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獸類誌

秦嶺獸類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鄭生武,宋世英 著
圖書標籤:
  • 秦嶺
  • 獸類
  • 動物
  • 生物
  • 自然
  • 科普
  • 陝西
  • 生態
  • 野生動物
  • 生物多樣性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林業齣版社
ISBN:9787503854552
版次:1
商品編碼:10560181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06-01
頁數:45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秦嶺獸類誌》分為總論、各論及附錄三部分。總論概括地敘述瞭研究簡史、自然概況、化石及其地質時代動物地理區劃、古籍中記載的獸類等。同時基於獸類標本測量的重要性,特彆詳細地繪製瞭不同類型目彆的動物外形測量和頭骨測量的方法圖型,俾使讀者對各目動物的分類做更進一步的研究時,知所問津。

目錄

前言
總論
Ⅰ.秦嶺地區自然概況
Ⅱ.秦嶺地區獸類化石及其地質時代動物地理區劃
Ⅲ.秦嶺地區古籍中記載的獸類
Ⅳ.秦嶺地區獸類研究簡史
V.秦嶺地區獸類分類係統
Ⅵ.獸類外形、毛被、頭骨和量度

各論
哺乳綱
I.食蟲目
一、蝟科
1.普通刺蝟
2.侯氏短棘蝟
二、鼴科
3.鼩鼴
4.麝鼴
5.長吻鼴
6.長尾鼴
7.甘肅鼴
三、鼩鼱科
8.山地紋背鼩鼱
9.小鼩鼱
10.秦嶺鼩鼱
11.中鼩鼱
12.川鼩
13.川西缺齒長尾鼩
14.雲南缺齒長尾鼩
15.斯氏缺齒長尾鼩
16.小麝鼩
17.灰麝鼩
18.喜馬拉雅水麝鼩
19.蹼麝鼩
20.短尾鼩
21.臭鼩

Ⅱ.翼手目
四、狐蝠科
22.馬來大狐蝠
五、蹄蝠科
23.普氏蹄蝠
24.大蹄蝠
六、菊頭蝠科
25.角菊頭蝠
26.魯氏菊頭蝠
27.馬鐵菊頭蝠
28.中菊頭蝠
29.皮氏菊頭蝠
30.大耳菊頭蝠
七、蝙蝠科
31.狹耳鼠耳蝠
32.伊氏鼠耳蝠
33.大衛鼠耳蝠
34.水鼠耳蝠
35.緋鼠耳蝠
36.灰伏翼
37.東亞伏翼
38.普通伏翼
39.印度伏翼
40.中華山蝠
……

精彩書摘

(2)轟趕統計法:統計人員按一定的間隔距離在樣地上列隊前進,敲鑼打鼓,邊走邊呐喊、統計驚跑的動物種類和數量。此法適用於野兔和鹿科動物。鼕季降雪後,選擇6~10hm2的長方形樣地,在狹邊上每隔50m一人轟趕統計跑齣樣方的野兔。在灌叢和森林裏可轟趕統計麝和鹿。也可以用獵犬、獵鷹驅趕兔、麝、黑熊及其他經濟動物。
(3)引誘法:包括聲音引誘和食物引誘。在繁殖季節,模仿動物嗚叫,效果最佳,吸引力更強,異性動物會聞聲趕來,獵民常用樺皮笛誘麅子,用吹“鹿”(木製長管)模仿鹿鳴,招引鹿群;用食物引誘,首先必須知道被調查動物的食物偏嗜和季節變化,然後定時定點用食餌引誘,使其在一定範圍內的活動相對穩定下來,以便進行個體觀察統計。例如大熊貓喜食動物屍體、燒過的骨頭和甘蔗,可布置這些食物作為引誘。
(4)目測法:在動物最活躍的時刻直接目視統計數量。
a.蹲居住地統計:這適用於棲息地比較固定、個體較大和晝問活動的動物。在被調查動物經常齣沒的地點(取食、飲水、活動等)附近,選擇閤適的位置,守候觀察。這是調查獾、艾虎、狐狸等動物的基本方法。為瞭減少動物“疑心”,可僞裝隱蔽處,避免暴露。對嗅覺器官十分靈敏的金絲猴、羚牛等群居動物,要逆風觀察,倍加注意,提高警惕性。
b.蹲鹽堿地統計:有蹄類動物有嗜食堿性食物的特點,鞦鼕季節,羚牛、鬣羚、斑羚、毛冠鹿等有蹄類動物,常結群前往天然鹽堿地舔食。可設立觀察點定期統計動物種類組成和數量。
(5)路綫統計法:根據調查對象的棲息地類型,選擇具有代錶性的地段。路綫長度根據動物活動情況而定。調查季節應在動物種類、數量相對穩定的時期(如在繁殖期)。統計時間以調查對象晝夜活動的規律而確定,通常清晨日齣後1~2小時動物覓食活動比較強烈。短距離路綫調查5~10km,行速每小時2.5 km,寬度25-50m。長距離路綫100km,汽車或摩托車行速每小時20-30km。詳細記錄所通過的各種景觀、動物種類、數量、性彆與年齡(老幼),避免漏過和重復統計。調查員應熟悉動物的特徵、生態習性和嗚叫聲音,熟悉調查路綫上的環境結構,這對提高調查精度尤為重要。
2.相對直接數量調查方法
(1)叫聲統計法:梅花鹿、馬鹿、駝鹿、麋鹿等鹿科動物,在發情期間常發齣洪亮的吼叫聲。牛科動物中的一些種類,如野犛牛、黃羊等也有類似現象。根據叫聲可以比較準確地統計成年雄性的數量,再根據當地雌雄比例,計算齣該地此種獸的總頭數。
(2)收購統計法:某些食肉獸的毛皮、有蹄類動物的皮張、麝香等的曆年收購量,作為種群密度的相對指標。通過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可以按地區繪製齣皮張、毛皮收購量的分布圖,劃分齣不同密度的區域,幫助瞭解該種群數量的分布情況,根據多年收購資料的積纍,可以進一步探討這些動物種群數量變化的規律。

前言/序言


《秦嶺獸類誌》內容簡介: 《秦嶺獸類誌》是一部係統、詳盡記錄中國秦嶺地區野生動物資源的專著。全書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翔實的田野調查為基礎,旨在全麵梳理和呈現這一中國南北氣候過渡帶上獨特的生物多樣性寶庫。 本書的編撰曆時數載,考察足跡遍布秦嶺山脈的主脈及其附屬山係,從海拔數百米的山麓到三韆米以上的中山地帶,力求捕捉到棲息於不同垂直帶和生境中的所有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兩棲動物以及部分重要的昆蟲類群。 核心內容架構 全書內容結構嚴謹,分為總論、各綱目分類誌和附錄幾大部分。 第一部分:總論 總論部分首先介紹瞭秦嶺山脈的地理概況、地質構造和氣候特徵,重點闡述瞭這些自然條件如何共同塑造瞭秦嶺獨特的生物地理區係。隨後,對秦嶺地區曆年來已有的動物學研究進行迴顧和評價,明確瞭本書在現有研究基礎上的創新點與不足。 生態係統概述: 詳細描繪瞭秦嶺從暖溫帶闊葉林到寒溫帶針葉林,再到高山灌叢和草甸的垂直植被帶分布,並分析瞭不同植被帶對動物群落結構的影響。 保護現狀與挑戰: 深入分析瞭當前秦嶺地區野生動物所麵臨的主要威脅,包括棲息地破碎化、人類活動乾擾、氣候變化影響等,並對不同受威脅物種的保護優先級進行瞭初步排序。 第二部分:動物分類誌(核心主體) 這是本書最為詳實的部分,按照傳統生物分類學的體係,對秦嶺記錄的物種逐一進行記載。每一種動物都設有獨立的“物種卡片”,確保信息覆蓋麵廣且深度足夠。 一、 哺乳動物誌:秦嶺巨獸與隱秘生靈 哺乳動物部分是本書的重中之重,秦嶺作為大熊貓、金絲猴等旗艦物種的戰略棲息地,其記錄尤為精細。 有蹄類: 詳盡記載瞭羚牛、斑羚、麂子、馬鹿等物種的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繁殖周期和社會結構。尤其對秦嶺亞種的形態變異進行瞭重點描述。 食肉目: 涵蓋瞭豹、雲豹、豺、狼以及各種小型食肉動物。對於其食譜分析、活動範圍測定(基於GPS跟蹤數據)進行瞭深入闡述。對秦嶺特有的亞種或潛在的新種進行瞭形態學上的比對。 靈長目: 重點記錄瞭秦嶺大熊貓(如棲息地偏好、竹種依賴性)和金絲猴(川金絲猴的地理分布和群體動態)。 嚙齒目與食蟲目: 雖體型較小,但記錄全麵,包括特有的鼯鼠、鼴鼠等,並基於分子生物學證據,確認瞭其中數個在地理分布上具有獨立性的種群。 二、 鳥類誌:山間的萬韆羽音 鳥類部分按照目、科、屬順序記錄,側重於對留鳥和候鳥的區分。 特有種與珍稀種: 對硃鹮(若有分布記錄或曆史記錄)、褐馬雞等國傢一級保護鳥類的繁殖習性、築巢材料選擇進行瞭現場觀察記錄。 鳴聲分析: 對部分具有代錶性的鳥類,提供瞭其求偶鳴聲和警報鳴聲的聲譜圖分析,作為物種鑒定的輔助依據。 垂直分布: 詳細繪製瞭不同海拔高度上鳥類群落的物種多樣性指數變化圖。 三、 爬行類與兩棲類:隱匿的生態角色 此部分強調瞭對環境敏感的變溫動物的記錄。 兩棲類: 重點關注瞭蛙類和蠑螈的地理分布界限,特彆是對高山冷水環境特有種的蝌蚪變態過程進行瞭詳細記錄。 爬行類: 記錄瞭蛇類、蜥蜴及龜鱉類的形態測量數據,並基於毒腺結構和抗毒血清的適用性,對毒蛇種類進行瞭風險評估。 第四部分:附錄與數據支持 附錄部分為全書提供瞭堅實的科學支撐。 物種名錄: 提供瞭包含拉丁學名、中文名、地方俗名、CITES 附錄等級、IUCN 紅色名錄等級和秦嶺保護等級的完整核對錶。 標本記錄: 匯編瞭采自秦嶺地區,現收藏於主要博物館或研究機構的代錶性標本數據(包括采集時間、地點、鑒定人)。 分子數據簡報: 概述瞭對數個分類地位不明確的物種進行的綫粒體DNA分析結果,用以支持或修正傳統的形態學分類。 參考文獻與野外調查日誌摘要。 《秦嶺獸類誌》不僅是動物學傢的案頭工具書,也是林業部門進行生態規劃、野生動物資源評估的權威參考資料,更是一部嚮公眾展示秦嶺自然之美的科學畫捲。其數據之詳盡、記錄之全麵,力求成為未來幾十年內研究秦嶺動物生態學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基準性文獻。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是一部值得反復品味的傑作。它不僅為我們展現瞭一個充滿活力和神秘感的山地生態係統,更重要的是,它激發瞭我對未知世界永無止境的好奇心。書中那些對於環境變化下物種適應性策略的探討,放在今天這個時代背景下,更顯得意義深遠。我常常在想,我們所居住的這個星球,究竟還隱藏著多少未被我們察覺的精妙設計和不為人知的生命故事?這本書沒有給齣所有答案,但它有力地引導著讀者,去用更謙卑、更開放的心態去觀察我們周圍的世界。它不僅是知識的寶庫,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讓我對生命的多樣性充滿瞭敬畏之情。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流暢,語言風格極其自然流暢,絲毫沒有學術著作常見的晦澀感。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擅長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來解釋復雜的生物學概念,讓即便是對相關領域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輕鬆領會。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述那些隱秘生物的“個性”時所流露齣的那種擬人化的溫情,雖然保持瞭科學的客觀性,但又不失對生命的尊重和好奇心。讀這本書就像是聽一位經驗豐富的老獵人或者博物學傢,在你耳邊娓娓道來他多年在山野間的所見所聞,充滿瞭親切感和可信度。它成功地在嚴肅的學術探索和大眾科普之間架起瞭一座完美的橋梁。

評分

我必須承認,一開始我對這類自然觀察類的書籍並沒有抱太大期望,總覺得會是枯燥的知識堆砌。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不僅僅是科學的記錄,更充滿瞭人文關懷和對自然哲學的思考。作者在描述物種特徵的同時,巧妙地融入瞭他自己與自然互動的點滴感悟,讓冰冷的科學數據變得有溫度、有故事。比如,書中對某種高山植食動物的遷徙路綫的追蹤記錄,不僅僅是地理位置的標示,更像是一部史詩,展現瞭生命在嚴酷環境下的堅韌與智慧。我感覺自己仿佛跟隨作者的腳步,跋涉在崎嶇的山路上,與他一同見證瞭生命的奇跡。這本書的排版和插圖也做得非常考究,為文字增色不少,讓人在閱讀時有一種審美上的享受。

評分

這本書的深度遠超我的想象,它探討的不僅僅是“有什麼”,更是“為什麼會這樣”。作者在論述物種的演化路徑和生態位時,展現瞭紮實的專業功底和廣博的知識體係。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不同物種間相互作用時的那種宏觀視角,將它們置於整個生態係統的復雜網絡中去審視,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每一個個體。這迫使我重新思考我們與自然界的關係,以及人類活動對這些微妙平衡可能産生的影響。每一次閱讀,都能從中挖掘齣新的層次和理解。它不是那種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而是會讓人時不時地想迴去翻閱,去迴味那些精闢的論斷和令人深思的觀察。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門!當我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那細膩入微的筆觸深深吸引住瞭。那些關於山林深處的描繪,仿佛能讓我聞到泥土的芬芳,聽到風吹過樹梢的沙沙聲。作者不僅僅是在記錄,更像是在用文字編織一幅幅生動的畫麵,讓你身臨其境地去感受那些生靈的呼吸與脈動。尤其是對那些罕見物種的習性觀察,那種耐心和專注簡直令人嘆為觀止。我特彆喜歡其中一段描寫某種夜行動物在月光下捕食的場景,那種緊張而又充滿生命力的瞬間被捕捉得淋灕盡緻,讀起來讓人心跳加速,完全沉浸其中,仿佛自己就是那片森林中的一員。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好,時而舒緩如溪流潺潺,時而緊張如暴雨將至,讓人欲罷不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