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野外生境栽培实例鉴赏

兰花:野外生境栽培实例鉴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宇勒 著
图书标签:
  • 兰花
  • 野生兰花
  • 栽培技术
  • 园艺
  • 花卉
  • 植物学
  • 鉴赏
  • 兰花品种
  • 生态学
  • 观赏植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东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35941299
版次:1
商品编码:1056617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6-10-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58
字数:12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兰花:野外生境栽培实例鉴赏》采用简明图说的形式,主要通过兰花的原生境和各类栽培场所来分析兰花的各种栽培要点和管理技艺。
全书包括兰花的基础知识、兰花野外生境、场所栽培实例、栽植技艺和兰花品种欣赏五部分,其中以兰花野外生境和场所栽培实例两部分为重点。兰花野外生境是作者多年来深入海南岛、西双版纳,以及广东、广西、湖南、云南和福建等地,对深山老林中的兰花资源、原生境和分布所做的探索考察、调研总结的结晶;在场所栽培实例中,作者列举了众多现代养兰高手的各类莳兰场所,包括温室、兰棚、阳台、窗台和庭院等的建设和栽培管理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体会逐个进行分析。
本书图文并茂,趣味性、可读性、实用性强,可供兰花爱好者、园林花卉工作者阅读参考。

目录

一、兰花的神奇之门
(一)兰花的特征
1.花
2.叶
3.茎
4.根
(二)兰花的生长方式
(三)国兰与洋兰
(四)兰花的分布
(五)温室和荫棚
二、兰花的野外生境
(一)神奇的热带雨林之行(野外记实1)
(二)南昆山的兰花植被(野外记实2)
(三)深入海南尖峰岭自然保护区,从植被分布考察兰花
生境(野外记实3)
(四)国兰的分布区域与江河源头(野外记实4)
(五)国兰的野生环境(野外记实5)
(六)走进偏远山区,探明国兰原生境(野外记实6)
(七)风景名胜武夷山与国兰生境(野外记实7)
(八)粤北山区的兰花分布(野外记实8)
(九)广西巴马山寨的兰花(野外记实9)
(十)乐土雨林自然保护区(野外记实10)
三、人工栽培环境实例
(一)温室栽培
1.小型培育箱(实例1)
2.微型温室(实例2)
3.玻璃室(实例3)
4.艺术型的温室(实例4)
(二)阳台养兰
1.阳台养兰的选择与莳养(实例1)
2.小李的阳台(实例2)
3.温室型阳台(实例3)
4.阳台的环境与管理(实例4)
5.阳台环境的完善及合理改造(实例5)
6.敞开式阳台(实例6)
7.模拟原生境的封闭式阳台(实例7)
(三)窗台养兰
(四)室内摆养
(五)室内养兰
1.兰室养兰
2.后院养兰
3.走廊养兰
(六)室外养兰
1.室外环境养兰
2.庭院养兰
3.花园假山养兰
4.老黄室外养兰心得
5.室外栽植场
6.露天养兰
(七)兰花在园林中的艺术摆设
1.兰花文化与园林结合
2.兰花如何点缀假山
3.兰花家庭艺术装饰
4.兰花在过道中的设计
(八)兰棚及大型温棚养兰
1.兰棚布置与管理之一
2.兰棚布置与管理之二
3.植物园兰圃
4.兰棚布置与管理之三
5.兰棚布置与管理之四
6.兰棚布置与管理之五
7.顶篷式大型兰场
8.陈列式温棚
9.庭园兰棚
10.经营式温棚
11.楼顶兰棚之一
12.现代化大型温棚
13.弧形顶兰棚
14.穹形兰棚
15.楼顶兰棚之二
16.自动化高级温棚
17.陈村的楼顶养兰
18.楼顶天台养兰
19.名贵国兰的兰棚布置与管理
20.平地兰花基地与高山兰花基地
四、栽植技艺
(一)兰花的栽培植料
(二)兰花分株与上盆
1.分株时间
2.分株技术与栽培
3.国兰类的上盆
(三)兰花常见栽植方式
1.花盆栽植法
2.木段吊附法
3.蕨板吊附法
4.兰蕨混种法
5.树干附生栽植法
6.椰子壳栽植法
7.筐篮栽植法
8.蕨盆栽植法
五、兰花欣赏
(一)卡特兰类
(二)兜兰类
(三)大花蕙兰类
(四)石斛兰类
(五)蝴蝶兰类
(六)文心兰类
(七)万代兰类
(八)其他兰花
花中君子,绝代芳华:探寻兰花野外生境的秘密,领略栽培艺术的极致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兰花图鉴,更非一本泛泛而谈的栽培指南。它是一次深入的探索,一次心灵的对话,一次对“花中君子”——兰花——生命本源的追寻。我们褪去温室的娇气,抛开盆栽的束缚,将目光投向那片孕育着无数传奇的土地:兰花的原生野外生境。在这里,它们以最原始、最壮丽的姿态,向我们诉说着生命的力量与智慧,也为我们提供了最深刻的栽培启示。 走进自然的殿堂:兰花野外生境的万千气象 兰花,作为植物界中一个极其庞大且演化极度成功的家族,其多样性令人惊叹。从巍峨的山巅到幽深的雨林,从湿润的河畔到贫瘠的岩石缝隙,它们以惊人的适应力,在地球的各个角落落地生根,绽放出独一无二的美丽。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这些神秘而迷人的野外栖息地,近距离观察兰花如何在它们最适宜的环境中繁衍生息。 我们将一同踏足热带雨林的浓荫密布之下,感受潮湿空气中弥漫的腐殖质气息,探寻那些附生于参天古树之上,如瀑布般垂泻而下的石斛兰;我们将攀登高耸的山脉,在云雾缭绕的绝壁之上,寻找那些坚韧不拔,依靠微薄土壤生存的附生兰和地生兰;我们还会漫步于温带森林的边缘,在松软的腐叶土中,发现那些散发着淡淡幽香,形态优雅的兜唇兰和竹叶兰。 本书将详细描绘这些野外生境的独特之处: 气候条件: 严谨分析不同地区兰花生长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降雨量等关键气候因素,揭示这些因素如何塑造兰花的形态和生长习性。例如,热带雨林的高湿度和充足降雨如何支持大型叶片和发达的气生根;高海拔地区的昼夜温差如何促进花芽分化;干旱地区的兰花又如何发展出肥厚的假鳞茎储存水分。 土壤与基质: 深入探讨兰花赖以生存的土壤类型,从富含有机质的腐殖土,到排水性极佳的砂质土,再到附生兰依附的树皮、苔藓等基质。我们将解析不同基质的化学成分、pH值和物理结构,理解它们如何为兰花提供养分、水分和支撑。 共生关系: 兰花是自然界中“合作者”的典范。本书将重点呈现兰花与其共生伙伴之间的紧密联系,尤其是与真菌的互利共生关系。我们知道,兰花种子在自然界中极难独立萌发,它们需要特定的土壤真菌提供营养。我们将详述这种精妙的共生机制,并探讨其他可能的共生关系,例如与授粉昆虫的协同进化,以及与其他植物共同占据特定生态位。 生态位竞争与适应: 在竞争激烈的自然环境中,兰花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本书将剖析兰花在面对其他植物争夺阳光、水分和养分时所采取的策略,以及它们演化出的各种适应性特征,如特殊的叶片形状以减少水分蒸发,根系的形态以固定在岩石上,或是通过模拟特定气味来吸引传粉者。 野外观察的艺术:摄影与文字的交响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极具艺术性的图像呈现。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百幅高质量的摄影作品,这些照片并非简单的“到此一游”式的记录,而是摄影师们用匠心与耐心捕捉到的兰花生境瞬间。每一张照片都力求真实地还原兰花在野外的生长状态,展示其植株的整体形态、叶片质感、花朵的色彩、纹理乃至细微的绒毛。 这些图像将成为文字的最佳注解。当你阅读到关于某种兰花如何依附在粗糙的树皮上,或者如何在贫瘠的岩石缝隙中顽强生长时,眼前的照片将立刻让你身临其境。我们将通过文字与图像的完美结合,带领读者: 感受生命力: 捕捉兰花在不同季节、不同光影下的生命律动。从嫩芽初绽的希望,到繁花似锦的盛放,再到果实成熟的沉淀,全方位展现兰花生命的轮回。 欣赏自然之美: 细致描绘兰花的形态之美,从其优雅的茎叶,到色彩斑斓、造型奇特的花朵。本书将引导读者观察兰花花瓣的纹理、唇瓣的形状、蕊柱的结构,以及它们在自然光线下呈现出的微妙色彩变化。 理解适应性: 通过对比同一物种在不同微生境下的表现,直观地展示环境因素如何影响兰花的形态。例如,阳光充足的区域生长的兰花叶片可能更短而厚实,而阴暗潮湿的区域生长的则叶片宽大而薄。 体味生命的韧性: 那些在极端环境下绽放的兰花,是生命不屈意志的最好证明。本书将通过生动的画面,展现兰花如何克服严寒、酷暑、干旱,如何在看似不可能的地方,依然展示出它们蓬勃的生命力。 野外智慧的启示:栽培艺术的升华 理解兰花的原生环境,是掌握其栽培艺术的钥匙。本书并非直接提供一套标准化的栽培步骤,而是希望通过对野外生境的深入剖析,激发读者进行更具智慧和个性的栽培实践。我们相信,最好的栽培,是模仿自然,而非征服自然。 本书将从中提炼出宝贵的栽培启示: 理解“根”的哲学: 在野外,兰花的根系并非仅仅为了吸收养分和水分,它们更是重要的支撑结构,是与空气、与基质互动的重要器官。例如,许多附生兰拥有粗壮的气生根,它们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养分,并在雨季将水分储存起来。这启发我们,在栽培中,为兰花提供良好的通风和排水,比提供过多的“营养”更为重要。 “光”的艺术: 野外环境中,光照强度和时长是兰花生长的决定性因素。不同品种的兰花对光照的需求差异极大。通过观察兰花在森林下层、林间空地或阳光直射的岩石表面生长,我们可以推断出它们对光的需求,从而在室内为它们模拟最适宜的光照条件。 “水”的智慧: 兰花并非“喜湿”,而是“喜好湿润的环境”。在野外,这意味着它们通常生长在空气流通良好、水分能够迅速排出的地方,而非积水之处。本书将解析不同兰花对水分的需求,以及如何通过控制浇水频率、方法,以及选择合适的栽培基质,来模拟野外的湿润而不积水的环境。 “肥”的真相: 野外环境中的兰花,其生长所需的养分往往非常有限,它们主要依靠分解的落叶、腐烂的树皮等有机物。这提示我们,在栽培中,过量的施肥反而会对兰花造成伤害。本书将引导读者理解兰花对养分的真实需求,并提供更符合自然规律的施肥建议。 “空气”的重要性: 无论是在雨林还是高山,良好的空气流通是兰花生长的关键。它能够帮助植物进行气体交换,防止病菌滋生,并为附生根系提供必要的水分。本书将强调在栽培中创造良好通风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通风设备或摆放位置来实现。 “环境”是最好的老师: 许多兰花品种的成功栽培,并非源于严格遵循某种固定模式,而是在于观察和模仿其原生地环境。本书鼓励读者,在了解了兰花的原生境后,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根据自己所养殖的兰花品种,去创造最接近其野外生存状态的环境。 本书的价值: 对于兰花爱好者而言,本书将是一次难得的深度学习机会。它不仅仅是一本观赏性的画册,更是一本能够提升栽培技艺的宝贵参考。您将学会: 更深刻地理解兰花: 不再仅仅停留在对花朵形态的赞美,而是能从生命演化的角度,理解兰花的独特性和生存智慧。 更科学地进行栽培: 摆脱盲目照搬的栽培模式,学会根据兰花的原生环境,为其量身定制最适宜的生长条件。 更具灵感的栽培实践: 那些在野外成功生存的兰花,是最好的老师。本书将激发您在栽培中进行创新和探索的勇气。 更广阔的视野: 了解兰花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感受不同地域的自然之美,拓展对植物世界的认知。 本书旨在唤醒您内心对自然的热爱,激发您对兰花更深层次的探索欲望。让我们一同走进兰花的世界,从它们的野外家园出发,去发现那份属于花中君子的野性之美,去领略那份源于自然的栽培智慧。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段关于发现、关于理解、关于回归的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说实话,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它不像我预想中那种冷冰冰的学术著作,反而带着一股浓郁的“匠人精神”。作者在描述那些复杂的栽培过程时,没有堆砌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口语化、甚至略带诗意的语言来引导读者。比如,他对不同土壤酸碱度变化的描述,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pH值范围,而是会用“如同山涧溪流边湿润的苔藓”或者“阳光暴晒后略带焦灼的沙地”来比喻,这种感性的描述方式,极大地拉近了普通爱好者与专业知识之间的距离。我感觉作者不仅仅是在传授技术,更像是在分享他多年来与这些植物共处的点滴感悟。读起来非常流畅,即使是涉及一些比较精细的嫁接、分株技巧,作者也能用清晰的逻辑链条和生动的比喻,让你仿佛亲身站在他的工作室里,看着他一步步操作。这种温度感,在当前的园艺书籍中是比较少见的。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信息密度非常高,但又处理得相当巧妙,以至于阅读起来不会感到负担过重。我翻阅其中的一些数据图表部分,发现它们设计得非常直观。比如,对比不同兰属植物对气流速度的需求差异时,图表使用了多维度的色彩和形状编码,一眼就能看出它们对通风的敏感程度差异。而且,它似乎非常注重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很多引用的数据都有明确的出处标注,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内容的权威性。对我来说,最实用的是关于病虫害防治那一章节,作者提供的非化学干预手段介绍得非常详尽,操作步骤精确到小时级的监测和调整,让人觉得这些“难题”并非不可逾越,只是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致的观察。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扎实的、经得起推敲的专业参考书,绝非泛泛而谈的科普读物。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在结构布局上的严谨性,这一点非常值得称赞。它似乎不是简单地罗列各种兰花的资料,而是建立了一个非常清晰的知识体系框架。从最基础的兰科植物的生物学特性、野外生态环境的分类溯源开始,一步步深入到具体的“野外生境模拟”的实践层面。我特别欣赏它对“地域性”的强调。作者似乎并不追求一个万能的栽培公式,而是根据不同兰花的原生地的气候、光照、湿度特征,设计了多套差异化的模拟方案。这种细致到近乎偏执的分类和定制化建议,显示了作者对植物多样性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对于我们这些试图在城市环境中复刻自然生态的实践者来说,这种“对症下药”的指导,比那些一概而论的指南要有价值得多。它鼓励读者去理解植物的“为什么”,而不仅仅是“怎么做”。

评分

从一个长期关注园艺文化和植物美学的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栽培手册”。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与自然关系重塑”的哲学探讨。作者在每一章的结尾,都会穿插一些关于保护自然环境、尊重物种起源地的思考。比如,在介绍一种稀有野生品种的“野外复育”经验时,他不仅详细说明了技术细节,还穿插了对这种植物在当地文化中的地位的描述。这让我在学习栽培技巧的同时,内心也产生了一种更深层次的敬畏感和责任感。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你如何“拥有”一株兰花,更多的是在引导你如何去“守护”它赖以生存的环境。它成功地将技术指导与人文关怀融为一体,使得阅读体验变得丰富而有深度,让人在完成栽培任务之余,还能获得精神上的滋养。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里,我首先被它的装帧设计吸引住了。那种厚重感和封面那种古典又带着野性的色调,一下子就让人感觉这是一本有分量的书。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很有质感,这对于一本需要经常翻阅的工具书来说非常重要。而且,印刷的色彩还原度很高,那些花卉的照片看起来栩栩如生,色彩的过渡自然而细腻,完全没有廉价印刷品的呆板感。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章节之间的过渡页,用了一些非常素雅的植物插画作为点缀,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究具体的技术细节,但光是翻阅这些精美的图片和排版,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本作者和出版方都倾注了大量心血的、值得收藏的精装本。这种视觉上的愉悦感,为接下来的深度阅读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让人充满期待去探索里面的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