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新理念化學教學論(第二版)》為培養具有先進教學理念、優良教學能力、“學會反思,學會閤作”的化學教師構建閤理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為師範生實現教師專業化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內容簡介
《新理念化學教學論(第二版)》是為瞭適應基礎教育改革和培養閤格的中學化學教師而編寫的師範專業職前教師教育課程教材。
化學教學論是高等師範院校化學教育專業學生學習化學教學理論、研究化學教學規律和訓練化學教學技能的一門學科。《新理念化學教學論(第二版)》共由四篇構成。理論篇包括化學教學論概論、化學課程改革與課程標準、化學新課程教材與教科書、化學教學的一般原理、現代化學學習理論;技能篇包括化學教學設計、化學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化學教學實施技能;實踐篇包括化學教學設計的實施與評價、化學實驗及化學實驗教學、化學教育測量與評價、信息技術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教師篇包括化學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化學教學研究、中學化學教師資格考試。《新理念化學教學論(第二版)》為培養具有先進教學理念、優良教學能力、“學會反思,學會閤作”的化學教師構建閤理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為師範生實現教師專業化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新理念化學教學論(第二版)》可作為高等師範院校化學教育專業教材,也可用作中學在職教師與教學研究人員的繼續教育教材或參考書,同時還可作為高等院校學生參加中學化學教師資格考試備考和應考指導用書。
作者簡介
王後雄,男,1962年生,現任華中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副院長,化學教育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華中師範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湖北長江傳媒教育資源總策劃。主要從事化學課程與教學論、化學教學診斷學、化學奧林匹剋化學競賽研究、化學學習心理與學法指導、教育考試理論與方法等課程教學和研究。近年來主持國傢及省部級科研項目十多項,著有《新理念化學教學論》《新理念化學教學技能訓練》《化學教育測量與評價》《中學化學實驗教學研究》《新理念化學教學診斷學》《中學化學課程標準與教材分析》《化學方法論》《奧林匹剋化學競賽研究》《高中化學新課程教學案例研究》《初中升學考試標準及實施大綱》等專著及教材三十多部。先後在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教育研究》《課程·教材·教法》《中國教育學刊》《教育發展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高等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教師教育研究》《化學教育》等SSCI、CSSCI及核心期刊發錶教育教學論文三百餘篇,其中六十多篇被《新華文摘》和人民大學復印資料全文轉載。先後獲“全國勞動模範”“人民教師奬章”“全國教改‘十佳’教師”“全國十大傑齣中青年教師提名奬”“湖北省優秀教師”“湖北省教育科研學術帶頭人”“全國優秀教育碩士指導教師”等稱號,是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教育專傢。
目錄
理論篇
第1章 化學教學論概述
1.1 化學教學論的學科簡介
1.2 化學教學論的課程目標
1.3 化學教學論的形成和發展
第2章 化學課程改革與課程標準
2.1 現代化學課程改革趨勢
2.2 基礎教育化學課程標準
第3章 化學新課程教材與教科書
3.1 化學教科書設計的基礎
3.2 化學教科書單元內容結構
3.3 化學教科書欄目的設計
第4章 化學教學的一般原理
4.1 現代化學教學理念
4.2 化學教學的理論基礎
4.3 現代化學教學原則
4.4 化學教學過程的優化
第5章 現代化學學習理論
5.1 學習的基本原理
5.2 化學學習活動
5.3 化學學習方式
5.4 化學學習策略
技能篇
第6章 化學教學設計
6.1 化學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
6.2 化學課時教學設計
6.3 化學課時教學設計案例
第7章 化學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
7.1 化學教學方法
7.2 化學教學方式
7.3 化學教學模式
7.4 化學探究式教學
第8章 化學教學實施技能
8.1 化學課堂教學的類型及結構
8.2 化學教學活動及教學行為
8.3 指導化學學習活動的方法
8.4 化學課堂教學提問活動
8.5 化學課堂教學調控的辦法
實踐篇
第9章 化學實驗及化學實驗教學
9.1 化學實驗教學的內容分析
9.2 化學實驗教學的基本理論
9.3 化學實驗教學的主要模式
第10章 化學教育測量與評價
10.1 化學學習測量
10.2 化學學習評價
10.3 化學教學評價
第11章 信息技術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
11.1 信息技術與化學教學的整閤
11.2 信息技術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
教師篇
第12章 化學教師的專業發展
12.1 現代化學教師的素質
12.2 化學教師專業化發展
第13章 化學教學研究
13.1 化學教學研究的過程
13.2 化學教學研究的方法
13.3 化學教學研究論文的撰寫
第14章 中學化學教師資格考試
14.1 中學化學教師資格考試簡介
14.2 中學化學教師資格考試筆試
14.3 化學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試題
精彩書摘
《新理念化學教學論(第二版)》:
(一)化學概念知識教學方法
化學概念至少包含四個要素,一是概念的名稱,如“酸”“堿”“鹽”等,它們各代錶一類事物;二是概念的內涵,指概念正例的共同本質屬性;三是概念的外延,即概念所包含的一切對象;四是概念的正例、反例。同類事物即為其正例,非同類事物則為反例。概念形成是通過知覺、辨彆、假設、檢驗等心理過程,找到被肯定的屬性並將之應用到概念正例中,排除非本質屬性,發現概念關鍵屬性的過程。因此,在化學概念的學習中,讓學生主動地建構概念,學會建構概念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樣不但能使學生深入地理解概念,鍛煉抽象思維能力,而且能使其掌握一定的科學方法。
在化學概念知識教學中,要從五個方麵把握: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其主體作用。要注意通過實例使學生産生對化學事物進行概括的需要來培養、激發學生學習化學概念的興趣,引導學生把觀察奇異現象的興趣提升到探究、思考的興趣,推動學生主動運用化學概念來學習。
(2)幫助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加強其感知指導。化學概念的形成本質上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進行教學時,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利用化學實驗、模型直觀、語言直觀等多種手段,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並從生動有趣的化學變化事實及現象齣發,進行分析、綜閤、歸納、演繹,引導學生掌握概念。
(3)組織學生依據概念的內在聯係,整閤形成新的知識體係。在學習新概念時,學習者要將其與原有的知識經驗相比較、相聯係,纔能建構新的知識結構。這就要求化學教師從學生已有認知結構、已有經驗齣發,盡量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引導學生科學、全麵地分析,運用直觀獲得的新經驗來排除日常經驗(前經驗)帶來的乾擾。
(4)引導學生通過分析、綜閤、應用,準確把握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化學概念具有嚴密的邏輯體係,化學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概念的特徵對其進行剖析、講解,以理清概念之間的關係,避免概念之間的混淆,加深對概念的理解,促使學生形成知識網絡,從而防止學生孤立地、片麵地認識基本概念。
(5)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經驗齣發,體現化學概念的直觀性、關聯性和發展性的特點。化學概念本身是發展的,應在認識過程中逐步深化。新課程教科書對某些概念作彈性的處理,對義務教育階段無法給齣嚴格的科學定義或學生難以理解的概念,宜用泛指、列舉或比喻的手段去說明(如“元素周期錶中每一種元素都有一個編號,這個編號稱為元素的原子序數”等);也可通過對同類實驗現象的分析,從經驗中概括齣有關的屬性(如“酸和堿反應都生成鹽和水,這樣的反應稱為中和反應”等);微觀概念可藉助宏觀現象或學生的直接經驗去描述,以降低學習難度。
(二)化學理論知識教學方法
化學理論的學習在化學學習中具有特殊的作用。這是因為學生掌握瞭化學理論以後,就能更好地對有關的化學現象進行解釋、概括、推理,更好地進行應用,從而掌握學習化學和研究化學的方法,增強認識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由於理論反映瞭化學現象的本質及其規律,因此,學好化學理論能使學生的認識不僅停留在低級的感性階段,而且能更深刻地、更全麵地認識化學所研究的具體事物及其變化,實現知識的遷移,瞭解化學事實、現象的內在聯係;化學理論還可以幫助學生將學到的知識係統化,形成知識的網絡體係,便於學生記憶和檢索。
從化學教學實踐經驗來看,化學理論自身的特點決定瞭它的教學方法及其特點:
(1)化學理論是由有關概念,以及運用概念總結齣的判斷、推理(定律),還有特定的符號語言等諸方麵的準備水平。但這並不意味著隻是消極地適應學生的現實水平,而是應當注意從學生的實際齣發,選擇那些能促進和發展學生獨立性學習的方法。
4.教師本身的素質
任何一種教學方法的選用,隻有適應教師本身的素質條件,纔能為教師所理解和掌握,纔能發揮作用。有的方法雖好,但如果教師缺乏必要的素質,自己駕馭不瞭,仍然不能在教學實踐中産生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師的某些特長、弱點和運用某種方法的實際可能性,都應成為選擇教學方法的重要依據。
……
前言/序言
跨越時代的教育革新:深度解析《現代數學教育學原理與實踐》 本書導言:在知識洪流中錨定教育之舟 在信息爆炸的二十一世紀,知識的更新速度已遠超以往任何時代。教育,作為文明傳承與創新發展的基石,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傳統的單嚮灌輸模式已難以為繼,如何培養具備批判性思維、解決復雜問題能力以及終身學習習慣的新一代人纔,成為全球教育界麵臨的核心議題。 《現代數學教育學原理與實踐》(以下簡稱《現數教》)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一部集理論深度、實踐指導與前瞻視野於一體的權威著作。它並非對既有經驗的簡單復述,而是對當代數學教育圖景進行係統性重構的深刻探索。本書深刻認識到,數學教育不再僅僅是運算技能的訓練場,更是思維品質的磨礪地、邏輯推理的演武場以及與世界對話的基礎語言。 本書的撰寫團隊匯聚瞭來自全球頂尖學府的資深數學教育專傢、認知心理學傢以及一綫優秀教師,他們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豐沛的實踐經驗為支撐,構建起一個多維度、立體化的現代數學教育理論框架。我們相信,隻有紮根於堅實的教育哲學和認知科學基礎,輔以可操作的教學策略,纔能真正實現數學教育的現代化轉型。 --- 第一部分:現代數學教育的哲學基石與認知科學基礎 第一章:教育哲學的重塑:從知識傳遞到能力建構 本章首先審視瞭數學教育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哲學流派變遷,從柏拉圖主義的客觀實在論到建構主義的社會互動觀。作者著重探討瞭“數學素養”的內涵,將其界定為一種超越計算能力,涵蓋瞭數學推理、模型構建、問題解決以及數學交流的綜閤能力集閤。 我們深入剖析瞭後結構主義思潮對數學教學的衝擊,強調瞭數學知識的“情境化”與“意義建構”過程。本章批判性地評估瞭當前教育改革中過度強調“應用”而忽視“基礎理論”的傾嚮,主張在真實情境中培養對數學本質的深刻理解。同時,本章係統介紹瞭基於特定教育哲學指導下的課程設計原則,如“深層理解優先於廣度覆蓋”。 第二章:認知心理學前沿:學習的神經基礎與心智模型 理解學習者的大腦如何加工數學信息,是有效教學的前提。《現數教》將認知科學的前沿發現引入數學教學領域。本章詳細闡述瞭工作記憶、長時記憶的構建機製,特彆是對“數學知識的錶徵”進行瞭深入探討——即如何從具象的、操作性的錶徵過渡到符號化的、抽象的錶徵。 我們特彆關注瞭“數學焦慮”的神經生理學基礎,並基於此提齣瞭針對性的乾預策略。本章引入瞭“心智模型”理論,解釋瞭學生在麵對新概念時,如何利用和修正原有的經驗模型。大量的實驗證據錶明,引導學生主動發現概念間的聯係,比直接告知公式具有更持久的學習效果。章節最後,探討瞭元認知在數學學習中的作用,強調培養學生監控和調節自身學習過程的能力至關重要。 --- 第二部分:核心教學內容的理論與實踐革新 第三章:代數思維的早期培養:從算術到符號的平滑過渡 代數是中學數學的核心骨架,然而,許多學生在從算術嚮代數過渡時遭遇認知斷層。《現數教》提齣瞭一種“連續性代數思維培養”的漸進模型。本章詳細介紹瞭如何利用“未知數的早期概念化”、“等量代換的思想可視化”以及“函數思想的萌芽”來構建平穩的過渡橋梁。 我們摒棄瞭傳統上將代數視為獨立學科孤立教授的做法,主張將其融入到解決復雜情境問題的過程中。書中提供瞭大量的案例研究,展示瞭如何通過模式識彆、規律探尋來自然引齣代數錶達的必要性,而非僅僅停留在公式的機械應用。 第四章:幾何的直覺與邏輯的融閤:空間思維的係統發展 現代數學教育要求幾何教學不再局限於歐氏幾何的證明訓練。《現數教》強調空間想象能力、幾何推理能力和模型構建能力的全麵發展。本章深入探討瞭從濛特梭利式的具象操作到笛卡爾坐標係抽象錶達的層次遞進。 重點章節剖析瞭“變換幾何”在培養學生對稱性、相似性直覺方麵的獨特優勢,並介紹瞭動態幾何軟件(如GeoGebra)如何作為強大的認知工具,幫助學生實時觀察幾何圖形的屬性變化。本書認為,幾何教學的關鍵在於平衡“做幾何”(操作與探究)和“說幾何”(錶達與論證)之間的關係。 第五章:概率與統計的現代視角:不確定性下的理性決策 在數據驅動的時代,概率統計教育的地位空前提升。《現數教》倡導一種基於“數據素養”和“風險評估”的統計教學範式。本章批判瞭傳統概率教學中過度依賴於古典概率公式的傾嚮,轉而強調通過真實世界的數據集(如環境變化、社會調查等)來引導學生理解抽樣、分布和推斷的意義。 書中係統介紹瞭“傾嚮性思維偏差”(如可得性偏差、錨定效應)在學生概率判斷中的影響,並提供瞭教學策略以幫助學生建立更加客觀的概率認知。本章的核心理念是:統計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在麵對不確定性時,能夠進行有依據的、理性的判斷。 --- 第三部分:教學評估與技術整閤的未來圖景 第六章:診斷性評估與形成性反饋:賦能學習的評價體係 評價體係是檢驗教學效果的試金石。《現數教》強烈主張從以“終結性測試”為導嚮的評價,轉嚮以“促進學習”為目標的形成性評價體係。本章詳細闡述瞭如何設計高質量的數學任務,這些任務應能有效揭示學生的思維過程而非僅僅暴露答案的對錯。 書中提供瞭多種非傳統評估工具的應用指南,包括“數學日誌分析”、“概念圖構建”以及“同伴互評”的有效實施方法。特彆強調瞭反饋的質量——反饋應是具體的、及時的,並能清晰地指嚮學生思維中的薄弱環節,從而形成一個持續改進的教學循環。 第七章:技術整閤的有效路徑:從輔助工具到思維夥伴 數字化技術正在重塑數學學習環境。本書對技術整閤持審慎而積極的態度,拒絕將技術視為萬能藥,而是強調技術必須服務於特定的認知目標。我們係統梳理瞭計算工具、可視化軟件和在綫學習平颱的應用邊界。 本章提齣“技術增強的數學探究”模型,指導教師如何利用技術來處理復雜的計算、模擬難以觀察的現象,並將節省下來的時間投入到高階思維的訓練上。同時,也討論瞭數字時代對數學教師專業發展的要求,即教師需要具備新的“技術教學知識”(TPACK)。 結論:麵嚮未來的數學教師 《現代數學教育學原理與實踐》旨在為所有緻力於提升數學教育質量的教育者提供一份堅實的行動指南。它要求教育者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習環境的設計師、認知過程的引導者和終身學習的榜樣。本書所構建的理論與實踐框架,是麵嚮未來社會對人纔需求的精準迴應,它呼喚著一場深刻而持久的數學教育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