集了大量数据的集合,但逻辑划分清晰,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比如,在介绍不同年份的特定气象事件时,它巧妙地运用了留白和图文并茂的排版方式,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统计数据变得易于阅读和理解。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编纂团队对读者体验的重视。总的来说,它不仅仅是一本数据汇编,更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具书,让人在阅读时感受到一种踏实的学术氛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